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李者必稱隴西

2020-08-27 紅色文學紀實

公元 2004年 8 月 5 日, 對隴西人和李姓人來說, 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日子, 因為這一天, 我國外交部長李肇星來隴西拜謁先祖, 並在「李家龍宮」親筆題了:「五湖四海, 共建華夏」幾個字。很快, 一個沉寂多年的話題重又浮出水面:李氏文化發祥地為何在隴西縣, 而不是天水、臨洮或其它地方?

福建省平和縣西林村西山城李氏望族人

(李德祥)19859099898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福建省平和縣西林西山李氏望族後代(李德祥)》載: 皋陶為李姓血緣始祖, 利貞為得姓始祖, 利貞數百年後才有李耳, 李耳生子四人: 崇、辨、 昭、 璣。李崇任秦隴西守, 為隴西房始祖; 李璣定居趙郡, 為趙郡房始祖。後來, 由於興起於隴西的李唐王朝空前繁榮,「隴西李」漸為李氏主流。在漫長的歲月中, 李氏本枝日繁, 瓜瓞綿綿, 繁衍至今。歷代李氏人才輩出, 僅唐朝就有李世民、李靖、李白、李賀、李朝威等著名歷史人物。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者多達 60 餘人。」李氏如此顯赫的地位和輝煌的成就, 使李氏在唐時就已萌芽為一種文化形態。而今, 全世界李姓已「高達一億多人」, 各行各業, 英才濟濟,「 以實業家為例, 香港八位李姓擁有資產 158億」。同時, 李氏文化也蔚為大觀, 成了一種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在中國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寫有濃墨重彩的一筆。1995 年李氏文化與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藏傳佛教文化, 並列為「甘肅四大文化」。

「 隴西」與「李氏」的親緣關係, 當從唐人先祖李虎算起( 後文有說明) 。至唐時二者結合更為緊密, 遂有「天下言李者稱隴西」之說( 鄭樵《通志》), 也才有今天「隴西李氏文化」的提法。應該說明的是, 此處的「 隴西」當指古隴西郡, 秦設唐廢。《辭源》釋: 隴西郡, 包括蘭州、隴西及天水等地, 秦漢時郡治在狄道(今臨洮) , 三國魏、晉、隋、唐均在隴西。有了這一條, 又有《李唐祖籍在狄道——今甘肅臨洮》一文,「 李氏文化歸臨洮」似乎可以成立。另外, 據《大唐國譜》載: 唐開國皇帝李淵是隴西成紀人(今屬天水) 。又因歷史上天水李氏英豪眾多, 其中包括李淵李世民父子和李廣等人, 再加上天水有各級文化名勝 169處( 趙振濤《隴西李氏之鄉——天水市》) ,「天下李氏歸天水」一時呼聲很高。《淺談中國李氏文化與隴西郡望》( 李萬祿)中寫道:「 隴西郡望, 也趨向於隴西成紀縣。」《海內望族——隴西李》(李吉) 中寫道:「 所謂『一幹六枝』 , 當首推成紀李氏, 此為隴西李氏之主幹。」香港《商報》也刊有《隴西李氏之鄉——天水市》一文。儘管如此, 李氏文化最終還是落到了隴西縣, 不少人提出質疑, 為什麼? 我想, 原因可大致歸納如下。

一、 今隴西縣與古隴西郡在名稱上的同一使隴西縣成了隴西郡的代稱

「 言李者必稱隴西」(《氏族略·以官為氏》) , 「天下李氏出隴西」的說法, 始於唐朝, 歷代相沿不改。海內外李氏宗親都供奉「隴西堂」, 自稱「 隴西李氏」, 對「 隴西」二字懷有無限深情。因此, 對「 隴西李氏」的任何改動, 都將在他們的心理上和習慣上產生極大的不適應, 甚至他們根本不能接受。現在, 隴西和李氏已合而為一, 無法分開。又由於隴西縣曾長期為郡治, 所以, 在隴西郡不復存在的今天, 隴西縣理所當然地成了隴西郡唯一有資格的代稱。福建李希凡在《隴西李氏文化感言》中說得好:「 雖然, 歷史的隴西內涵與當今隴西內涵不盡相同, 但是,『隴西』這一名號, 李姓人耳熟能詳, 無可代替……隴西畢竟是全國僅有, 又確實處於古隴西的概念之中。」

二、 「 李家龍宮」和「隴西堂」是李氏文化起源於隴西的最好歷史見證

唐初, 太宗皇帝修《氏族志》時, 以李氏為天下姓氏之冠, 詔令天下李氏以隴西為「郡望」, 以「 隴西堂」為堂號, 並在今隴西縣城北關廟兒巷修建規模宏大的宮殿群為李氏宗祠, 御筆親書! 李家龍宮∀(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黃道霞曾考察過) 。這樣, 李氏在隴西就初步具備了某些文化內涵。雖然後來隴西李氏遍布四海, 但都情系隴西: 閩、 粵和港、臺、澳及東南亞的李氏同胞, 家家戶戶都有「 隴西堂」匾額,「 隴西」二字成了海內外李氏族人最醒目的標識。今天,「 李家龍宮」和「隴西堂」已是隴西縣的文化品牌, 也是李氏文化在隴西縣起源的歷史見證。

三、隴西縣的歷代李氏名人和現存的李氏族人活動的遺址遺蹟也是李氏文化繁榮於隴西的有力佐證

《鞏昌府志》載: 「仁壽山在城南一裡 ……其背有李賀墓。」乾隆版《隴西縣誌》和《隴西縣疆域(隴西幅員圖)》亦有記載。《中華姓氏通史》載: 「李賀, 隴西人。」旅居美國的羅錦堂博士的《唐代大詩人李賀之墓》認為李賀墓就在隴西縣。就連李賀本人也寫有「莫信籠媒隴西去」、「隴西長吉摧頹容」等詩句。他的數十首樂府詩自署:「隴西李賀。」唐代大詩人李白自稱: 「白本隴西布衣, 因家於綿。」《鞏昌府志》載:「李白……後遷南安(今隴西) , 復客廣漢。」 1938 年, 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和王樹民先生來隴西考察過「太白井」和「 太白故裡」。除此而外, 隴西縣籍的唐代李氏名人尚有: 宰相李石、尚書李蔚、侍御史李中敏, 《柳毅傳書》和《柳參軍傳》的作者李朝威,《南柯太守傳》的作者李公佐, 《續玄怪錄》的作者李復言。清代還有《榴花夢》的女作家李桂玉。

今隴西縣境內, 李氏族人活動的遺址遺蹟有: 李家龍宮、隴西堂、李賀墓、李賀南園、太白井、太白故裡, 李翱的讀書堂(今城關一小內), 為李揆、李觀、李益、李翱、李賀修建的「五李亭」(今隴師附小內) ,「託塔李天王」李靖之廟也曾在境內翠屏山。

四、有關歷史文獻為李氏文化發祥於隴西縣提供了可靠的證據

廣東梅縣李氏大宗詞所藏李氏族譜載:「五十五世祖虎公, 顯妣周氏, 公名克權, 為魏將軍, 受封為隴西公, 李氏隴西之名由此。」據考證: 李淵任隴西公時, 就坐鎮郡治( 今隴西縣) , 由此出現了「隴西興唐」的說法。《唐書世系表》載:唐高祖封李世民為隴西郡公, 唐太宗封李博義為隴西王。李琮為襄武王, 唐高宗封李穎為南安王。他們統治的核心地帶就在今隴西縣, 因為南安、襄武分別為漢置郡名和縣名, 治所都在今隴西縣。

史載: 公元前 114 年, 漢武帝把隴西郡東北改為天水郡。公元 292 年, 晉惠帝又把西部劃給了狄道郡。此後幾百年, 隴西郡即與天水、臨洮不相關了, 萌芽於唐時的李氏文化自然也與上面兩地沒有必然的聯繫。而唐代隴西郡屬隴右道渭州, 僅轄四縣: 襄武、隴西、鄣、渭源。今隴西是其中心地帶。《中華姓氏通考·李氏》也提到: 「李氏子孫走得再遠, 都可以溯源尋根, 追至隴西(今甘肅隴西) 。」並且明確提出:「唐時的隴西概念, 當指今日甘肅東南部以隴西縣為中心之地。」

五、對「 天下李氏出隴西」的普遍認同是李氏文化落戶隴西的強大支持

李甲中先生在《三隴李氏淵源考略》中寫道:「中華民族李氏絕大多數屬於隴西房後裔。」臺灣《李氏源流》「 ……足證李氏宗祠肇始於隴西。」 1992年 8月 27日《人民日報》刊登《李氏根基在隴西》, 其中說:「 經有關專家多年考證和掌握的大量資料證實, 李氏根就在隴西。」 1994 年 7月 31 日,香港《商報》刊有文章《李氏「 根」 在隴西》。許玉泉也寫有《天下李氏「根」在隴西》一文。1996 年 10 月 20 日《南洋商報》刊登了《李氏發祥地——隴西》和《根在隴西》兩篇文章。四川《慶符李氏族譜》載:「 相傳吾家籍隸隴西。」還有《李宗仁回憶錄》中稱: 「祖先是隴西人」。外商李榮光先生說: 自己家譜頭一句是「 祖籍隴西」。1987 年, 臺灣《自立晚報》記者李永德稱自己「遠祖在隴西。」同年, 日本富田秀子( 漢名李秀蓮) 來隴西縣敬謁祖先, 臺灣六名同胞也自發來隴西尋根。1990 年, 以李坤一為代表的李氏宗親總會敦睦訪問團來蘭州時, 表達了對隴西的嚮往之情。1991 年, 臺灣世界李氏宗親總會提出: 「 李氏源於隴西, 為溯源歸宗, 應推動在隴西籌建世界李氏宗祠。」海內外李氏宗親建築和楹聯中, 常有「 隴西」二字。《李氏家歌》和《李氏宗親總會會歌》都提到「隴西」。在廣西玉林等地, 凡是李姓人家, 經常在雨帽和家用器物上標有「 隴西」字樣。「 在馬來西亞, 凡是門上題有「 隴西」的, 一望使知是李姓人家。」

誠然, 上面提到的「隴西」, 也許個別指古隴西郡, 但隴西郡畢竟已成歷史, 所以「 隴西」的所指, 將逐漸單一化為隴西縣。

六、 隴西縣良好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使其成為李氏文化最佳的落戶之處

歷史上, 隴西是古絲綢之路重鎮, 一直為兵家必爭之地。從漢時起, 歷代均有建制, 尤其是魏隋之郡治, 盛唐之道治, 大元之總帥府, 大清之「省會氣魄」( 顧頡剛語) , 使隴西縣曾經長期為隴右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現如今, 隴西縣交通便利, 316 國道和隴海鐵路均貫穿全境; 經濟繁榮,年財政純收入早已逾億元; 文教發達, 高考連續五年穩居全區第一。這樣的隴上名縣, 代表李姓族人郡望, 論情論理,當之無愧。一位李氏族人來隴西後不無感慨地說:「 這裡山川形勝壯美, 佇立仁壽山上遠眺, 遠山圍障, 渭水環繞其間,不知何處進, 何處出, 確係風水家們所稱王者之地, 由此博得一代英豪唐太宗定此為祭祖之地, 是令人信服的。」總之,隴西作為李氏宗族的共同標識和世代相襲的郡望, 其意義已經遠遠地超出了地域的名稱, 而成為一種有豐富內涵的文化現象。它已與李氏文化融合在一起, 不可分割。把隴西縣確定為李氏文化的發祥地, 不僅有根有據, 而且名正言順, 是眾望所歸。

(文)李氏族人:李德祥

相關焦點

  • 言李者稱中國,「五姓七望」統治士族社會千年
    言李者稱中國,這句話是沒有爭議的,但僅限於南北朝到隋唐這千年時期內。在這一時期,李氏可謂是無比尊貴,個人覺得位居「五姓七望」之首。門閥制度控制著上層文化不能流向寒門,其中這「五姓七望」最為尊貴,靠這「五姓七望」引領的士族必定也不利於中華文化的發展。
  • 隴西李氏祖籍在臨洮
    本網臨洮訊(趙小春 宋明萬報導)「隴西李氏祖籍在臨洮」!這是著名歷史學家張克復先生在臨洮縣隴西李氏祖籍研究會舉辦的學術報告會上講的歷史真實觀點。8月18日至20日,由臨洮縣隴西李氏祖籍研究會舉辦的為期3天的「發掘地方文化資源,助推臨洮經濟發展」學術報告會在臨洮縣臨洮三館隆重舉行。
  • 隴西李氏祖籍在臨洮
    本網臨洮訊(趙小春 宋明萬報導)「隴西李氏祖籍在臨洮」!這是著名歷史學家張克復先生在臨洮縣隴西李氏祖籍研究會舉辦的學術報告會上講的歷史真實觀點。8月18日至20日,由臨洮縣隴西李氏祖籍研究會舉辦的為期3天的「發掘地方文化資源,助推臨洮經濟發展」學術報告會在臨洮縣臨洮三館隆重舉行。
  • 隴西李家龍宮:世界最大的李氏族譜收藏中心
    隴西因在隴山以西而得名,自秦置隴西郡,漢設襄武縣以來,隴西為歷代郡、州、府治所在地,是古絲綢之路上的歷史重鎮,是隴右地區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以古老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彪炳華夏文明史冊,尤以天下李氏的「郡望」和「故裡」而名揚海內外。其文化底蘊豐富,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 都說天下李氏出隴西,那麼隴西到底在哪裡?老子出函谷關都去了哪
    姓氏古籍古人云: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隴西的由來和發展「隴西」地名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公元前280年(秦昭王二十七年)「使司馬錯發隴西……拔之。」(《史記·秦本紀》)這是「隴西」之名首次見於史籍。
  • 廣西有個隴西園,鄉村遊五星級景區,春日必遊景點
    隴西園位於廣西北流市石窩鎮龍田村。雖居山區,離北流市區80公裡,離最近的縣城陸川,也有4O公裡,但是卻是鄉村旅遊區五星級景區,真是藏於邊遠山區裡的金鳳凰!隴西園門口一角。再看度假區內。來到度假區門囗,只見「隴西園」這三個大字,蒼勁有力,端莊大氣。門牌的旁邊,則雕刻著一棵老乾虯枝的迎客松,松樹上雕著的幾隻丹頂鶴,栩栩如生,似是要飛的樣子。
  • 隴西——甘肅楹聯文化重鎮
    隴西,自古為文化繁盛之地。從宋設鞏州,自元鞏昌開府,所轄已二十七州,及今日之蘭州、白銀、定西、天水、平涼、慶陽乃至川陝局部,明代亦統轄秦、徽、階、岷、洮諸地,「一時成為甘肅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隴西縣誌(1990)》)。一定程度上,「隴西」是一個大地域的區域名詞,而不僅限於隴西一縣。儘管如此,今隴西縣作為古代「隴西」的承襲,其本身受到這個大地域之影響也是不可估量的。
  • 天下李氏 郡望隴西
    「隴西」與「李氏」的親緣關係,當從唐人先祖李虎算起。廣東梅縣李氏大宗祠所藏李氏族譜載:「五十五世祖虎公,顯妣周氏,公名克權,為魏將軍,受封為隴西公,李氏隴西之名由此。」據考證,李淵任隴西公時,就坐鎮郡治(今隴西縣),由此出現了「隴西興唐」的說法。
  • 【詩詞】隴西行
    1、隴西行:古代歌曲名。2、貂錦:這裡指戰士。3、無定河:在陝西北部。
  • 「展況」隴西.隴西--中國畫展(景德鎮)
    景德美術館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十周年景德鎮陶瓷藝術研究院十周年系列活動5月12日下午3點,隴西.隴西--中國畫展(景德鎮)在景德美術館開幕,出席嘉賓有:景德鎮陶瓷大學教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菊生,上海師範大學教授、景德鎮畫院院長柯和根,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彭竸強,景德鎮陶瓷大學教授楊冰,景德鎮陶瓷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何笠農、副院長俞暄,著名陶藝家樂穹,景德美術館館長金仲,甘肅壹玖柒捌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韓子林,參展藝術家梁宗文、李瑞芬、郭峰、李永霞,另外出席開幕式的還有鄧和平、熊亞輝、馬湧、張榮進
  • 隴西被CCTV-10報導長達40分鐘,全國出名了!
    CCTV-102020.6.11 23:06播出《中國影像方志》甘肅卷 隴西篇隴西篇橫亙在關中平原西部的這座山脈,高大而狹長,也被古人以「隴」字命名,古稱「隴坂」,今也稱「隴山」,即六盤山南延餘脈而在隴山以西的這片土地,便有了「隴西」之稱。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設置了三十六郡,其中就有隴西郡。位於隴西縣城中心的威遠樓,取「威震遠方」之意,曾是鞏昌府最雄偉的一座城樓,如今仍是隴西縣的地標性建築。隴西李氏文化興於周秦,顯於漢,盛於唐。在隴西李氏文化博物館,可以看到很多李姓家族捐贈的族譜,它們共同勾勒著一個宗族的變遷軌跡。
  • 天下李氏出隴西!
    天下李氏出隴西。古隴西,指的是戰國、秦漢至唐初先後以狄道(今臨洮)、襄武(今隴西)為郡治的隴西郡轄地。公元前280年,秦昭襄王始設隴西郡,郡治狄道。自戰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至三國曹魏黃初元年(220年),狄道作為隴西郡的郡治歷時五百多年。
  • 明代隴西畫家邊景昭再認識
    隴西是甘肅的文化重鎮,是聞名遐邇的歷史文化名城。在這些名譽的背後,是其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積澱,眾多的文化遺存,崇文尚藝的人文傳統。隴西自古名家輩出,僅在文化藝術領域,就產生過許多彪炳史冊、令後世敬仰的大師巨匠。
  • 上世紀90年代的隴西足球
    當時隴西足球的重心並不在縣城,而是分散在文峰、西郊和東郊的一些大型國有企業裡。  在文峰有鐵路和酒精廠職工所組成的足球隊。在東郊和西郊有兩個於上世紀60年代備戰備荒時期從東北搬遷過來的大型國有企業,當地人分別稱它們為「113廠」與「機修廠」。
  • 令人垂涎三尺的隴西燒雞粉
    翠綠的菠菜粉猶如翡翠,大塊的燒雞肉或雞雜加上蛋黃蛋白,澆上醇厚的雞湯,隴西久負盛名的燒雞粉一端上桌就令人垂涎三尺。  隴西曾是歷史上郡、州、府治之地,隴右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古絲綢之路必經之道。經濟文化的繁榮豐富了隴西飲食文化,逐漸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隴西菜餚,其中燒雞粉就是極具特色的。在眾多的隴西小吃中,此道小吃是為數不多能上宴席的。
  • 中國地方特色美食之定西美食:隴西篇
    隴西因在隴山以西而得名,是甘肅定西的一個大縣,這裡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交通要道。除了有優越的地理位置,這裡的美食也是受全國各地人歡迎的。今天,小編帶大家一起品味隴西美食,體驗一下不同的地域風情,看看有沒有你喜歡的美食呢?
  • 隴西高鐵——首陽站
    隴西人最關心的蘭漢高鐵渭源段線路問題在公布的文件當中被標註:從蘭州西站出發,中鋪站、 太石站、 新添鋪站、 臨洮站、 臨洮機場(玉井)站、會川站、渭源南站、首陽站。
  • 首屆中國·隴西李氏文化旅遊節將於8月在隴西召開
    7月23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定西市市長常正國宣布,首屆中國·隴西李氏文化旅遊節8月19日至21日將在隴西縣召開。此舉旨在進一步擴大隴西李氏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打造「世界李氏宗親尋根祭祖聖地和世界李氏文化中心」。隴西是李氏文化的發祥地,是世界李氏的「郡望」。隴西李氏文化是與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傳佛教文化齊名的甘肅四大文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