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實現黨建、旅遊與脫貧攻堅的深度融合,新疆福海縣按照「圍繞旅遊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工作思路,通過完善支部建設、打造旅遊專線、創新扶貧模式等方式,走出一條黨建引領全域旅遊脫貧致富發展新路子。
完善支部建設,築牢服務之「魂」
根據景區景點規模、黨員數量和工作需要,採取單獨組建、聯合組建、掛靠組建等方式,在旅遊景點、服務團隊、各類企業靈活設置黨支部(黨小組)16個。選派旅遊、市場監管等相關部門及工作隊22名黨員幹部擔任聯合黨組織書記或黨建指導員,幫助做好景區景點黨組織組建、發展黨員、規範化建設等工作。實施村級組織陣地新(改、擴)建,在8個陣地規劃設計上與旅遊開發、便民服務等功能相結合,按照景區地標性建築進行建設,為景區各黨組織有場所議事、有活動場所、有服務設施提供保障。
打造旅遊專線,補足文化之「鈣」
按照「紅色健腦、綠色健身」理念,藉助福海縣海上魔鬼城、黃金海岸、葉克烏特肯夏牧場等景區景點,打造鄉村旅遊黨員經營示範戶58戶,通過 「黨群互助」技術指導、實地操作、幫帶發展等方式,引導128戶農牧民開設具備休閒遊園、採摘加工、民宿餐飲為一體的特色農、牧、漁家樂。依託黨建圖書館、紅山嘴口岸、村史館等設立示範點,將艱苦奮鬥史、為國戍邊史、民族發展史等融入旅遊文化,打造一批集歷史文化、黨性教育和紅色旅遊為一體的「旅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切實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影響力與帶動力。
創新扶貧模式,搭建致富之「橋」
推行「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模式,採取統一生產、按股分紅的方式,引導31戶脫貧戶分別入股民俗刺繡、奶製品加工、褐牛養殖等8個專業合作社,生產地毯、奶酪、特色牛羊肉等130餘種商品。選聘400餘名能歌善舞、有表演特長的農牧民黨員組建民俗文化隊24個,邀請縣文旅局專業老師對恰秀、阿肯彈唱、羊拉爬犁、賽馬等開展系統培訓125場次,打造民族特色表演和娛樂項目32個,採取收費體驗的方式組織遊客感受哈薩克民族風土人情,實現人均月增收3000元。開展「誠信經營示範戶」「黨員經營示範戶」評選活動,採取業主自薦、群眾推薦、黨組織審核等方式,對47名黨員經營戶進行命名表彰並予以授牌,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帶動非黨業主積極改進服務態度、提高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