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原創舞劇《花木蘭》將於9月26-27日在閩南大戲院上演,這是繼《永不消逝的電波》之後,又一令鷺島觀眾期待的爆款舞劇,也是閩南大戲院9月演出的壓軸精品。
觀眾:主創班底強大,三次延期依舊期待
舞劇《花木蘭》的主創班底強大,主創班底均由一流藝術家擔綱。總編導由舞蹈屆「雙子星」周莉亞和韓真擔任,編劇由詩人、詞作家朱海擔任,國家一級作曲杜鳴擔任譜曲。自2017年5月在北京國家大劇院首演之後,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備受舞劇愛好者的喜愛,上演以來圈粉無數,曾獲中國舞蹈界的最高獎「荷花獎」及浙江省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無論是專業的獎項還是觀眾的口碑,《花木蘭》所到之處自成一道極具魅力的風景線。
此次來廈飾演花木蘭的是現任中國歌劇舞劇院演員、「荷花獎」金獎獲得者郝若琦,以及寧波市歌舞劇院首席演員王鈺。當舞劇《花木蘭》要來廈門演出的消息一直備受關注,受疫情影響,該劇經歷了三次延期,當演出最終確認定檔時,不少觀眾表示期待。
「看了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就很想看《花木蘭》,這兩個舞劇是同一個編導,感覺就會很精彩,我就一直很期待這場演出。」觀眾林女士表示。
編導:銅鏡表現「木蘭之柔」,創新演繹人物立體
和此前多個版本的「花木蘭」不同,舞劇特別以「銅鏡」串起劇情——少時的圓圓銅鏡,見證了花木蘭在田園山水間無憂無慮的童年;替父從軍時,銅鏡化為一輪明月,在夢中又是家鄉的圓窗;還鄉之後,花木蘭再度「對鏡貼花黃」。銅鏡折射的家國情懷,一路支持花木蘭以堅韌品格身經百戰,克服險阻榮歸故裡,道具細節的設計不僅融入中國古典傳統的荊楚文化特色,也讓人物的形象更為豐滿立體。
編導周莉亞表示,舞劇《花木蘭》以「圓」突出古典意象,從《花木蘭》的第一幕起,觀眾就能看到舞臺上的一個個圓桌,寓意萬家燈火。而到戰爭來臨時,舞臺上的「圓」就破裂了。而當「花木蘭」偷偷掏出圓圓的銅鏡,也就展露出埋藏心中的女性的一面。
「中國的民族舞蹈充滿了線條美,是伸展和靈秀的。但木蘭這個角色不一樣,從表現形式到動作表情,甚至肌肉的運用力度,都打破了女舞者的輕盈柔軟。」
中國舞協、中國音協、中國劇協等一大批專家及業內人士都對該劇給予了高度評價。原國家大劇院院長陳平表示:「舞劇《花木蘭》是國家大劇院近幾年來上座率最高、圈內人士觀看最多的劇目,也是國內舞劇由交響樂團伴奏的第一次嘗試。整部舞劇看下來,真是讓人『刮目相看』!」
劇院:上座率調至50%,讓更多觀眾走進劇場
從《花木蘭》一波三折的開票過程和觀眾反饋來看,舞劇《花木蘭》滿足了廈門觀眾的欣賞需求,「儘管疫情期間上座率受限,但絲毫不影響大家對《花木蘭》的熱情。讓觀眾在家門口就能欣賞到高品質的『荷花獎』精品舞劇,我們也很高興。」閩南大戲院工作人員表示。
此前接到通知劇院等演出場所上座率可開放至50%。通知出來後,有很多觀眾打電話來諮詢票務,閩南大戲院迅速地、積極主動地進行了調整,讓更多的觀眾能走進劇場看精彩劇目,在原來開票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座位。「一方面是觀眾看到劇院的防控措施,對進劇場看演出沒有安全顧慮;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對於對好劇目觀眾都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