食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草動物,那食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肉動物嗎?

2021-01-11 科學獵奇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有人說:「食草動物的祖先是食肉動物,食肉動物的祖先卻不是食草動物」。對於這個說法,我認為:也對也不對。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所有的哺乳動物有著共同的祖先,它們就是羊膜動物的演化支之一-合弓綱動物。之後合弓綱有演化出了盤龍目,其中的盤龍目下的真盤龍亞目再次演化才有了獸孔目。獸孔目再次演化形成了哺乳綱。那麼,按照這個演化關係,哺乳綱的直系祖先是獸孔目。獸孔目在三疊紀演化出了摩根錐齒獸以及許多近親物種,最終才有了哺乳綱的多樣性。

因此,在哺乳動物的演化史中,獸孔目下的動物有食肉動物也有食草動物,所以 ,說上面的說法有不對的地方,但是,獸孔目下的真犬齒獸類最終演化出的最早的哺乳動物,而真犬齒獸類是原始的食蟲類動物,所以,說它是食肉動物也在情理之中。

為什麼原始的食肉動物可以演化成為食草動物?

在開始我們就分析了一下哺乳動物的演化史,其中獸孔目下的真犬齒獸類演化出的最原始的哺乳動物,當然哺乳動物只是真犬齒獸類的一個演化支,除了哺乳動物,它還有兩個演化支,即三瘤齒獸類和三稜齒獸類,只不過,這兩個演化支一個在侏羅紀早期滅絕(三稜齒獸類),一個在白堊紀早期滅絕(三瘤齒獸類),最後只剩下了哺乳形類。

這些哺乳形類在整個的恐龍時代只能以小小的體型避免與當時地球上的霸主恐龍發生衝突,所以,它們的演化出的錐齒獸體型也僅與現在的老鼠差不多大。它們屬於原始的食蟲類哺乳動物。根據它們化石的形態(尖利的爪子,長且尖的嘴巴)看,它們應該是生活在樹上的,以昆蟲或者蠕蟲為食的食肉動物。

哺乳形類以小小的體型成功的躲過了白堊紀晚期的大滅絕事件,恐龍滅絕以後,給了地球上其他倖存的生物足夠的生存空間,此時哺乳動物才開始正式的演化。之後,哺乳動物呈多樣化,全球性的發展,各種哺乳動物各顯神通,在競爭中,差異化開始明顯。

一部分哺乳動物緩慢的增大的體型,依舊是食肉的食性,而且獵物的體型開始慢慢變大,而一部分哺乳動物完美的詮釋了「柯普定律」(自然界中體型逐漸變大的動物源於自己的選擇,而非隨機性),它們越吃越大,越大對自己越有利(天敵越少),而為了獲取大量的食物,它們選擇了營養級低,但是更以獲取的植物性食物。此時,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正式的劃開了界限。

沒有食肉動物是食草動物演化而來的嗎?

其實,如果你仔細的研究一下自然界中的動物,你會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食草動物有時候也吃肉,比如河馬雖然是食草動物,但是它們遇到羚羊的屍體時,也會吃;長頸鹿有「嗜骨癖」,它會撿食食肉動物吃剩的獵物骨頭,還有牛雖然是純正的食草動物,但是事實上,有些牛還會吃蛇等等。

但是,作為純正的食肉動物來說,它們卻幾乎不吃植物性食物,這是因為食草動物偶爾吃肉可以說是一種天性(它們的祖先就吃肉),而且食草動物吃肉,是食物營養級由低向高遞進,而食肉動物如果吃草的話,還降低了食物的營養級,顯然不能滿足自己身體的需求。

因此,食草動物偶然會吃肉,但是食肉動物(純正的)卻不吃草。

有沒有食肉動物是由食草動物演化而來的?

答案是肯定的。上面我們說過,從祖先的角度看,食草和食肉動物都有著共同的食肉祖先,所以,當分化形成後,食草動物再次吃肉,也不是不可能的。下面我們來舉一個真實的例子。

袋獅這個名字相信許多小夥伴並不陌生,因為它是澳大利亞生物進化史上體型最大的食肉動物,而且在澳大利亞生物特殊性的情況下,能夠出現一種可以媲美如今的花豹、小型老虎(蘇門答臘虎)的食肉動物也足夠讓它「揚名立萬」了。

袋獅從名字上看,它就很「澳大利亞」,因為有袋類的食肉動物除了澳洲,其他地方一概沒有,這就是澳大利亞生物的特殊性。袋獅是生活在距今約200萬年前的一種有袋類食肉動物,它與其他食肉動物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沒有尖利的犬齒。犬齒是食肉動物的標配,因為它們捕獵靠的就是犬齒。因此,袋獅引起了科學家的興趣。

根據科學的研究發現,袋獅與袋熊和考拉這些食草有袋類哺乳動物有著非常接近的基因,因此,科學家認為袋獅的祖先也是食草動物,再結合它沒有犬齒的特點,更加佐證了袋獅就是由食草動物演化而來的。

當然作為一種食草動物演化而來的食肉動物,袋獅雖然沒有犬齒,但是為了捕獵,它將門齒進化成了類犬齒,非常的尖利且粗壯,這使得它的咬合力比現存同體型的食肉動物都要大。當然,這對異化的門齒雖然幫助袋獅在澳大利亞生活了接近200萬年前(距今約4.6萬年前滅絕),但是同時也為它的滅絕埋下了伏筆。因為,它的牙齒結構非常的適合捕獵移動緩慢的大型食草動物,但是對捕獵小型的食草動物毫無幫助,因此,在大型食草動物紛紛滅絕後(比如巨型短面袋鼠、巨型袋貘等等),它們最終也漸漸走向了末路。不過,在袋獅的滅絕中,人類的活動也做出了一定的「助力」,因為在距今約6.5萬年前,東南亞地區的人就來到了澳大利亞,作為當時食物鏈頂端的食肉動物,與人類的衝突是在所難免的。

總結一下

從哺乳動物最近的直系祖先看,所有現存的哺乳動物都有一個共同的食蟲類祖先,也就是食肉動物。但是,在漫長的演化中,哺乳動物們各自選擇了不同的生存方式和生態位,造成了食肉和食草的食性差異。許多人認為,食肉動物不可能由食草動物演化而來,其實,這是個錯誤的認知,因為袋獅就是典型的從食草動物演化來的食肉動物。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食肉動物選擇捕獵食草動物,而不是其他食肉動物?
    從本質上說無論是什麼食性的動物對於食肉動物來說都是肉,這並沒有什麼區別。但是,在自然界中,食肉動物通常只選擇捕殺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儘管體型有很大優勢的食肉動物,也很少出於食物的目的去捕獵其他食肉動物。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我們來探討一下原因。食肉動物為什麼選擇捕殺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
  • 人類為什麼以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為食?
    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看到飯桌上的食物大多種類是雞鴨鵝豬等食草類動物,而看不到老虎和獅子等食肉類動物,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接下來我們好好聊一聊。繁殖率從繁殖力這一方面說起,食肉動物的繁殖性比食草動物的繁殖率低,故人類更加傾向於食草類動物,因為它們能夠為人類提供源源不斷的食物資源。為什麼食肉動物比食草動物繁殖率低呢?
  • 為什麼自然界沒有進化出進攻性的食草動物?
    然而,具有攻擊性的食草動物畢竟是少數,大多數食草動物面對天敵時只有被欺負的份,很少能反擊。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由於食草動物率先恢復,所以它們能夠迅速佔領很多生態位,比如:以草為食的,以樹葉為食的,還有一些以果實為食的;甚至還有一些食草動物演化成了雜食動物,或者食肉動物,比如:人類,人類的遠古祖先是生活在樹上的靈長類,它們以植物嫩葉以及果實為食,但在演化過程中,人類逐漸適應了肉類食物。
  • 為什麼人類只吃食草動物的肉,不吃食肉動物的肉?
    對於人類而言,去招惹攻擊性較強的食肉動物明顯屬於吃力不討好,一方面,食肉動物都具有較強的攻擊力,捕獵它們時,很可能會造成自己成為對方的獵物;再者,即使能夠捕獵成功,所付出的成本以及體力都遠遠高於同等體型的食草動物。所以,食肉動物不來找人類麻煩,人類已經謝天謝地了,更不用說會主動找食肉動物的麻煩。
  • 丟食肉動物的臉,明明是食肉的大熊貓,怎麼成了吃竹子的鐵憨憨?
    如果食肉動物會說話,它們一定會聚在一起商量,將大熊貓開除「食肉動物籍」,因為它明明擁有食肉動物的特徵,卻偏偏喜歡啃竹子,丟盡食肉動物的臉。 但是大熊貓也會覺得自己冤枉,它會反駁道:你以為我不想吃肉嗎?我是沒辦法才啃竹子的呀!
  • 為什麼人類一般只吃食草動物的肉,不吃食肉動物的肉?
    人類為什麼一般只吃食草動物而不吃食物動物呢?難道食肉動物的肉不好吃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其實這個問題也不難考慮,因為我們大家都知道肉類是屬於酸性的,食肉動物吃肉,所以食物動物的肉酸性更高,口感也不好,吸取到的能量也不多,所以食肉動物的肉普遍口感偏酸,並且容易滋生寄生蟲。
  • 食肉動物頭上都沒有角?錯,這種食肉動物頭上有兩個
    「角」常見於食草動物的頭部,比如鹿、羊、牛、羚羊等等,而我們常見的食肉動物,比如獅虎豹等都是沒有角的。那麼,是不是所有的食肉動物都沒有角呢?答案是否定的。大自然千奇百怪,動物的形態也各異,只不過長角的食肉動物相對較少而已。下面我們一起來看誰是長角的食肉動物?
  • 食草動物都怕食肉動物,河馬為什麼不怕鱷魚?
    食草動物作為食物鏈中較為低級的動物,大多數情況下都會淪為食肉動物的獵物。然而有些動物就比較特別,河馬就是其中的一例。一般認為,河馬是純素食主義者,但是身為食肉動物的鱷魚卻不敢輕易招惹它們。為什麼食草的河馬不怕食肉的鱷魚?我們來簡單討論一下。
  • 動物擬人番《Beastars》開播,食肉與食草動物成校友,這青春危險
    文/鯨漫君10月新番《Beastars》(動物狂想曲)日前開播,這部讓動漫迷翹首以盼多年的漫改動畫,在一個充滿童話寓言的環境裡展開,一群年輕的食肉動物與食草動物竟然生活在同一座寄宿制學校裡成為了同學,雙方開始了一場關係既危險又甜蜜的青春群像物語。
  • 為何人只吃食草動物的肉,卻很少吃食肉性動物?是不好吃嗎?
    人類作為雜食性動物,不僅吃植物、蔬菜和水果;,還吃肉,可以說,天上飛的,地上跑的,人類幾乎都敢吃。但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人類雖說愛吃肉,但不是什麼動物的肉都吃,而是有選擇性的。一般來說,人類只吃食草動物的肉,比如兔子、羊、牛;或者是雜食動物的肉,比如雞、鴨、鵝,幾乎不吃像獅子、老虎、黑豹這類的食肉性動物,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難道是食肉性動物的肉不好吃嗎?想要了解這一問題,首先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什麼是食肉動物,什麼是食草動物!食肉動物是哺乳動物的一種,顧名思義,食肉動物主要指那些以肉為食物的動物,比如老虎、獅子、獵豹、狼等。
  • 我們都是食肉動物
    當然了,從動物學角度人類當然是雜食動物,但,從其活動本性上來說,我們人類一直都有著食肉動物才更具備的侵略性。我們以為人類社會的文明讓這種競爭有了弱化,或者更為柔和了嗎?那就錯了。也許,這就是人類的特殊性,這個靠「智慧」的技能點崛起的種族,註定其內部的競爭也會多了很多其他動物所沒有的花樣性。但,迷惑終究是迷惑,煙霧終究是煙霧,都掩蓋不了競爭存在的本質。如若誰真的忽視了這點,那才是成了「掉入了食肉動物間的小兔子」。
  • 食草動物可以吃肉嗎?河馬試了一下,結果屍殍遍地
    有關河馬到底是純食草動物還是雜食動物,曾在網上引起激烈爭論。然而科學家們卻發現,河馬偶爾改善下夥食,竟與炭疽熱的大規模爆發有著密切關聯。 河馬食肉目擊記錄分布 食草動物和雜食動物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二者的區別在於如何去定義。
  • 為何食草動物頭上都有角呢?肉食動物為何沒有?今天算是長見識了
    在我們的認知範圍內,諸如獅子、狼、老虎這樣的肉食動物頭上都是沒有角的,取而代之的是鋒利的爪子和牙齒,而對於食草動物,牛、羊、鹿等等,都是頭上長有犄角的,那麼難道說可以通過有沒有犄角來判斷動物是肉食還是食草的嗎?
  • 食肉動物不會互相捕食?看看花豹都在樹上掛了哪6種食肉動物
    食肉動物不會互相捕食?看看花豹都在樹上掛了哪6種食肉動物經常有人說「在自然界中,食肉動物往往不吃食肉動物,這是因為它們之間的搏鬥不是捕食,而僅僅是為了減少和自己競爭食物及領地的對手……」真的是這樣嗎?關於這個問題,我們看一下花豹的家裡都掛著哪些食肉動物就明白了。花豹(豹子、豹)是貓科豹屬的一種專性食肉動物,喜歡捕食各種食草動物。和愛把食物掩埋起來的美洲獅不同,花豹喜歡把自己捕捉到的獵物叼到樹上——自己的家,來躲避其他掠食者的搶奪。花豹力氣巨大,可以把是自己體重2倍多的獵物叼到樹上。
  • 由食肉動物演化而來的國寶大熊貓都有哪些天敵?
    最初他們也是食肉動物,只是經過長期的進化現在99%的食物都成了竹子。大熊貓是由食肉動物演化而來,且體型壯碩,體長1.2-1.5米,體重50-80 千克;但大熊貓性喜獨居,且行動稍顯遲緩。因此,面對天敵,大熊貓存在「遇強不弱,遇弱不強」的特點,多處於「尚可自保」的境地。
  • 非洲大草原上,小型的動物剛被食肉動物捕獲,一動不動,為什麼?
    由於草食動物數量巨大,繁殖能力極強,他們也只能靠滿地長出來的草來吃,而且他們沒有鋒利的牙齒。由於肉食動物數量不多,繁殖能力較低,所以它們的生長主要是為了限制草食動物的數量。所以在靠近數千隻斑馬或數萬頭牛羚和水牛的地方,只有少數幾隻獅子或豹子,而這種數量稀少的食肉動物足以讓大量的草食動物感到恐懼。
  • 為什麼食草動物頭上都有角?食肉動物卻沒有?看完長知識了!
    現在的動物是指除了人類這個高級動物以外的生物,大自然裡面的生物可謂是有千千萬萬鍾,他們各自有著自己的形態和樣子,也有些各種不一樣的生存方式,它們有些自己為了適應生存而演變出來的各式各樣的能力,不過可能從小時候的書本裡還是現在的紀錄片裡人們都會發現,一般食草動物都會長有角,而肉食動物一般都是看起來不那麼鋒芒畢露沒有角的
  • 共食在食草動物中普遍存在,為什麼食肉動物的狗也出現共食行為?
    共食在食草動物中更普遍存在動物吃糞便無疑是個重口味話題,但這樣的場景的確有不少人都親眼見過,尤其是動物界的一些食草動物似乎都有這個「癖好」。那麼,那些轉身吃掉自己糞便的動物都具有怎麼的特徵?既然絕大多數習慣吃自己糞便的動物都是食草性動物,那肉食動物的狗為什麼偶爾也會有這樣的行為?難道它們吃這些食物排洩物對身體無害嗎?排洩物是否對人類有害,這個沒有實際意義的問題可能沒有人研究過,畢竟人類的食物選擇範圍很大,但在動物界,吃自己糞便卻被視為一種再平常不過的習慣,比如野兔這樣的兔形目動物、嚙齒類動物大鼠和同為靈長類的一些大猩猩,這其中還沒包括山海狸和狗。
  • 河馬本來吃草,感染炭疽病就變成喪屍般的食肉動物,為什麼?
    河馬本是食草動物,為什麼感染炭疽就變成了食肉動物呢?而且還只吃同類,吃了就死,同時表現出皮膚水腫、結痂、皮下出血等症狀,像極了傳說中的喪屍,這是怎麼回事?實際上,河馬本就吃肉,和炭疽病沒有關係。只是炭疽爆發導致大量河馬死亡,給了河馬吃同類屍體的機會,這樣又促進了炭疽病的流行,導致更多河馬死亡。
  • 科學家:動物界中本無食草和食肉之分
    世界可真奇妙,如果你了解野生動物的世界,你就會知道,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之間是沒有絕對的界限的。你也許不會相信,像兔子、馴鹿這樣的「人畜無害」的食草動物,有時也是會吃肉的。在很多情況下,這些食草動物只是吃一些捕食者吃剩的腐肉,把它們當作「零食」而已,比如松鼠有時會吃死掉的老鼠或小鳥,野外的鹿會啃食野兔的屍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