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江縣:青棗種植拓寬群眾致富路

2020-12-17 身邊24小時

原標題:打炭小組:青棗種植拓寬群眾致富路

九月的元江壩子,驕陽似火、熱浪撲面,進入元江縣紅河街道橋頭社區打炭小組,沿途一片片的青棗地裡,棗樹枝繁葉茂,長勢甚好。「目前正是青棗生長的關鍵時期,經過前期的修枝、追肥後,果樹進入開花期,9月至10月開花坐果率最高。」打炭小組組長、元江縣打炭青棗專業合作社法人白軍榮說。

打炭小組距離元江縣城6公裡,常年高溫溼熱的氣候讓這裡成了一個天然大溫室;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23.8℃,為青棗生長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打炭小組引進青棗種植後,經過多年的發展,如今全組種植青棗430餘畝,年產鮮果1500餘噸,銷售額達到520餘萬元,果農人均收入達到10962元,青棗種植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拓寬了路子。

「2002年,我們種植水果甘蔗,到2005年水果甘蔗效益下滑,我們又種植冬早蔬菜等經濟作物。」白軍榮說,後來經過多方摸索,結合當地特有的自然條件和地域優勢,打炭小組開始引進青棗種植。

剛開始栽種青棗的時候,由於不懂技術、不懂管理,只有少數人栽種。為了大力推廣種植青棗,橋頭社區邀請專業技術人員來教授青棗種植技術,青棗種植面積逐年擴大。2011年,打炭小組開始規模化栽種青棗,2013年大部分青棗進入了豐產期,居民們通過種植青棗增加了收入。

「隨著青棗的規模化種植,2015年8月成立了打炭青棗專業合作社,統一為種植戶引進青棗種植新技術、新品種,開展技術培訓、技術交流和諮詢服務。」白軍榮說,通過合作社的統一管理,科學施用化肥農藥,產出的青棗色澤鮮亮、肉質飽滿、細嫩多汁、清脆甘甜,深受省內外客商喜愛,產品遠銷四川、廣西、貴州、湖南及雲南各州(市)。

近年來,橋頭社區緊扣產業興旺、群眾增收的目標,沿著大產業、新主體、新平臺和有機化、品牌化、特色化的「綠色食品牌」發展路徑,充分發揮合作社的平臺作用,鼓勵黨員幹部和致富帶頭人發展青棗、芒果、荔枝等優勢產業,帶動群眾擴大生產,激發農業生產活力。

下一步,打炭小組還將依託合作社組織種植戶參加電子商務培訓,全面推進電子商務服務點建設,探索訂單農業路徑,打通電子商務營銷渠道和市場。同時,加強田園旅遊與鄉村農業有機融合,相互帶動,挖掘文旅農特色產品,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田園觀光旅遊,逐步實現周邊果林標準化、規模化、現代化種植,全力培育和打造熱區「一村一品」青棗品牌。(全媒體記者 龔兗 沈建龍)

【來源:雲南網玉溪頻道】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太白:打好「組合拳」 拓寬群眾致富路
    消費扶貧一頭連著消費者的「菜籃子」,一頭連著貧困群眾的「錢袋子」。近年來,太白縣立足消費扶貧助力脫貧攻堅,打出了一套「規模化生產、品牌化推介、多元化助銷」的消費扶貧「組合拳」,有效拓寬了農特產品銷售渠道,持續推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
  • 河南淅川:杏李拓寬群眾致富路
    眼下,走進老城鎮杏李種植基地,綠葉掩映間,奼紫嫣紅的杏李令人垂涎欲滴,嘗一口酸甜爽口,回味無窮。連日來,葉溝村村民裴豐勤的心情格外好,家裡種植的幾畝杏李今年進入盛果期,因果大味甜,每次到鎮杏李分揀中心都是搶購一空。「我們家杏李園全部施的是有機肥,種出來的果子個兒大味甜,不愁賣。這不,今天拉來兩車都順利賣出去了。」裴豐勤自豪地說。
  • 貞豐縣雙峰街道:食用菌產業拓寬群眾增收致富路
    貞豐縣雙峰街道新寨村依託良好地理氣候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流轉土地250畝種植大球蓋菇,不斷拓寬群眾增收渠道,鞏固脫貧成效,助力鄉村振興。這幾天,在新寨村食用菌種植基地裡,技術人員正在指導務工群眾種植大球蓋菇。
  • 惠東青棗種植面積12000畝!有些人靠著種青棗住上了小洋房
    一人高的青棗樹上掛滿了碧綠的果子,寄託著巫運宏的希望。巫運宏是梁化最早一批種植青棗的人。20多年過去了,他成了當地響噹噹的青棗大戶,並創立了合作社,帶領著光長村村民走上致富路,一手創建的「巫氏青棗」更是惠東有名的青棗品牌。
  • 圖說長治丨屯留區:桑葉變「金葉」 拓寬致富路
    圖說長治丨屯留區:桑葉變「金葉」 拓寬致富路 2020-08-20 08: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天水日報社公益廣告扶貧 | 秦安千戶鎮:椒鄉菊花開 拓寬致富路
    為了拓寬助農增收的渠道,彌補林果產業發展水平不均衡,「短平快」增收項目規模小的現狀,千戶鎮轉變發展思路,積極引導群眾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菊花種植,引進經濟人投資興辦扶貧車間,建起菊花加工生產線,串起菊花產、供、銷的產業鏈,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 興仁市:鎖寨村小青瓜助力村民拓寬致富路
    李花芬芳一大早,在小青瓜種植基地,71歲吳開國就忙著掏溝渠,給剛剛移栽青瓜苗澆水, 年復一年,種地「老把式」吳大爺,種植青瓜已經有十多年。忙碌在田間地頭鎖寨村民近幾年,鎖寨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通村通組路打通了,生態環境變好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 耀州區:柿子深加工拓寬村民致富路
    為了滿足市場需求,拓寬村民致富路,2016年,關莊鎮七保村抓住時機成立了知行合一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起了柿餅加工廠,吸納周邊村民入廠打工。每年到了柿子成熟的季節,加工廠最忙的時候,一天打工人數達50多人。村民郭芳俠提起在家門口的合作社的打工,非常滿意,一年雖然幹著2、3個月,但收益還是相當不錯。
  • 興安盟扎賚特旗:種植中藥材 拓寬致富路
    來到嘎查貧困戶白銀剛家裡時,令人不解的是,寬闊的院子裡並沒有種植玉米和蔬菜,白銀剛卻小心翼翼地在院子裡清理著「雜草」。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隨行的扎格斯臺嘎查駐村第一書記蘇日嘎拉圖看出了筆者的疑惑,指著院子裡像雜草一樣的植物說:「這可不是雜草,這是去年種植的中藥材赤芍。別看瞅著不起眼,經濟價值可是一般農作物所比不了的!」
  • 普安鄉豐河村:種植吳茱萸 發展中藥材產業拓寬致富路
    瞿承禮說,前幾年吳茱萸市場價格較高,每公斤在400元左右,雖然今年價格有些下滑,但種植吳茱萸讓他嘗到了甜頭,他將拓寬種植面積,讓增收致富的路子更廣。
  • 福建漳浦青棗種植戶:小有成就不忘拉鄉親一把
    進入冬季,青棗迎來採收期。走進果園,只見一片綠油油的枝葉間長滿了青棗,果實上都套著透明薄膜袋。青棗種植戶許智平正在向前來請教的種植戶講收授種植方法。福建漳浦縣石榴鎮是全縣最早引種臺灣青棗的鄉鎮,目前仍種有不少青棗,許智平就有一塊5畝大的青棗種植地。今年56歲的他不僅刻苦鑽研種植技術並小有成就,還毫無保留地將經驗傳授給鄉親。許智平說,他高中畢業後就在家務農,有著豐富的田間種植管理經驗。
  • 青棗味道甘美人人愛,該怎樣種植青棗呢?如何讓青棗品質更好呢?
    我相信餐桌上必不可少的應該就是味道甘美的青棗吧!青棗是一種人人都喜愛的水果,它其中含有著豐富的微量元素和維生素,而且吃起來也是酥脆香甜,老少皆宜,也是近幾年最為流行的水果了。那麼,或許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疑問:都知道青棗好吃,那麼應該怎樣種植青棗才能夠提升青棗的品質,才能夠提升青棗的產量呢?如果大家也想種植一些青棗的話,就不要猶豫了,快跟隨著小編的腳步一起深入到果園,去了解一下有關於青棗的種植知識吧!
  • ...美麗鄉村創建 拓寬群眾致富路丨安順市平壩區紅楓賽鴿文化產業...
    【我的扶貧故事】助力美麗鄉村創建 拓寬群眾致富路丨安順市平壩區紅楓賽鴿文化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聶一一 2021-01-15 17: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小美說種植:青棗在種植時的注意事項
    青棗是一種熱帶的水果,雖然它是來自熱帶的,但是它對種植時間和溫度是很太嚴格的要求,那麼就是說我們在哪裡都是可以種植的,它的最好的種植時間是在每年的3月份多有,因為這個時候的存活率相對來講是最高的,那麼青棗在種植期間我們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接下來就和小美一塊來瞧瞧吧!
  • 白銀市平川區發展特色產業拓寬致富路紀實
    瓜果蔬菜香滿園——平川區發展特色產業拓寬致富路紀實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通訊員 吳文莉三月的平川,田間地頭春意正濃徐明是雙岔村的韭菜種植戶,今年韭菜保持了一個較穩定的收購價格,徐明的臉上充滿著喜悅。他說:「之前我們種植的暖棚韭菜一畝大概毛收入2萬左右,這兩年我們又發展了很多的露地韭菜,一畝地能收入8000元左右。」
  • 順昌縣鄭坊鎮:拓寬農村公路「最後一公裡」打通村民致富路
    近日,順昌縣鄭坊鎮榜山村峽頭至榜山主村公路段正加緊施工,大型挖掘機、推土機移山填土,將道路拓寬取直。據悉,該拓寬公路項目總投資64餘萬元,路面從4.5 米拓寬至 6.5 米,路線全長 4.686 公裡,按四級公路標準建設,鋪設水泥混凝土,並進行邊溝、涵洞、防護欄等相關配套設施建設。鄭坊鎮榜山村是鄭坊鎮最偏遠的山村,距鎮區18公裡,現有村民288戶1272人。
  • 惠東梁化:多舉措助力果農解決青棗「賣難」問題
    群眾有困難,黨委政府當責無旁貸給予解決。群眾急,黨委政府更急!關鍵時刻,梁化鎮黨委、鎮政府堅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產復收,通過搭平臺、建載體、謀出路、抓服務等舉措,幫助滯銷青棗回暖暢銷。目前,當地以每天250噸的銷量出貨,至今已銷售總量60%,餘下青棗預計3月中旬可售完,收購批發價也從滯銷時均價1元/斤上漲到均價3元/斤。
  • 廣東揭陽農村,種植的青棗,都賣給了誰?
    廣東揭陽農村,在近幾年的時間裡,種植青棗的人,是越來越多。特別是靠山的山村。靠山的山村,憑藉著水源充足,引水方便的優勢。大量的種植青棗。有些地方,種,收、青棗。都是顧人。這其中,也包括了後期的打包裝。青棗,近幾年。
  • 河南南召:中藥材種植成為山區群眾「致富寶」
    34歲的崔莊鄉核桃樹村村民朱紅飛正在連翹基地忙碌的採摘成熟的青翹,他家種植連翹100多畝,每年可收入4萬多元。「我們這裡山高林密,生態環境、海拔高差、氣候條件均是連翹生長的最佳區域,連翹是山區群眾的『發財樹』。連翹、天麻、豬苓是這裡鄉親們致富的『吉祥三寶』。」朱紅飛與記者聊起中藥材種植,臉上溢出幸福的笑靨。
  • 臺商詹茂勝把臺灣青棗傳到雲南
    詹茂勝先生抱著這樣的想法,從1990年春天開始,在瑞麗市的姐相鄉租賃土地,僱請當地的傣族群眾種植臺灣毛葉棗,開辦起雲南省的第一個毛葉棗種植農場。他在瑞麗市有關部門的協調支持下,開始培訓當地的傣族群眾學習育種、嫁接、施肥、封頂打杈等各項技術,甩開膀子幹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