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知識:戲曲舞臺上的「鬍子」

2021-01-10 騰訊網

/ 髯口 /又稱「口條」「口面」,是戲曲舞臺上男性角色用來裝飾臉部的假須。髯口並非全毛,而是以馬尾、犛牛毛、真人毛髮、尼龍等為材料,編結在鐵絲架上。髯口色彩、形狀各異,一般有黑、黲、白三種,以區別角色的年齡。少數形貌怪異或性格暴烈的人物及神怪,也有戴紅髯、紫髯、藍髯、黑紅二色髯的。它是代表劇中人物年齡、性格的一種不可少的化裝裝飾。

/ 滿 /長而濃密的鬍鬚。滿又分紫滿、白滿、花滿、麻滿、黑滿等,長短不同,有時齊腰,有時齊胸(淨角滿髯較生角長些),形狀長而順直,濃密,一般為有地位的人物使用。

『宇宙鋒』趙高戴黲滿

『甘露寺』孫權戴紫滿

/ 二濤 /是一種比滿髯稍短,而且髯梢兩側逐漸圓下來的口面。一般為末行角色所用。

『四進士』宋士傑戴白二濤

/ 三須 /又稱三髯、三截髯,用於生角扮演的各種文武角色,適於表現儒雅清俊的人物。戲曲舞臺上,文官或老書生一般戴三須,瘦弱的帝王將相有時也用三須。

『遊龍戲鳳』正德皇帝戴黑三

『定君山』黃忠戴白三

/ 扎 /即扎髯,是露口的滿髯,將滿髯中間一片剪與嘴齊,下邊另有一片吊在頦下,適於表現性格粗豪、好勇狠鬥的人物。

『李逵探母』李逵戴黑扎

『鎖五龍』單雄信戴紅扎

/ 一字髯 /絡腮鬍須。人物的兩鬢、兩腮與上唇部位,生長著一排相連的整齊的極短的滿髯,形如一字。掛一字髯一般為性情直率的人物。

『穆柯寨』孟良焦贊戴一字髯

/ 虯髯 /軟而亂的捲曲短鬚。濃髯大架,須不雜花,前後一樣粗細,兩頰外張。多用以表現人物豪放不羈的性格。一般性格火爆用紅色,性格直率用黑色,外夷、神怪用黃或綠色,老人、仙翁用白色。

『野豬林』魯智深戴黑虯髯

/ 丑角常用髯口 /有丑三髯、八字髯、四喜髯、五撮髯、一截髯、吊搭髯等,用以表現詼諧、猥瑣、不拘、窮酸等小人物性格,或塑造各種下層人物,如樵夫、艄翁、禁卒、老軍等。

『打漁殺家』葛先生戴丑三髯

『三不願意』崔華戴八字髯

『群英會』蔣幹戴八字吊搭

『空城計』老軍戴四喜髯

『連環套』朱光祖戴二挑髯

隨堂作業

這是京劇『三打祝家莊』中的楊林,虎豆哥看他的大鬍子實在有個性哩!你能立即說出它是什麼種類的髯口嗎?進階一步的話,這種特殊的髯口又有什麼「專稱」,還有哪個人物坐擁「同款」呢?

來源:中華戲曲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

新浪微博:戲曲傳奇

騰訊公眾號:戲曲傳奇

相關焦點

  • 「戲曲大觀」舞臺上「吹鬍子瞪眼」的髯口功
    戲曲舞臺上,生、淨、末、醜各行角色所戴的假須,統稱髯口,又稱「口面」,是代表人物面部的兩腮和頦下部生長的鬍鬚的象徵物。戲曲表演中,常藉助舞弄髯口的動作來展示人物的心情,俗稱耍髯口。【耍髯口的技巧】摟、撩、挑、推、託、攤、捋、抄、撕、捻、甩、繞、抖、吹等這其中有些是單項動作,有些可以組合一起連貫使用,但必須與舞蹈身段密切配合,才能表達人物的思想情緒。
  • 戲曲絕活,舞臺上的一抹亮色
    虛擬的表演如水墨丹青的縱橫之筆,長歌當哭、長袖善舞,「無畫處皆成妙境」;寫意的舞臺簡約空靈,無花木卻見春色,無波濤可觀江河;唱念做打中「匯千古忠孝節義、成一時離合悲歡」,處處體現著戲曲自身詩的藝術表現和詩的抒情美。
  • 【戲曲大觀】戲曲舞臺上的「票戲」「票友」與「票房」
    票友是戲曲藝術的基本觀眾又是普及、推廣戲曲藝術的義務宣傳員在戲曲發展歷程中「票友」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您知道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票友嗎為什麼有些票友甚至能給專業演員當老師呢今天,文旅君便為您介紹其中的故事和門道小知識★票戲指不以演戲為職業的戲曲愛好者
  • 關於戲曲舞臺上的「龍套」,你知多少?細說戲曲龍套的藝術魅力!
    而表現搜查等內容的「一翻兩番」,四龍套一、三,二、四分站舞臺兩側,與主角及桌椅構成圖案。當搜查時,兩側龍套在舞臺上所走的隊形,仍然是一圖案。可見戲曲龍套的舞臺表演,是處處都要注意對於生活的美化。程序化的舞臺表演。
  • 漲知識!這10種戲曲舞臺上的專業術語,你了解嗎
    那麼   戲曲作為一種最具中國特色的傳統藝術   也有很多專業的術語   比如對子、打背躬、搭架子等   這些專業的戲曲舞臺術語   對於很多戲迷朋友來說
  • 李漁曾將自己創作的擬話本小說改編成戲曲,並在戲曲舞臺上搬演
    本文系作者超越自我的極限度獨家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李漁曾經先後將自己創作的四篇擬話本小說改編成戲曲,並在戲曲舞臺上搬演,它們是:《醜郎君怕嬌偏得豔》改編成《奈何天》,《譚楚玉戲裡傳情,劉藐姑曲終死節》改編成《比目魚
  • 戲曲就是戲曲
    近來有人針對戲曲舞臺上的一些「歷史錯誤」發表了許多慷慨陳詞,很是義憤填膺!這些專家懂歷史,明是非,發現了戲曲舞臺上「冤案累累」,感到天要塌了,於是不僅僅是發表理論文章進行口誅筆伐,還有的直接就是創作了與已有劇目內容截然相反的「新編歷史劇」對劇種人物進行「平反」!
  • 戲曲舞臺上的絕代佳人是怎樣化妝的?快來跟著學
    京劇大師梅蘭芳在他的《舞臺生活四十年》中說:「戲曲演員,當扎扮好了,走到舞臺上的時候,他已經不是普通的人,而變成一件`藝術品' 了,和畫家收入筆端的形象是有同等價值的。」舞臺上的洛神是「獲得了生命的藝術品」。從演員變成可以稱之為「藝術品」的舞臺形象是要經過「裝扮」的。「裝扮」也稱「扮戲」,包括了面部化裝、頭部梳裹、全身著裝的複雜過程。它是以演員的自然條件為基礎,經過了演員與後臺化裝、服裝技師的協同操作,才使「普通的人」變成了舞臺上的「藝術品」。
  • 戲曲舞臺上的人物稱謂
    當前,秦腔舞臺上人物的稱謂存在一定的混亂和錯誤。以諸葛亮為例,《祭燈》的唱詞中:「後帳裡轉來了諸葛孔明」,「諸孔明跪倒地禱告蒼天!」這種稱謂就十分的不妥。但是,由於是名家的唱段,後人跟著學,影響就特別的大。
  • 【戲曲知識】戲曲中的文/武樂隊在戲曲表演中的使用技術
    戲曲音樂中的打擊樂、彈撥樂、管弦樂等組成的節奏不是獨立於表演之外,而是結合戲曲情境和演員的形體動作來表演的,它也和渲染整個舞臺氣氛不能分割。有時人物還沒有上場,舞臺上已充滿了音樂所創造的氣氛,或如表現狂風驟雨氣勢的〔急急風〕,或如表現閒庭漫步的〔小開門〕等,這些演奏本身,很難說有什麼具體情緒的規定性,可以靈活運用,但也並不是毫無基本格調。 音樂節奏和形體節奏又是互為作用的。
  • 戲曲的舞臺服裝可不可以打破常規?
    戲曲是一種高度寫意的藝術,傳統戲曲的舞臺上常常只有一桌二椅,卻能演繹變幻的時空;服裝也相當靈活,不論在臺上飾演什麼時代的人物,服裝樣式總是以明清裝為基礎,並適當誇張變化。長期以來,戲曲的藝術處理已經與觀眾達成審美的默契。
  • 吳從印:戲曲舞臺上的「拼命三郎」
    日期:[2019年01月03日] -- 牡丹晚報 -- 版次:[A9] 吳從印:戲曲舞臺上的吳從印邊整理戲曲服裝,邊向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介紹這些服裝是演出哪些角色所穿。   1966年,吳從印出生於東明縣陸圈鎮。由於從小嗓子很好,上小學時,吳從印就被選拔出來參加毛澤東思想宣傳隊,成為學校的文藝骨幹。   1978年,東明縣大平調劇團面向全縣招收大平調學員,吳從印報名參加並順利被錄取。「那時候年齡小,對大平調也不是很了解,就是喜歡唱戲,所以就報考了劇團。
  • 溫州戲曲舞臺奼紫嫣紅
    溫州戲曲舞臺奼紫嫣紅 www.zjol.com.cn 2004年09月07日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分會場溫州的戲曲舞臺一片奼紫嫣紅,分外熱鬧。參軍、上大學、進工廠,長大了的孩子相繼離開了額吉,留給母親的是長久的思念。每當夜色降臨,白髮母親舉燈獨舞,邊舞邊歌,燈亮了,一盞、兩盞、五盞、十盞……點點燈光匯成無垠燈河,一直飄向天際——那是對偉大母愛的深情讚頌。    現代花鼓戲《月亮光光》來自「戲劇之鄉」。
  • 新媒體為戲曲搭好傳承舞臺
    和前輩們一生專注於傳統戲曲舞臺不同,陳霈然除了在劇場演出,還把「舞臺」搬到了網上,在多個直播平臺做起了網絡直播,利用新媒體傳播戲曲文化。   近幾年,越來越多像陳霈然一樣的戲曲人從線下來到線上——越劇徐派傳人黃燕舞、廣東西秦戲劇團團長呂維平、河北梆子梅花獎得主吳桂雲等戲曲名家紛紛進入網絡秀場並圈粉無數。
  • 舞臺上的山西魅力:地方戲曲詮釋三晉文化
    主辦方供圖 中新網太原10月12日電 題:舞臺上的山西魅力:地方戲曲詮釋三晉文化 作者高瑞峰 眉戶、上黨落子、耍孩兒等稀有劇種展演,「梅花獎」演員精品集萃,王愛愛等戲曲老藝術家輪番登臺,「杏花獎」劇目評比……歷時20天的第二屆山西藝術節上,眾多底蘊深厚、新穎獨特的地方戲曲,詮釋著三晉文化。
  • 戲曲舞臺上演員下跪為什麼要面朝觀眾?
    戲曲是程式化藝術,舞臺上的一顰一笑,甚至一動一靜,都嚴格的程式化要求。表演過程中對於跪拜的程式化表演,更多是考慮到觀眾們的需求。 戲曲舞臺上,對於跪拜,有一個交代銜接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大寫意。
  • 【戲曲大觀】舞臺上「騰雲駕霧」全靠這種絕妙功夫
    >毯子功是戲曲表演基本功之一。毯子功的內容包括翻、騰、撲、跌、滾、摔等,由於這些技藝強度高、難度大,所以技術條件複雜的訓練均需在毯子上進行,以保護練習者不受傷害,故而稱之為「毯子功」。其中筋鬥在戲曲表演中運用廣泛,也成為塑造人物性格、表現戲劇情境、渲染戰鬥氣氛不可缺少的藝術手段,生、旦、淨、醜各個行當都要掌握一定數量的翻撲技藝才能適應舞臺表演的需要。
  • 經典戲曲亮相桓臺百姓大舞臺
    為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8月12日,由桓臺縣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中心主辦的戲曲展演在老公園百姓大舞臺持續開演,來自全縣6支業餘京劇團隊的愛好者們輪流登臺表演《沙家浜》《紅燈記》《鍘美案》《趙氏孤兒》等經典唱段,為我縣戲曲愛好者奉獻了一場場精彩的演出,深受群眾喜愛。
  • 林曦明戲曲因子
    看到「三岔口」剪紙,兩位人物打架,就這張是戲曲題材,略有小憾。再看書畫部分,扇面「打虎上山」。扇面上畫偵查英雄楊子榮,白帽黑衣,手持一根馬鞭,來了一個亮相。尤其是馬鞭,是白色的,和白帽相互點綴;馬鞭在扇面中一橫,很好劃分整體空間,給人十足美感。還有張《烏牛畫稿》,畫兩位戲曲人物,個人認為,當為關羽和周倉(策展者在標籤中未註明)。周倉大黑臉,手持青龍刀,立前。
  • 臺灣新秀舞臺助戲曲傳承
    「2019承功——新秀舞臺」近日在臺北舉行記者會。該項目以青年戲曲演員為主體,將在11月7日至17日推出12個劇團、18位新秀、8場次、每場三折的折子戲演出,選取各劇目最精華片段,並試圖讓不同劇種互相觀摩,碰撞出更多火花。  今年是「承功——新秀舞臺」舉辦的第四屆。各劇團首次參演的新秀佔總數近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