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會分工高度發達、市場競爭加劇、生活節奏加快的今天,許多人都陷入了「什麼都想學,但卻學不透」的「知識焦慮」。「知識焦慮」不僅與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產業轉型升級等外部因素有關,也與個體學習心態、知識內化規律等內部因素有關。為此,應引導知識付費行業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培養健康的學習心態,緩解人們的「知識焦慮」。
【關鍵詞】「知識焦慮」 知識付費 「碎片化學習」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社會快速轉型時期,現代科技迅猛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往往表現出焦慮不安、內心浮躁等社會普遍心態,其中「知識焦慮」就是典型的社會心態之一。為此,應當正視「知識焦慮」,把握「知識焦慮」的內在本質,以理性、積極的方式應對「知識焦慮」,將「知識焦慮」轉化為終身學習的內在動力。
「知識焦慮」的主要表現
第一,什麼都想學,什麼都學不精。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網絡信息呈現出一種「爆炸式」增長態勢,人們每天面臨著鋪天蓋地的網絡信息,產生了「不知道學什麼好」「怎樣學也學不完」的「知識焦慮」。比如,許多IT、金融等領域的白領不僅要學習編程、投資、市場營銷等專業知識,還要學習子女教育、健康管理等生活知識,他們利用碎片化時間看書、聽書,但是卻無法很好地掌握某項專業技能,從而陷入了「什麼都懂點,什麼都不精」的學習困境,陷入了自我懷疑和「知識焦慮」。
第二,學了很多知識,就是不會用。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不斷轉型升級,產業結構、發展模式等發生了深刻變化, 5G、刷臉支付、智能生產、無人駕駛、無人超市等新技術新業態新應用不斷湧現。一些傳統行業的從業人員面臨著嚴峻的職業發展危機,甚至在經濟轉型過程中陷入了被淘汰的生存困境,比如許多線下實體店漸漸被電子商務所取代;一些一線技術操作崗位逐漸被智能化生產所取代。這些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產生了「不學習就會落伍、不努力就會下崗」的焦慮心理。但新知識新技能的習得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僅從知識付費平臺上學習一些零碎的「乾貨」,很難從根本上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提升專業技能,反而會讓人產生「學而無所獲」的心理。
「知識焦慮」與經濟社會轉型升級、個體學習心態等因素有關
「知識焦慮」不僅與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產業轉型升級等外部因素有關,也與社會心態、知識內化規律等內部因素有關。所以應當以系統性思維分析「知識焦慮」產生的原因。
社會轉型的時代環境。從本質上看「知識焦慮」是人們「不得不學知識,但卻學不會知識」的生存焦慮。在社會轉型期,社會關係、利益結構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傳統的價值觀念、社會關係、生產方式等逐步解體,新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不斷湧現,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產生「知識焦慮」是在所難免的。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社交網絡、新媒體平臺方興未艾,以5G、人工智慧、物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突破,這些深刻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產生了「看不懂、學不完」的「知識焦慮」。
知識付費的廣泛普及。隨著電子支付等基礎技術的完善,知識付費呈現蓬勃發展的勢頭,知乎、得到、分答、喜馬拉雅等大批知識付費平臺走紅,同時也生產出了許多知識付費產品,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學習需要。但是,一些知識付費平臺以「知識焦慮」為營銷手段,以此激發用戶的知識付費需要,如在自媒體平臺上經常見到「30天讓你成為營銷達人」「20天讓你掌握一門外語」等誇大宣傳文章,這些加劇了人們的「知識焦慮」。
技能習得複雜且漫長。技能習得是一個非常複雜而且較為漫長的過程,往往要經歷知道、理解、掌握、應用的內化過程,加拿大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提出了 「一萬小時定律」,在格拉德威爾看來,不管做什麼事情,只有經過一萬小時的持續投入,才有可能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多數頂尖的運動員、音樂家等都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打磨技能。正所謂「十年磨一劍」「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這些充分說明,要想掌握一項技能,絕非短短幾個月就能夠達到熟練和精通的程度,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許多人對技能習得的複雜性、艱巨性缺乏深入認識,渴望在短時間內獲得某項技能,在學習效果不佳、學無所獲時難免會產生「知識焦慮」。
緩解「知識焦慮」需對症下藥
培育積極健康的社會心態。首先,引導人們正確看待「知識焦慮」問題。「知識焦慮」是一種不利於身心健康的負面心態,但從另一個角度看,「知識焦慮」也表達了人們對知識的重視和對學習的渴望,所以應當辯證看待這一問題。其次,引導人們看清「知識焦慮」的本質。網際網路時代,每天產生海量的網絡信息和數據,內容良莠不齊,在這種情況下應當引導人們正視自身存在的問題,以自己的職業發展、學習需要等為出發點選擇知識內容,而不能盲目地「為了學習而學習」。此外,還應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各種公眾號、App提供的內容往往只是為了快捷、便利,很難做到專業、權威、深度,這些內容對個人學習和成長沒有太大幫助,反而容易讓人形成「惰性習慣」,弱化思考力。所以應當引導人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式,將有價值的、深層次的專業知識作為學習重點,不斷提升思維能力。
引導知識付費行業健康發展。知識付費行業的發展順應了人們「碎片化學習」的需要,對於建設學習型社會也具有重要意義。但在知識付費行業,一些學習平臺和知識「大V」總是以「販賣焦慮」為營銷手段,誇大其詞地宣傳知識付費學習的效果,甚至為兜售付費產品進行虛假宣傳,這些加劇了人們的「知識焦慮」。為此,應當加強對知識付費平臺的監管,要求平臺在營銷中堅守道德底線、公序良俗等,不能為了商業利益無底線、無原則地開展營銷活動。比如鼓勵一些知識付費平臺加強行業自律,建立知識付費行業自律標準,促進知識付費行業健康發展。再如嚴厲打擊涉黃涉暴、內容低俗的產品,屏蔽或取締各種扭曲歷史、知識侵權、思想傾向不良的知識付費平臺,為人們營造良好的網絡學習環境。此外,還應當引導知識付費平臺為人們提供更多高質量、高價值的知識付費產品,滿足人們的學習需要。
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首先,消解功利性價值觀對人們的影響。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些人秉持功利主義價值觀生活學習,學習某項技能的目的就是為了升職加薪、職業發展等,這種觀點本無可厚非,但是技能習得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長時間的系統性學習,短時間內的「碎片化學習」很難全方位地改變自己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實踐能力等。在這種情況下應當引導人們摒棄功利性學習觀,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其次,培育終身學習文化。在技術迭代越來越快的今天,人們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就必須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自我發展理念,在學習中提升自我、發展自我,提高應對社會變革的能力。在學習中體會生活的樂趣,平衡功利性學習和愛好性學習之間的關係,唯有如此,才能產生循序漸進、不疾而速的學習效果,進而緩解「知識焦慮」。
(作者為周口師範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①孟威:《信息化轉向下的價值探尋 知識焦慮如何轉化為學習動力》,《人民論壇》,2019年第3期。
②劉瑾鴻、吳啟萌:《知識付費:知識的消費升級與紅利》,《出版廣角》,2018年第4期。
③匡文波:《「知識焦慮」緣何而生》,《人民論壇》,2019年第3期。
④王瑾:《知識付費時代媒介焦慮營銷的困境研究》,《出版廣角》,2018年第13期。
責編/銀冰瑤 美編/陳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