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日益提升,中華文化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力也在不斷增強,但其海外傳播理念、策略、主體、渠道、法律機制、效果評估體系等還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為此,需要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和個人共同努力,多渠道拓展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路徑。
【關鍵詞】中華文化 國際傳播 多元化路徑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日益提升,中華文化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力也在不斷增強。但是,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相比,中華文化在世界舞臺上尚未取得相應的地位和影響力,導致一些西方國家炮製「中國威脅論」,給中國的國際形象造成了負面影響。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出去」,不僅是改善國際形象、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贏得國際社會尊重的戰略選擇,也是促進各國文化交流互鑑、增強文化活力的必然選擇,更是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大力開展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不但非常必要,而且非常緊迫。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標識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兼容並蓄,內涵豐富,是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標識。它從時間上可以劃分為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從空間上可以劃分為國家文化和地方文化(如巴蜀文化),從民族角度可以劃分為漢民族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從表現形式上可以劃分為雅文化和俗文化,從感官體驗角度可以劃分為視覺文化、聽覺文化和味覺文化(如茶文化和酒文化),等等。同時,中華文化又充滿活力和時代氣息。當代中華文化以傳統文化為根基,結合時代不斷自我更新和完善,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和生命力。
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卓越成就
當前,具有悠久歷史底蘊的中華文化已經成為展示中國形象、讓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世界各國也越來越希望能夠深入了解中華文化。中華文化「走出去」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一是海外傳播機構蓬勃發展。自2004 年我國在韓國首爾設立第一家孔子學院以來,截至2018年底,全球已建立548所孔子學院和1193個孔子課堂,同時成立了37個中國文化中心。依託這些海外傳播機構,數以萬計的文化傳播活動在全球範圍內開展,武術、書法等中華傳統文化紛紛登上國際舞臺,產生了十分廣泛的影響。
二是文化交流產品豐富多彩。中華文化在國際傳播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特別是春節,作為中華文化的鮮明符號,不僅是全球華人的節日,而且正在逐漸變成世界性的節日,它的獨特魅力使其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此外,對外文化貿易欣欣向榮。據統計,2018年處於文化服務出口核心層的文化和娛樂服務、著作權等研發成果使用費、視聽及相關產品許可費等三項服務出口總額達18.7億美元,同比增長21.4%。
三是海外僑胞積極助推。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華僑華人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目前華僑華人規模已達6000萬人,並且文化素質和教育水平越來越高,在當地的社會地位不斷提升,影響力不斷增強。僑務部門還精心打造了「文化中國」系列品牌活動,搭建了中華文化和海外華僑之間的橋梁,促進了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
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存在哪些短板
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存在起點低、歷時短的問題,「西強我弱」的國際文化交流格局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根據最新發布的《2018年度最佳國家報告》,中華文化的全球影響力排在第21位,還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具體而言,當前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海外傳播理念有待進一步創新。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是要讓中華文化走進其他國家,讓更多的人了解、接受和認同,進而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當前中華文化「走出去」雖然成效顯著,但是尚未真正「走進去」。這與國際傳播存在重形式而輕內容、重外在而輕內涵的思想意識有關,缺少真正提升中華文化「走出去」和「走進去」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二是海外傳播策略有待進一步改善。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通過傳播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可以更好地激起受眾的共鳴。當前,中華文化海外傳播以官方主流文化為主,忽視了其他內涵豐富的文化,容易給其他國家的人民留下中華文化資源貧乏、發展停滯的印象。
三是文化產品供給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中國有中國功夫等文化符號,但是尚未形成像美國大片、日本漫畫、韓國連續劇之類的經典文化產品。當前,我國的對外文化產品多集中在附加值較低的文化製造業領域,真正體現中國價值的書籍、影視等產品仍然較少,創新不足,吸引力不夠,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還比較大。
四是傳播主體有待進一步培養。當前,通曉中華文化意蘊、熟悉國外風情並熟練掌握外語的專業化人才較為缺乏,制約著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例如,目前制約孔子學院發展的最大問題就是師資問題,派出的漢語教師大部分是青年志願者,專業的對外漢語培訓人才相對較少,且這些教師的教學時間短,缺少延續性,影響了孔子學院的吸引力。
五是傳播渠道有待進一步拓展。目前,中華文化海外傳播仍然是政府主導,民間組織及公民個人的力量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事實上,民間組織和個人的日常活動具有更廣泛的滲透力和影響力,公民個人展現的形象往往更容易為國際社會所接受,通常也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六是傳播的法律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據統計,我國目前僅有六部文化法,且與文化國際傳播的關聯性較低,涉外的文化法律法規更是鳳毛麟角,相關的文化產業仍缺乏相應的立法,法律法規制定的滯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
七是傳播的效果評估體系有待進一步細化。當前,效果評估體系尚未真正建立,海外傳播效果的評估仍停留在數量評估。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目的是增強中華文化的吸引力與影響力。因此,效果評估應當注重海外民眾對中華文化的接納與認同。另外,良好的效果評估體系能夠揭露當前工作存在的不足與缺陷,推動中華文化海外傳播從形式建設轉為內涵發展。
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
要推動中華文化向全世界傳播,就必須處理好傳播主體和受眾、傳播內容和渠道、傳播效果評估和傳播保障機制的問題,這些都是推動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多元化應努力的方向,其中最主要的還是傳播主體的問題。文化傳播不管通過何種渠道,最終還是要落實到人,因此,必須推動參與主體多元化,調動每個參與主體的積極性。
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中華文化「走出去」,必須堅持以政府機構為主導,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個人四大主體協同推進。其中,政府是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管理者,應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明晰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目標、制定國家文化戰略、加強國別問題研究、細化本土化策略,為中華文化構建良好、有效的「走出去」模式。社會組織是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重要平臺。除了加強孔子學院和海外中華文化中心建設外,還要重視智庫的建設,構築集調研、傳播、合作於一體的文化交流平臺。企業是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生力軍。充分發揮各類文化企業在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尤其要注意發揮民營文化企業的積極作用,將民營文化企業培育成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個人是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有生力量,優秀人才隊伍是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基礎力量和關鍵支撐。推動中華文化有效「走出去」,有必要打造一支兼具「外語+文學+通識+專業技能」的複合型國際化人才隊伍,同時,要進一步發揮好華人華僑、留學生等個體的作用。
文化影響力和競爭力是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重要標誌。中華民族要真正屹立於世界,就需要世界各民族認同中華文化。為此,需要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和個人共同努力,通過多種渠道和多彩內容,在汲取以往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借鑑其他文化,取長補短,讓中華文化真正在海外生根發芽並結出更多豐碩的果實。
(作者分別為南通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講師;南通大學國際教育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①萬秀麗、陳學琴:《「一帶一路」背景下中華文化走出去問題探析》,《中共雲南省委黨校學報》,2018年第3期。
②張恆軍:《多元主體協同治理: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新趨勢》,《對外傳播》,2018年第9期。
③曾婕、沈壯海、劉水靜:《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及其實踐研究》,《江漢論壇》,2016年第2期。
責編/刁娜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誌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