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服裝,有很強的觀賞性和藝術感染力

2020-12-14 老菜帶你看社會

本文乃作者小sa聊文化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中國傳統戲曲服裝,俗稱「行頭」,是在歷史生活服裝的基礎上,加以,誇張的改造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化服裝。戲曲的服裝很能體現出劇中人物的身份、年齡、性格、民族和職業特點,並顯示劇中特定的時代、生活習俗和規定情境等。戲曲服飾,色彩鮮豔,絢麗多彩,具有極強的觀賞性和藝術感染力。

戲曲服飾以明代服裝為基礎,同時兼有漢代、唐代、宋代和清代服裝造型和圖案的特點。舞蹈在戲曲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戲曲服裝也為演員跳舞時增加了更多的美感,共同為塑造人物的形象增添力量。一個優秀的戲曲演員,必須掌握控制、運用服裝的技巧,這是需要下功夫苦練的。

戲服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每件戲曲服飾都是一件奪目的藝術品,它絢麗的色彩、誇張輝煌的圖案,常常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力。比如,黑色在中國古代稱「玄色」,象徵對天的尊敬,代表莊重氣派,穿黑色衣服的人物多是剛直豪放性格之人;白色代表聖潔俊秀、瀟灑儒雅,所以用於俊逸倜儻的角色;而紅和綠的強烈對比,令臉譜和服飾能充分表現忠正、剛義之氣,把剛柔相濟的人物刻畫得更為鮮明。

戲曲服裝上的圖案多為龍鳳圖案,代表著中華民族對力量和威儀的崇拜和敬畏之情。黃團龍、戲珠行龍、吐水大龍等圖案,都增加了人物的威嚴和神聖之感。

玄色戲服

戲曲服裝還展示了中國刺繡的奇美,那些平金繡、平銀繡光彩奪目,金絨繡富麗堂皇,絨繡清雅秀麗,每一件戲曲服裝都需要技術工匠精工細做,是真材實料的藝術品。尤其是那種複雜的蟒袍,常常需要歷月經年才能完成,因此具有無法估量的價值。

在戲曲表演的後臺,都有專門的工作人員來統一保管這些服飾,並負責為演員穿衣。另外,文職和武職的演員服飾也是分開放置的。文職身份的角色所穿服裝,有蟒袍、官衣、帔、褶子等。武職身份的角色所穿服裝,有靠旗、箭衣、抱衣、誇衣等。另外,還有一個箱子,專門放置盔、冠、巾、帽。

靠旗

演員服裝穿著有規定順序,首先穿內衣,戴護領,穿鞋靴,隨後按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到不同的衣櫃間穿外衣,最後到盔帽箱戴盔頭。

戲曲取材於生活,是對生活的再創作、再加工,通過誇張的表現手法和虛擬的舞臺場景,從而達到一種視聽上的藝術和美學功效。

一齣戲曲承載著諸多的藝術元素,它具有如下幾個重要特徵

1.取材生活、藝術精煉從秦漢時期開始,中國的戲曲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不斷發展完善,逐漸演變為一種綜合的藝術形式。演員在舞臺上,通過小小的舞臺,將五光十色的現實生活鋪展出來,可以說,戲曲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鞋靴

老百姓平時過慣了枯燥單調的生活,就希望在舞臺上看到一些新鮮刺激的事物,感受那些意想不到的精神享受。於是,為了迎合觀眾的口味,演員會逐漸把其他的藝術形式如詩歌、音樂、舞蹈、繪圖、說唱、雜技及武術等,有機地融合在同一個舞臺上,花樣繁多,令人目不暇接。

2、手法誇張、形式多樣戲曲的舞臺,是一個迷離變幻的世界,不僅僅是指「眨眼間數年光陰,寸炷香千秋萬代」,舞臺上的演員也是脫離了現實生活的。在戲曲的舞臺上,演員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具有強烈的音樂性、節奏感和舞蹈性,與現實生活的言談舉止有很大差別,甚至很誇張。

雜技

此外,演員的服飾及裝扮,都很誇張,極盡美豔,有人說是「矯情鎮物,裝腔作勢」。所有這些都是為了把普通的生活進行美化,把平淡的感情藝術化。也正因為如此,中國的戲曲演員都要苦練基本功和說白、唱腔、舞蹈、身段等表現技巧,嘔心瀝血,樂此不疲。

也正是因為如此,在中國的戲曲文化中,才出現了臉譜、蟒袍、帽翅、翎子、水袖、長鬍子、厚底靴、蘭花手以及奇奇怪怪的兵器、道具。

3、虛實相生、時空轉換.

中國戲曲講究的就是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逢場作戲」。它不像西方的戲劇舞臺那樣依靠舞臺技術創造現實生活場景,中國的戲曲舞臺基本不用布景裝置。演員由上場門人,從下場門出,這一個上下場,實現著環境的轉換,並推動著劇情的發展。

帽翅

比如在京劇《楊門女將》裡,有天波府和校武場兩個場景。這樣的場景變換,只需要演員換下服裝就可以解決了。比如,穆桂英如果去天波府內,就是穿著日常服裝,有丫鬟陪同著,來到廳堂拜見老祖母佘太君;如果是去校武場練武,則是一身戎裝,率領眾女將上場。

中國戲曲這種,上下場形式,結合著演員的唱、念、做、打等技術手段,配以音樂伴奏,有效地表現舞臺時間、空間的更替和氣氛的變化,使舞臺呈現出一幅流動著的畫卷。

參考資料《楊門女將》

《中國文化》

相關焦點

  • 戲曲是我國的傳統文化,讓我們對戲曲服裝設計進行講述
    戲曲舞臺美術分支課程中戲曲服裝設計的個性很強,有,民族性,傳統性,因繼承傳統任務而帶來的創作上的艱巨性的三個專業特色。繼承傳統戲曲服裝是戲曲服裝設計的創造基礎,傳統戲曲服裝藝術是我國民族藝術寶、庫中的精華之一,是因為它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藝術積澱豐厚。
  • 塑說戲曲,凝固的戲曲藝術
    除了表演程式外,戲曲從劇本形式、角色當行、音樂唱腔、化妝服裝等各個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優秀的藝術家能夠突破程式的某些局限,創造出自己具有個性化的規範藝術。程式是一種美的典範。彩繪人物雕塑,國粹文化雕塑,戲劇雕塑中國戲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戲劇形式,它有豐富的藝術表現手段,它與表演藝術緊密結合的綜合性,使中國戲曲富有特殊的魅力。
  • 原創歌劇的藝術感染力
    「神農嘗百草」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但有關的舞臺藝術作品卻鮮有耳聞。今年8月9日、10日,由上海歌劇院創作演出的歌劇《天地神農》,將這個神話傳奇搬上了舞臺。編劇遊暐之這樣解讀劇名:「天」代表神,「地」代表人,《天地神農》講述的,正是神農「由神變人」的心路歷程。
  • 戲曲,中國特有,藝術形式
    中國的人文精神和藝術中國戲曲具有悠久的歷史,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時代的歌舞,經過漢、唐時期逐漸發展成帶有簡單故事情節的歌舞表演,到宋、金( 12世紀)戲曲才算初步形成。戲曲藝術集中地體現了中國的人文精神和藝術特徵,深層地揭示出人們的心理活動、生活方式和情操理想。從戲曲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任何一個劇種,凡能積極反映社會生活、符合多數人審美要求,並能在藝術上不斷創新,就必然興旺昌盛,反之則漸趨消亡,這是被歷史所證實的。
  • 中國戲曲服裝圖案(收集)
    中國戲曲服裝圖案文章原載於:民藝館 微信號:myg620這套東北戲曲研究院研究室編輯的《中國戲曲服裝圖案》,梅蘭芳題寫書名。繪圖作者有馬強、夏陽、魯華,這些圖案是從中國舊有的戲曲服裝和民間刺繡實 物以及個別同志的創作中選擇比較好的,加以組織整理編繪而成的。
  • 中國傳統文化,豫劇藝術,裝飾性和規範性
    隨著豫劇事業的蓬勃發展,其舞臺造型藝術在綜合性戲劇藝術中的作用與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豫劇的人物服飾,無論從開始的自製還是地方的自產,或是採購的一槽貨,雖然質量和藝術加工程度不同,但無不在追求美。就單個的服裝、盔帽看,就一個人物的扮相看,或是整體一臺人物的配合看,無不體現著民族風格的美,民間藝術的美,地方特色的美。可以這樣說,戲曲的造型藝術是當代社會美的藝術的結晶。
  • 中國戲曲服飾意象藝術展演《大羽華裳》走進布裡斯班
    1月28日,由山東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主辦,山東省藝術研究院、山東龍視天下傳媒集團共同組建的「山東省文化產業訪問演出團」抵達澳大利亞布裡斯班。1月30日至2月1日,國內首部原創性戲曲服飾意象藝術展演《大羽華裳》將在布裡斯班會展中心進行連續三天的演出。
  • 戲曲的舞臺服裝可不可以打破常規?
    戲曲是一種高度寫意的藝術,傳統戲曲的舞臺上常常只有一桌二椅,卻能演繹變幻的時空;服裝也相當靈活,不論在臺上飾演什麼時代的人物,服裝樣式總是以明清裝為基礎,並適當誇張變化。長期以來,戲曲的藝術處理已經與觀眾達成審美的默契。
  • 服飾裝扮是中國戲曲舞臺美術的組成部分,京劇的服裝是怎麼來的?
    舞臺美術是戲劇及其演出藝術中除表演以外的各種造型因素的統稱,包括化妝、服裝、道具、布景和燈光等。按一般演出慣例,舞臺音響也歸入舞臺美術工作部門。戲曲的服飾裝扮、化妝臉譜、守舊帷幕、一物多用的砌末、火彩特技等,是中國傳統戲曲舞臺美術的主要組成部分。今天我們了解一下京劇的服裝。京劇服裝是怎麼來的?
  • 借用大眾藝術,把傳統戲曲的故事唱下去
    長期以來,戲曲藝術都是我國影視劇創作中的重要元素。電影《霸王別姬》《梅蘭芳》《進京城》,電視劇《女子戲班》《荀慧生》《大老闆程長庚》《北方有佳人》《我就是角兒》等,都是以戲曲藝術作為其創作的故事背景或主要線索。
  • 中國戲曲,藝術上的完美體現
    中國戲曲在不斷的發展和傳承,同時中國戲曲的服飾也在傳承和創新,中國戲曲是一個非常具有綜合性的舞臺藝術,其戲曲服飾在這其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種類的戲曲,其服飾妝容都會有所不同,根據不同的劇情,相應的服裝也會有變化。今天我們就看簡單的看一下不同戲曲之間的服裝特點。
  • 中國繪畫與戲曲相映相通 寫意傳神意境是共同藝術追求
    宋代出現了「宋雜劇」,到了元代,戲曲終於發展成熟。「戲曲與繪畫有著密不可分的血緣關係,尤其是在藝術理念上和美學追求上有許多相近相似之處。」在中國美術館原副館長梁江看來,戲曲的藝術語言包括歌、舞、劇、詩等元素,繪畫的藝術語言包括筆、墨、境、韻等元素,一個是表演性藝術,一個是表現性藝術,但有共通與交融之處,比如寫意、傳神、意境,都是兩者共同的藝術追求。
  • 戲曲的行當與服裝
    很多人喜歡看戲,但在欣賞古典戲曲時,對戲曲的劇種、腔調、行當、服裝、表演程式等等常常弄不明白。為幫助廣大戲曲愛好者了解我國戲曲藝術中的一些知識,現就戲曲的行當分類與服裝區別略介如下:戲曲的「行當」,也叫「角色」,是長期的藝術實踐逐漸演化歸結而成的演員專業分工的類別。
  • 戲曲人生縮影,戲服時裝演變——中國戲曲服裝的起源發展和演變
    中國戲曲的發展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俳優歌舞的活動就已經初具雛型,在戲曲角色的創造過程中,一方面依賴演員的語言、唱腔和肢體動作來表現,一方面則靠演員的服飾和化妝來襯託;故而戲曲演員的穿著和道具的使用,可以說在歷經數百年不斷的演變和豐富後,形成了一種通用的舞臺服飾藝術傳統。
  • 傳統戲曲服裝的定製需要知道哪些內容?
    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臺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大約有360多種類。中國戲曲經過長期的發展和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戲、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
  • 小劇場戲曲有可能會改變和激活中國戲曲
    仔細咀嚼,在發現與開掘生活事件,特別是思維的靈動、險峻,包括表現手段注重想像與創造性方面,戲曲和小劇場藝術其實不是很有共通之處嗎?小劇場戲曲不小,非但不小,還大有可為。甚至在我看來,小劇場戲曲有可能會改變和激活中國戲曲。從近年戲曲小劇場的路跡看,小劇場本身並不僅僅是以一個空間的概念廣獲共識,戲曲小劇場作品個性意識追求更鮮明。
  • 圖集|中國戲曲服裝圖案(三)
    戲曲是我國最為傳統的藝術之一,無論是劇本本身、還是唱腔曲調都有非常強的藝術價值。作為同樣專注於傳統藝術的工美行業,我們今天將關注的重點放在戲曲服裝圖案上,並繼續為大家選取了一些意象高度凝練的戲曲服裝圖案,供喜愛傳統文化的你們參考。
  • 圖集|中國戲曲服裝圖案(二)
    戲曲是我國最為傳統的藝術之一,無論是劇本本身、還是唱腔曲調都有非常強的藝術價值。作為同樣專注於傳統藝術的工美行業,我們今天將關注的重點放在戲曲服裝圖案上,並繼續為大家選取了一些意象高度凝練的戲曲服裝圖案,供喜愛傳統文化的你們參考。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山西戲曲文化,山西藝術創作情
    據初步統計,從1983年到1991年共改編傳統戲、新編歷史戲和古代故事戲將近550部。應該說這是我們戲曲藝術創作的大豐收。幾年來,我們對於戲曲現代戲的創作給予了充分的重視。從1983年至1990年共創作演出了戲曲現代戲《家風》、《老八路》等110多部。這些戲都以鮮明的時代光彩和比較深刻的思想意蘊,產生了較強的藝術力量。現在戲曲現代戲已成為最受人民歡迎和喜愛的精神食糧之一。
  • 圖集|中國戲曲服裝圖案(一)
    戲曲是我國最為傳統的藝術之一,無論是劇本本身、還是唱腔曲調都有非常強的藝術價值。作為同樣專注於傳統藝術的工美行業,我們今天將關注的重點放在戲曲服裝圖案上,並為大家選取了一些意象高度凝練的戲曲服裝圖案,供喜愛傳統文化的你們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