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是印度人信仰的宗教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不再為溫飽發愁的時候,其精神方面的需求。
在很早以前,印度古人就開始了精神方面的探索,尋找生命的意義。這種探索一直持續了數千年,直到今天印度還有很多人在苦修,以獲得精神上的解脫。
相比世界上的主流宗教,印度教更加古老,更加複雜。印度教沒有先知(Prophet),沒有明確的起始年代,也不是建立在某個具體的信條上的。
印度教是西方人給出的稱謂,指的是一個地域性文化集合,是對印度這一地理範圍內所有宗教、信仰、習俗、哲學的總稱。簡單說印度教是印度人信仰的宗教。
婆羅門教
從古至今印度有很多宗教,早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之前當時的原住民就有自己的宗教,希瓦大神(溼婆)據說就是那個時候產生的,後來被併入婆羅門教。
婆羅門教是雅利安人的宗教,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之前已經存在,崇尚「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神袛多是自然現象之神,如雷電之神因陀羅(Indra)、火神阿耆尼(Agni)、風神伐由(Vayu)等等。
信仰吠陀、種姓制度和輪迴學說也是婆羅門教的主要教義。
佛教產生
隨著社會的發展,婆羅門教開始不得人心,於是就產生了反對派——佛教和耆那教。這兩種宗教都滋生於婆羅門的文化土壤裡,在挪用了婆羅門教的基礎教義的同時,撇棄或改革了婆羅門教中不得人心的成分。比如佛教吸收了婆羅門教的輪迴說,反對種姓制度,倡導眾生平等,獲得了婆羅門種姓以外三個種姓的支持。比如一生支持佛教的頻婆娑羅王(Bimbisara)就是剎帝利種姓。
佛教的最高境界是「覺悟」,指的是悟出生死的真理,從而擺脫生死輪迴的束縛。這實際上是印度古人一直在尋找的「解脫」境界,即使是21世紀的今天,印度還有很多苦修者在尋找最終的「解脫」。
不斷演變
婆羅門教伴隨著雅利安人在印度次大陸上的殺伐與兼併,不斷擴大影響同時,為了安撫被徵服的民族,也大量吸收了土著的信仰和文化,使得印度教越來越龐雜,印度教眾神殿裡的神靈也越來越多。比如象頭神葛奈什(Ganesha)、室健陀(Skanda)等原來都是土著部落的神袛,後來被吸收進婆羅門教。
這時的婆羅門教有了很大變化,從最初的「祭祀萬能」慢慢發展出哲學、史詩、神話等新的內容,神袛也從最初的自然神發展為以梵天、毗溼奴和希瓦為主的神仙體系。
宗教改革
公元7世紀,佛教開始走下坡路,婆羅門教自身開始改革,出現了著名的改革派哲學家商羯羅(Sir Sankara)、羅摩奴賈(Sri Ramanuja)等等。他們對婆羅門教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淡化了不得人心的種姓制度,倡導博愛,同時吸收了大量佛教以及其他宗教的教義,使得古老的婆羅門教煥發了時代的青春。
印度教
12世紀伊斯蘭教在印度站穩腳跟,緊接著莫臥兒王朝統一了印度次大陸,伊斯蘭成為受政府支持的主流宗教,婆羅門教受到打壓,但是仍然頑強的存在著,而佛教卻徹底退出了印度的歷史舞臺。16世紀的時候,印度西北部出現了婆羅門教和伊斯蘭教的混合宗教——錫克教。
隨著英國殖民統治的開始,「印度「作為一個國家的概念開始形成,而」印度教「作為一種宗教開始被西方人所認識和了解。
2019年8月 北京
內容原創 圖片來自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