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羅庚誕辰110周年:重溫華羅庚精神—新聞—科學網

2020-12-11 科學網
華羅庚誕辰110周年:重溫華羅庚精神
華老誕辰110周年之際,重溫華羅庚精神的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

 

【編者按】:

今天的人們並不理解,為什麼華羅庚會被稱作「人民的數學家」?很多年前,他的外國同行也不懂,為什麼華羅庚一定要把中國的數學搞上去,而不是把自己的數學搞上去?一個天才數學家為什麼非要從理論研究轉向應用數學?

11月12日,華羅庚誕辰110周年系列活動在他的家鄉——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舉行,來自科院學部局、數學與應用研究院等單位的20多名院士走進金壇,重溫華羅庚精神的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

0.618,黃金分割率,一個經典的數學與美學結合的概念。從古希臘帕特農神廟到中國兵馬俑,很多美學上的巔峰之作都驗證了這一規律。

鮮為人知的是,在科學與工業領域也有一個「0.618」,即「0.618法」。這是一種典型的優選法,能夠通過較少的試驗次數找到最合理的工藝條件。實踐證明,解決同樣的問題,用「0.618法」做16次試驗,就可達到常用的枚舉法2500次試驗的效果。

何為「優選」?大概沒有人比數學家華羅庚理解得更透徹。他一生面臨一次次重大選擇,也在一次次的「優選」中定義自己的人生。

華老來了,辦法就有了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曾有過一陣「華羅庚熱」。華羅庚所到之處,總會有很多群眾趕來聽課,高校、科研院所、工農一線、廠礦車間的都有。據說一些新產品在打樣開發時,工人們甚至會默念「華羅庚保佑」。

索光明第一次見到華羅庚時,剛出師不滿一年。她是大慶油田鑽井裝建大隊的一名電焊工,初中學歷。當年,華羅庚去大慶油田做推廣「雙法」(優選法、統籌法)的報告,「當我聽到數學家的名字,腦海裡立刻出現一個問題:數學家的方法,我一個初中生怎麼能聽得懂呢?」

到了現場,索光明發現自己不但聽得懂、學得會,在焊接工藝中也能用得上。華羅庚那次報告的內容就是介紹「0.618法」。

課堂上,負責演示的同志拿出一張紙,紙上畫好100度到200度的刻度,分別選擇不同點位,第一點試驗是162度,第二個試驗點是138度,兩個數字對比,留下好的,剪掉壞的……多次試驗,論證結果。

「影響焊接效率和質量的工藝參數有很多,比如電壓、電流、焊條材質、運條方法和角度等等,不好把握。華羅庚那個方法的好處是能夠儘快找出合適的工藝參數,有效提高焊接質量和效率。」索光明說。「0.618法」幫助她解決了焊接工藝的難題,也幫助她成長為技術能手,一線「小徒工」後來成長為高級工程師。

為了讓更多工人受益,1965年,華羅庚把深奧數學原理轉變為最樸素易懂、易操作的「雙法」,寫成了幾乎全是大白話的小冊子《統籌方法平話及補充》。與此同時,華羅庚身先士卒親自去了20多個省份辦培訓、搞推廣。

1977年的冬天,山西大同口泉車站,100萬噸存煤運不出去,北京的缺煤問題卻越來越嚴重。華羅庚在山西大同臨時組建一個實驗小組,用統籌法解決上水、除灰、裝煤三排隊問題,當天運力就提高了20%。等實驗結束,運力翻了一倍。

「一個數學家,竟然能夠直接給一線的工人講課,工人還能聽懂,立即動手解決問題。」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理事長池宏說,他曾跟隨華羅庚擔任助手工作。華羅庚在向工人們解釋什麼是統籌法的時候,用的是「燒水泡茶喝」的大白話。

走到哪兒,華羅庚都離不開拐杖。從小左腿殘疾,他走路要左腿先畫一個大圓圈,右腿再邁上一小步,這種費力的步履,被他稱作「圓與切線的運動」。「雙法」就是華羅庚給工人們打造的「拐杖」,所到之處,走進死胡同的項目有了轉機,停滯不前的項目有了進展。

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

在他的帶領下,研究應用推廣「雙法」的科技工作者隊伍不斷壯大。20世紀60年代開始時,參與者只有他和幾個學生;1972年形成「雙法」小分隊,1977年科院成立了「應用數學研究推廣辦公室」;到了1981年,「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正式成立,各地分會也設立起來,「雙法」推廣工作有了進一步條件保障,成為服務國民經濟的重要力量。

因天賦而不凡,因選擇而偉大

是什麼讓一位功成名就的數學家,選擇在自己學術生涯關鍵期走出書齋,走向一線?記者向華羅庚的家人、朋友、學生問這一問題時,很多人都給了類似的答案——這就是華羅庚的選擇,這就是他會做的事。

20世紀初的金壇清河橋東有一家「乾生泰」雜貨店,店主華瑞棟從小就精明勤儉,不料人到中年遭遇火災,家道中落。1910年11月12日華羅庚出生後,家庭財力有限,初中畢業後沒有上高中,而是考取了設在上海的中華工商職業學校會計專業,「初中畢業文憑」——這也是他終身最高學歷。

因為天賦,華羅庚的數學人生極富戲劇性。1930年,僅憑自學的華羅庚撰寫的論文《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在上海《科學》雜誌發表,引起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的重視。1931年秋,清華大學破格邀請華羅庚到清華大學任數學系助理員。

進入清華後,他兩年完成了數學系課程,自學英語、法語和德語,並在國外權威雜誌上多次發表論文。1933年冬,清華大學破格任命他為助教。

1936年,華羅庚赴英國劍橋大學讀書,以極快的速度同時攻讀七八門學科,兩年內就「華林問題」「他利問題」「奇數的哥德巴赫問題」寫了十多篇論文,先後發表在英、蘇、法、德等國的雜誌上。1982年,華羅庚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首位中國籍院士……

如果說,數學天賦決定了他的人生註定不走尋常路,人生在重要關口的選擇,則決定了他不僅僅是一名數學家。

1937年,抗戰爆發,華羅庚立即決定放棄劍橋的學習,儘快回國。「東方來的人,不稀罕劍橋大學博士學位的,你還是第一個!」彼時,劍橋大學海爾布倫教授表達了他的詫異。

華羅庚坦率地給出答案:「我來劍橋大學是為了求學問,不是為了學位。」

1938年,華羅庚加入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組成的西南聯合大學,華羅庚來到昆明。白天,他拖著病腿給同學們上課;晚上,就著昏暗的油燈埋頭苦學。就是在那樣困頓的條件下,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數學名著《堆壘素數論》。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華羅庚選擇第一時間回國。1950年2月,他在歸國途中寫下《致中國全體留美學生的公開信》。他在這封長達2000多字的公開信中深情地呼喚:「為了抉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為了為人民服務,我們應當回去……」「朋友們!『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歸去來兮!」

那一年,華羅庚、朱光亞、鄧稼先、葉篤正等1000多名留美學生衝破重重阻礙奔向新中國,很多人加入中國共產

1937年、1950年兩度放棄優渥條件,華羅庚毅然選擇回到祖國的懷抱。在書齋研究與解決實際問題面前,他選擇奔赴一線,幫扶工農,把論文寫遍祖國大地……

華羅庚常說,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矢志報國是華羅庚精神最深沉的底色,也是中國科學家的精神之魂。晚年,華羅庚不顧年邁體弱,為講學、交流而在世界各地奔走,發出中國數學的學研之聲,直到疾病突發,倒在三尺講臺。

何為最優的選擇?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為社會主義服務的腦力勞動者是勞動人民的一部分。這是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上的一句重要論斷。

對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來說,這句話意義非凡。

建國初期,國家積貧積弱,工農業水平落後,許多棘手的生產難題有待解決。而1966年爆發的「文化大革命」,對全國科學技術工作造成了空前的破壞。十年動亂中,華羅庚數次被批鬥、被抄家,甚至珍貴的研究資料被盜。但也正是在那樣的環境之下,華羅庚決心用數學為人民服務,走出一條中國式應用數學之路。

20多年間,「雙法」廣泛應用於化工、電子、郵電、冶金、煤炭、石油、電力、輕工、機械製造、交通運輸、糧油加工、建工建材、醫藥衛生、環境保護、農業等行業,受益者眾多。

許多單位在基本不增加人力、物力、財力的情況下,應用「雙法」選擇合理的設計參數、工藝參數,統籌安排,提高了經營管理水平,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果。

比如,江蘇省在1980年取得成果5000多項,半年時間實際增加產值9500多萬元,節約2800多萬元,節電2038萬度,節煤85000噸,節石油9000多噸。四川省推廣「雙法」,5個月增產節約價值2億多元。

耀邦曾高度評價「華氏雙法」,在給華羅庚的信中說:「幾十年來,你給予人們認識自然界的東西,畢竟超過了自然界賦予你的東西。」

中國科學院院士林群說,為「雙法」的影響之深遠而更感震撼的是他的一次親身經歷。一次,他在外地搭乘計程車時,當司機得知林群是搞數學的,那位司機順口就說出了:「哦,0.618。」這正是優選法裡普及的黃金分割數據。

短短一句話讓林群非常驚訝,一個人能將數學的財富讓這麼多人分享是十分了不起的。

作為教育者,在獎掖後學的育人工作裡,華羅庚同樣不拘一格,甚至喜歡和自己「對著幹」的學生。

年輕的學生陳景潤曾在信中對他的《堆壘素數論》提出了不少改進建議,令他欣喜不已。儘管有人說陳景潤有「怪癖」,但華羅庚並不介意,他力邀陳景潤來到北京最高數學學府。又一位數學大師開啟了治學生涯。

家有「家風」,校有「校風」,同一師門中也有「門風」。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王元說,自己受恩師華羅庚影響,絕不鼓勵科研人員鑽營名利,他認為科學家應該保持好奇、求實求知、創新探索的初心本能。他也鼓勵今天的教育能打破框架,培育出真正的創新人才。

科技創新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賽,持續培養後備人才,科技事業方能長青。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周向宇說,華羅庚先生一直主張「讀書從薄到厚,再由厚到薄」,要重視科普。「我本人就曾經讀過他寫的科普讀物《從楊輝三角談起》《從孫子的神奇妙算談起》等,深受啟發。」

如今,在華羅庚的家鄉,華羅庚曾就讀的「金壇縣立初級中學」現已更名為「江蘇省華羅庚中學」。

「每年新生入校的一大傳統,就是參觀華羅庚紀念館,重溫華羅庚精神。」該校黨委書記、校長譚瑞軍說,「在我們學校的課堂上,學生能自主解決的知識模塊絕不多講,而是鼓勵學生在實操中發現問題。教師的職責是激發學生的鑽研動力,引導他們熱愛思考,為創造性解決問題奠定基礎。」

什麼是最優的選擇?數學上的黃金分割率是化繁為簡,迅速擇優,達成目標。放到科學家身上呢?那一代科學家有著更樸素的理想,在新中國成立時,選擇回家報國;在獎掖後學的育人工作裡,不拘一格降人才;在建設時期,選擇走出書齋,奔赴一線,把論文寫遍祖國大地。

華羅庚曾說:「人有兩個肩膀,我要讓雙肩都發揮作用。一肩挑起『送貨上門』的擔子,把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送到工農群眾中去;一肩當做『人梯』,讓年輕一代搭著我的肩膀攀登科學的更高一層山峰,然後讓青年們放下繩子,拉我上去再做人梯。」

時刻跟人民站在一起,讓大多數人得到發展,這才是最優的選擇。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舉辦華羅庚誕辰110周年紀念大會
    未來網高校頻道12月9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田姬熔 常志東 崔文瑞)12月6日,華羅庚誕辰110周年紀念大會在清華大學舉行。陳旭表示,華羅庚先生是世界著名的數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為中國數學的發展和科普作出了巨大貢獻。華羅庚先生是傑出的清華校友,他為科學獻身、為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奮鬥不息的精神,深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清華人。我們要學習華羅庚先生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敬業精神,繼承和發揚華羅庚先生甘為人梯、求真探索的高尚情操,進一步增強立德樹人、創新強國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
  • 華老誕辰110周年之際,重溫華羅庚精神的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
    「人民的數學家」:華羅庚最優的「優選」  華老誕辰110周年之際,重溫華羅庚精神的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  【編者按】:  今天的人們並不理解,很多年前,他的外國同行也不懂,為什麼華羅庚一定要把中國的數學搞上去,而不是把自己的數學搞上去?一個天才數學家為什麼非要從理論研究轉向應用數學?  11月12日,華羅庚誕辰110周年系列活動在他的家鄉——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舉行,來自中科院學部局、數學與應用研究院等單位的20多名院士走進金壇,重溫華羅庚精神的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
  • 華羅庚誕辰110周年:「人民的數學家」最優的「優選」
    「人民的數學家」:華羅庚最優的「優選」  華老誕辰110周年之際,重溫華羅庚精神的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  【編者按】:  今天的人們並不理解,為什麼華羅庚會被稱作「人民的數學家」?很多年前,他的外國同行也不懂,為什麼華羅庚一定要把中國的數學搞上去,而不是把自己的數學搞上去?一個天才數學家為什麼非要從理論研究轉向應用數學?  11月12日,華羅庚誕辰110周年系列活動在他的家鄉——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舉行,來自中科院學部局、數學與應用研究院等單位的20多名院士走進金壇,重溫華羅庚精神的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
  • 華羅庚誕辰110周年紀念活動在國科大舉行
    2020年是華羅庚先生誕辰110周年。6月12日,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聯合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中國運籌學會、中國數學會聯合舉辦華羅庚先生紀念活動。
  • 科學網—中科院應用數學所紀念華羅庚先生誕辰100周年
    緬懷華羅庚先生 發展應用數學事業
  • 華羅庚紀念館新館開放
    新華社南京11月12日電(記者蔣芳)為紀念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誕辰110周年,12日,華羅庚紀念館新館在其故鄉——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正式開放。來自民盟中央、清華大學、中科院學部局的代表和華羅庚親屬等300餘人出席紀念活動。
  • 數學家華羅庚的詩意文採
    11月22日是中國民主同盟卓越的領導人,傑出的科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華羅庚同志誕辰110周年的日子。華羅庚1953年,中國科學院組織出國考察團,由錢三強擔任團長,團員有華羅庚、趙九章等20多人。期間,他們經常談到學術與傳統文化楹聯, 大家都知道華羅庚修養極高,有人提議要他講一講。
  • 誕辰110周年,「一生只有初中文憑」華羅庚如何成為偉大數學家?
    可能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答案,但相信會有很多人選華羅庚。華羅庚的一生堪稱傳奇!他1910年11月出生於江蘇常州,小時候便愛動腦筋,因思考問題過於專心,被小夥伴們起了一個外號叫「羅呆子」。這時,他的第二個伯樂出現了,當時的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了解到華羅庚的自學經歷和數學才華後,打破常規,讓華羅庚進入清華大學圖書館擔任館員(圖書館館員?好熟悉的職位!)。其後華羅庚在清華待了5年,被破格提升為助教、講師,他還自學了英、法、德文、日文等多國語言。
  • 歷史上的今天|數學家華羅庚誕辰
    1910年11月12日 華羅庚 出生。華羅庚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中國解析數論的創始人和開拓者,被稱為「中國現代數學之父」。美國著名數學史家貝特曼稱:「華羅庚是中國的愛因斯坦,足夠成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學院的院士」。
  • 走近巨匠 | 清華為華羅庚三次「破格」
    今年是華羅庚誕辰110周年。據熊慶來本人回憶,他很納悶,他根本不知道中國數學界中有一個華羅庚。當熊慶來、楊武之等得知華羅庚只是一個初中畢業生,更為驚奇,愈加珍愛。系裡的7位先生都贊成把華羅庚調來清華工作與培養。於是,熊慶來在當時的理學院院長葉企孫的同意下,聘華羅庚來清華工作。
  • 陳省身與華羅庚
    張奠宙   陳省身和華羅庚,是中國現代數學史上的兩位巨人。   十年前,2004年的一個冬夜,南開大學的學生在校園裡自發地點燃了蠟燭,悼念一代數學大師陳省身。從那時再往前推20個年頭,華羅庚於1985年倒在東京大學的講臺上。華羅庚出生於1910年,比陳省身年長一歲。但是離世早了許多。
  • 華羅庚在清華的三次「破格」
    110年前,1910年11月12日,華羅庚出生於江蘇金壇。出生貧寒、未受過正規大學教育的華羅庚,靠刻苦努力自學成才,成為一代數學大師。華羅庚的高足、中科院院士王元曾用近十年時間、在20世紀90年代寫就一本傳記《華羅庚》,講述華羅庚坎坷且傳奇的經歷以及卓越的數學成就。 本版特節選《華羅庚》中一段,以資紀念。
  • 110年,紀念這位「人民的數學家」
    2020年,正值華羅庚先生誕辰110周年,在清華園舉辦以「聰明在於學習,天才由於積累」為主標題的史料圖片展覽,旨在緬懷華羅庚為科學和教育事業奮鬥的一生,激勵廣大師生學習前輩學者的高尚品德和科學精神,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貢獻。
  • 華羅庚的最後一天
    中新社北京1985年6月15日電(記者/戴亞平)中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在東京逝世的噩耗傳來後,本社記者向有關方面了解了這位教授在世的最後一天的情況。  6月12日,是華羅庚教授訪問日本的第10天。為準備到東京大學向日本數學界同仁作學術報告,11日晚上沒有休息好,深夜服下安眠藥後才入睡。
  • 紀念華羅庚特輯|《傳奇數學家華羅庚》摘抄(中)
    13、嚴士健教授回憶華羅庚先生的講課風格時說:「一個顯著不同的特點是讓聽講者能夠隨著他一起想、一起探討和解決問題。14、華羅庚先生自學出身,初中學歷,數論成名,後擴展至矩陣幾何、典型群、代數學、多複變函數等領域。華先生矩陣技巧出神入化,大數學家外爾(H.Weyl)對此非常讚賞,說:「他玩矩陣就如玩數字一樣。」
  • 「雙百」人物中的共產黨員:華羅庚
    1985年6月12日,華羅庚應邀到日本東京大學作學術報告。原定45分鐘的報告在經久不息的掌聲中被延長到一個多小時。當他結束講話時,突然心臟病發作倒在講臺上。他用行動實踐了自己的諾言:「最大的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華羅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於江蘇金壇縣。他幼時愛動腦筋,因思考問題過於專心常被同伴們戲稱為「羅呆子」。
  • 誕生在籮筐裡的數學家——華羅庚
    小時候的華羅庚在學校並不算是好學生,練習本上到處都是塗改的痕跡,寫字也是歪歪扭扭的,被老師說「像蟹爬的一樣」。有幸的是後來遇到了王維克,王維克教了華羅庚兩個月代數以後,發現了華羅庚的數學天才,並且常常讓華羅庚去他家做客,經常鼓勵他,指導他學習數學。
  • 華羅庚百年:答「錢學森之問」最好契機
    今年為世界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百年冥誕,不久前,中國科技大學首屆學生會聚北京,緬懷導師並回應「錢學森之問」這一「世紀之問」。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報告廳。「憶頌華羅庚先生高尚情懷」橫幅高懸,屏幕上一張不同尋常的歷史照片:56位青春年少者像疊「羅漢」一樣依「假山」而立。
  • 人民日報:中科院專家學習華羅庚推廣「雙法」
    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等單位日前在京召開大會,紀念華羅庚推廣項目管理四十周年,並宣布重走華老當年路,通過「送教上門」等形式向社會各界普及推廣項目管理。    中國的項目管理起源於著名科學家華羅庚教授對統籌法和優選法的研究和推廣。
  • 數學家故事 華羅庚
    華羅庚出生在一個擺雜貨店的家庭,從小體弱多病,但他憑藉自己一股堅強的毅力和崇高的追求,終於成為一代數學宗師.華羅庚就特別愛好數學,但數學成績並不突出.19歲那年,一篇出色的文章驚動了當時著名的數學家熊慶來.從此在熊慶來先生的引導下,走上了研究數學的道路.晚年為了國家經濟建設,把純粹數學推廣應用到工農業生產中,為祖國建設事業奮鬥終生華爺爺悉心栽培年輕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