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兩個整版聚焦山西這件事兒

2021-01-08 騰訊網

紅色村莊的小康之路

記者 李建斌

【長鏡頭】

參觀一次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接受一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聆聽一段鄉村脫貧故事,品嘗一頓地方特色美食……儘管已是深冬季節,但是來山西省興縣蔡家崖村旅遊的遊客,只要在這個紅色村莊裡走一走、看一看,總能被炙熱的紅色文化所感染。

蔡家崖村是晉綏邊區政府及晉綏軍區司令部所在地,村裡紅色遺址眾多,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四八」烈士紀念館入選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

「自從搭上了紅色旅遊的順風車,蔡家崖這些年變化飛快。北面的元寶山變綠了,街道兩旁開了許多商鋪,家家戶戶吃上了『旅遊飯』,昔日的土坯房變成了整潔的樓房,多半農戶還開上了小轎車……」蔡家崖村黨支部書記溫利川自豪地說,2015年,蔡家崖實現了整村脫貧,這幾年村民的收入更是持續增加,由2017年的6200元增加到了8000多元。

36歲的溫雪敏是土生土長的蔡家崖村人,初中畢業後學習烹飪,在太原的飯店裡工作多年,練就一手好廚藝。眼看著老家門口那條小街越來越整潔,越來越熱鬧,2019年年底,溫雪敏下定決心,把自家的老房子修葺一新,開起了農家樂。

除了做當地特色餐飲,蔡家崖村還有許多村民投入到紅色旅遊相關行業中來。村民溫文新以前常年在外跑運輸,看到家鄉的變化,2018年4月回到村裡辦起超市,年收入已超過10萬元。村民劉愛茹開了一家主打紅色文化的特色文創店,各種精心設計的書包、文具、服飾等文創產品,頗受遊客歡迎。

「目前,全村半數以上的勞動力都在從事與紅色旅遊相關的行業。」溫利川說,遊客的增多,為當地的綠色農產品和手工製品打開了銷路。

「秋風涼又涼,穀子黃金黃,今年收成好呀,谷滿倉,全憑那八路軍呀保住了家鄉……」在為遊客講解時,康彥紅總會唱起這首晉綏邊區的民歌《快繳公糧》。從紅色講解員到紅色文化傳播者,康彥紅在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從事講解工作已經17年了。「剛參加工作那會兒,要背3萬多字的晉綏邊區資料,很多講解詞還得自己整理。」康彥紅說,開始時覺得很枯燥,壓力也很大。後來,隨著不斷地講解和了解,晉綏邊區的紅色文化漸漸浸入她的生活中。17年時間,她走遍了當地的革命遺址,向鄉村裡的老人請教,向黨史專家學習,積累了十幾萬字的資料,不斷地豐富到自己的解說內容中。

火車方便了群眾的出行,也帶來了致富的希望。2018年6月21日,「蔡家崖號」列車正式開通運營。火車不僅給蔡家崖送來了大批遊客,也為沿線居住的100多萬群眾提供著源源不斷的脫貧活力。兩年多來,紅色文化旅遊產業逐步成為當地經濟的重要增長極。藉助著交通紅利,蔡家崖村大大小小的飯店,每天通過購票軟體查看餘票數量,就能大致估算出當天需要準備的食材數量。

「遊客來蔡家崖感受呂梁精神,村民靠銷售土特產、工藝品等增收致富。」溫利川說,這幾年蔡家崖的名氣越來越大,老區的農特產品被外界逐漸熟知。村裡適時成立了經濟合作總社,在村居民人手一股。北山上栽種了2000多畝桃樹、杏樹、核桃樹,這片經濟林每年能給每戶村民帶來500多元的收入。

山西:精心繪就文旅融合工筆畫

記者 楊珏

喬氏琉璃公司的工匠在複製大型琉璃九龍壁。李建斌攝/光明圖片

藍天白雲下的雲岡石窟景區入口處。李毅攝/光明圖片

長治市壺關縣石坡鄉南平頭塢村的美麗風光。資料圖片

【新階段新理念新徵程·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2020年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雲岡石窟考察時強調,「讓旅遊成為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和街區,發展紅色旅遊和鄉村旅遊。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只有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文化才能走向「遠方」,旅遊也會更有「詩意」。

近年來,山西圍繞建設文化旅遊強省、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目標,堅定文化自信、深化文旅融合,堅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把文旅業作為轉型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推動山西文旅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遊山西就是讀歷史

山西的版圖,就像一枚寫滿文明密碼的樹葉。「走進山西,就如同走進了中國歷史的博物館,時時處處感受著中華文明的歷史脈動。」山西省委書記樓陽生這樣推薦山西,「五千年文明看山西,遊山西就是讀歷史。」

翻開中華文明的歷史長卷,「山西」必定是一個高頻詞:從垣曲「世紀曙猿」到芮城「西侯度聖火」;從「丁村遺址」到「陶寺遺址」;從戰國荀子、盛唐柳宗元到北宋司馬光、清代陳廷敬,文物遺蹟數不勝數,歷史名人燦若星辰………

融史於旅,寓教於樂。黨的十八大以來,山西形成了文旅融合的濃厚氛圍,旅遊業態熱度不斷攀升。

自2020年國慶節以來,晉城皇城相府景區,每晚都會上演歷史與夢幻的碰撞。「看完演出,感覺離皇城相府更近了,離歷史更近了。」遊客們被全國首部明清院落大型實景劇《再回相府》,帶回到了300多年前陳氏家族跌宕起伏的命運中。

近年來,山西因地制宜推進文旅融合,創作出越來越多精品,《又見五臺山》《又見平遙》《再回相府》《如夢晉陽》《太行山》等演出成為遊客必看的節目。僅《又見平遙》2019年就演出860場,接待遊客69萬餘人次,上座率達到98%。

作為全球華人尋根祭祖的聖地,自1991年至今,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已連續舉辦30屆尋根祭祖活動,吸引了海內外廣大移民後裔和遊客前來參與。

「一座雁門關,半部華夏史。」景域驢媽媽集團華中和西北大區總經理陳亞洲表示,目前正火熱推廣的「遊山西·讀歷史」活動具備優質旅遊品牌潛質,遊山西可以讀懂歷史,讓遊客變被動為主動,收穫知識。

好山好水出好歌。從2020年4月30日開始的「唱遊三晉」山西省原創音樂推廣活動,湧現出大量優秀的原創音樂作品,用音樂詮釋「遊山西·讀歷史」活動的文化內涵,講述歷史上的山西故事,提升三晉文旅知名度和美譽度。

2020年,「遊山西·讀歷史」活動持續在山西全省展開,山西文旅從「資源時代」進入「品牌時代」。

山西的目標是,2021年將打造10條成熟的主題旅遊線路,建設20處國寶級文物活化利用試點,培育30個研學實踐教育示範基地,改造提升60個歷史文化景區;到2023年,把「遊山西就是讀歷史」培育成全國知名的旅遊品牌。

擦亮「黃河、長城、太行」三張名片

歷史的文明寄托在表裡山河的大地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賜予這裡太多珍貴奇觀。如果說「遊山西·讀歷史」是向世界發出的邀請,那麼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旅遊板塊就是展示實力的舞臺,山西正在為這座舞臺添加屬於自己的文化特色。

娘子關是萬裡長城的重要關隘,素有「天下第九關」之稱。足夠豐富的歷史積澱、保存完好的滄桑古道,吸引著無數人對它心馳神往。娘子關村就坐落在娘子關腳下,全村依山而建、順水而居,形成了「水上人家」的獨特景觀。

近年來,平定縣以大自然和歷史賦予的雄關長城、綠色生態、紅色文化、水鄉村落作為載體,充分展示人文歷史、積極構建娘子關鄉村旅遊發展的新藍圖。

「關有關雄,水有水美,冬有跑馬排,夏可放河燈。」娘子關鎮黨委書記朱繼明說,「娘子關村有2000多人,從事旅遊產業的就有1000人以上。」

娘子關村,只是山西省正在建設的黃河、長城、太行三個一號旅遊公路中的一個小站。

「黃河之魂在山西,長城博覽在山西,大美太行在山西。」2017年,山西作出打造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旅遊板塊的戰略決策。作為打造三大旅遊板塊的基礎性工程,到2022年年底,山西將打通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板塊旅遊大通道,建成黃河一號、長城一號、太行一號三條全國一流的旅遊公路示範工程,打造一批體現山西特色的精品旅遊公路,基本實現主體區內「城景通、景景通」,形成「快進慢遊深體驗」的現代旅遊綜合交通體系。

2020年9月,黃河、長城、太行三個一號旅遊公路的點睛之作——「0km」標誌文化驛站開門迎客。截至目前,旅遊公路已累計完成3469公裡,串聯起沿線66個A級以上景區,評定黃河人家、長城人家、太行人家「三個人家」175家。大美晉陽、長城內外、邊塞古韻、秀容熱土、呂梁人家、古村新韻、太行深處等美麗鄉村旅遊精品自駕線路應運而生。

大大小小的村落、農家樂、景區,如顆顆明珠。未來,三個一號旅遊公路將覆蓋山西11市的117個縣(市、區),規劃建設總裡程達1.3萬餘公裡;174個A級以上旅遊景區,726個非A級旅遊資源將被連通,串聯起歷史文化的脈動,串聯起鄉村旅遊的美景,也串聯起富民強省的夢想。

「要把山西優質的文旅資源優勢轉化為山西經濟轉型發展的支撐,歸根到底需落實到一個個文旅項目上來,以項目建設來推動山西文旅的高質量創新發展。」中智遊集團董事長蔣駿認為。

2020年9月10日,山西省第六次旅遊發展大會召開,掀起了新一輪文化旅遊發展高潮。僅旅發大會期間,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板塊,共籤約18個項目,共計317.2億元。

藉此契機,山西省各地及景區景點從業態融合、產品供給、配套服務等方面搶佔先機,積極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探索各類旅遊要素的有機整合,實現從「一處美」到「處處美」,從「季節遊」到「全時遊」的全域旅遊新格局。

紅色遊和鄉村遊雙輪驅動

山西是一片紅色熱土,紅色文化豐富,只一個數字就足夠震撼:山西留存了不同時期黨史重要機構舊址、重要黨史人物故居舊居、重大戰役遺址和重大紀念設施等3400餘處。

眾多優秀作品在這片熱土流傳,《黃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遊擊隊之歌》《小二黑結婚》《呂梁英雄傳》等作品以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留下的大量珍貴詩文,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人成長。這些遍布山西各地的紅色文化載體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山西發展紅色旅遊產業的寶貴資源。

2020年左權民歌匯已落下帷幕,而「左權熱」和「民歌熱」卻持續升溫。

左權縣是聞名全國的革命老區,是北方地區敵後抗日根據地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同時,左權也是民歌之鄉,有「萬首民歌千出戲」「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美譽。

2019年,晉中市創辦左權民歌匯,讓散發著濃鬱泥土氣息的左權民歌唱響全國,走向世界,成為山西省對外交流的又一張文化名片。

民歌匯的舉辦,賦予了左權縣生態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新生命,探索出一條變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資源為產業優勢和發展優勢的轉型發展新路徑。

被稱作「沒有圍牆的革命歷史博物館」的武鄉縣,把傳統的紅色旅遊「玩」出新花樣。每到假期,很多來自外省的研學團都會來到武鄉八路軍文化園,吃一次農家飯,住一次窯洞,穿一次八路軍軍裝,打一場「遊擊戰」,看一場實景劇。在寓教於樂中,孩子們感受革命先輩勇敢、積極、拼搏進取的優良傳統,激發血脈裡的愛國之情。

在武鄉這塊「紅色版圖」上,有430多處革命歷史紀念設施、遺址和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4026件(套)館藏國家級革命文物。如何讓這些紅色資源活起來?從2011年開始,武鄉連續舉辦「弘揚太行精神、傳承八路軍文化」為主題的八路軍文化旅遊節,通過紅色藏品展、抗戰主題戲曲展、主題電影展、八路軍文化學術座談會等活動不斷提升特色文化影響力。

山西的農村,不僅有優美的田園風光、恬靜的生活環境、豐富的物質遺存、深厚的歷史文化、獨特的鄉村文明,更集聚了全省70%的旅遊資源,自然與歷史輝映、風景與人文交融,發展鄉村旅遊得天獨厚。

近年來,山西把鄉村旅遊作為推進全域旅遊和打造三大板塊的重要抓手,深挖厚重資源,打造觀光休閒、文物古建、古村民宿、文化遺產、名人典故、紅色文化、名吃特產、生態康養、農俗體驗、研學科考等鄉村旅遊路徑,每一種類型都底蘊深厚、異彩紛呈。

「活化石」變身「金飯碗」

記者 李建斌 通訊員 李鵬飛

講述人 山西省晉城市大陽古鎮景區辦公室主任 李鵬鵬

【奮鬥足跡】

走在這條古樸的青石街上,看著兩旁數百年的老屋,我心裡一下子就平靜下來。正是因為這種對家鄉的牽掛,2016年7月大學畢業後,我懷揣著建設家鄉的夢想,回到了山西省晉城市大陽古鎮,成為一名古鎮旅遊開發事業的從業者。

大陽古鎮擁有規模宏大的明清古建築群,被稱為「中國古城鎮活化石」。可這樣一處好地方,在我從小到大的記憶裡,卻是汙水橫流、垃圾遍地的殘破小鎮。

2015年,大陽古鎮招商引資成功,開啟了古鎮旅遊的開發與建設。也就是那時起,我就暗下決心,一定要投身其中,為家鄉的變化出一份力。

景區經過3年的規劃建設,整修新建了近10萬平方米的建築,觀光、演藝、餐飲、住宿、文創、購物等業態初步齊全。2018年2月景區試營業,僅當年春節期間就接待遊客近50萬人次,並解決了附近上千人的就業問題,讓祖祖輩輩守著寶地卻過著苦日子的群眾看到了新希望。

旅遊為魂,文化是根。景區通過對當地歷史文化的挖掘,把原本只是在過年廟會時才有的社火,打造成了常態化展示。八音會、二鬼扳跌、鼓書等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景區,增加了景區的底色和魅力。

大陽古鎮是煤鐵之鄉,自古就有打鐵花的傳統。景區創意性地提出「無夜不古鎮」的理念,每晚演出「祭火大典」和打鐵花表演,後來又從單一的打鐵花表演融合漢代趙飛燕的故事,重現飛燕鼓上舞的盛景。

為最大限度地提升遊客旅遊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景區探索「文旅+科技」模式,打造了《燕飛鳳舞》投影體驗館,實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完美融合,並將日常的社火展演布置在了不同的場館之中,增加了遊客互動;將剪紙與家風家訓、研學結合起來,打造了家風家訓館,弘揚大陽優秀家風,利用剪紙作品,傳遞教化作用。此外,在大陽古鎮,還可以親身體驗傳統打鐵掄大錘、鐵水澆鑄及鐵杵磨成針的手工制針技藝,欣賞晉東南規制最高的官家巨宅,觸摸獨具特色的木雕,體驗拉大鋸、刨刨子,當一回木匠。

發揮資源稟賦優勢 增強文化自信底氣

作者 邢雲文 系山西大學新聞學院院長、教授

穿越太行山的旅遊一號公路。李鵬飛攝/光明圖片

麵塑是山西傳統非遺技藝,圖為麵塑傳承培訓班學員在學習交流。本報記者 李建斌攝/光明圖片

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既是新時代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也是彰顯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徑。人民對於自己文化傳統的熱愛,只有在對文化的體驗和感知中才能建立起來。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強調,「讓旅遊成為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這一重要論述,為我們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山西全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深耕文化資源稟賦優勢,用好壯美自然風光、優秀文化遺產、寶貴紅色基因,打造「黃河、長城、太行」文旅品牌,以文旅融合推動產業升級,在加快建設文化強省步伐中堅定文化自信。

1.深入挖掘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

山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獨特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使這裡成為了解中國歷史、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鮮活教材。截至目前,山西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多達531處,高居全國第一;元代以前木結構建築509處,佔全國的75%以上,被稱為「中國古建築博物館」。這裡有女媧補天、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的上古神話,西侯度、丁村遺址見證著中國境內人類的起源和中華文明的起源。這裡有中華文明早期發源的歷史蹤跡。據《史記》記載,「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均在山西。考古學家認為,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陶寺遺址,就是堯的都城,是最早的「中國」;陶寺遺址擁有文明起源形成的要素和標誌,已經進入文明階段。這裡有「桐葉封弟」「三家分晉」的歷史典故;有名垂青史的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封狼居胥;有「精忠貫日月,大義薄雲天」的關公;有群星璀璨的文壇巨擘,唐代著名詩人王勃、王之渙、王維、王昌齡、白居易,著名文學家柳宗元,《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戲曲家關漢卿、白樸、鄭光祖,在中華文化史上寫下了流芳千古的錦繡文章;有縱橫明清五百年、匯通天下的晉商巨賈,平遙古城的日升昌、喬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莊園,為我們記錄著晉商歷史的輝煌。可以說,山西這一方水土,滋養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的歷史文脈。這片黃土地上的歷史遺蹟,就像一部部歷史典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中華民族從5000多年綿延不斷的悠久歷史中走來,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孕育出世界上唯一沒有斷流的中華文明,這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而山西,恰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化石」,從這裡穿越到中華文明的深處,我們為祖先所創造的燦爛文化感到驕傲和自豪。

2.利用紅色資源傳承革命文化

山西是具有光榮傳統的革命老區,遍布全省的紅色資源使這裡成為傳承革命文化、講述革命故事的生動課堂。厚重輝煌的山西革命歷史,蘊藏豐富充足的紅色資源,鑄就了光耀千秋的山西紅色文化。全省現存不同歷史時期黨史重要機構舊址、重要黨史人物故居舊居、重大戰役遺址和重大紀念設施3400多處。特別是抗日戰爭時期,山西是八路軍總部和三大主力師所在地、中共中央北方局所在地。走進太行山腹地的武鄉、左權,在王家裕八路軍總部、麻田八路軍總部,在那簡樸的院落中,我們仿佛回到了戰火紛飛的年代。太行烽火點燃了中華民族同仇敵愾的昂揚鬥志,黃河壺口的咆哮激揚著中國人民不畏強敵的吶喊,在艱苦的抗戰歲月,八路軍的戰鬥足跡遍布這裡的山山水水。據統計,我國在1955年到1965年授銜的將帥中,有10位元帥、9位大將、42位上將、103位中將、838位少將共1002位開國將軍都曾在山西工作戰鬥。「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黃崖洞保衛戰」「奇襲陽明堡」等一系列戰鬥和戰役,不僅在全民族抗戰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篇章,也成為今天我們了解歷史、感悟革命精神的生動現場。《黃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遊擊隊之歌》等一批紅色經典文藝作品,也誕生在山西這片革命熱土上。

在偉大的抗戰鬥爭中,黨領導八路軍和山西根據地人民共同鑄就了聞名全國的太行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結合新的實際與時俱進地大力弘揚太行精神,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始終保持對黨對人民對事業的忠誠;堅持執政為民的政治立場,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繫;錘鍊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品格,始終保持知難而進、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堅守黨的政治本色,始終保持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太行精神、呂梁精神等,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和全民族抗戰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山西人民也是全國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踏著先輩的足跡,行走在太行、呂梁的山嶺中,我們仿佛又回到了硝煙瀰漫、激情燃燒的歲月,一處處革命先輩生活和戰鬥過的地方,一座座革命先烈用鮮血染紅的歷史遺蹟,啟示著我們不能忘記歷史。可以說,這些以抗日戰爭為主線的紅色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遺產,是植根於山西人民血脈之中的寶貴資源。進一步做好傳承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不僅是我們今天進行「四史」教育,喚起歷史記憶和提供教育啟迪的生動教材,也是助力革命老區鞏固脫貧成果、加快發展的寶貴資源。

3.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激發內生活力

山西是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在不同歷史時期熔鑄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山西是全國最早試辦初級社的省份和工業基地。改革開放以來,山西是國家重要能源基地和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裡有見證新中國工業化道路的工業文化遺存,有山西人民鑿山治水、推沙造林、建設美好家園的奮鬥奇蹟,也催生了一批以李順達、申紀蘭等為代表的先進典型和以右玉精神等為代表的寶貴精神。

地處太行山腹地平順縣的西溝村,是一個只有200戶的小山村,從這裡先後走出了兩位全國勞動模範和全國人大代表——李順達和申紀蘭。這裡也是當年全國農業戰線的一面旗幟,西溝人以其敢為人先、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行動,讓這個貧瘠的山村具有了飽滿的文化內涵,為今天我們感悟奮鬥精神、體驗艱苦奮鬥提供了現實場景。在晉西北邊陲的右玉縣,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歷任縣委書記接力植樹造林,在這個曾經風沙肆虐的「不毛之地」上,書寫了「塞上綠洲」的蒼翠傳奇,全縣森林覆蓋率從最初的不到0.3%提高到54%以上。右玉精神體現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迎難而上、艱苦奮鬥,是久久為功、利在長遠。如今的右玉,已經成為全國聞名的黨性教育基地,成為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典型樣板。

太原作為新中國成立後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也一度成為全國環境汙染最嚴重的城市之一,碧波蕩漾的汾河汙水橫流、魚絕鳥去。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強調,「一定要高度重視汾河的生態環境保護,讓這條山西的母親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提出,「治理汾河,不僅關係山西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也關係太原乃至山西歷史文化傳承」。近年來,太原堅持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把加強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推進能源革命、推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統籌起來,堅持治山、治水、治氣、治城一體推進,持續用力,啟動「九河治理」工程,形成「一湖點睛、一水中分、九水環繞」的水韻龍城格局,重現了「九水繞城、錦繡太原」的盛景。與此同時,獨特的資源稟賦和發展歷程也賦予了山西獨特的工業文化資源,由煤炭工業老煤礦形成的煤文化景觀、以老陳醋和汾酒傳承工藝為代表的釀造文化景觀、由一大批軍工生產舊址形成的軍工文化景觀,也讓山西成為工業文化的博物館、工業旅遊的新地標。行走在山西這塊熱土上,我們不僅能感受到傳統與現代的交匯,更能感受到共和國建立初期的創業艱辛,感受到不同歷史時期社會主義建設者、奮鬥者留下的光輝足跡。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鬥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歷史留給山西的文化資源稟賦是山西也是全國的寶貴精神財富。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強調,「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紅色文化資源加強文化建設,堅持不懈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廣大幹部群眾提升道德情操、樹立良好風尚、增強文化自信」。進入新時代,堅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讓山西的文化資源「活」起來、「火」起來,不僅能夠為推動山西高質量轉型發展提供新引擎、新動能,也能夠為堅定文化自信、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作出山西貢獻。

鍛造山西文旅新品牌

作者 邵秀英 系太原師範學院管理系副主任

2017年的山西省旅遊發展大會推出「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旅遊板塊新品牌戰略,提出「黃河之魂在山西,長城博覽在山西,大美太行在山西」的論斷,指出要在繼續做優五臺山、雲岡石窟、平遙古城三大旅遊品牌的同時,全力做好「黃河、長城、太行」三篇大文章,構建「樂水、尚城、崇山」旅遊品牌體系。

山西地處黃河流域中部,東以太行山為界與河北為鄰,西、南隔黃河與陝西、河南相望,北以漢長城為界與內蒙古毗連。黃河、長城、太行山均屬與鄰省共享資源,何以說「黃河之魂在山西,長城博覽在山西,大美太行在山西」呢?「黃河之魂在山西」,是因為黃河劈開千萬仞在這裡創造了一組組近360度的乾坤灣奇景,以雷霆萬鈞之勢製造了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彰顯黃河山西段的絕品山水景觀。這裡是黃河文明傳承的重要核心,黃河流經山西千餘千米,在此孕育了早期人類的第一把聖火——西侯度,誕生了最早的「中國」——陶寺,滋養了生生不息的五千年華夏文明。「長城博覽在山西」,是因為山西的長城遺蹟展示了一部沒有缺頁的中華長城建築變遷史。山西境內有歷代長城1412.88千米,時間跨度涵蓋戰國、漢、北魏、東魏、北齊、隋、五代、明等歷史時期,遺址類型多,分布範圍廣。山西長城沿線坐擁雁門關、偏頭關、寧武關、娘子關等關堡要塞,分布著眾多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和傳統村落,構成了長城軍事防禦型聚落遺產群,它們是長城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和民族融合的鮮活見證。「大美太行在山西」,是因為大自然把八百裡太行的精華賜予了山西,嶂石巖地貌構築出太行百裡畫廊,清漳河水造就了處處太行江南。這裡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高地,太行八陘在此留下關城遺蹟,民居古堡裡蘊藏著人類擇吉而居的生存智慧,抗戰聖地、紅色文化鑄就太行豐碑,勞模之鄉、掛壁公路傳承太行精神。山西的太行之美,有民族脊梁、抗戰英烈之壯美,也有巍峨氣勢、秀美風光的生態之美。

山西文旅資源十分豐富,以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旅遊板塊為載體,推進資源的全域整合,可以破解文旅發展的行政羈絆,規避各自為政的同質化競爭,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聚焦三大板塊,能讓更多的景區景點、美麗鄉村、民宿客棧、特色小鎮繁衍生長,使景區更精彩,鄉村更美麗,城市更宜居。

打造文旅新品牌是山西踐行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和擔當。2018年山西省提出鍛造三大旅遊板塊的「八大行動」,黃河一號、長城一號、太行一號旅遊公路首批路段啟用,初步實現了「城景通、景景通、村景通」的全域旅遊路網格局。作為三大板塊的主推產品之一,山西推出黃河、長城、太行「三大人家」336處,致力打造鄉村民宿旅遊的山西樣板。以三大旅遊板塊為龍頭,以文旅融合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將有力推動山西文旅品牌化高質量發展。

在三晉大地上譜寫文旅深度融合的新篇章

作者 王兵兵 系江蘇省紫金文創研究院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強調,「發展旅遊要以保護為前提,不能過度商業化,讓旅遊成為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在文旅融合的時代背景下,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挖掘昂揚向上的紅色文化,打造山西紅色文旅品牌與特色,對於山西在轉型發展上蹚出一條「文化強省」新路子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山西紅色文化資源豐富,革命遺址遺蹟數量龐大。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早期,山西是最早響應五四愛國運動、傳播馬克思主義、建立地方黨組織的省份之一。在土地革命時期,山西是北方地區第一支正規紅軍的誕生地。在抗日戰爭時期,山西作為華北敵後抗戰的重要戰略支點,奪取了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等偉大勝利,鍛造了偉大的抗戰精神、太行精神。在解放戰爭時期,英勇的人民解放軍浴血奮戰、力克頑敵,臨汾戰役、太原戰役成為人民解放軍城市攻堅戰的成功範例。山西留存了不同時期黨史重要機構舊址、重要黨史人物故居舊居、重大戰役遺址和重大紀念設施等3400餘處,如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黃崖洞保衛戰烈士陵園、劉胡蘭紀念館、晉綏軍區司令部遺址、晉西北行政公署遺址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留下大量珍貴詩文,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

加強資源整合,做好紅色文旅的頂層設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顏色。」太行紅色旅遊區、呂梁紅色旅遊區、右玉紅色旅遊區是對山西紅色文化脈絡的系統重構,也是對山西紅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思路的全新提升。太行精神是在民族危亡的歷史關頭孕育、在血與火的洗禮中鑄就、在根據地軍民的團結奮鬥中發展的,是偉大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是黨和人民的寶貴財富。呂梁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太行紅色旅遊區的八路軍文化園、遊擊戰紀念園、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八路軍總部王家峪舊址、百團大戰總指揮部磚壁舊址以及《太行山》大型實景劇等,打造一系列紅色旅遊精品工程,成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右玉文旅完美融合紅色旅遊和生態旅遊,把紅色人文與綠色生態結合起來。打造以太行精神、呂梁精神、右玉精神為核心的紅色旅遊區,提升了山西紅色文化旅遊品牌的辨識度,用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

正確處理保護和利用的關係,科學推進紅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近年來,山西出臺了《山西省「十三五」紅色文化傳承保護與發展規劃》(2016年)、《山西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實施方案》(2019年),施行了《山西省紅色文化遺址保護利用條例》(2019年),連續幾年在太原、大同、晉中、臨汾舉行山西旅遊發展大會,把2020年確定為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文旅品牌建設年。山西紅色文化品牌效應正在顯現,構建了紅色文化旅遊與綠色生態旅遊優勢互補的旅遊生態圈、紅色文化旅遊與歷史文化遺存旅遊相融合的旅遊生態圈、紅色旅遊與鄉村旅遊相結合的旅遊生態圈。

對山西紅色文旅產業進行謀劃,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把紅色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發展優勢,一定能夠在三晉大地上譜寫出文旅深度融合的新篇章。

綜合來源:光明日報 山西臺新聞中心

圖文製作:山西廣電融媒體

相關焦點

  • 《光明日報》推出整版報導聚焦第四屆山西文博會
    本報訊(記者陳俊琦)12月15日,《光明日報》5版整版刊發報導山西文化產業的發展盛況。長篇通訊《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從第四屆山西文博會看山西文化產業發展》,以第四屆山西文博會為窗口,從「黃河元素」彰顯三晉文脈、「融合理念」讓文化煥發生機、「文化盛宴」成為人民的節日三個部分,全景式展示了山西文博會的舉辦盛況,彰顯出山西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態勢。
  • 光明日報兩個整版、六篇文章!山西科學推進文旅融合發展
    《黃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遊擊隊之歌》等一批紅色經典文藝作品,也誕生在山西這片革命熱土上。在偉大的抗戰鬥爭中,黨領導八路軍和山西根據地人民共同鑄就了聞名全國的太行精神。近年來,山西圍繞建設文化旅遊強省、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目標,堅定文化自信、深化文旅融合,堅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把文旅業作為轉型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推動山西文旅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喬氏琉璃公司的工匠在複製大型琉璃九龍壁。李建斌攝/光明圖片遊山西就是讀歷史山西的版圖,就像一枚寫滿文明密碼的樹葉。
  • 因為這件事,《寧波日報》整版報導寧海!
    今天《寧波日報》整版聚焦寧海寧海「葛家軍」、寧海巧娘團隊和中國人民大學叢志強團隊再次到來貴州定汪村用藝術助力鄉村振興▼對一輩子生活在大山裡的許多村民來說,這是一個值得銘記的喜慶日子。 「以前村內的這條主要道路又髒又亂,現在乾淨多了。」羅景恆笑呵呵地說,葛家村鄉建藝術家和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改變了我們的村莊。藝術振興鄉村,讓寧海縣葛家村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山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村,一大批農民的創作激情被點燃,成了「鄉建藝術家」。
  • 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央媒集中聚焦貴州
    11月30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中央媒體,在頭版等重要版面大篇幅聚焦貴州。具體報導如下:《人民日報》聚焦貴州創造性提出能源工業運行新機制  11月30日,人民日報刊發《機制暢通 水火相濟——貴州優化「煤—電—網—用」產業鏈利益聯結模式(經濟聚焦)》,聚焦貴州創造性提出能源工業運行新機制,以市場調節和政府調控相結合,破解能源發展困局
  • 整版報導 光明日報重磅調研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
    11月18日,《光明日報》以整版的篇幅,刊登了光明日報總編輯張政任調查組長的一則調查報告。這是《光明日報》學懂弄通做實十九大精神系列調研的第三篇,調查的內容,就是浙江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最多跑一次」改革啟示錄——浙江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調研光明日報調研組 調研組組長:光明日報總編輯張政;成員:嚴紅楓、沈耀峰、王丹、李慧、陸健  編者按  「最多跑一次」,是浙江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生動實踐
  • 詭異:山西日報整版、CCTV2專題剛剛為他大面積宣傳 然後他就被專案...
    據最新消息,山西柳林首富、山西凌志集團董事長陳鴻志於7月21日晚被專案組抓捕歸案。陳鴻志根據百度百科及相關資料顯示:陳鴻志,山西柳林孟門鎮人,1975年生人,初中文化,漢族,柳林縣孟門鎮李家塔村人,1998年從武警部隊退役。
  • 光明日報整版關注:法治政府建設督察,聚焦什麼?
    2019年12月,中央依法治國辦對河北、山西、浙江、江西、貴州、雲南、陝西、甘肅等8省份進行了首輪法治政府建設督察,並於2020年上半年進行督察反饋整改工作。按照部署,本輪法治督察重點關注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及法治政府建設情況。督察對象同樣為8個省份:內蒙古、黑龍江、上海、江蘇、山東、廣西、海南、青海。
  • 光明日報報導山西文旅業發展舉措成效並刊登理論文章
    光明日報報導山西文旅業發展舉措成效並刊登理論文章 2021-01-06 08: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光明日報》整版報導湖南大學丨鄧衛、段獻忠發表署名文章
    9月23日,《光明日報》第7版光明視野,以《牢記總書記囑託,湖南大學師生們這樣說——弘揚傳統文化,不負時代重託,不負青春韶華》為題整版聚焦湖南大學。校黨委書記鄧衛、校長段獻忠發表署名文章《春風化雨,矢志一流 以優秀歷史文化育時代新人》。
  • 昨晚,央視新聞聯播聚焦山西的這件事兒
    昨晚,央視新聞聯播聚焦山西!片子一開始,就講了一個故事……2018年以來,山西省在全省推開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改善營商環境,發展新產業、培育新動能。山西金紫蘇公司的小吳正在辦理開工建設相關手續。過去,這個審批手續少則半年、多則兩三年,而這一次小吳只用了一個月。山西金紫蘇生物科技公司總經辦主任 吳靖怡現在真的是特別快,這為我們企業提前了半年多的時間開工建設。
  • 香港《東方日報》整版愛滋病死者訃告影射《蘋果日報》老闆
    香港《東方日報》整版愛滋病死者訃告影射《蘋果日報》老闆 澎湃新聞記者 龍毅 2014-08-15 14:53 來源:澎湃新聞
  • 山西書法家熊晉被授予農工黨「先進個人」榮譽
    山西著名書法家熊晉被授予了全國「先進個人」榮譽稱號,以表彰他在書法創作的藝術成就以及策劃文化藝術系列活動的突出成績。山西中醫藥大學傅山書畫研究所所長,山西書法院藝委會委員、研究員,山西大學經管院兼職教授,山西經濟管理幹部學院特聘教授,大同大學美術學院名譽教授;太原海月樓文化藝術交流有限公司藝術總監,山西省古玩商會名譽副會長;中國楹聯學會會員兼山西楹聯藝術家協會副秘書長,中華文化藝術委員會常務理事(香港大公報),中國民族文化保護協會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才研究會書畫協會委員,中國城市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
  • 媒體看西安:光明日報 央視網 人民日報客戶端多角度聚焦西安
    媒體看西安,《光明日報》多角度聚焦西安,央視網關注中歐班列長安號,人民日報客戶端點讚西安創意文化指數。   今天出版的《光明日報》以《西安:絲路文化高地和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新氣象》為題,多角度聚焦西安,報導中說,多年來,西安立足文化資源稟賦,用最貼近時代的表達方式,演繹一個個精彩動人的歷史文化故事的同時,還以現代的理念和世界的眼光,讓城市不斷煥發迷人魅力。
  • 四川日報12個整版講述甘孜州70年奮鬥
    這座海拔7556米的雄偉雪山,是四川最高的高度。亙古聳立的雪山,見證著甘孜州「一步跨千年」的巨變。今天,四川省委機關報——四川日報,推出12個整版的特別報導「跨越70年 魅力新甘孜」,圖文並茂,濃墨重彩地展現甘孜州70年砥礪奮進的光輝歲月。
  • 追憶父親主持《光明日報》橫排版設計-光明日報-光明網
    他曾於1949年《光明日報》創刊至1961年在該社擔任編輯工作,每日晚飯後上班,直至次日凌晨看到報紙的清樣沒有問題後才能回家休息。    1992年夏天,父親80大壽。全家子女到天津父親的寓所聚會表示慶賀。其間,我們問起父親《光明日報》是怎樣從豎排改為橫排的。通過父親興奮的講述,我們了解到了當時的情況。
  • 今天,《光明日報》和《浙江日報》都將目光聚焦蘭溪
    今天,《光明日報》和《浙江日報》都將目光聚焦蘭溪,《光明日報》將目光投向了不久前被授予「全球人居環境範例」稱號的諸葛村;而《浙江日報》則在頭版報導了蘭溪是如何創新幹部作風建設測評方式的新聞。這是諸葛村人介紹自己住房特色的兩句話。說具體點,外形清一色的白粉馬頭牆加之蘇式磚雕門頭,內裡是清一色的木雕梁架門窗與挑晾臺。最常見戶型是上房三間加左右小廂房與一方小天井,叫「三間兩搭廂」,又稱「半合」樓。大一點「半合」前加倒座稱「對合」樓,均屬小戶型住宅。大戶人家用兩個「半合」或「對合」「半合」各一個前後串聯,稱「前廳後堂」樓。
  • 光明日報整版聚焦:保護商業秘密,讓創新活力競相迸發
    據統計,自反不正當競爭法施行以來,全國市場監管部門共查處侵犯商業秘密案件1000多件。同時,更多侵犯商業秘密案件則體現為民事案件。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價格監管與反不正當競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十三五」之前,侵犯商業秘密案件主要涉及客戶信息、管理數據等經營信息。
  • 光明日報社六十年大事記_慶祝光明日報創刊60周年_光明網
    7月15日 新聞總署署長胡喬木來報社作《光明日報的任務》的報告,指出:"把兩個階級(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和全國人民團結起來,走向進步,光明日報應該以這個目標來改組自己的工作"。報告中還傳達了毛澤東主席對光明日報的指示。毛澤東主席說:"光明日報辦得好,有許多材料是獨出心裁找出來的。編輯也好,次序、樣式比較好。"
  • 光明日報社六十年大事記_光明日報網上報史館
    7月15日 新聞總署署長胡喬木來報社作《光明日報的任務》的報告,指出:"把兩個階級(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和全國人民團結起來,走向進步,光明日報應該以這個目標來改組自己的工作"。報告中還傳達了毛澤東主席對光明日報的指示。毛澤東主席說:"光明日報辦得好,有許多材料是獨出心裁找出來的。編輯也好,次序、樣式比較好。"
  • 光明日報2007年大事記
    編委會下發文件:《光明日報社關於做好督促檢查工作的暫行規定》。  2月8日-10日  報社召開2007年工作會議。總編輯苟天林代表編委會講話,回顧報社2006年的工作,部署2007年的工作任務。  2月10日  《我的2006 光明日報家書》由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天林總編輯專門作了《關懷 教誨 鼓舞》的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