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晚年的這首詞很少有人知道,卻道盡了人生愁苦,不忍卒讀

2020-12-13 慶餘說詩詞

說到蘇軾,相信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豁達樂觀。無論是《定風波》中的「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還是《江城子》中的「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亦或是《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的「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總之,蘇軾這種豁達樂觀的積極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但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詞《行香子·秋與》,卻一反蘇詞平常的豁達樂觀,而是字裡行間充滿了對官場坎坷、世路滄桑的感嘆,以及對自己風燭殘年的悲傷。概括來說,它是一首風格悲涼悽婉,情感沉鬱纏綿的悲秋之作。與尋常悲秋之作所不同的是,蘇軾這首詞集合了悲自然之秋、悲生命之秋和悲心境之秋為一體。

那麼蘇軾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態呢?據記載,公元1095年,也就是宋哲宗紹聖二年秋,蘇軾在貶所惠州寫下了這首《行香子·秋與》,而當時的蘇軾已經六十歲高齡。所以當蘇軾看到蕭瑟的秋景,除了勾起了因政治失意而產生的苦悶心情,還有對時光易逝、生命短促的感慨。雖然蘇軾晚年的這首詞很少有人知道,但它無疑道盡了人生愁苦,不忍卒讀。

《行香子·秋與》

昨夜霜風,先入梧桐。

渾無處、迴避衰容。

問公何事,不語書空。

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來庭下,飛英如霰。

似無言、有意傷儂。

都將萬事,付與千鍾。

任酒花白,眼花亂,燭花紅。

首先,我們來看詞的開篇三句「昨夜霜風,先入梧桐。渾無處、迴避衰容」,即昨夜霜降寒風驟起,先行吹落了梧桐葉。而我滿眼都是因風而落的梧桐葉,便深感自己衰老的面容無處迴避了。眾所周知,悲秋是我國古典詩詞中歷史悠久的傳統主題。而這裡的「霜風」、「梧桐」便是渲染秋天蕭瑟氛圍的典型景象,它也奠定了全詞悲涼悽婉的基調。

緊接著的兩句「問公何事,不語書空」,承前面的「渾無處、迴避衰容」,即蘇軾本來不願意讓人看出內心的愁苦,但因為四處都是蕭瑟的秋景,故而掩飾不住自己的衰容。所以當「霜風」問蘇軾為什麼要這樣的時候,他只好不說話,只是用手在空中書寫。從這兩句的意思來看,蘇軾主要抒發了一種有冤無處訴的憤激之情,同時也有無人能夠理解的孤獨之感。

「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則是對蘇軾憤激之情和孤獨之感的細節描寫。它的意思是說,人老了,就一時沉醉,一時抱病,一時倦慵了。讀到這裡,我們便可以知道,蘇軾在這首詞的上片中,主要是通過蕭瑟的秋景,來抒寫自己的悲自然之秋、悲生命之秋和悲心境之秋。而在下片中,蘇軾雖然還是寫景抒情,但也包含了議論的意味在其中。

然後,我們便來看過片三句「朝來庭下,飛英如霰。似無言、有意傷儂」,即早晨來到院子裡,感嘆落花宛似飄雪,雖然無言,卻片片催我老、病。顯然,這是蘇軾對自己目前處境的概括描寫。那麼蘇軾適逢這樣的處境,他準備如何面對呢?辦法也就是接下來的幾句「都將萬事,付與千鍾。任酒花白,眼花亂,燭花紅」。

它的意思也就是說,不如將這世間萬事,都交給千鍾美酒吧。任憑它酒花白、眼花亂、燭花紅。這裡的「酒花」,指斟酒時酒面泛起的珠花。「眼花」,也就是視線,即人老了,視力就差了。「燭花」,指蠟燭的火焰,也就說明了蘇軾此時的孤獨處境。顯然,蘇軾的這個辦法,就是一種得過且過的思想。它透露了一種對社會和人事的無可奈何之感。

綜觀蘇軾的這首詞,他的內容便是借秋天病癒,抒發了自己官場坎坷、世路滄桑的感嘆,以及風燭殘年的悲傷。總的來說,蘇軾晚年的這首悲秋之作,道盡了人生愁苦,可謂惹人心疼。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唐代才子的兩首絕句,很少有人讀過,卻道盡了人生愁苦
    下面介紹唐代才子的兩首絕句,很少有人讀過,卻道盡了人生愁苦。漁家唐代:高蟾野水千年在,閒花一夕空。近來浮世狹,何似釣船中。這首《漁家》語言樸實,蘊意深刻,表現了作者對隱居生活的嚮往。詩的大意是:這條野外的溪水,千年來一直奔流不息,而水面上的落花,卻在旦夕之間消失不見。最近浪跡塵世,卻道路狹窄;不如棲身釣船,快樂悠閒。
  • 鴻雁傳書,相思之情,古人揮之不去的愁苦之意,盡在蘇軾這首詞中
    可以說每一次離別都不知道下一次相聚是什麼時候,所要其中的相思之苦也是無法避免的。而相思這一主題也成為了詩詞創作的一大方面,不論是什麼時候,總會和相思掛上鉤。豁達如李白依舊無法躲避友人離別之時的愁苦,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 「而今識盡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這首詞說盡中年人的無奈
    少年不識愁滋味,中年識盡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中年人的無奈,都在辛棄疾這首詞中。他的很多詞作都是寫於這段時間,有如《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樣美如畫卷的田園之作,也有道盡人生無奈的傷懷之作,《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就是他最「愁」的一首詞。
  • 「誰道人生無再少?」蘇軾這首詞將他得樂觀曠達展現的淋漓盡致!
    劉禹錫在《酬樂天詠志見示》裡有雲:「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說明即使人到晚年,也依舊可以收穫美好,收穫精彩,這種樂觀與見識,世上少有人能及,也不愧劉禹錫的「詩豪」之稱。但若要說誰能與劉禹錫這種豁達樂觀媲美,我想蘇軾蘇東坡絕對能算得上一個,不然也寫不出《浣溪沙》裡「誰道人生無再少」之句了。
  • 亡國後的李煜寫下一詞,只是開篇7個字,便道盡了人生愁苦
    值得一提的是,這首《虞美人》也是李煜的絕命之詞。據宋代王銍《默記》記載,李煜於七月七日生日當晚,命故妓作樂唱此詞,宋太宗知道後,便命秦王趙廷美賜牽機藥將他毒死。因此,李煜的這首詞可以看作是一曲生命的哀歌。
  • 李煜這首詞,全詞不見一個愁字,卻道盡了哀愁,讀完令人感傷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這首詞乃是他被囚禁汴梁之時所作,其中感情自然也是和在南唐為帝之時不同。李煜本身就是多愁善感之人,在南唐為帝之時所作之詞多是傷春悲秋之感、閨房趣事,雖然用詞華美,但是多少都還是有些俗氣,缺少了一些靈動。
  • 讀蘇軾3首詞,看盡人生百態,卻依舊達觀淡然
    讀蘇軾3首詞,看盡人生百態,卻依舊達觀淡然「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蘇軾青年時參加科舉考試,受到歐陽修、梅堯臣賞識,名聲大噪,滿腹才華的他本應仕途通暢,可是他的人生中卻遭逢了幾次大的轉折事件,比如「王安石變法」、「烏臺詩案」等,歷經幾次大起大落、宦海浮沉的蘇軾,也算嘗盡人間辛酸苦辣,但在他留下的詩詞作品中似乎並未因為政治失意而悲悲戚戚,反而因其豪放曠達的詞風而留名千古
  • 蘇軾對於人生的解讀全在這首詞中,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再次去讀他的那些作品,則是會有新的發現,也會有新的感悟,這也正是蘇軾作品中,最令人感動的一個地方。蘇軾的很詞作,應當說都是充滿了哲理,以及自己對於人生的解讀,最為深刻的便是他的這首《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在這首詞中,從而也使得他這首詞,顯得別具一格,也更加的深刻,字裡行間,儘是蘇軾對於人生那種深入的描寫,以及深入的解讀,這也就使得這首詞,更加的能夠打動人心,也更加的能夠引起人們情感上的共鳴。
  •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蘇軾最經典的10首詞,與君共賞
    蘇軾一生,為國為民的心都沒有消減。但是無奈,一生都沒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抱負。這首詞,或許是蘇軾最期待的,如果能有機會,他多想為國出徵。人生卻也總是充滿遺憾的,但是這種期待,也讓我們看到了蘇軾的胸懷。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蘇軾的灑脫,一直是貫穿在他的作品中。這首詞也是典型的代表,對於蘇軾來說,即使人到暮年,依舊初心不改。在他看來,人生的時光匆匆流逝,即使到了晚年也應心懷壯志。誰說不能回到少年時光呢?不要再感嘆時光飛逝了,珍惜眼前才是最重要的。
  • 六句詩詞看盡蘇軾一生,寫盡悲歡愁苦!
    蘇軾,一生風雨,一生坎坷,然而,無論他走到哪裡,他的名字就響徹在那裡的天空,響徹在那裡的人們的心中......一、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出自蘇軾的《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這首詞從山川景物著筆,意旨卻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達作者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整首詞如同一首意氣風發的生命交響樂,一篇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的宣言書,流露出對青春活力的召喚,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讀之令人奮發自強。二、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
  • 李煜晚年這首詞哀怨至極,雖然只有寥寥數語,卻道盡了人生的無奈
    宋詞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李煜的影響,後來大名鼎鼎的蘇軾、歐陽修、柳永、秦觀、周邦彥、辛棄疾、姜夔等人,那都或多或少受到了李後主的影響。;另外還有這首《虞美人·風回小院庭蕪綠》同樣感人肺腑,也是道盡了人生的無奈,被稱為李後主第二首絕命詞。
  • 李煜的一首絕筆詞,將人生痛苦寫到了極致,令人不忍卒讀
    被宋人俘獲後的李煜整日被愁苦和悔恨困擾,無比懷念從前的日子。於是,他將自己所有的悔恨與愁苦,以血作筆,化作一首首經典的詞作。所以後人評價說:「李煜不是一個好君王,卻是一個再出色不過的詞人了。」可是,無論做君王還是做階下囚,李煜都像一個任性的孩子一樣,從來不懂得掩飾自己的情感。
  • 李煜的一首絕筆詞,將人生痛苦寫到了極致,令人不忍卒讀!
    被宋人俘獲後的李煜整日被愁苦和悔恨困擾,無比懷念從前的日子。於是,他將自己所有的悔恨與愁苦,以血作筆,化作一首首經典的詞作。所以後人評價說:「李煜不是一個好君王,卻是一個再出色不過的詞人了。」可是,無論做君王還是做階下囚,李煜都像一個任性的孩子一樣,從來不懂得掩飾自己的情感。在淪為階下囚的日子裡,他用筆墨宣洩著自己的愁苦和悲憤,毫不掩藏心中的故國之思。
  • 王國維的這首詞,寫盡了人生的孤獨與落寞
    要深刻體會王國維的這首詞,便要仔細品味詞中的兩個意象:孤鴻;柳絮。在蘇軾的這首詞中,孤鴻獨自在寒冷的深夜中飄飛,尋找棲息地,還時不時的受到驚嚇,卻始終找不到適合自己的棲息地,最後只能停留在寒冷的沙洲上。孤獨的鴻雁,正是孤苦人生的寫照,所以王國維在深夜中聽到孤鴻的鳴叫,才會湧發出如此強烈的情感心流。
  • 李賀最為悲傷愁苦的一首詩,名曰《傷心行》,令人不忍卒讀
    人生於世,如白駒過隙,喜怒哀樂,倏忽一場空。當時不知,每日裡求其求,憂其憂,歡喜時常少,悲傷時常多。每個人所能感受到的只是自己的心,所以李煜曾詠出:「人生愁恨何能免,銷魂獨我情何限?」、「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詩句。李煜之心,也是所有人的心,憂傷愁苦時,都會有「銷魂獨我」的感慨。人短短的一生,憂愁何其太多。
  • 人生至暗時刻,讀蘇軾三首詞,隨緣自適恬淡曠達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甚而遭遇至暗時刻,此時是被痛苦壓倒還是超然物外?讀大文豪蘇軾的三首詞,不禁被其直面逆境,隨緣自適,恬淡曠達的精神所深深折服。蘇軾一生宦海沉浮,不斷地西去東來,南遷北徙,嘗盡了人生苦味。
  • 豪放派詞人蘇軾,這4首詞,寫盡了無奈和哀愁,讀完令人感傷
    提起蘇軾,下至幼年孩童,上至半百老朽,無一不贊其在詩詞造詣方面鮮有人及,而眾人大多都只誦其詩文,卻並不知其詩文背後的曲折生平。蘇軾平生受到兩次嚴重的政治迫害,而且都是在晚年。可想而知,這樣一位大文豪壯闊一生卻在晚年遭受這樣的人生變故,心情是何等的鬱悶。
  • 蘇軾的豁達盡在這首詞中,雖然被貶蠻荒之地,但面對人生依舊從容
    可能很多人會問這樣一個問題,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歲月裡不知道誕生了多少偉大的文學家,為什麼偏偏人們如此地熱愛蘇軾?其實這樣的問題很好回答,除了他的作品好之外,還有就是他身上的那種精神,無論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那都是能夠從容地面對一切。也正是這樣的一種精神,使得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獨一無二。
  • 李清照的這首詞,看到雪中梅花而作,短短幾句,寫盡平生孤寂
    人的一生總是會經歷或多或少的波折和起伏,誰也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誰也不知道自己會遇到什麼樣的人或事。大家都漫步在這存在著未知和迷茫的人生路中,人到暮年,回顧自己的一生,往往都是感慨萬千。思緒紛飛,過往的一幕幕如一幀一幀泛黃的老電影在腦海中過著一遍又一遍,到那時,一切過往仿佛近在眼前,一切愁苦難受仿佛也煙消雲散。在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筆下,有過很多首描寫梅花的詞作,其中有一首《清平樂·年年雪裡》格外特別。
  • 晚年李白被流放夜郎,寫下一首千古名作,最後5字道盡心中愁苦!
    本文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詩《上三峽》,便是一首達到情景交融的千古經典。《上三峽》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它是晚年李白被流放夜郎途經三峽時的作品。三峽,即瞿塘峽、巫峽、西陵峽,是長江最險峻、最難走的一段。故這首詩的主要內容,便是抒寫了李白上長江三峽時行路的艱難以及被流放夜郎後內心的愁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