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止2020年5月,中國(不含港澳臺)333個地級行政區中,共有8個含「城」的地級市;2348個縣級行政區中,有146個含「城」的地名。為什麼有這麼多含「城」的地名呢?讓我們從古代「城」字演變說起。
【「成」字演變】
「成」的字形演變
「成」字始見於甲骨文,甲骨文的「成」字,右部是一把寬口長柄大斧「戌」,左下有一直條長形物。春秋時期,下方寫作短豎的一筆,與「戌」上面的短橫相連,並在短豎的中部加點作裝飾。篆書更把「成」字訛變為「戊」裡藏「丁」。在這以訛傳訛的基礎上,至楷書將右上角與整體相連的一筆變為相對獨立的點,「丁」字形變為一橫折鉤,「成」字才最後定型。
關於「成」的字源,許慎《說文解字》認為「成」是個形聲字,「戊」為形旁,「丁」為聲旁。從全字構形看來,仿佛有以人斧劈斬一木以表示「決心」「發誓」,表示「已畢其功」之意。
【「城」字演變】

「城」有兩種字形,第一種是從髏(guō), 「髏」是「郭」的古字,其字形像兩座城樓相對立的象形圖案,是城牆的意思,從「髏」者始見於西周金文。第二種是從土,從土者約出現於戰國時期,早期為上下結構。上面是「成」,下面是「土」。從土,是說城牆、城樓是用土築起來的。在「城」的意義上,從髏從土意義相通。《說文》小篆後「成」下的「土」移到「成」左面,變為左右結構,發展至今。
【由牆而城】
內城外郭示意——以明代南京城為例
在古代,人口居住相對集中的地區稱作「都」、「邑」,專門建在都邑四周的用來防守的牆,就叫作「城」。所以說 「城」一開始不是城市,而是專指「城牆」。比如李白在《送友人》詩句「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中的「郭」和「城」都表示城牆的意思。
城由專指城牆,進而指城牆以內的地方,比如東城、西城,再後來王朝所在的國都、諸侯的封地、卿大夫的採邑都通稱為「城」,所以後來含「城」的地名越來越多。
【含「城」的地級行政區】

(1)運城:漢設司鹽都尉治此,因名司鹽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建城,俗稱鳳凰城。徙鹽運使司治此,始有運城之名。清乾隆《運城志》:「因運司駐札,故名運城。」
(2)晉城:因戰國初韓、趙、魏三國分晉,後封晉君於此,故名。
(3)鹽城:西漢元狩四年(前119年)置鹽瀆縣,屬臨淮郡。東漢屬廣陵郡。三國廢。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復置,仍屬廣陵郡。東晉義熙中改鹽城縣。《江南通省輿圖冊說》:「環城皆鹽場,故名鹽城。」屬山陽郡。
(4)聊城:春秋時為齊聊城邑。《戰國策·齊文》:「燕將攻下聊城。」即此,聊城市以古聊城為名。
(5)塔城:至元十九年(1282年),設置塔爾巴哈臺驛。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政府設塔爾巴哈臺參贊大臣,二十九年修築肇豐城,三十一年參贊大臣府東遷二百餘公裡,重建塔爾巴哈臺綏靖城,簡稱塔城。
(6)宣城:西漢置宛陵縣,為丹陽郡治,故城即今宣城市。
(7)白城:據《東三省古蹟遺聞續編》:「洮安縣,原名白城子。因該地舊有城基,其城牆均以白土墁之,故蒙古人名之曰白城子。」
(8)防城港:清乾隆十二年(1747)移管界巡司於此,屬欽州,改為防城巡司。光緒十四年(1888)改為防城縣。
【含「城」的縣級行政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