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至味#為迎接CCTV10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家鄉至味」將走進全州拍攝系列片。特對廣西全州醋血鴨作一個簡單介紹。
全州素有「餚味三絕」——禾花魚、醋血鴨、五香豆腐乾是桂菜的經典代表。
作為「餚味三絕」之一的醋血鴨雖然排名第二,但該菜卻以歷史最久遠,距今有1700多年歷史,在民間普及最廣泛,獨為全州人最鍾愛。這不僅是一種傳統消費習俗,也是一種歷史文化的傳承。
全州醋血鴨製作技藝2010年被評定為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
其烹飪過程中配料、佐料的拼合及火候的掌握傳統而獨特,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和較高的藝術特點。醋血鴨以酸辣為主,營養豐富,老少皆宜。
在桂北一帶,逢年過節或請客時餐桌上端上一盤醋血鴨才算得上是隆重,家鄉人就算走南闖北,也要親自炒上這道菜,嘗嘗家鄉的味道。
「六月六,子鴨肉,炒苦瓜,漿血醋」。
在全州民間,醋血鴨這道菜已經成為夏後最時興的家常菜,幾乎每個全州人都會做這道菜。
全州醋血鴨擁有1700多年的歷史。源於一次誤打誤撞出來的一道美食。相傳,醋血鴨與三國時期蜀國蔣琬之配毛氏夫人有關。蔣琬字公琰(193-246)漢族,東漢零陵郡湘鄉(今廣西全州)人。
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初隨劉備入蜀,初任廣都長晉任尚書郎加撫軍將軍,諸葛亮卒後官至封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侯,又加大司馬,再封湘鄉候,輔佐劉禪,總攬蜀漢軍朝,統兵御魏。採取閉關息民政策,國力大增。延熙九年病卒。歿後葬於四川綿陽西山公園,陵墓為著名的三國遺蹟(至今蔣琬雕像坐落於全州湘源文化公園內)。
蔣琬之配毛氏,四川人氏,毛氏在蜀相夫教子,善良處世,克儉克勤,懿德天下共仰。蜀帝將其樹為女宗典範,皇封誥命「一品成國夫人」,妣遵夫命攜子從蜀還居零陵郡湘鄉舊宅石龍潭(今全州永歲梅潭)新開堂第,奠定永固之基礎(至今全州有裔孫二十多萬)。毛氏葬於全州縣文橋鎮梅嶺頭村,地名「將軍町」。守墓成為蔣氏家族的族規。
三國蜀相蔣琬之配毛氏漢封成國一品夫人葬廣西全州文橋鎮內
在一次半年節(農曆六月六日),當地人必須殺鴨祭穀神,守墓族人因回來時間太晚,準備好煮鴨子,匆忙之下把準備醋黃瓜用的半碗酸水當成了準備衝鴨血的鹽水,把鴨血淋進了酸水碗中。烹煮時發現鍋內鴨肉散發出一股刺鼻酸味時已晚。情急之下,守墓人只好加大火,放入花椒、文香等調料,不料這道鴨子越炒越香,起鍋後吃起來更是回味無窮。自此,全州文橋醋血鴨的美名開始在全州縣內外傳開。
全州小腳土麻鴨
製作:殺鴨時把血滴入酸水之中,然後攪拌均勻即可(自製泡菜罈子酸水最好),把鴨去毛清洗乾淨切成小塊,準備好去腥的文香葉、生薑、苦瓜、蒜仁、豆豉、炒過的芝麻、辣味適中的辣椒,還有五花肉,醋血鴨最好用柴火煮味道更純正地道。
炒煮時用柴火把鍋頭燒熱,放上豬油,待油發出「嗞嗞」的響聲後,然後放鴨子肉,再放入豆豉、生薑、蒜仁,然後用菜鏟把佐料上下翻動,再放入鴨肉和佐料一起爆炒,接著用鍋蓋蓋住。每隔幾分鐘就掀開鍋蓋用鏟子上下翻動鴨肉,待鴨肉煮熟時,放入苦瓜一起炒。這樣反覆數次直到把鴨肉滲出的水煮幹為止。時間約為1小時。
把鴨肉滲出的水煮幹時,就可以放醋血了。整個過程火力不可過大,否則會燒鍋。待鴨血將幹時,放入文香葉和芝麻一起攪拌均勻,隨後馬上把鍋頭從火爐上拿開,血鴨便烹製成功。剛出鍋上盤的醋血鴨肉,色味俱全,香氣怡心,催人生津,開人食慾。象一盤烏金堆於玉盤,烏光發亮,是食品,亦是藝術品。
醋血鴨還可以放其他配料,比如「苦瓜炒血鴨」「香芋炒血鴨」「嫩南瓜炒血鴨」「豆角炒血鴨」「魔芋炒血鴨」「娥眉豆炒血鴨」「荷苞豆炒血鴨」「花生炒血鴨」「芝麻炒血鴨」「筍子炒血鴨」「子姜炒血鴨」等等,都是鮮香美味可口的一道菜。
這不僅僅是蔣氏先輩族人創造了這道豐富多彩的美味佳餚醋血鴨,獨特的風味而聞名於世,而是一種飲食文化的魅力!
廣西全州蔣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蔣國友
科教頻道「家鄉至味」將走進全州美麗的瑤鄉,這個村要去拍一拍!
全州青瑤峒裡的虞舜遺風:儺鬼頭平安宴
央視即將來全州拍攝「家鄉至味」紀錄片,歡迎推薦或自薦參與拍攝
全州至味——油鍋炸擂土椒
我當年讀中學時的勞動委員(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