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1日,國資委宣傳局主辦的「我和我的祖國」第二屆中央企業故事大賽優秀故事宣傳發布活動在京成功舉辦,公布了第五屆中央企業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及故事大賽優秀作品獲獎名單,國資委副主任、黨委委員翁傑明出席活動並為獲獎代表頒獎。
中核集團推薦的《一生三次「我願意」》一部作品獲一等獎,《紅色筆記》、《一生只做一件事》兩部作品獲二等獎,《保密的陳年往事》一部作品獲三等獎,《草帽書記》、《換腦成功,初心不改》兩部作品獲優秀獎。同時,中核集團獲優秀組織獎。
展示活動上,中核集團還榮獲第五屆中央企業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組織單位,《核鑄強國夢—中國核盾牌》《點燃心中的那團火》兩個作品獲第五屆中央企業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
據悉,第二屆中央企業故事大賽共收到故事作品1288篇,經評審,評出優秀作品270篇。獲獎作品緊扣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主題,既突出展現了中央企業70年來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更鮮活呈現了新中國發展歷程中,中央企業一線工作者、先進人物的紅色記憶、崇高追求和感人故事,充滿了激動人心的愛國主義力量。
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全國總工會、國資委、中國文聯等部門有關廳局負責同志,中央企業文學專委會專家,中央企業代表、媒體代表等出席活動。「圓點直播」視頻等進行了網絡直播。
發布現場,中核集團一線職工通過情景劇的形式現場演繹了我國核物理學家、核工業前輩王承書先生的故事——《一生三次「我願意」》。
王承書先生是參與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項目為數不多的女性之一,曾被外界稱做中國的居裡夫人!她年近半百卻多次面臨改行,在一次次從零開始的艱難抉擇面前,她用三個「我願意」肩負起國家的重託,為祖國核事業,隱姓埋名30餘年,一生無私奉獻書寫報國誓言。
感人的故事、動人的講述,打動了在場的每一位觀眾。讓我們再次追憶王承書先生,感受先生以身許國的情懷和風骨,用銘記的方式向王承書先生、向兩彈元勳、向所有為國為民奉獻一生的國士獻上最好的致敬!
現世安穩,只因有人負重前行。
一生三次我願意
有這樣一位科學家,她是鄧稼先、楊振寧的老師和好友,她是中國鈾同位素分離事業的理論奠基人,她是參與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項目為數不多的女性之一,她隱姓埋名30餘載,用三個「我願意」肩負起國家的重託。她,就是王承書——一位不為公眾了解的核物理學家。
歸心似箭 一位真正的愛國者
王承書出生在上海的一個殷實的詩書之家,和普通的女孩子不同,她從小就有著極高的理科天賦。1930年,成績優異的王承書被保送到燕京大學物理系。在她看來,物理學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自然科學,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被嚴重破壞的國家需要這樣的科學來支撐,她所熱愛的物理學,不僅是個人興趣,更是日後拯救國家的利器!
1941年,王承書到美國密西根大學學習,1944年獲博士學位。在美學習期間,她勤學好學的品質讓她在異國他鄉綻放出燦爛的光芒,她與導師合作提出「王承書——烏倫貝克方程」,一發表就轟動了世界,至今仍被科學界沿用。烏倫貝克教授對她高度評價:「她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她的前途無可限量,如果在美國繼續工作研究下去,將會極大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然而,王承書雖是一位弱女子,可她瘦弱的身體裡,卻蘊含的巨大能量,她暗下決心:「我一定要回國,並且要帶著一身本事回去!」她拒絕了在美國「光明無限」的未來和優越的生活,衝破重重阻撓,毅然決然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1956年10月6日是王承書終身難忘的一天,在離別了十五年的祖國國境上,她第一次看到五星紅旗在空中飄揚。王承書夫婦排除重重阻撓回到了祖國,在他們回國前,還郵寄了三百多個包裹的書籍。她說:「我就是要為國家作貢獻,我不能等人家把中國建設好了再來,所以國家需要什麼我就幹什麼。」
隱姓埋名 經歷三次「我願意」
王承書的一生面臨著很多選擇,在一次次國家需要的時候,她肩負起國家的重託,為了祖國的核事業,多次從零開始,成為我國為數不多的理論物理學家、核物理學家和工程物理學家。
1956年,剛剛回國的王承書連凌亂的家都沒安頓好,就按照組織安排立即投入工作,到北京大學任教。由於當時國家的需要,王承書放棄了已經取得很大成就的統計物理學和熱力學專業,調到了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第4研究室)從事鈾同位素理論研究。面對回國後的第一次選擇,她沒有猶豫,沒提任何條件和要求,毅然決然服從國家需要,不惜從零開始。
1958年,我國籌備了熱核聚變研究室,聚變能被認為是人類最理想的清潔能源,也稱人造太陽。但當時這一技術在國內一片空白,也是王承書從未接觸的陌生領域,對46歲專業已經定型的她而言,這是一個充滿風險的巨大考驗。面對錢三強的邀請,王承書毫不猶豫地說出了「我願意」。 「半路改行我不怕,我願意接受這個任務!」接到任務,王承書馬上就帶領一些同志到蘇聯去學習,在回國的七天七夜的路途中,她把資料全部翻譯成中文,並很快出版出來。經過兩年的努力,王承書已十分熟悉這個領域,她帶領著一支理論隊伍,填補我國在熱核聚變理論方面的空白,為我國受控熱核聚變和等離子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正當王承書準備在熱核聚變領域中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時,一個突然的情況,不但再次令她從零開始,更讓她從國際物理學領域徹底「消失」了。當時,蘇聯撤走在我國的高科技領域專家,帶走大量技術資料,只留下一堆拆不走的機器和廠房,我國濃縮鈾生產工廠隨即陷入困境,而生產濃縮鈾是製造原子彈的核心技術。面對如此形勢,1961年3月,錢三強再次找到王承書:「承書同志,現在國家需要你再次轉行,這件事情要絕對保密,你看行嗎?」王承書平靜地說:「我願意!」她似乎是不假思索地說出了這擲地有聲的三個字。從此之後,王承書的筆記戛然而止,因為這次的選擇,意味著她要放棄之前所有的功成名就,從此隱姓埋名。
盡職盡責 一名真誠的共產黨員
王承書不僅將畢生精力獻給了鈾濃縮事業,更難能可貴的是她甘當人梯,為國家培養出一大批鈾同位素分離領域的高級人才。1961年,王承書先生主持了鈾同位素分離理論培訓班,培養了我國第一代鈾同位素分離理論隊伍,為蘇聯專家突然撤走後,能很快的地渡過技術難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63年底,高濃鈾投入生產,這是決定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是否成功的關鍵。大家都不敢保證數千臺機器啟動後能否產出合格的高濃鈾。大家屏住呼吸靜靜地等待著結果的出現,報告出來了,王承書緊皺的眉頭慢慢舒展開,臉上露出了笑容,大家知道成功了!王承書帶領團隊交付產品的時間比原計劃整整提前了113天,保證了原子彈的裝料。至此,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掌握高濃鈾研製技術的國家。
為了搞科研,王承書常年住在集體宿舍,很少回家,顧不上照顧丈夫和孩子。由於工作地點離家較遠,1958-1978年期間,她每周只能回家一次與家人團聚。為了帶隊伍,她言傳身教,直到80歲高齡還拿著放大鏡一篇篇看學生論文;為了保密,她從國內、國際的物理學術殿堂銷聲匿跡,再沒在學術刊物上發表過論文,連給學生的著作審校也不願署名。
1961年,王承書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那一天開始,她就把工資裡的大部分錢用來交黨費,剩下的幾十元錢裡,還要拿出一部分去資助學術活動和生活困難人員。有人勸她:「王先生,你不能這麼交,你還得生活呀。」王先生搖搖頭:「我既然入了黨,就要給黨做貢獻。」丈夫去世後,王承書將家裡的積蓄10萬元以丈夫的名義捐給了「希望工程」。
1994年6月18日,王承書先生平靜地離開了這個世界。她在遺著中強調,將家中的國庫券交最後一次黨費,銀行存款捐獻給希望工程。我們永遠不會忘記王承書先生為我國核工業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崇高精神,她光輝的一生將鞭策著我們核工業人牢記使命,勇往直前!
作者:連敏 李敏楠 張連合 席學武
原標題:《中核集團榮獲國資委中央企業宣傳文化工作十項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