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的舞臺服裝可不可以打破常規?

2020-12-18 騰訊網

戲曲是一種高度寫意的藝術,傳統戲曲的舞臺上常常只有一桌二椅,卻能演繹變幻的時空;服裝也相當靈活,不論在臺上飾演什麼時代的人物,服裝樣式總是以明清裝為基礎,並適當誇張變化。長期以來,戲曲的藝術處理已經與觀眾達成審美的默契。

後來,大批新編歷史劇、現代戲的布景、服裝做出一定的變化和突破,獲得了不少認可,也引起了一些爭議,使得戲曲舞臺上的布景、服裝問題成為值得探討的話題。

那麼,對於已經沉澱為經典的傳統劇目,其布景、服裝設計沒有大改的必要,小修小補以增色,未嘗不可;對於新創作品,則不妨大膽創新,讓作品更具新意、更貼近當代觀眾的審美。

傳統戲曲布景、服裝設計呈現目前的狀態,有其歷史原因,節約成本、方便跑碼頭時運輸攜帶,是很關鍵的考慮,後人應該以歷史的、發展的眼光看待。

此外,傳統戲曲的演出舞臺總的來說面積較小,無法容納複雜的布景道具。梅蘭芳曾排演《俊襲人》一劇,按照小說《紅樓夢》對怡紅院的描述布置舞臺,結果把舞臺擠得太滿,侵佔了表演的空間,只得作罷。但現代劇場的鏡框式舞臺面積往往非常大,上述問題可以得到有效避免。

梅蘭芳《俊襲人》劇照

在寬闊的舞臺上只有一桌二椅,也未必是最美的方案,在不影響表演的前提下,對舞臺布置加以豐富,將中國傳統的建築文化、器物文化等適當予以展現,對觀眾來說也是種視覺享受。

戲曲服裝是展現傳統服飾文化的重要途徑,如果能根據劇情、人物,將中國曆朝歷代的精美服飾經過藝術處理後,呈現於舞臺,不僅弘揚了服飾文化,而且還可以成為一個新看點。並且,新的服裝設計也有可能促進演員創造新的程式技巧。因此,現在戲曲人在面對戲曲的布景、服裝問題,應當尊重傳統的美學精神與範式,但不必不敢越雷池一步般地照搬傳統,與時俱進、守正創新正是繼承傳統的一條可行之路。

必須強調的是,創新的基礎是守正。個別戲曲劇目染上大製作的毛病,舞美設計喧賓奪主,一系列聲光電手段轟炸之下,臺上演員的表演反被淹沒了,這是必須要避免的。還有一些劇目的舞美設計過於複雜、龐大,給轉場、運輸帶來過大壓力,甚至只能在那些新近建成的、面積超大的劇院才能夠演出,這就不僅沒有給藝術增色,反倒成了掣肘。

隨著時代發展,戲曲藝術的布景、服裝必定要與時俱進,而創新的角度、尺度才是考驗行業的關鍵所在。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明明

審核:王梅、妍薇

相關焦點

  • 服飾裝扮是中國戲曲舞臺美術的組成部分,京劇的服裝是怎麼來的?
    舞臺美術是戲劇及其演出藝術中除表演以外的各種造型因素的統稱,包括化妝、服裝、道具、布景和燈光等。按一般演出慣例,舞臺音響也歸入舞臺美術工作部門。中國傳統戲曲的舞臺美術包括劇中人物的服飾、冠戴、靴鞋的裝扮,插戴珠寶碧翠的頭飾,面部不同式樣、不同色彩的化妝,舞臺上的門帘臺帳、桌圍椅披的裝飾,一桌二椅的不同組式,演員手持的標旗、把子,排列的各式舞蹈隊形、陣式及場面(樂隊)器樂的伴奏等。
  • 戲曲服裝的用色規律
    戲曲服裝的用色規律,大體上可以歸納為:①表現等級。在這方面,戲曲受明代生活的影響較多。明代法律規定,民間「不許用黃」,官員公服一品至四品服緋,五品以下服青、綠(《明史·輿服志》)。戲曲服裝基本上也是如此。
  • 淺談:現代化服裝管理傳統戲曲
    而戲曲是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地發展,戲曲服裝的設計卻停滯不前,所以設計出來的戲曲服裝越來越不能滿足戲曲對於服裝的要求,大家都不會去使用這樣的服裝,服裝的效益就會很低。這樣,服裝在戲曲中的作用就大打折扣。(二)設計出的戲曲服裝內容不能夠與時俱進戲曲服裝的內容包括很多方面,像色彩、裁剪等。
  • 傳統戲曲服裝的定製需要知道哪些內容?
    成為了戲曲粉絲之時,您可能已經學習過了相關戲曲方面的知識內容了吧?如果您還未學習,請關注「風格匯美」,我們將開始為您普及相關戲曲服裝的相關知識內容了。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臺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大約有360多種類。中國戲曲經過長期的發展和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戲、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
  • 中國戲曲服裝,有很強的觀賞性和藝術感染力
    中國傳統戲曲服裝,俗稱「行頭」,是在歷史生活服裝的基礎上,加以,誇張的改造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化服裝。戲曲的服裝很能體現出劇中人物的身份、年齡、性格、民族和職業特點,並顯示劇中特定的時代、生活習俗和規定情境等。戲曲服飾,色彩鮮豔,絢麗多彩,具有極強的觀賞性和藝術感染力。
  • 戲曲的行當與服裝
    很多人喜歡看戲,但在欣賞古典戲曲時,對戲曲的劇種、腔調、行當、服裝、表演程式等等常常弄不明白。為幫助廣大戲曲愛好者了解我國戲曲藝術中的一些知識,現就戲曲的行當分類與服裝區別略介如下:戲曲的「行當」,也叫「角色」,是長期的藝術實踐逐漸演化歸結而成的演員專業分工的類別。
  • 戲曲是我國的傳統文化,讓我們對戲曲服裝設計進行講述
    戲曲舞臺美術分支課程中戲曲服裝設計的個性很強,有,民族性,傳統性,因繼承傳統任務而帶來的創作上的艱巨性的三個專業特色。繼承傳統戲曲服裝是戲曲服裝設計的創造基礎,傳統戲曲服裝藝術是我國民族藝術寶、庫中的精華之一,是因為它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藝術積澱豐厚。
  • 新媒體為戲曲搭好傳承舞臺
    和前輩們一生專注於傳統戲曲舞臺不同,陳霈然除了在劇場演出,還把「舞臺」搬到了網上,在多個直播平臺做起了網絡直播,利用新媒體傳播戲曲文化。   近幾年,越來越多像陳霈然一樣的戲曲人從線下來到線上——越劇徐派傳人黃燕舞、廣東西秦戲劇團團長呂維平、河北梆子梅花獎得主吳桂雲等戲曲名家紛紛進入網絡秀場並圈粉無數。
  • 關於戲曲舞臺上的「龍套」,你知多少?細說戲曲龍套的藝術魅力!
    龍套的構成、表現方法時,不僅會發現它與演員表演、舞臺布景、人物服裝、化妝等是那樣的和諧一致,而且還會發現它在戲曲主體思想指導下所形成的許多自身的美學特點。今天我們就談談龍套在戲曲中分具體表現和藝術魅力。抽象化地表現生活。
  • 吳從印:戲曲舞臺上的「拼命三郎」
    日期:[2019年01月03日] -- 牡丹晚報 -- 版次:[A9] 吳從印:戲曲舞臺上的  文藝骨幹,與戲結緣   2018年12月26日,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在東明縣大平調非遺保護傳承中心,見到了正在整理演出服裝的吳從印。「昨天我剛剛從河南演出回來,今天在劇團整理下演出服裝,過幾天還要再出去演出。」吳從印邊整理戲曲服裝,邊向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介紹這些服裝是演出哪些角色所穿。   1966年,吳從印出生於東明縣陸圈鎮。
  • 「寧穿破,莫穿錯」戲曲服裝的穿戴學問可大了
    戲曲服裝簡稱「戲裝」,又名「行頭」,塑造角色外部形象的藝術手段之一。用以體現角色的身份、年齡、性格、民族和職業特點,並顯示劇中特定的時代、生活習俗和規定情境等。大約在宋代就已經用於戲曲舞臺。元雜劇如《裴度還帶》雜劇中每一折都標明出場人物的服裝,注有披秉(即拔袍秉笏作官員打扮)、素紛(即素服作平民打扮)、藍扮(即藍縷打扮)等名目。從現存的元代雜劇壁畫的服飾中也可以看出,當時就已經形成了一套能夠體現出階級地位和等級差別的較為嚴謹的裝扮規制。
  • 歷代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的歷程,戲曲服裝的歷程變化
    寬大的袍服可以任意擺動,闊袖加上續出一段的水袖, 豐富了表演動作,對傳達人物情感起了很大的作用。又如,靠的款式造型頗為別致,似深衣形制,具有長寬袍的莊嚴,但又衣分兩片,似甲非甲、似衣非衣,加上鎧甲紋樣裝飾,這種極度誇張的造型賦予人物以威武氣概,使飾演武將的武生,憑著扎在後背上的四面三角靠旗,結合工架穩重的舞蹈動作,將統帥三軍、英勇善戰的大將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
  • 戲曲舞臺上的絕代佳人是怎樣化妝的?快來跟著學
    京劇大師梅蘭芳在他的《舞臺生活四十年》中說:「戲曲演員,當扎扮好了,走到舞臺上的時候,他已經不是普通的人,而變成一件`藝術品' 了,和畫家收入筆端的形象是有同等價值的。」舞臺上的洛神是「獲得了生命的藝術品」。從演員變成可以稱之為「藝術品」的舞臺形象是要經過「裝扮」的。「裝扮」也稱「扮戲」,包括了面部化裝、頭部梳裹、全身著裝的複雜過程。它是以演員的自然條件為基礎,經過了演員與後臺化裝、服裝技師的協同操作,才使「普通的人」變成了舞臺上的「藝術品」。
  • 中國戲曲服裝圖案(收集)
    中國戲曲服裝圖案文章原載於:民藝館 微信號:myg620這套東北戲曲研究院研究室編輯的《中國戲曲服裝圖案》,梅蘭芳題寫書名。繪圖作者有馬強、夏陽、魯華,這些圖案是從中國舊有的戲曲服裝和民間刺繡實 物以及個別同志的創作中選擇比較好的,加以組織整理編繪而成的。
  • 李漁曾將自己創作的擬話本小說改編成戲曲,並在戲曲舞臺上搬演
    李漁的雕像這種改編再一次說明小說與戲曲在敘事性方面確有相通之處,也再一次證明戲曲講故事可以區分為有聲、無聲兩種話語形式,兩者不但在古代戲曲敘事學理論上符合邏輯成立,而且在實際的戲曲舞臺搬演上也切實可行有聲的敘事除了演員的發聲唱念之外,還包括場上的音響、器樂的伴奏;無聲的敘事包括劇場的形制、演員的回憶聯想、時空、圖文、燈光、煙火、布景、砌末、服裝、化妝等;抑或這一切的井然有序的綜合體。所有這些舞臺敘事的審美呈現形式,都是文本敘事轉換為搬演敘事的重要媒介和輔助手段。
  • 戲曲人生縮影,戲服時裝演變——中國戲曲服裝的起源發展和演變
    中國戲曲的發展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俳優歌舞的活動就已經初具雛型,在戲曲角色的創造過程中,一方面依賴演員的語言、唱腔和肢體動作來表現,一方面則靠演員的服飾和化妝來襯託;故而戲曲演員的穿著和道具的使用,可以說在歷經數百年不斷的演變和豐富後,形成了一種通用的舞臺服飾藝術傳統。
  • 中國戲曲學院「京劇舞臺監督高級人才培養」項目啟動
    人民網北京10月14日電 (記者 郝孟佳)13日,由中國戲曲學院主辦的「京劇舞臺監督高級人才培養」項目正式啟動。中國戲曲學院院長尹曉東表示,京劇舞臺監督是京劇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類型人才需要具備良好的綜合管理能力和深厚的藝術積澱。
  • 從古代的鎧甲變成舞臺上的靠,我國傳統戲曲武將穿靠插幾面小旗?
    中國戲曲服飾中對人物的穿戴是非常嚴謹的。然而時至今日,有許多人對戲曲服飾存在著很籠統的認識,一些戲迷卻能見衣辨人。我們常見舞臺上演出元帥升帳的場面時,一群武將穿著不同色彩的靠,在背後插四面三角形的小旗子。武將打鬥時,旗子飛揚招展,動作瀟灑優美。但是,武將上戰場插靠旗在古代的實際生活中是沒有的。
  • 中國戲曲舞檯燈光為什麼那麼美?「燈光詩人」周正平直播時這樣說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通訊員 杜俏俏 攝影 江勇6月27日晚22:30,受國際舞臺美術組織OISTAT邀請,「燈光詩人」周正平通過浙江藝術職業學院直播間,面向全球進行了近兩個小時的直播演講,向全球同行和觀眾分享中國戲曲舞檯燈光藝術
  • 戲曲知識:戲曲舞臺上的「鬍子」
    / 髯口 /又稱「口條」「口面」,是戲曲舞臺上男性角色用來裝飾臉部的假須。髯口並非全毛,而是以馬尾、犛牛毛、真人毛髮、尼龍等為材料,編結在鐵絲架上。髯口色彩、形狀各異,一般有黑、黲、白三種,以區別角色的年齡。少數形貌怪異或性格暴烈的人物及神怪,也有戴紅髯、紫髯、藍髯、黑紅二色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