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多元化路徑探析

2020-12-16 人民論壇網

【摘要】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日益提升,中華文化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力也在不斷增強,但其海外傳播理念、策略、主體、渠道、法律機制、效果評估體系等還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為此,需要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和個人共同努力,多渠道拓展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路徑。

【關鍵詞】中華文化  國際傳播  多元化路徑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日益提升,中華文化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力也在不斷增強。但是,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相比,中華文化在世界舞臺上尚未取得相應的地位和影響力,導致一些西方國家炮製「中國威脅論」,給中國的國際形象造成了負面影響。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出去」,不僅是改善國際形象、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贏得國際社會尊重的戰略選擇,也是促進各國文化交流互鑑、增強文化活力的必然選擇,更是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大力開展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不但非常必要,而且非常緊迫。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標識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兼容並蓄,內涵豐富,是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標識。它從時間上可以劃分為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從空間上可以劃分為國家文化和地方文化(如巴蜀文化),從民族角度可以劃分為漢民族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從表現形式上可以劃分為雅文化和俗文化,從感官體驗角度可以劃分為視覺文化、聽覺文化和味覺文化(如茶文化和酒文化),等等。同時,中華文化又充滿活力和時代氣息。當代中華文化以傳統文化為根基,結合時代不斷自我更新和完善,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和生命力。

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卓越成就

當前,具有悠久歷史底蘊的中華文化已經成為展示中國形象、讓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世界各國也越來越希望能夠深入了解中華文化。中華文化「走出去」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一是海外傳播機構蓬勃發展。自2004 年我國在韓國首爾設立第一家孔子學院以來,截至2018年底,全球已建立548所孔子學院和1193個孔子課堂,同時成立了37個中國文化中心。依託這些海外傳播機構,數以萬計的文化傳播活動在全球範圍內開展,武術、書法等中華傳統文化紛紛登上國際舞臺,產生了十分廣泛的影響。

二是文化交流產品豐富多彩。中華文化在國際傳播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特別是春節,作為中華文化的鮮明符號,不僅是全球華人的節日,而且正在逐漸變成世界性的節日,它的獨特魅力使其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此外,對外文化貿易欣欣向榮。據統計,2018年處於文化服務出口核心層的文化和娛樂服務、著作權等研發成果使用費、視聽及相關產品許可費等三項服務出口總額達18.7億美元,同比增長21.4%。

三是海外僑胞積極助推。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華僑華人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目前華僑華人規模已達6000萬人,並且文化素質和教育水平越來越高,在當地的社會地位不斷提升,影響力不斷增強。僑務部門還精心打造了「文化中國」系列品牌活動,搭建了中華文化和海外華僑之間的橋梁,促進了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

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存在哪些短板

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存在起點低、歷時短的問題,「西強我弱」的國際文化交流格局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根據最新發布的《2018年度最佳國家報告》,中華文化的全球影響力排在第21位,還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具體而言,當前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海外傳播理念有待進一步創新。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是要讓中華文化走進其他國家,讓更多的人了解、接受和認同,進而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當前中華文化「走出去」雖然成效顯著,但是尚未真正「走進去」。這與國際傳播存在重形式而輕內容、重外在而輕內涵的思想意識有關,缺少真正提升中華文化「走出去」和「走進去」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二是海外傳播策略有待進一步改善。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通過傳播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可以更好地激起受眾的共鳴。當前,中華文化海外傳播以官方主流文化為主,忽視了其他內涵豐富的文化,容易給其他國家的人民留下中華文化資源貧乏、發展停滯的印象。

三是文化產品供給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中國有中國功夫等文化符號,但是尚未形成像美國大片、日本漫畫、韓國連續劇之類的經典文化產品。當前,我國的對外文化產品多集中在附加值較低的文化製造業領域,真正體現中國價值的書籍、影視等產品仍然較少,創新不足,吸引力不夠,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還比較大。

四是傳播主體有待進一步培養。當前,通曉中華文化意蘊、熟悉國外風情並熟練掌握外語的專業化人才較為缺乏,制約著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例如,目前制約孔子學院發展的最大問題就是師資問題,派出的漢語教師大部分是青年志願者,專業的對外漢語培訓人才相對較少,且這些教師的教學時間短,缺少延續性,影響了孔子學院的吸引力。

五是傳播渠道有待進一步拓展。目前,中華文化海外傳播仍然是政府主導,民間組織及公民個人的力量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事實上,民間組織和個人的日常活動具有更廣泛的滲透力和影響力,公民個人展現的形象往往更容易為國際社會所接受,通常也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六是傳播的法律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據統計,我國目前僅有六部文化法,且與文化國際傳播的關聯性較低,涉外的文化法律法規更是鳳毛麟角,相關的文化產業仍缺乏相應的立法,法律法規制定的滯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

七是傳播的效果評估體系有待進一步細化。當前,效果評估體系尚未真正建立,海外傳播效果的評估仍停留在數量評估。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目的是增強中華文化的吸引力與影響力。因此,效果評估應當注重海外民眾對中華文化的接納與認同。另外,良好的效果評估體系能夠揭露當前工作存在的不足與缺陷,推動中華文化海外傳播從形式建設轉為內涵發展。

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

要推動中華文化向全世界傳播,就必須處理好傳播主體和受眾、傳播內容和渠道、傳播效果評估和傳播保障機制的問題,這些都是推動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多元化應努力的方向,其中最主要的還是傳播主體的問題。文化傳播不管通過何種渠道,最終還是要落實到人,因此,必須推動參與主體多元化,調動每個參與主體的積極性。

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中華文化「走出去」,必須堅持以政府機構為主導,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個人四大主體協同推進。其中,政府是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管理者,應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明晰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目標、制定國家文化戰略、加強國別問題研究、細化本土化策略,為中華文化構建良好、有效的「走出去」模式。社會組織是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重要平臺。除了加強孔子學院和海外中華文化中心建設外,還要重視智庫的建設,構築集調研、傳播、合作於一體的文化交流平臺。企業是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生力軍。充分發揮各類文化企業在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尤其要注意發揮民營文化企業的積極作用,將民營文化企業培育成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個人是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有生力量,優秀人才隊伍是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基礎力量和關鍵支撐。推動中華文化有效「走出去」,有必要打造一支兼具「外語+文學+通識+專業技能」的複合型國際化人才隊伍,同時,要進一步發揮好華人華僑、留學生等個體的作用。

文化影響力和競爭力是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重要標誌。中華民族要真正屹立於世界,就需要世界各民族認同中華文化。為此,需要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和個人共同努力,通過多種渠道和多彩內容,在汲取以往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借鑑其他文化,取長補短,讓中華文化真正在海外生根發芽並結出更多豐碩的果實。

(作者分別為南通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講師;南通大學國際教育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①萬秀麗、陳學琴:《「一帶一路」背景下中華文化走出去問題探析》,《中共雲南省委黨校學報》,2018年第3期。

②張恆軍:《多元主體協同治理: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新趨勢》,《對外傳播》,2018年第9期。

③曾婕、沈壯海、劉水靜:《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及其實踐研究》,《江漢論壇》,2016年第2期。

責編/刁娜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誌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探索多元化的對外文化傳播路徑
    【摘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讓中國更加接近國際舞臺中央。隨著受眾群體的增加、傳播話題深度與廣度的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國際傳播中面臨著難得的機遇。由於當前存在中外文化差異、傳播渠道不暢通、傳播內容缺乏針對性等問題,使得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 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的現狀與路徑述論
    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的現狀與路徑述論 2018年08月08日 09:40 來源:《現代傳播》 作者:逄增玉 字號 內容摘要:包括海外孔子學院、中國文化中心、國家電臺電視臺的國際頻道和大量中國國情與文化欄目
  • 青年網民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路徑探析
    【關鍵詞】青年網民;傳統文化;傳承;路徑 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公布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要在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及中華人文精神三個方面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是官方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作此闡述,也意味著在新時代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已由過往積極倡導、媒體宣傳,上升到國家意志層面
  • 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智慧實踐學術研討會在德成功舉行
    中國僑網12月17日電 由德國明斯特中國研究中心和中華文化學院聯合舉辦的「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智慧實踐」學術研討會近日在德國明斯特大學落下帷幕。  這是繼去年雙方成功舉辦「國際傳播理論創新與實踐路徑」研討會後再次舉辦的一場深層次研討會。研討會合影。
  • 一帶一路:民族文化的傳播路徑
    「一帶一路」的戰略步驟,給我國不論是經濟、外交、文化等方面都帶了新的機遇與挑戰。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強大興盛都是以文化興盛作為有力支撐,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有民族文化的支撐。而在這一形勢和路徑的有利推動下,我國文化傳播和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都會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 提升來華國際學生教育的中華文化傳播影響力
    其實,從中國歷史的文明軌跡可以看到,中華文化傳播這個命題,在歷史的任何時期從未中斷過,只不過是傳播的路徑、形態、方式和主客體不同而已。  隨著國際競爭與合作的不斷強化,在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共存交織中,在全球化和「逆全球化」抗衡中,我們又迎來了新的中華文化傳播的使命。
  • 紀錄片領域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
    中國紀錄片界承擔著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使命與責任,通過不斷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與海外傳媒機構形成合力,必將進一步提高全球範圍內中華文化的關注度和影響力。   隨著媒體融合不斷深化以及中外文化合作與交流日趨增強,紀錄片領域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較之以往有了很大發展。中國題材紀錄片受到普遍關注和重視,並藉助國際平臺廣泛傳播,有力推動了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進程。
  • 「一帶一路」戰略下民族文化的傳播路徑研究
    深入挖掘文化內涵,不斷創新傳播方式,在品牌塑造過程中嵌入中國文化的獨特元素,提升文化品牌的潛在價值,已逐漸成為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一帶一路;文化品牌塑造;傳播路徑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12-0015-02 中華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脈」。
  • 「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喜與憂」——傳播學者暢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新...
    5月21日上午,新聞與傳播學院邀請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傳播系教授、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洪浚浩在二教316為同學們主講了一場主題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喜與憂」的講座,暢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新趨勢。面臨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緊迫性與挑戰性,洪浚浩結合自己多年研究經歷,與同學們分享了他對於怎樣將中國文化向世界傳播的看法和心得。
  • 新媒體語境下農村文化傳播路徑探析
    摘 要:在中國,新媒體的興盛置於技術革新與社會變革兩個時代符號的交匯點,與此同時,隨著新農村城鎮化建設的深入推進,社會轉型帶來的價值觀的偏離、功利主義的浮躁,又常常將主流文化的崇高置於尷尬境地。農村青年對新媒體的應用在打破其傳統思維定式的同時,也在逐步形成一套新的文化交流勢態。
  • 一帶一路與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
    關鍵詞:一帶一路;中華文化;國際傳播 作者簡介:   「一帶一路」倡議下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問題的探討,既是促進中國與沿線各國文化交流融通的題中應有之義,也對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和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地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網絡文化傳播的中國路徑
    北京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劉利在致辭中表示,如何認識、準確把握中華文化網絡傳播的機制和規律,如何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優秀時代文化在網絡平臺上推廣開來、傳播出去,是現在面臨的重大課題。   論壇開幕式上,「青少年網絡素養專業委員會」揭牌。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與上海金橋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及上海市數字內容產業促進中心宣布合作創建「中國文化網絡視聽基地」,並籤訂了合作項目書。
  • 央視《朗讀者》大眾化路徑探析
    本文以其為研究案例,試圖引入布爾迪厄的場域理論探析精英文化如何從「小眾」走向「大眾」,從資本的角度解析精英文化在電視媒介場內的傳播特性和傳播策略。 關鍵詞:場域;資本;精英文化;朗讀者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說道:「現實社會的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的成為娛樂的附庸。」
  • 一帶一路倡議下文化傳播的有效路徑
    這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和鮮明的方向指引,對於我們科學探索和構建「一帶一路」倡議下文化傳播的有效路徑具有重要意義。第一,以和為貴是文化傳播的基本前提。絲綢之路精神本質上是以和為貴。在新時代,推動「一帶一路」倡議需要文化先行。文化傳播就是要進一步傳承和發揚絲綢之路精神,堅持以和為貴的基本前提。
  • 遼寧:首屆中華文化海外傳播大連論壇舉辦
    大連外國語大學校長劉宏在論壇開幕式致辭中表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為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描繪了嶄新的前景,中國與各國文化間的相互理解和溝通是「一帶一路」建設和「五通」計劃順利實施的基礎,因此,中國文化海外傳播必將承載更加嶄新的任務和使命。
  • 國際視野下文化產業法律服務探析在西安成功舉辦
    2019年5月11日,在第四屆絲搏會暨西洽會召開之際,由陝西省律師協會、陝西省版權協會主辦,陝西豐瑞律師事務所承辦的「國際視野下文化產業創新法律服務探析」在西安凱悅酒店成功舉辦。本次活動旨在為法律服務業提供經驗交流平臺,共同探討「一帶一路」國際背景下法律服務助力文化產業發展的新路徑,促進國際化條件下的律師業務創新與跨界融合。陝西省司法廳副廳長李艾平,陝西省律師協會會長韓永安,陝西省版權協會理事長曹先覺等領導出席並致辭,陝西省文化產業企業家、省屬及市屬律師事務所律師共計300餘人參會。
  • 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促進大學國際交流合作
    交流就是對話,不同文化主體在這一過程中跨越彼此間差異、尋求共識。而確認差異和建立共識,需要知己知彼,熟悉對方的文化與價值取向。在這個意義上,我們需要在國際交流合作中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擴大與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增進各國人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與熱愛,形成國際交流合作的和諧狀態。
  • 地域文化如何破圈層傳播?《見多識廣》探索多元化發展路徑
    加之,絕大多數的綜藝節目似乎都難逃「第三季魔咒」、「綜N代困局」,電視人其實也在不斷思考:文化節目究竟應該如何創新,才能產生更持久的影響力?今年,《見多識廣》第二季讓觀眾看到,以往以體驗或者誦讀方式為主的文化類節目,其實也可以擁有不一樣的創新路徑!
  • 提升傳播中華文化的能力
    世界對於中國道路、中國現象、中國故事、中國文化等都有迫切了解的願望,同時,以中國夢為代表的中國社會發展藍圖與中國文化發展路徑也迫切需要學術闡釋、需要向世界傳播。在這一過程中,華文學術期刊的傳播應該起到重要作用,而其傳播功能、傳承功能和國際影響力也應因此而強化。  近年來,華文學術期刊的國際傳播力與影響力的提升問題,日益受到期刊界和學術界的關注。
  • 光明日報:國際漢語推廣與中華文化傳播
    但是隨著國際「漢語熱」的持續升溫,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對外漢語教學」這一概念已經不再適應時代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有學者提出用國際漢語教育與國際漢語推廣分別指代「對外漢語教學學科」與「對外漢語教學事業」。國際漢語推廣就其構成而言,包括來華留學事業和以「孔子學院」為載體的國際漢語傳播事業。而無論來華留學事業還是國際漢語傳播事業,都是在傳播中華文化,目標都是提高我們國家的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