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直播講故事 雲上祭英烈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郭海方 通訊員 於素凱
「穿過歷史的塵煙,讓我帶您走近『戰鬥英雄』李海欣……」連日來,漯河市郾城小學的抖音號上,該校黨支部副書記陶光華講述漯河籍「戰鬥英雄」李海欣故事的視頻,經過全校師生和家長們的擴散轉發,獲得點讚無數。這是漯河市開展的「致敬·2020清明祭英烈」系列主題活動的內容之一。
緬懷先烈、祭掃英烈,是弘揚英烈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方式。基於今年疫情防控的特殊形勢,在清明節來臨之際,郾城小學除了組織教師用網絡直播「雲課堂」的形式向學生講述紅色故事外,青年教師們還專題開展了用抖音講述紅色故事活動。該校黨支部組織委員劉娜分享了兒童團員王二小的故事,陳美老師講述了特級英雄黃繼光的故事,吳珂老師講述了當地抗日英雄趙伊坪的故事……一段段難以忘卻的歷史,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讓抖音終端的孩子們深受觸動。
犧牲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也是師生們緬懷和致敬的對象。「他們穿著厚重的衣服,臉上因為佩戴護目鏡和口罩而被勒出了凹痕。他們一路披荊斬棘,是當之無愧的英雄……」在臨潁縣黃龍學校的家校群裡,連日來不時傳出歌頌抗疫英雄的聲音。在該校開展的頌揚抗疫英雄的線上演講活動中,學生們在家長的幫助下紛紛錄製朗誦視頻,發到班級群進行傳播。其中,三年級學生史佳玄朗誦的歌頌在抗疫一線犧牲的醫務工作人員的《抗疫英雄,最美那道光》,讓很多師生家長淚目。
「疫情發生以來,我在新聞裡看到犧牲在一線的醫務人員的事跡後非常感動,就通過這次演講把他們的事跡表達出來,向英雄致敬。我也將發奮學習,報效祖國。」史佳玄說。
「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漯河市教育局副局長孫洪義說,在清明節之際開展線上演講、雲上祭奠等致敬活動,引導孩子們回溯歷史、回望英烈事跡,有助於激發孩子們對英雄英烈的崇敬之情和感恩之心,引導孩子們更好地弘揚愛國情,樹立報國志。
鶴壁:遙寄先賢志 緬懷烈士情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郭戈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蔣曉芳
4月4日上午10點,鶴壁市所有車輛停駛3分鐘,集體鳴笛向新冠肺炎疫情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致哀。
今年的清明節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更顯肅穆和沉重。鶴壁市於日前發布通告,要求清明節期間暫停現場祭掃活動,倡導替代祭祀服務,倡導文明綠色祭祀。
為幫助逝者親屬寄託哀思,4月1日上午,鶴壁市殯儀館開展了一場代祭活動,10餘位工作人員統一著裝,在骨灰堂前肅穆而立。伴隨哀樂聲,參加祭祀活動的工作人員共同宣讀追思文,莊嚴鞠躬,依次上前敬獻鮮花和花圈。
「當前是特殊時期,因現場祭祀活動暫停,我們專門策劃了這場代祭活動,希望能在清明節這個傳統節日裡代替逝者家屬寄託哀思。」鶴壁市殯儀館館長王學儉說。
據悉,鶴壁市在暫停現場祭掃、提倡代祭服務的同時,還積極引導群眾通過家庭分散追思、鮮花祭掃、網絡祭奠等形式寄託哀思。此外,由於農村地區墳墓分布較為分散,部分群眾思想保守,倡導「雲祭掃」、綠色祭掃難度較大,鶴壁市一方面加大文明祭掃宣傳力度,同時要求各縣區加強實地巡查力度,並通過「藍天衛士」監控平臺實時監測火點,嚴格禁止村民上山掃墓、野外用火。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保護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安全才是對逝者最好的告慰。不論是上網『雲祭掃』,還是請他人代祭,都是對先人表達哀思的一種手段。希望群眾在特殊時期文明祭祀,讓清明節更加『清明』。」鶴壁市民政局有關負責人說。
洛陽:種下思親樹 哀思隔空來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田宜龍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王雪娜 通訊員 趙夏雨
「一大家子派我當代表,來墳地除除草、添添土,種上兩棵樹,也算是響應組織號召,為建設『美麗鄉村』作點貢獻吧。」4月4日,偃師市山化鎮關窯村退休老黨員趙維漢,用微信視頻向在外地的家人「直播」了掃墓的場景。
今年清明節期間,偃師市暫停公墓、陵園等祭掃悼念活動,倡導安全、文明祭掃。黨員幹部帶頭,群眾積極響應,不燒紙不放炮,以「雲祭奠」、種思親樹等方式「綠色」祭掃。
山化鎮發出《文明清明倡議書》上千份,倡導「健康、綠色、節儉、安全」的祭掃方式。巾幗服務隊廣泛進行「移風易俗過清明,美麗鄉村共創建」宣傳。湯泉、臺溝等村號召黨員幹部帶頭,以「門前種下思親樹」的形式代替傳統祭奠。
「以前每逢清明,村裡負責禁燒的幹部都要24小時值班,今年種思親樹這個形式太好了,少了濃煙,多了綠化,文明『綠色』過清明。」臺溝村黨支部書記黃鮮紅說。
父子接力三十載 甘做烈士守陵翁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平 趙若郡
民權縣北關鎮政府東北8公裡,李館地道抗日遺址孤零零地橫臥在田野裡。遠遠望去,斑駁的白牆皮已經脫落,灰色的牆底依稀可見;屋頂上層層疊疊的橙色瓦片,經過時間的衝刷已凹凸不平。
李館地道是全國為數不多保存完整的抗日地道遺址之一,現保留地道400多米,抗日烈士楊朝起的墓碑就坐落在遺址內。4月2日,清明節前,雖然沒有往年人來人往的熱鬧,但趙慶民還是起了個大早,清掃院落、擦拭墓碑。
今年53歲的趙慶民是民權縣北關鎮李館村村民,這是他從父親趙松武手中接過「掃帚」的第5個年頭,是李館地道的第二代守護人。
「聽俺爹說,小時候他整日吃不飽、穿不暖,因為個頭小很多部隊都不要他,楊朝起看他可憐收留了他,這才當上了兵。」趙慶民講起了楊朝起和父親相識的過往,「跟著他當了三年兵後,正巧劉鄧大軍路過,父親便跟隨劉鄧大軍繼續戰鬥。」
1953年,趙松武因病解甲歸田。這時他才得知,當年留在當地開展工作的戰友楊朝起在一次同國民黨頑匪的激烈戰鬥中犧牲,老百姓在李館村為他修建了陵墓。
20世紀80年代末,趙松武看到烈士墓及其相鄰的地道遺址年久失修,心痛不已。他主動找到村幹部說:「那地方沒人看管怎麼行?我跟烈士做伴去。」說罷,鋪蓋、鍋灶一背,搭個草庵,他就在老戰友的墓前住了下來。
「年輕時偶爾跟著父親看護烈士墓,那時我們就並肩坐在石階上,他還叮囑我,等他老了走不動了,多給這裡扯扯草、掃掃灰。」回憶起當時的場景,趙慶民歷歷在目。
茫茫原野,孤立墳塋,從1990年到2015年,趙松武老人一住就是25年。這些年來,他獨自一人吃住在大院內,手電筒、馬提燈、收音機成了他形影不離的「夥伴」。寒冬時節,他總要把烈士墓上的積雪清掃得乾乾淨淨;大雨過後,他就彎著身子鑽入地道,一桶一桶地把積水提出來。
2016年,耄耋之年的趙松武老人在彌留之際,最放心不下的還是老戰友的陵墓和李館地道。「不能讓遺址荒蕪了,你願意看,就接著看。」老人對趙慶民囑託道。
為了信守對父親的承諾,趙慶民果斷放棄了自己在工地上的工作。「沒人參觀的時候,我就拿著鐵鍬、推著小推車、戴著安全帽,下去修繕地道,現在已經疏通200多米了。」趙慶民自豪地說。
葉生葉落,年歲漸長,在這塊僻壤之地趙慶民也漸漸找到了自己的心靈歸屬。「每次有人來參觀,我就為他們講述烈士的英雄事跡。能看護好抗戰地道遺址,把紅色文化傳承給子孫後代,我就知足了。」
「下一步,我們準備把這裡升級為集文化體驗、紅色教育、素質拓展為一體的文化園區,同時,搭建雲祭掃線上服務平臺,讓大家能夠以更多元的方式緬懷先烈、重溫歷史。」北關鎮黨委副書記劉炎介紹道。
一個人,一座碑;兩代人,一份情。趙慶民從父親手中接過了「守陵翁」的接力棒,日復一日,寒來暑往,他們守護的不僅僅是一份珍貴的個人情感,更是一個民族不能忘卻的歷史。
開封清明文化節活動「雲」端全展開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龔硯慶 張笑聞
古今同此時,開封正清明。4月3日9時,隨著《揮去春寒盡清明——2020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特別節目》在網上推出,一年一度的清明文化節系列活動在「雲」端正式展開。
開封是中國清明文化傳承基地,此前已連續舉辦了11屆清明文化節。今年受疫情影響,開封進行了弘揚中華清明文化的新探索,在清明文化傳承中凝聚精神力量,為文旅產業復興加溫暖場。組委會以一臺「雲」播出的清明特別節目,探索傳統文化節日新的「打開方式」,從「雲」端向我們展示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的時代魅力,也展示中華清明文化之美。
2020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特別節目由《序幕:千年花開》《第一篇章:宋詞情思》《第二篇章:清明文華》《第三篇章:江河壯歌》《尾聲:庚子催春》5個部分組成,表現出盛世春天兩清明的新時代意境,以鏡頭多角度展示開封清明文化的百態千姿,呈現清明文化在開封傳承、發展、弘揚的脈絡,體現出開封精神、黃河精神和舉國上下共克時艱的家國情懷。
隨著特別節目的上線,與節會相關的系列活動也分別在線上線下展開。「全民讀詩喊紅包——王立群教授為您推薦詩單」「開封市書法、美術、攝影、民間藝術作品邀請展」「『焦桐樹下追思焦裕祿』古箏演奏」「開封府清明頒新火大典」等將陸續舉行,系列招商推介活動也於4月5日正式拉開帷幕。
清明小長假:鄭州上榜出遊最熱「前十」城市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溫小娟
4月3日,攜程發布的《2020清明小長假復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在國內疫情形勢持續向好、各地政府助力旅遊復甦的背景下,旅遊市場迎來復甦。廣州、深圳、成都、上海、重慶、杭州、長沙、南京、西安和鄭州成為出遊最熱的前十大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十大旅遊目的地熱度城市與最熱出發地幾乎重合。「這與目前疫情防控要求很有關係。」攜程相關負責人介紹,旅遊業嚴格遵守國家和地方政府相關規定,比如河南,明確規定各旅行社和在線旅遊企業要嚴格執行「不得經營跨省(區、市)和出入境的團隊旅遊業務」,遊客也更傾向於兩三天的周邊遊。所以,此次出發與目的地熱點會比較一致。
統計數據顯示,此次出行90後及00後佔比接近60%,成為絕對主力,而且他們更偏愛有「直播帶貨」、預售優惠等新營銷方式酒店。
從此次清明出遊看,無論是交通出行、酒店預訂、景區門票、租車自駕,還是周邊遊等,環比上月均呈現不錯的上漲態勢,而且品質出行特點鮮明,有52%的旅客選擇四星級、五星級酒店。
《報告》認為,從清明小長假的出行情況看,旅遊行業的復甦正在加速,預計「五一」會出現新的出行高峰。
編輯:劉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