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人在部隊是一把尖刀,在地方也是一塊好鋼。1999年,我穿上了軍裝,成為了空軍某部的一名戰士。2007年,我退伍後回到家鄉,成為了一名普通的農民。部隊教會了我責任、擔當、奉獻,也教會了我吃苦耐勞、勇往直前。2013年,意氣風發、充滿幹勁的我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成為一名全職「兵支書」。近8年來,我始終踐行「為人民服務」的承諾,奔忙於扶貧第一線,為脫貧攻堅奉獻出我最大的力量。
我叫彭啟軍,是貴陽市息烽縣九莊鎮團山村的黨支部書記。團山村位於九莊鎮東北部,全村現有10個村民組,有228戶890人。耕地面積1080畝,林地6000畝,森林覆蓋率80%。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6戶54人。以種植玉米、水稻為主的傳統農業加上落後的基礎設施,嚴重製約了團山村的發展。要想改變全村面貌,加快脫貧致富的進程,就必須要搞好基礎設施建設,打通脫貧致富的「最後一公裡」。
疫情期間彭啟軍(右一)帶領黨員突擊隊在村裡宣傳
作為一名「兵支書」,我帶領村黨支部充分發揮戰鬥堡壘作用,積極引導黨員發揮先鋒模範的帶頭作用。原村主任吳文平67歲,已有20多年黨齡,本已可以退休回家享受天倫之樂,他卻在家門口修建了1000平米的圈舍,發展養雞產業,帶動大家養雞掙錢。隨後,團山村黨支部在全鎮率先引進了專業的養殖企業,搶先發展肉雞養殖產業,激發了村民創業就業的熱情。 用心付出就有回報,目前全村已有30多戶大型養殖戶,年出欄肉雞50萬羽。同時,我們還發展了脆紅李種植800餘畝。種養殖業發展均採取「公司+農戶+村集體」的模式,成功幫助貧困戶全部脫貧,幫助村民致富增收。
彭啟軍(右)到村民家發放脫貧攻堅政策宣傳資料
過去團山全村沒有幾條公路,很不利於發展。為了村裡的公路儘快完成改造升級,我積極爭取多方資金,帶領村民共同參與。幾年來,我們先後實施了涼水井至紙房村村委會、巖上組至紙房村中壩組等10餘條共計16公裡的公路建設工程,在全鎮率先實現了村組公路全覆蓋。以前的團山村受地形地貌等因素影響,季節性缺水問題嚴重,供水非常不穩定。我擔任村支書以後,積極向縣、鎮反映情況,努力爭取改造項目,目前團山村已完成建設連片供水管網工程,實現了全村戶戶通自來水,解決了30多戶養殖戶的生產用水問題。 隨著村民經濟條件改善,用電需求逐漸增大,村民經常反映原有線路頻繁斷電、電壓低、供電能力不足。最讓我難忘的是在2016年,退伍老兵胡恩倫家中電線老化引發了火災,導致房子被燒毀。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儘快解決村裡的用電安全問題。去年團山村已完成了電網改造升級工程,有效提高了線路絕緣化率,提升了供電可靠率。現在每個村民組都有變壓器,每家每戶都能用上安全電、穩定電。
彭啟軍在村委會電腦上查閱資料
2013年以來,我爭取資金幫扶貧困戶、邊緣戶60人次,幫扶金額達183294.91元,幫助貧困戶、4類重點人員、困難群眾危房改造55戶,幫扶金額達762900元。村裡基礎設施、人居環境、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群眾的幸福感、滿意度得到了顯著提升。 咬定青山不放鬆,意氣風發向未來。在部隊上我是優秀士兵,在民兵應急連我是訓練尖兵、優秀個人,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一如既往率先垂範、敢為人先、迎難而上、攻堅克難,用鋼鐵般的意志和一往無前的勇氣帶領村民走向致富路,齊心協力振興鄉村。
整理 息烽縣融媒體中心 黃舒城 李星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張瑩
編輯 何濤
見習編輯 周睿
編審 王璐瑤 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