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祭清明 遺志永傳承

2020-12-09 河南日報客戶端

漯河:直播講故事 雲上祭英烈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郭海方 通訊員 於素凱

「穿過歷史的塵煙,讓我帶您走近『戰鬥英雄』李海欣……」連日來,漯河市郾城小學的抖音號上,該校黨支部副書記陶光華講述漯河籍「戰鬥英雄」李海欣故事的視頻,經過全校師生和家長們的擴散轉發,獲得點讚無數。這是漯河市開展的「致敬·2020清明祭英烈」系列主題活動的內容之一。

緬懷先烈、祭掃英烈,是弘揚英烈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方式。基於今年疫情防控的特殊形勢,在清明節來臨之際,郾城小學除了組織教師用網絡直播「雲課堂」的形式向學生講述紅色故事外,青年教師們還專題開展了用抖音講述紅色故事活動。該校黨支部組織委員劉娜分享了兒童團員王二小的故事,陳美老師講述了特級英雄黃繼光的故事,吳珂老師講述了當地抗日英雄趙伊坪的故事……一段段難以忘卻的歷史,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讓抖音終端的孩子們深受觸動。

犧牲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也是師生們緬懷和致敬的對象。「他們穿著厚重的衣服,臉上因為佩戴護目鏡和口罩而被勒出了凹痕。他們一路披荊斬棘,是當之無愧的英雄……」在臨潁縣黃龍學校的家校群裡,連日來不時傳出歌頌抗疫英雄的聲音。在該校開展的頌揚抗疫英雄的線上演講活動中,學生們在家長的幫助下紛紛錄製朗誦視頻,發到班級群進行傳播。其中,三年級學生史佳玄朗誦的歌頌在抗疫一線犧牲的醫務工作人員的《抗疫英雄,最美那道光》,讓很多師生家長淚目。

「疫情發生以來,我在新聞裡看到犧牲在一線的醫務人員的事跡後非常感動,就通過這次演講把他們的事跡表達出來,向英雄致敬。我也將發奮學習,報效祖國。」史佳玄說。

「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漯河市教育局副局長孫洪義說,在清明節之際開展線上演講、雲上祭奠等致敬活動,引導孩子們回溯歷史、回望英烈事跡,有助於激發孩子們對英雄英烈的崇敬之情和感恩之心,引導孩子們更好地弘揚愛國情,樹立報國志。

鶴壁:遙寄先賢志 緬懷烈士情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郭戈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蔣曉芳

4月4日上午10點,鶴壁市所有車輛停駛3分鐘,集體鳴笛向新冠肺炎疫情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致哀。

今年的清明節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更顯肅穆和沉重。鶴壁市於日前發布通告,要求清明節期間暫停現場祭掃活動,倡導替代祭祀服務,倡導文明綠色祭祀。

為幫助逝者親屬寄託哀思,4月1日上午,鶴壁市殯儀館開展了一場代祭活動,10餘位工作人員統一著裝,在骨灰堂前肅穆而立。伴隨哀樂聲,參加祭祀活動的工作人員共同宣讀追思文,莊嚴鞠躬,依次上前敬獻鮮花和花圈。

「當前是特殊時期,因現場祭祀活動暫停,我們專門策劃了這場代祭活動,希望能在清明節這個傳統節日裡代替逝者家屬寄託哀思。」鶴壁市殯儀館館長王學儉說。

據悉,鶴壁市在暫停現場祭掃、提倡代祭服務的同時,還積極引導群眾通過家庭分散追思、鮮花祭掃、網絡祭奠等形式寄託哀思。此外,由於農村地區墳墓分布較為分散,部分群眾思想保守,倡導「雲祭掃」、綠色祭掃難度較大,鶴壁市一方面加大文明祭掃宣傳力度,同時要求各縣區加強實地巡查力度,並通過「藍天衛士」監控平臺實時監測火點,嚴格禁止村民上山掃墓、野外用火。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保護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安全才是對逝者最好的告慰。不論是上網『雲祭掃』,還是請他人代祭,都是對先人表達哀思的一種手段。希望群眾在特殊時期文明祭祀,讓清明節更加『清明』。」鶴壁市民政局有關負責人說。

洛陽:種下思親樹 哀思隔空來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田宜龍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王雪娜 通訊員 趙夏雨

「一大家子派我當代表,來墳地除除草、添添土,種上兩棵樹,也算是響應組織號召,為建設『美麗鄉村』作點貢獻吧。」4月4日,偃師市山化鎮關窯村退休老黨員趙維漢,用微信視頻向在外地的家人「直播」了掃墓的場景。

今年清明節期間,偃師市暫停公墓、陵園等祭掃悼念活動,倡導安全、文明祭掃。黨員幹部帶頭,群眾積極響應,不燒紙不放炮,以「雲祭奠」、種思親樹等方式「綠色」祭掃。

山化鎮發出《文明清明倡議書》上千份,倡導「健康、綠色、節儉、安全」的祭掃方式。巾幗服務隊廣泛進行「移風易俗過清明,美麗鄉村共創建」宣傳。湯泉、臺溝等村號召黨員幹部帶頭,以「門前種下思親樹」的形式代替傳統祭奠。

「以前每逢清明,村裡負責禁燒的幹部都要24小時值班,今年種思親樹這個形式太好了,少了濃煙,多了綠化,文明『綠色』過清明。」臺溝村黨支部書記黃鮮紅說。

父子接力三十載 甘做烈士守陵翁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平 趙若郡

民權縣北關鎮政府東北8公裡,李館地道抗日遺址孤零零地橫臥在田野裡。遠遠望去,斑駁的白牆皮已經脫落,灰色的牆底依稀可見;屋頂上層層疊疊的橙色瓦片,經過時間的衝刷已凹凸不平。

李館地道是全國為數不多保存完整的抗日地道遺址之一,現保留地道400多米,抗日烈士楊朝起的墓碑就坐落在遺址內。4月2日,清明節前,雖然沒有往年人來人往的熱鬧,但趙慶民還是起了個大早,清掃院落、擦拭墓碑。

今年53歲的趙慶民是民權縣北關鎮李館村村民,這是他從父親趙松武手中接過「掃帚」的第5個年頭,是李館地道的第二代守護人。

「聽俺爹說,小時候他整日吃不飽、穿不暖,因為個頭小很多部隊都不要他,楊朝起看他可憐收留了他,這才當上了兵。」趙慶民講起了楊朝起和父親相識的過往,「跟著他當了三年兵後,正巧劉鄧大軍路過,父親便跟隨劉鄧大軍繼續戰鬥。」

1953年,趙松武因病解甲歸田。這時他才得知,當年留在當地開展工作的戰友楊朝起在一次同國民黨頑匪的激烈戰鬥中犧牲,老百姓在李館村為他修建了陵墓。

20世紀80年代末,趙松武看到烈士墓及其相鄰的地道遺址年久失修,心痛不已。他主動找到村幹部說:「那地方沒人看管怎麼行?我跟烈士做伴去。」說罷,鋪蓋、鍋灶一背,搭個草庵,他就在老戰友的墓前住了下來。

「年輕時偶爾跟著父親看護烈士墓,那時我們就並肩坐在石階上,他還叮囑我,等他老了走不動了,多給這裡扯扯草、掃掃灰。」回憶起當時的場景,趙慶民歷歷在目。

茫茫原野,孤立墳塋,從1990年到2015年,趙松武老人一住就是25年。這些年來,他獨自一人吃住在大院內,手電筒、馬提燈、收音機成了他形影不離的「夥伴」。寒冬時節,他總要把烈士墓上的積雪清掃得乾乾淨淨;大雨過後,他就彎著身子鑽入地道,一桶一桶地把積水提出來。

2016年,耄耋之年的趙松武老人在彌留之際,最放心不下的還是老戰友的陵墓和李館地道。「不能讓遺址荒蕪了,你願意看,就接著看。」老人對趙慶民囑託道。

為了信守對父親的承諾,趙慶民果斷放棄了自己在工地上的工作。「沒人參觀的時候,我就拿著鐵鍬、推著小推車、戴著安全帽,下去修繕地道,現在已經疏通200多米了。」趙慶民自豪地說。

葉生葉落,年歲漸長,在這塊僻壤之地趙慶民也漸漸找到了自己的心靈歸屬。「每次有人來參觀,我就為他們講述烈士的英雄事跡。能看護好抗戰地道遺址,把紅色文化傳承給子孫後代,我就知足了。」

「下一步,我們準備把這裡升級為集文化體驗、紅色教育、素質拓展為一體的文化園區,同時,搭建雲祭掃線上服務平臺,讓大家能夠以更多元的方式緬懷先烈、重溫歷史。」北關鎮黨委副書記劉炎介紹道。

一個人,一座碑;兩代人,一份情。趙慶民從父親手中接過了「守陵翁」的接力棒,日復一日,寒來暑往,他們守護的不僅僅是一份珍貴的個人情感,更是一個民族不能忘卻的歷史。

開封清明文化節活動「雲」端全展開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龔硯慶 張笑聞

古今同此時,開封正清明。4月3日9時,隨著《揮去春寒盡清明——2020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特別節目》在網上推出,一年一度的清明文化節系列活動在「雲」端正式展開。

開封是中國清明文化傳承基地,此前已連續舉辦了11屆清明文化節。今年受疫情影響,開封進行了弘揚中華清明文化的新探索,在清明文化傳承中凝聚精神力量,為文旅產業復興加溫暖場。組委會以一臺「雲」播出的清明特別節目,探索傳統文化節日新的「打開方式」,從「雲」端向我們展示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的時代魅力,也展示中華清明文化之美。

2020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特別節目由《序幕:千年花開》《第一篇章:宋詞情思》《第二篇章:清明文華》《第三篇章:江河壯歌》《尾聲:庚子催春》5個部分組成,表現出盛世春天兩清明的新時代意境,以鏡頭多角度展示開封清明文化的百態千姿,呈現清明文化在開封傳承、發展、弘揚的脈絡,體現出開封精神、黃河精神和舉國上下共克時艱的家國情懷。

隨著特別節目的上線,與節會相關的系列活動也分別在線上線下展開。「全民讀詩喊紅包——王立群教授為您推薦詩單」「開封市書法、美術、攝影、民間藝術作品邀請展」「『焦桐樹下追思焦裕祿』古箏演奏」「開封府清明頒新火大典」等將陸續舉行,系列招商推介活動也於4月5日正式拉開帷幕。

清明小長假:鄭州上榜出遊最熱「前十」城市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溫小娟

4月3日,攜程發布的《2020清明小長假復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在國內疫情形勢持續向好、各地政府助力旅遊復甦的背景下,旅遊市場迎來復甦。廣州、深圳、成都、上海、重慶、杭州、長沙、南京、西安和鄭州成為出遊最熱的前十大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十大旅遊目的地熱度城市與最熱出發地幾乎重合。「這與目前疫情防控要求很有關係。」攜程相關負責人介紹,旅遊業嚴格遵守國家和地方政府相關規定,比如河南,明確規定各旅行社和在線旅遊企業要嚴格執行「不得經營跨省(區、市)和出入境的團隊旅遊業務」,遊客也更傾向於兩三天的周邊遊。所以,此次出發與目的地熱點會比較一致。

統計數據顯示,此次出行90後及00後佔比接近60%,成為絕對主力,而且他們更偏愛有「直播帶貨」、預售優惠等新營銷方式酒店。

從此次清明出遊看,無論是交通出行、酒店預訂、景區門票、租車自駕,還是周邊遊等,環比上月均呈現不錯的上漲態勢,而且品質出行特點鮮明,有52%的旅客選擇四星級、五星級酒店。

《報告》認為,從清明小長假的出行情況看,旅遊行業的復甦正在加速,預計「五一」會出現新的出行高峰。

編輯:劉薇

相關焦點

  • 今年清明用心祭/吳仕釗
    今年清明用心祭吳仕釗2020年4月1日星期三新楚風第346期作者簡介吳仕釗,筆名:常興。中共黨員。文化社會學者,作家、教授。曾在市級宣傳部、文聯任過領導職務,現為湖北省襄陽市委黨校退休人員。倒春寒提醒新一輪降溫警示著疫情防控不可以掉以輕心再過三天又到時節清明紛紛的細雨寄託著哀思還是讓路上少些行人倡導雲祭掃用心祭奠重在精神傳承寫一篇回憶詩文追思先賢的美德編輯一個微信小程序
  • 文明祭親人 綠色過清明
    為推進移風易俗,倡導文明新風,引導轄區居民以環保、節約、低碳的文明方式緬懷逝者,愛建社區日前開展了「我們的節日·清明」祭奠英烈緬懷先人活動。3月30日10時,參加活動的居民手捧鮮花齊聚愛建志願者廣場。主持人宣布祭悼儀式開始,全體默哀,向先烈表達敬意。愛建社區主任宣讀「致居民一封信」,倡導轄區居民文明祭祀、安全祭祀。愛建學校的學生代表誦讀了祭文,表達孩子們繼承革命先烈遺志的信心與決心。活動最後,學生及居民代表向革命先烈敬獻鮮花。活動結束後,社區工作者及志願者、學生自發地向過往行人發放《慎終追遠孝道感恩 生態文明——致廣大市民朋友的一封信》,倡導文明祭祀新風。
  • 清明羊城「文明祭」漸流行
    清明羊城「文明祭」漸流行   記者探訪廣州銀河公墓、中華永久墓園等場所發現,大多數民眾依然遵循燒香、供奉金豬等傳統祭拜方式,但敬獻鮮花、無煙拜祭、網祭等低碳文明的形式也正漸漸流行。  當日廣州市各祭掃場所拜山人數劇增。據民政部門統計,廣州全市各祭掃場所共接待祭掃民眾超百萬人次。記者在廣州銀河公墓看到,這裡人流湧動,煙霧繚繞。
  • 思蒙鎮:清明文明祭 鮮花代香燭
    四川在線眉山頻道訊(彭志禮 記者 刁明康)為了倡導群眾更新觀念,文明祭奠,清明前夕,思蒙鎮林業站工作人員備足了菊花及宣傳資料,在街頭向群眾免費發放,引導群眾文明過清明,環保祭親人。    「大爺,你準備上幾座墳哇?
  • 文明祭祀 低碳清明
    清明祭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每年清明,大家紛紛踏青祭祖,緬懷先人。為弘揚清明時節「傳遞親情,傳承文化」的傳統美德,倡導「文明祭祀,低碳清明」的新風尚。一、文明·清明節清明祭祀新風尚,摒棄傳統的燃燒紙錢、冥物、燃蠟燭、放鞭炮祭祀方式,提倡鮮花祭奠、植樹祭奠、掃墓祭奠、悼文祭奠等祭祀活動。文明祭祀活動能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還可以綠化環境,造福後人。
  • 清明時節祭故人 文明執法和諧美
    清明時節祭故人 文明執法和諧美 華聲在線4月2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特約通訊員 劉勇 馮武)又是一年春草綠,又是一年清明時。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祭掃節日,為倡導轄區居民通過環保、節儉、低碳、安全的方式悼念親人,寄託哀思,營造文明祭祀的良好氛圍,4月1日上午,嶽陽樓區洞庭街道安監站和東風湖社區工作人員在轄區東風湖中湖東岸邊墳山處進行蹲點值守禁炮工作。
  • 文明追思 平安清明|綠色祭祀 從我做起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區委、區政府相關會議精神,忻府區婦聯在清明節期間開展「文明追思 平安清明」主題活動,引導我區廣大婦女和家庭以文明祭掃新風傳承民族文化、緬懷革命先烈、追思已故親友,推動移風易俗、防止火災事故發生,過一個文明、綠色、低碳、安全的清明節。
  • 東營區龍居鎮:重情守禮祭清明,文明緬懷寄哀思
    大眾網·海報新聞東營4月3日訊(記者 唐夢琳 通訊員 紀琳輝 李玲)春回大地芳草綠,梨花風起正清明。日前,在東營市東營區龍居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各實踐站積極開展網絡祭掃、雲上默哀、鮮花祭奠、公益代祭、殯葬改革,讓文明緬懷化作砥礪前行的精神動力。
  • 倡議書 | 文明祭祀,綠色清明
    倡議書 | 文明祭祀,綠色清明 2020-03-27 19: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清明公祭不如心祭
    這個清明有點特別。當然,特別之處不僅僅是在這個草長鶯飛的時節,人們首次有了三天「小黃金周」。更因為在這個假期裡,不少地方刮過了一陣不小的「公祭風」,並由此引發種種頗具諷刺意味的景象。我們說公祭不如心祭,是因為盲目追求轟動效應的公祭形式,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對於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的公祭活動,人們其實已經悄然放下了對其原有的尊重。那個公祭大典後鮮花遭搶的場面,雖被當地管理者解釋為追求吉祥的「民俗」,但實際上,在這種貪小便宜的不文明行為背後,是人們對公祭心理的微妙變化。
  • 青島市司法局機關集中開展清明「網上祭英烈」活動
    青島市司法局機關集中開展清明「網上祭英烈」活動 2020-04-08 16: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鮮花換冥紙 文明祭故人
    三秦都市報 - 三秦網訊 (呂高翔 記者 趙麗莉)清明期間,西安霸陵墓園新區開展了以「鮮花換燒紙·鮮花祭故人· 讓愛再升華·平安度清明」為主題的清明文化活動,通過開展以鮮花換燒紙,免費提供掃墓的水盆、毛巾、漢服祭祀等多種形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孝道文化,引導廣大市民文明祭祀。
  • 「雲端代祭」「空中課堂」讓追思英烈更「清明」
    「雲端代祭」,讓親情追思更清明「真沒想到會替我們想的如此周到,正擔心疫情不能前去祭奠,你們就通過網絡為我們做好了一切,感謝你們的用心」。這是陽穀一位軍烈屬說給上門進行代祭服務的陽穀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的話。 記者在軍烈屬家中看到,陽穀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的兩名工作人員,正在一臺筆記本電腦上為烈士親屬演示如何進行網上祭奠的操作。
  • 又是一年清明至 各地文明祭掃蔚然成風
    祭掃市民說:「我們預約蠻早的,它(寧思念)23日開始,我們25日就預約了,特意選的這個清明。」  為了倡導文明祭掃,清明期間,南京各大墓園都推出了鮮花換紙錢的活動,雨花功德園還首次提出園內禁菸;張家港永安園墓區除了鮮花祭奠,園內還建有思念長廊,市民可以通過思念牆、天堂信箱、思念帶等方式表達對親人的哀思。
  • 涵養文化自信 傳承一脈清明
    春風拂煦,氣宇澄清,又一年清明姍姍而來。 從2500年前的周代啟程,伴隨唐時杏花村的細雨紛紛,走過大宋的「明月夜,短松岡」,清明歷經中華數千年歷史文化的洗禮,此刻在一燭清香、屢屢追思中升騰。作為節日,清明當屬於我們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作揖、祭拜、靜默,清明節裡我們回想祖先的恩德,接受心靈的洗滌,更增持守祖先基業、傳遞民族香火的責任擔當。這是每位中華兒女熾熱的情感認同,也是中華文明綿綿不絕的重要原因。 清明同時也是輕盈的。踏青、郊遊、植樹、插柳是清明時節與春祭並存的主題之一。
  • 湖南衡陽推行文明祭掃網上祭奠 讓綠色清明節更"清明"
    又是一年春草綠,梨花風起清明時。在清明節到來之際,為築牢疫情防線、傳播文明新風,營造安全、簡約、綠色的祭掃氛圍,湖南省衡陽市多部門發出倡議書,引導市民文明祭祀,綠色環保的「花祭」「網祭」已逐漸替代焚燒紙錢等傳統祭祀方式,簡約祭掃重寄情,綠色祭掃更清明。
  • 清明時節福州古禮祭民族英雄
    自經溝瀆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時……」3日,20名參加民族英雄陳文龍祭祀活動的福建漢服天下協會青年會員,在福州百六峰詩社詩人們帶領下齊聲朗誦陳文龍愛國詩篇,以詩明志,傳承英雄精神。記者劉可耕 攝  福州民俗專家指出,清明,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內涵的節日,其歷史淵源可以上溯至春秋時期介子推的傳說,和由此而產生的「寒食節」習俗。清明節也是一個紀念先賢的重要節日,傳承先賢的智慧和精神,是傳承中華傳統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 安徽天長:倡導文明祭祀 共創綠色清明
    「清明寒食好,春來百花開」,連日來,安徽天長市倡導文明祭祀,推進移風易俗,樹立文明新風,引導大家過一個文明、節儉、低碳、安全的綠色清明節。加大宣傳引導,樹立文明新風。在祭祀過程,引導廣大群眾不銷售、不購買、不使用封建迷信祭祀用品,告別祭祀陋習、倡導文明新風,營造文明祭祀的社會氛圍。網上祭英烈,傳承愛國情。天長是革命老區,清明節即將到來之際,天長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採取多種形式開展宣傳引導,動員廣大志願者在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前提下,以避免現場祭掃聚集為導向,開展網上祭掃英烈活動。
  • 文明新風|綠色清明 低碳祭祀 從我做起
    綠色清明 低碳祭祀 從我做起長汀縣2020年清明節文明祭掃倡議書全縣廣大居民朋友們:草長鶯飛,桃紅柳綠,又是一年清明時。清明節即將到來,為培育文明祭祀新風,保障人民健康安全,提升文明縣城創建水平,我們發出如下倡議:01重感恩,網絡祭英靈重於心不拘於形,倡導網上祭祀活動,向革命先烈和疫情中英勇犧牲的醫護人員、抗疫工作者等,以網絡獻花、留言寄語、參與關愛遺屬志願服務等方式,把心中的深切悼念和感恩轉化為愛國愛家的實際行動。
  • 這個清明 我們提倡文明祭祀
    這個清明 我們提倡文明祭祀又是一年清明時,祭掃先人寄哀思。因為疫情原因,今年的清明不同往常。對於外出不便的我們,如何祭奠先人?成為不少人心中的難題。當前,疫情正處於「外防輸入、內防擴散」關鍵階段,為避免清明節期間因集中祭掃活動引發輸入性、聚集性疫情,切實保護廣大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這個清明,我們倡導文明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