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打炭小組:青棗種植拓寬群眾致富路
九月的元江壩子,驕陽似火、熱浪撲面,進入元江縣紅河街道橋頭社區打炭小組,沿途一片片的青棗地裡,棗樹枝繁葉茂,長勢甚好。「目前正是青棗生長的關鍵時期,經過前期的修枝、追肥後,果樹進入開花期,9月至10月開花坐果率最高。」打炭小組組長、元江縣打炭青棗專業合作社法人白軍榮說。
打炭小組距離元江縣城6公裡,常年高溫溼熱的氣候讓這裡成了一個天然大溫室;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23.8℃,為青棗生長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打炭小組引進青棗種植後,經過多年的發展,如今全組種植青棗430餘畝,年產鮮果1500餘噸,銷售額達到520餘萬元,果農人均收入達到10962元,青棗種植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拓寬了路子。
「2002年,我們種植水果甘蔗,到2005年水果甘蔗效益下滑,我們又種植冬早蔬菜等經濟作物。」白軍榮說,後來經過多方摸索,結合當地特有的自然條件和地域優勢,打炭小組開始引進青棗種植。
剛開始栽種青棗的時候,由於不懂技術、不懂管理,只有少數人栽種。為了大力推廣種植青棗,橋頭社區邀請專業技術人員來教授青棗種植技術,青棗種植面積逐年擴大。2011年,打炭小組開始規模化栽種青棗,2013年大部分青棗進入了豐產期,居民們通過種植青棗增加了收入。
「隨著青棗的規模化種植,2015年8月成立了打炭青棗專業合作社,統一為種植戶引進青棗種植新技術、新品種,開展技術培訓、技術交流和諮詢服務。」白軍榮說,通過合作社的統一管理,科學施用化肥農藥,產出的青棗色澤鮮亮、肉質飽滿、細嫩多汁、清脆甘甜,深受省內外客商喜愛,產品遠銷四川、廣西、貴州、湖南及雲南各州(市)。
近年來,橋頭社區緊扣產業興旺、群眾增收的目標,沿著大產業、新主體、新平臺和有機化、品牌化、特色化的「綠色食品牌」發展路徑,充分發揮合作社的平臺作用,鼓勵黨員幹部和致富帶頭人發展青棗、芒果、荔枝等優勢產業,帶動群眾擴大生產,激發農業生產活力。
下一步,打炭小組還將依託合作社組織種植戶參加電子商務培訓,全面推進電子商務服務點建設,探索訂單農業路徑,打通電子商務營銷渠道和市場。同時,加強田園旅遊與鄉村農業有機融合,相互帶動,挖掘文旅農特色產品,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田園觀光旅遊,逐步實現周邊果林標準化、規模化、現代化種植,全力培育和打造熱區「一村一品」青棗品牌。(全媒體記者 龔兗 沈建龍)
【來源:雲南網玉溪頻道】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