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包說茶:《茶經》留下最早的古茶樹密碼

2021-01-09 騰訊網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在唐代以巴蜀為代表的南方就盛產茶葉,估計很多為野生大茶樹。自普洱茶熱以來,古樹茶倍受追捧。雲南大葉種茶屬喬木類型,根系發達,可長成參天大樹。在雲南民間有「樹的主幹有多高,主根有多深;樹幅有多寬,鬚根有多長」的說法。所以喬木大樹茶根較深,利於向土壤深部生長,吸收更多礦物質等養分,茶樹通過稀疏種植留養,養分充足,光照均勻,易形成高大喬木樹型。

今天我們所說的古樹茶,百年前都是稀疏種植的喬木茶,是以吸收土壤深層礦物質為主,這也是在同一個地方、同一個品種,古樹茶品質更好的原因。當然很多大茶樹後來進行低產茶園改造被臺刈,主幹雖然被臺刈,但樹根還在。目前人們所說的臺地茶,是指開水平臺地種植,形成密植、矮化、豐產的茶園。臺地茶因密植、矮化、求豐產,人工施肥較多,主根較淺,鬚根發達,是以吸收人工增加的養分為主,上世紀60年代開始在全國茶區推廣;而無性繁殖的茶葉良種,上世紀90年代在普洱、版納、臨滄等地推廣,多為臺地茶。

至於有「專家」說無性繁殖茶樹沒有主根,壽命短,品質不好,我看沒有科學依據,過去我也信以為真。但目前從新華國茶公司進行喬木稀疏留養的試驗來看,其實無性茶葉的主根也很發達,我用了四年的時間,只是改變留養方式的,放養的部分主根已近二米長,而密植、矮化的主根只有一米多長。這裡我舉個實例:今年雨量大,很多茶地坍塌,黃龍山的曼歇壩茶廠的臺地茶種於1963年,品種是勐庫大葉種,坍塌下來的樹根有1.8米左右長;而新華國茶公司的茶葉種於2008年,用無性系良種種植,2016年開始留養,樹高2米多,樹主根很粗壯,經測量有1.84長,目前兩個標本樣還放在公司。茶樹的樹齡一千年相當於人的一百歲。茶葉無性繁殖技術的推廣只有30多年,未來茶樹的壽命有多長?只有我們的子孫才知道。過幾年市場上又推出「無性良種喬木茶」也完全可能。

「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下者生黃土」

茶葉生長的好次取決於五個要素:土壤成分、自然環境(海拔、光照、降雨、植被等)、茶葉品種、種管模式、加工工藝。茶樹生長在雜石中(爛石),土石壤間有空隙,積累的各種礦物質成分更豐富,更利於根系生長,茶質就更好,正因為如此很多地方都抬高了「巖茶」的身價;櫟壤也就是我們習慣稱的土夾石,土壤透氣性好、保水性強,茶樹吸收的礦物質成分豐富,茶質好些也就自然;純黃土的壤土容易板結,透氣性不好,茶樹根系長得淺,吸收深層土壤的礦物質少,茶葉品質會更次些。所以茶樹越大、樹齡越久的根系就相對越長,土壤疏鬆的更有利於根系生長,更多吸收自然物質養分。古茶樹不需要人為施肥也能旺盛生長上數百年乃至千年,道理也在於此。

茶適「陽崖陰林」

「陽崖陰林」我理解的「陽崖」指向陽的坡地;「陰林」應同「蔭林」,遮蔭的樹木。植物的生長需要光合作用,茶樹需要陽光,也喜一定的遮蔭度,遮蔭度在40—50%為宜。同等條件下,向陽面的茶葉品質會好於背陰面的,有合理遮蔭度的品質好於整天太陽暴曬的。

從雲南各地的古茶山如普洱市的景邁山、金鼎山古茶、老烏山,版納州的易武、布朗山,臨滄市的冰島、昔歸等名茶山即可得到驗證。雲南解放後種植的茶園模式為高產密植型,連片規模化發展,也就形成把樹林清除,以開臺地種植的現代茶園模式(即臺地茶)。

但近幾年來普洱、版納、臨滄等茶葉主產區都在實施生態茶園改造,也就是在原來單純只有茶樹的茶園中重新種植適當的遮蔭樹,逐漸恢復生態系統,有條件的地方提倡進行稀疏喬木留養,說直白些,就是恢復老祖宗的種養模式。

茶 「紫者上,綠者次」在雲南眾多的茶葉品種中「紫茶」一直有些糾葛不清。紫茶是茶葉自然進化或人類栽培茶葉的漫長過程中,受地理環境、氣候、陽光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引發茶葉基因突變而成的變異品種,因茶葉中花青素含量高於其他茶葉,茶葉顏色呈現紫色,人們把這類茶葉統稱「紫芽茶」。陸羽的「紫者上」,用現代科學解釋為紫芽茶中花青素含量高,花青素被稱為「植物軟黃金」,具有非常好的抗氧化等功效。

紫鵑茶因為花青素含量比傳統的紫芽茶高,整棵樹都顯示紫色,這是大自然的恩賜。普洱茶從誕生起「大樹茶」就是它的標配。普洱茶名字始於1729年雍正皇帝的封賜,但這個茶之前就存在著。民國以前人們種植茶樹一般採用「地埂茶」「滿天星」式栽種,即自然隨意的開塘種植,放養成高大的茶樹。

所以目前普洱茶界推崇古樹茶,是長期市場形成的,只要普洱茶還存在於市場,這種千百年來形成的共知不會輕易改變。無論是在北京故宮裡倖存的「萬壽龍團」貢茶,還是印級茶、號級茶、88青、001、奧運國茶等,都離不開古樹茶(大樹茶)的身影。都在講古樹茶更好喝,但為什麼古樹茶比臺地茶和小樹茶好喝?綜合上述,古樹茶好喝是因為其樹根扎的深,更多吸收了土壤深層的礦物質。所以我認為如果樹茶留養方法不得當,即便茶樹樹齡過了百年也不一定好喝;如果留養方法得當,即便茶樹樹齡只有幾十年也會好喝。古樹茶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新華國茶 包忠華 供稿)

版權聲明

文/來源:雲南網

本文歸原創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謝謝!

◎溫馨提示

相關焦點

  • 古茶樹中的「王者」
    古茶樹中的「王者」古茶樹生長環境遠離人類居住的地方,清幽純淨,沒有任何現代文明的汙染。古茶樹千百年與自然和諧共生,周邊地區植物的多樣性、原始性保存較好,自身已經具備了抵抗各類病蟲害的能力,無需使用農藥,沒有農殘的擔憂,更天然健康。現在茶葉市場上把百年以上的大葉種茶樹製成的茶都稱作「古樹茶」。
  • 國家一級評茶師莫榮桂:貴州古茶樹體內有「密碼」
    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 何沛凌)關於古茶樹的起源地,學界曾經流傳著好幾種說法,如今茶樹原產自中國的說法基本已成為共識,那麼中國古茶樹的起源地又在何處呢?其實,「密碼」就在貴州古茶樹體內。在貴陽舉行的中國古茶樹群高峰論壇結束後,各界探尋茶之起源十分熱烈。6月29日,貴州省綠茶品牌發展促進會專家組組長、國家一級評茶師莫榮桂接受了多彩貴州網記者的採訪。
  • 茶友們所說的栽培型、野生型古茶樹該如何區分
    前言:最早的關於茶的記載文獻,有人說是《茶經》中記載的「神農氏」用茶解毒的故事,也有人說是西漢的《僮約》,三國的《廣雅》。但毫無疑問,茶作為東方之瑰寶,歷史悠久,是許多人津津樂道之佳品。然而什麼對於茶友們常說的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古茶樹,又應如何區分,功效又有什麼不同呢?
  • 國家一級評茶師莫榮桂:解開茶源地之謎 貴州古茶樹體內有「密碼」
    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 何沛凌)關於古茶樹的起源地,學界曾經流傳著好幾種說法,如今茶樹原產自中國的說法基本已成為共識,那麼中國古茶樹的起源地又在何處呢?其實,「密碼」就在貴州古茶樹體內。  在貴陽舉行的中國古茶樹群高峰論壇結束後,各界探尋茶之起源十分熱烈。
  • 新發現:解讀《茶經》「精行儉德」的密碼,就在《茶經•七之事》
    解讀《茶經》「精行儉德」的密碼就在《茶經·七之事》作者 陳偉群茶聖《說文解字》:「精,擇也。」擇,擇善而從。「精行儉德」則應理解為:擇善行而從、擇善儉而從、擇善德而從。《茶經》中「精行儉德之人」,就是指擇善行茶之人、擇善儉茶之人、擇善德茶之人。
  • 漢陽陵出土兩千年前最早的「古茶」,還自帶一個難解的謎團!
    但在這座博物館中,卻收藏了一件兩千年前最早的「古茶」,它本身還自帶一個難解的歷史謎團,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揭開這件物品的神秘面紗。(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茶經》茶的命名之書(上)
    《茶經》茶的命名之書(上)《茶經》在今日汗牛充棟的茶書著作中依舊閃閃發光,並且是光芒最為顯要的一本茶書。因為這本茶書,是一切茶書之始,猶如茶道之始,它對茶的命名之功不朽,任何一本茶書都不可替代。陸羽《茶經》,對於好茶之人早已家喻戶曉,各種研究文章早已汗牛充棟,似乎再沒什麼可說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原因很簡單:短短七千餘字的《茶經》,被尊為世界茶書第一經典。而經典的魅力,正在於可以反覆揣摩品讀,就像一杯永遠不會喝淡的茶,經歷時間的反覆衝泡,依舊茶味深厚,魅力猶在。
  • 返鄉大學生通過古茶樹群用心種植出有機茶
    ,差不多有4、5百株,原來都根本沒把這些古茶樹當成珍貴的東西,春天誰想喝茶了,就到古樹上摘點新芽,手工做一點茶葉自用,後來政府請了一些專家做了考察認定後,這些茶樹才成了寶貝。,"四哥"家裡就有幾十顆,"四哥"是返鄉大學生,他覺得家鄉太貧窮了,這些古茶樹都是寶貝,而且家鄉的土壤環境特別適合種茶,可以通過種茶帶領鄉親們致富。
  • 勐海,品茶論茶不得不說的地方,一個訴說傳奇的古茶樹產地!
    勐海,傣語為「英雄居住的地方」和「勇敢人居住的地方」,位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西部,被譽為「世界茶樹王之鄉」、「世界茶王之鄉」、「 普洱茶聖地」、「 中國茶都」、「茶鄉勐海」、「西雙版納春城」等美譽,也是國際茶界公認的世界茶樹原產地中心地帶和馳名中外的普洱茶發祥地之一,是滇藏茶馬古道的源頭和滇緬通關的重要驛站
  • 如何評價茶的好壞?聽聽「茶神」陸羽的《茶經》怎麼說
    茶是世界上三大飲料之一。我國是茶葉原產地,是世界上最早利用並生產茶葉的國家。1823、1824年又相繼在薩地亞,賽比薩加發現類似野生的茶樹,因此不少學者認為印度是茶的原產地。如1872年貝爾登(S.Bail-don)的《阿薩姆的茶樹》,1912年勃郎(E.A. Browne)的《茶》,1974年艾登(F.Eden)的《茶》等書,都有這樣的看法。但近幾十年來,我國在西南地區發現的野生茶樹不下數十處,廣東、廣西、湖南、福建也有發現。
  • 如何評價茶的好壞?聽聽「茶神」陸羽的《茶經》怎麼說
    茶是世界上三大飲料之一。我國是茶葉原產地,是世界上最早利用並生產茶葉的國家。皎然是謝靈運之後,為湖州興國寺禪宗高僧,詩文俱佳,精於茶事,他留下不少與陸羽交往的詩。如《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詩云:「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他們認為飲茶是高雅的。陸羽既有長期的實踐經驗,又與名士高僧來往,互相交談研究,終於寫成《茶經》一書。
  • 探訪雲南茶樹起源地,驚豔世界的茶之始祖茶樹王
    結合千家寨古茶樹的地理緯度,海拔高度,光溫水溼等資源條件,進行類推測算,1號古茶樹的樹齡約2700年,2號古茶樹的樹齡約2500年,是迄今為止最古老的野生大茶樹。它們的存在對於茶樹原產地,茶樹遺傳多樣性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勐海巴達茶樹王巴達茶樹王位於勐海城西58公裡的巴達茶山,也叫做賀松茶山。
  • 在中國人第一次發現茶的地方,現在還有千年古茶樹群,產的茶帶蜜香
    中國是茶的故鄉。但如果問起中國的飲茶歷史發源於何時何地,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相傳,茶祖炎帝神農氏在這裡發現了茶。我國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記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這個「荼」,就是現在所說的茶。
  • 茶樹的介紹與寓意
    千百年來,茶,在中華民族的生活中,散發清香,在世界各個角落,播種著我國人民世界各民和族之間的友誼。古老茶樹的發現我國是茶葉的故鄉,是世界上最早種茶和飲茶的國家。古時稱茶為「茶」(讀t),又名檟(讀j)、茗、殫等。
  • 錢塘天竺禪茶韻,陸子茶經始留名——西湖茶文化之源
    在我國的10個省份都發現了古茶樹的分布,據考證,現存最早最老的大茶樹已經有2700多年的歷史了。隨著歷史長河的發展,我們從最初茶的藥用到食用再到飲用,逐漸也衍生出豐富多樣的中華茶文化。隨著文化交流,茶葉從雲貴高原漸漸傳入祖國的大江南北。從漢代到三國時期,茶沿著長江東下,來到了長江中下遊地區。至此,茶葉的重點也逐漸發生轉移了。
  • 茶經古籍:現存最早《茶經》版本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沈冬梅經過近10年來的研究考證,確認國家圖書館所藏的宋刻百川本《茶經》為世界上現存時間最早的《茶經》版本,並經過認真校勘發現這個版本的《茶經》有錯訛30多處。   這一研究成果日前在陝西楊凌召開的「中日韓茶文化學術研討會」上首次公開披露後,引起與會專家的高度評價。
  • 中國茶對世界貢獻太大了,你知道誰是引種中國茶樹最早的國家嗎?
    眾所周知,中國的茶葉歷史悠久,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發現並利用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四五千年了,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在歷史上吹響了中華茶文化的號角。從此茶的精神滲透了宮廷和社會,深入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
  • 讀《茶經》快速識茶篇「二之具」
    顏師古云:「籝,竹器也,容四升耳。」陸羽《茶經》二之具譯文:籝,也叫籃,又稱為籠或莒,是一種竹編容器,容積大小分為五升、一鬥、兩鬥、三鬥。它是採茶人背著採茶葉用的。(籝,讀「盈」音,在《漢書》中有「黃金滿籝,不如一經」之說。顏師古曾說:「籝,是一種竹器,容量四升。」陸羽《茶經》特殊字詞注釋:籝:竹編的筐或籠子。筥:竹編盛物器具,圓形。
  • 胡文峰:讀《茶經》,品保靖黃金茶 | 夜讀往事FM·委員讀書
    我們保靖目前分布有7大古茶園,年代在明清及民國,古茶樹主幹圍徑在30cm以上的古茶樹有2057餘株,面積約148600平方米。  這些古茶園在呂洞山鎮黃金村,原來是葫蘆鎮,有著 「雨洗青山四季春」「高山雲霧出名茶」的獨特地形。經過多年發展,保靖黃金茶麵積已發展到12萬畝,其中可採面積6萬畝。
  • 陸羽《茶經》為什麼無視雲南?!
    陸羽《茶經》中為何隻字不提雲南?古茶樹的死亡背後,透露出過去怎樣的茶樹生態環境保護觀?聽小黑對談周重林獨家揭秘!陸羽《茶經》從未提過雲南茶,80年代的《茶經》研究卻屢屢提及雲南南糯山茶王樹,這背後有什麼歷史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