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舞臺上的人物稱謂

2020-12-14 秦聲戲語

當前,秦腔舞臺上人物的稱謂存在一定的混亂和錯誤。以諸葛亮為例,《祭燈》的唱詞中:「後帳裡轉來了諸葛孔明」,「諸孔明跪倒地禱告蒼天!」這種稱謂就十分的不妥。但是,由於是名家的唱段,後人跟著學,影響就特別的大。

我們知道,古時候對一個人的稱謂有姓、名、字、別號、官爵、封號、封地、出生地、排行等等的區別,在這裡,「諸葛」是姓,「亮」是名,「孔明」是字,「臥龍」是號,還有「丞相」「武鄉侯」屬於官銜、封號等等。按古人稱謂習慣,對於諸葛亮來說,自己只能稱自己的名,本人是不能稱自己的字和號的,比如「葫蘆峪用火攻亮心存短見」就很正確。如果把「諸孔明跪倒地禱告蒼天!」改為「諸葛亮跪倒地禱告蒼天!」豈不更好?這是一個常識性的問題。古時候對人稱其「字」和「號」是表示尊敬對方,要是一個人當面直呼另一個人(特別是有身份的人)的名,這便是嚴重的對別人的不禮貌行為。比如有人在諸葛亮當面直呼其名:「諸葛亮!」那還了得!那是不尊重人的表現,特別是對於有身份的人更是這樣。戲曲中只有雙方對壘時才直呼姓名,以示蔑視對方。(如《草坡面理》中金兀朮和嶽飛,要知道那是兩個敵國在兩軍陣前你死我活。)有身份的人從禮節上講,應該呼「孔明先生」或「臥龍先生」,對當了官的人,下屬還應呼其官銜,比如「丞相」之類等等,這是禮節,是對對方的尊重。相反的如果諸葛亮對別人說:「我是臥龍先生」,或「我是孔明先生」,「我是武鄉侯」,那便成了自我炫耀得不成體統,輕薄得讓人恥笑了。即就是在當代社會,情況也是一樣的,如果當了處長的人自己直接對別人說:「我是張處長」,我是「李局長」,人們就會有看法,會說該人淺薄的找不著北了。同樣的,如果下屬直呼處長的名諱,處長肯定也不會高興。

另外,有些稱謂是人死之後才追封的廟號,諡號等,更是不能從本人嘴巴裡說出來的,比如《下河東》「河東城困住了趙王太祖」一句,「太祖」這個稱謂用的更沒譜了,一個大活人眼睜睜的直稱自己死後才能享受的稱謂,實在讓人不可思議。本來這一句原來的唱詞「河東城把為王身困險境」的表意、韻腳、句頭子就很不錯,不知為何,偏偏有稱謂錯誤的反而廣為流傳, 可能也是「名家效應」吧。出現這種稱謂錯誤的原因,一個可能是對古人的稱謂習慣不甚了了,再就是唱句的組詞和韻腳上的需要。但不管什麼原因,總不能一直錯下去,讓常識性的錯誤貽笑大方,在國人面前影響咱秦腔的聲譽。

解決辦法,首先是名家和正式劇團的演出應該注意糾正,稱謂正確,起示範、引導的作用。我看戲曲研究院演出的《龍鳳呈祥》,張飛沒自稱「張翼德」,儘管別人恭稱「劉皇叔」,但劉皇叔總自謙「備」如何如何,可見是注意了正確稱謂的。諸葛亮撐船一句「諸葛亮扮漁翁船艙打坐」也是如此。還有像《黃鶴樓》劉備唱「念劉備創基業無有根本」就很得體。

其次就是電視臺播出秦腔時應該嚴格要求,糾正錯誤稱謂,不讓錯誤稱謂借媒體流傳,情況就會慢慢好轉的。

秦地是我國戲曲文化的發祥地,秦腔是秦人古老的地域文化,在我們秦腔舞臺上不能允許犯常識性的錯誤,貽笑大方。

相關焦點

  • 戲曲知識:戲曲舞臺上的「鬍子」
    / 髯口 /又稱「口條」「口面」,是戲曲舞臺上男性角色用來裝飾臉部的假須。髯口並非全毛,而是以馬尾、犛牛毛、真人毛髮、尼龍等為材料,編結在鐵絲架上。髯口色彩、形狀各異,一般有黑、黲、白三種,以區別角色的年齡。少數形貌怪異或性格暴烈的人物及神怪,也有戴紅髯、紫髯、藍髯、黑紅二色髯的。
  • 戲曲絕活,舞臺上的一抹亮色
    在戲曲表演中,技巧不僅關係到藝術家對藝術形象進行塑造的方法和途徑,也決定著藝術造詣的高低。藝術技巧中的「技」,就是戲曲演員在實際表演中所應有的技法和技能。「巧」強調的是對作品的處理和體現。「絕活」是戲曲表演中最吸引觀眾的一個看點。絕活是為人物的思考、情緒、環境、思維來服務的。
  • 舞臺與人物塑形邏輯的內在關係身份認同,是戲曲舞臺塑造的特點
    這種對曲文、賓白與歌舞搬演的內在關係身份認同,在思維方式上顯得更具有藝術辯證性特點。沈璟認為曲文、賓白必須有「具景趣,數語含姿,片言生態」,指出了曲文、賓白必須具備歌舞搬演的動作性特點。這又把曲文賓白與歌舞搬演的內在關係身份認同,向演員的形體美和動作美拓展了一步。
  • 李漁曾將自己創作的擬話本小說改編成戲曲,並在戲曲舞臺上搬演
    李漁的雕像這種改編再一次說明小說與戲曲在敘事性方面確有相通之處,也再一次證明戲曲講故事可以區分為有聲、無聲兩種話語形式,兩者不但在古代戲曲敘事學理論上符合邏輯成立,而且在實際的戲曲舞臺搬演上也切實可行因此說,戲曲演員在舞臺上搬演故事以及對其充分表達,就是戲曲藝術的敘事。這種敘事主要是靠演員的動作來完成的。演員搬演的權力運作使戲曲故事內容得以呈現,進而豐富了戲曲文本敘事的內涵,而且,戲曲文學劇本只有經過演員的舞臺搬演才可能發生質的形態變化,才具有戲曲本體定型的價值及其戲曲身份認同的意義。
  • 吳從印:戲曲舞臺上的「拼命三郎」
    日期:[2019年01月03日] -- 牡丹晚報 -- 版次:[A9] 吳從印:戲曲舞臺上的過去的老藝人基本都沒上過學,所以有的戲詞,師父也不明白是什麼意思,他咋學的就咋教。有時候我一遍沒學會,師父就再教一遍,不厭其煩。」吳從印說。   吳從印說道:「只要是師父上臺唱戲,我就在舞臺旁邊跟著他學,有時候也上臺給師父配戲。從我1978年進團,到1992年師父退休,我一直跟隨師父學戲。
  • 古代戲曲藝人的稱謂:形形色色的名稱,隨時代的變遷不斷變化
    大家好,我是靜靜,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戲曲演員的稱謂。古代的戲曲藝人,並不像現在這樣被稱為「演員」或「戲曲表演藝術家」,他們有許多奇奇怪怪的稱呼,這些稱謂又隨普時代的變遷而不斷發展變化。戲曲與音樂的關係極為密切,所以也有把戲曲藝人叫做「樂人」或「樂工」的。而戲曲音樂又是一種民間音樂,與正統的「雅樂」不同,所以這類民間的樂舞雜戲又叫「散樂」,戲曲藝人也隨此叫做「散樂」,現今保存在山西省洪洞縣明應王殿中的元代演劇壁畫中,舞臺上方掛了一個橫幅,上面便寫道:「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
  • 關於戲曲舞臺上的「龍套」,你知多少?細說戲曲龍套的藝術魅力!
    龍套的構成、表現方法時,不僅會發現它與演員表演、舞臺布景、人物服裝、化妝等是那樣的和諧一致,而且還會發現它在戲曲主體思想指導下所形成的許多自身的美學特點。今天我們就談談龍套在戲曲中分具體表現和藝術魅力。抽象化地表現生活。
  • 「戲曲大觀」舞臺上「吹鬍子瞪眼」的髯口功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京劇裡那鑼鼓喧天的熱鬧那插科打諢的詼諧那絲竹管弦的情調還有那粉白脂紅的喜悅和憂傷無不讓人拍案叫絕髯口功是中國戲曲表演基本功之一髯口,讓演員可以演繹出更豐富的人物性格戲曲舞臺上,生、淨、末、醜各行角色所戴的假須,統稱髯口,又稱「口面」,是代表人物面部的兩腮和頦下部生長的鬍鬚的象徵物。戲曲表演中,常藉助舞弄髯口的動作來展示人物的心情,俗稱耍髯口。【耍髯口的技巧】摟、撩、挑、推、託、攤、捋、抄、撕、捻、甩、繞、抖、吹等這其中有些是單項動作,有些可以組合一起連貫使用,但必須與舞蹈身段密切配合,才能表達人物的思想情緒。
  • 戲曲舞臺上的絕代佳人是怎樣化妝的?快來跟著學
    京劇大師梅蘭芳在他的《舞臺生活四十年》中說:「戲曲演員,當扎扮好了,走到舞臺上的時候,他已經不是普通的人,而變成一件`藝術品' 了,和畫家收入筆端的形象是有同等價值的。」舞臺上的洛神是「獲得了生命的藝術品」。從演員變成可以稱之為「藝術品」的舞臺形象是要經過「裝扮」的。「裝扮」也稱「扮戲」,包括了面部化裝、頭部梳裹、全身著裝的複雜過程。它是以演員的自然條件為基礎,經過了演員與後臺化裝、服裝技師的協同操作,才使「普通的人」變成了舞臺上的「藝術品」。
  • 水袖功是中國戲曲的特技之一,是演員在舞臺上表達人物感情時放大...
    水袖功是中國戲曲的特技之一,是演員在舞臺上表達人物感情時放大、延長的手法。
  • 戲曲人物刻畫要考慮舞臺演出的要求,導演要掌握適應其特點的手段
    戲曲文學作品既不同於一般的抒惜作品,又不同於一般的敘事作品,也不是二者的簡單湊合。它的突出特點是描寫人物的舞臺活動,或者說,是通過人物自身的一系列有機聯繫的動作來連綴全篇,以實現包括抒情、敘事在內的多重藝術功能。
  • 戲曲的舞臺服裝可不可以打破常規?
    戲曲是一種高度寫意的藝術,傳統戲曲的舞臺上常常只有一桌二椅,卻能演繹變幻的時空;服裝也相當靈活,不論在臺上飾演什麼時代的人物,服裝樣式總是以明清裝為基礎,並適當誇張變化。長期以來,戲曲的藝術處理已經與觀眾達成審美的默契。
  • 戲曲舞臺存在兩種不同的舞臺調度,它們在性質上存在怎樣的區別?
    比如京劇《四進士》中三場發生在公堂上的戲,舞臺空間相對固定,而且很少運用虛擬動作,也仍然沒有排除對舞臺空間的模糊化處理。以「三公堂「來說,巡案毛朋升堂理案,舞臺空間開始被相對固定在行轅的公堂上。繼之,毛朋傳宋土傑上堂作證,顧讀走出公堂威脅宋土傑,舞臺空間迅即轉由公堂和公堂口組成。及至宋士傑在公堂上撩起衣襟,毛朋「打座」向前,觀看抄錄在上面的田倫寫給顧讀的行賄、求情信。
  • 這10種戲曲舞臺上的專業術語,你了解嗎
    凡交戰雙方的人數在三人以上,或彼此人數相當,在舞臺上表現對打場面的稱為檔子。或持兵刃交戰,或徒手格鬥。檔子名稱根據人數而定,如交戰雙方為三人的,稱「三股檔」;四人的,稱「四股檔」,以此類推,根據人數多少而定名。舞臺調度、步位均有一定的格式。有時上場人數可由少增多,先打四勝檔,後變為六股檔、八股檔成人數更多的群打場面,稱群檔子。
  • 什麼是戲曲舞臺形象的美學特徵?概括起來,就是舞臺形象的意象化
    黃聖依首次跨界京劇表演照什麼是戲曲舞臺形象的美學特徵?概括起來說,就是舞臺形象的意象化。這與摹象戲劇所塑造的舞臺形象成為鮮明對比,它不是採用摹象化的創造方法,而是採用意象化的創造方法來完成舞臺上的人物形象和環境形象的塑造的。戲曲舞臺形象的意象化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對神似的追求,這是人物形象意象化的內在追求。其二,離形得似的外部造型,這是人物形象意象化的外在追求。
  • 為什麼中國戲曲舞臺上的英武男子都喜歡戴一朵大花?
    除了歌舞演故事,欣賞音樂、舞蹈、文字之美,戲曲的豐富還有許多許多,比如由穿戴、扮相、臉譜、舞臺帶來的色彩、裝飾之美。講求審美尚在其次。戲曲的行頭、臉譜、飾品、色彩等與人物、劇情密切相關、緊密相連,有對錯之說,所謂的「寧穿破不穿錯」。戲曲有一類專門描述綠林江湖恩怨故事的劇目,俗稱公案戲。
  • 生旦淨末醜:賞析瓷器上的戲曲人物紋
    這個時期不僅是戲曲舞臺的繁榮時期,元雜劇還因富於時代特色、藝術獨創性,而被視為一代文學的主流。在古代,文學的主流與歷史的主流基本相一致。在元代,戲曲小說中的人物故事已經開始在瓷器上有所反映。戲曲人物集視覺美與故事性於一體,在人物紋飾上很具優勢。
  • 為「中原文化大舞臺」雲上戲曲展演添「郵」味
    12月10日,伴隨著觀眾的熱烈掌聲,2020「中原文化大舞臺」雲上戲曲展演活動在南陽宛城影劇院開幕。開幕儀式上,《「中原文化大舞臺」——雲上戲曲展演》紀念郵資封也揭開了面紗。中共南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王光玲(左二)與南陽市郵政分公司總經理胡慶魁共同為《「中原文化大舞臺
  • 舞臺上的山西魅力:地方戲曲詮釋三晉文化
    主辦方供圖 中新網太原10月12日電 題:舞臺上的山西魅力:地方戲曲詮釋三晉文化 作者高瑞峰 眉戶、上黨落子、耍孩兒等稀有劇種展演,「梅花獎」演員精品集萃,王愛愛等戲曲老藝術家輪番登臺,「杏花獎」劇目評比……歷時20天的第二屆山西藝術節上,眾多底蘊深厚、新穎獨特的地方戲曲,詮釋著三晉文化。
  • 戲曲人物畫家張鴻奎:創造繪畫與戲曲雙重美感
    他自青年時代迷上戲曲,故藝術創作以戲劇人物畫見長。張鴻奎的戲畫強調「三感」,即動感、美感和情感,其作品構圖巧妙、用筆簡練,既有法度,又有創新,融國畫和素描、速寫為一體。張鴻奎是真正的戲迷,數十年來,幾乎是有戲比看,每看比畫,形成自己鮮明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