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農業的遠古印記

2020-12-14 中國張掖網

  原標題:【溯源甘肅】

  河西走廊農業的遠古印記

  玉門市出土的玉石權杖頭

  屬沙井文化的三角紋圜底罐

  玉門火燒溝發現的屬四壩文化代表的人形彩陶罐

  屬沙井文化的鴞首權杖頭

  本報特約撰稿人高 榮

  河西走廊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乾旱少雨,氣溫較低,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年平均氣溫6℃-10℃,年均降水量約36毫米-200毫米,年蒸發量卻高達2000毫米-3500毫米以上。但是,祁連山脈的冰雪融水順著由南而北逐漸下降的地勢形成了大大小小50多條河流,匯集成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內陸河先秦水系,在祁連山北麓山前衝擊帶及河流沿線形成的片片綠洲,就成為河西一帶先民生息繁衍的重要場所,考古發現的史前遺址大多位於這些地帶。考古資料表明,至遲在新石器時代,河西走廊已經有了較為發達的原始農業。這從河西走廊發現的眾多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四壩文化和沙井文化遺存,可得到印證。

  一

  馬家窯文化廣泛分布於黃河上遊的甘、寧、青地區,其年代從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延續時間長達1000多年,可分為馬家窯、半山和馬廠三個類型。就其年代而言,馬家窯較早,半山次之,馬廠最晚。這三個類型的遺存在河西走廊地區均有發現,但分布很不均衡,河西走廊東部的武威地區明顯多於中、西部的張掖、酒泉。總體而言,馬家窯文化遺址廣泛分布在河西走廊天祝、古浪、涼州、民勤、金昌、永昌、山丹、民樂、甘州、高臺和肅州、金塔等地,尤其是在今酒泉市東南60公裡處祁連山北麓豐樂河東岸臺地上發現的馬家窯文化照壁灘遺址,突破了以往關於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最西止於武威的認識。

  張掖西城驛遺址一期,年代距今約4100年-4000年,屬於馬廠晚期遺存,其房屋均為半地穴式,出土有陶器、石器、骨器和玉器,還有粟、黍等炭化作物和少量煉銅爐渣。根據對永昌鴛鴦池新石器時代馬廠類型151座墓葬的發掘情況來看,出土的器物有石器、骨器、角器、陶器和各種質地的裝飾品,尤以陶器為最多。其中生產工具既有大型磨光石器,如石磨盤、磨棒、石錛、石斧、石刀,也有為數不少的細石器、骨器和骨石複合工具,還有陶器(如陶紡輪)和打制的有肩石斧;磨製石器大多質地堅硬,刃部鋒利,且有2-3個鑽孔,便於挖土翻地、砍砸樹木、收割和打碾糧食。說明當時的人們過著以農業為主的生活,同時飼養豬、狗、羊等家畜,制陶業已很發達。在該遺址M134中,還發現了內裝粟粒的高達70釐米的大陶甕。據推算,這件大陶甕可裝粟66.9公斤。如果沒有發達的農業生產,就不可能有這樣大容積的器物出現。在該遺址M69和M153中,還發現了類似於酒杯的小陶杯,說明當時的穀物除供人們食用外,還用來釀酒。

  二

  齊家文化因最早發現於甘肅廣河縣齊家坪而得名。主要分布在黃河上遊及其支流渭河、洮河、大夏河、湟水和西漢水等流域,寧夏南部和內蒙古西部也有零星發現,其年代約為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600年。

  齊家文化在河西走廊主要在武威一帶,在張掖西城驛二期也發現了齊家文化遺存,其中武威皇娘娘臺是一處典型的齊家文化遺址,出土了包括生產工具、生活用品、卜骨和裝飾品等在內的各種遺物。其中石制生產工具數量龐大,約有1000件,大多採用硬度較高的石料磨製而成,器形規整,刃口鋒利;粗糙的打制石器已基本絕跡。這些磨製石器,既有翻土耕種用的斧、鏟和加工製作工具用的錛、鑿,也有收割莊稼的刀、鐮,還有加工穀物的杵、磨盤和研磨器等,說明從耕種、收穫到加工用的各種工具,都較馬家窯文化時期更為齊備。張掖西城驛一、二期遺存發現了粟、黍、小麥、大麥等多種農作物炭化籽粒,其中一期為馬廠晚期遺存,年代為距今約4100年-4000年;二期文化內涵豐富,既有馬廠晚期遺存殘留,也有馬廠晚期向四壩文化過渡的遺存,還有齊家文化遺存,年代為距今約4000年-3700年;其中在二期遺存發現的小麥和大麥,年代距今4000年前後,早於距今3500年前後的民樂東灰山遺址所出標本,是迄今為止河西地區所見小麥、大麥出土數量最多、年代最早的。

  在皇娘娘臺遺址出土了大量牛、羊、豬、狗、鹿等家畜和野生動物的骨骼,還有錐、針、鏟、鑿、鏃、叉等骨制工具和骨簪、骨珠等裝飾品及各種卜骨,反映出畜牧業在當時人們的經濟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

  四壩文化因首先發現於山丹縣四壩灘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丹、民樂至玉門、瓜州一帶,包括張掖(今甘州)、高臺、金塔、酒泉(今肅州)等地,其最東可能進至武威一帶。其典型遺址主要有玉門火燒溝、酒泉幹骨崖、山丹四壩灘、民樂東灰山、民樂西灰山、張掖西城驛三期遺存、玉門沙鍋梁和安西(今瓜州)鷹窩樹等。這些遺址所出器物不僅數量大、種類多,而且石器、骨器、陶器與銅器、金銀器共存;但銅製工具僅限於小型的刀、錐等物,農業生產工具主要還是石器,計有打制的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有肩石斧、凹腰石斧、石刀和磨製的石刀、石斧、石鐮、石錛、石鑿、石鏃、石臼、石球、石磨盤、石磨棒及穿孔石鋤等,雖然製作粗糙、打磨簡單,但從墾殖、收割到打碾加工,各個環節所需工具一應俱全,足見農業生產在人們的經濟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考古工作者曾數次在民樂東灰山遺址採集到小麥、粟、稷等多種農作物炭化籽粒,經鑑定為人工栽培作物;張掖西城驛三期遺存中也出土了炭化作物;在玉門火燒溝遺址還發現貯存粟的大陶罐,一些器物表面殘存有麻類紡織品的痕跡,則進一步說明四壩文化時期已經掌握了栽培小麥等的技術,並已種植粟、麥等多種農作物。

  四壩文化的墓葬形制結構各不相同,隨葬品也多少不等,多者有19件,少者只有1件,有些則是沒有任何隨葬器物的空墓,顯示出明顯的貧富和等級差別;隨葬品中既有陶、石、骨器和金、銀、銅器,也有馬、牛、羊、豬、狗、鹿等家畜和動物骨骼,其中以羊、豬數量最多,有的墓葬隨葬羊多達44隻,足見畜牧業也很發達。

  根據酒泉下河清遺址發現四壩文化疊壓在馬廠類型之上的地層關係和幹骨崖四壩文化墓葬的填土中有馬廠類型彩陶片的情況,以及火燒溝遺址標本測定的前1950年-前1430年的絕對年代判斷,四壩文化晚於馬廠類型是可以肯定的。尤其是張掖西城驛遺址的發掘,進一步明確了馬廠晚期——西城驛二期遺存——四壩文化這一完整的地層關係。從四壩文化遺址的出土物分析,是以旱作農業為主,兼有飼養並進行冶金等手工業生產活動的半農半牧類經濟形態。只是由於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的不同,在不同地區也有偏重農業、畜牧或狩獵的差異。但就其建築遺蹟和隨葬器物來看,四壩文化的居民已有較為穩定的定居生活。

  四

  沙井文化因最初發現於民勤縣城西南25公裡的沙井村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石羊河、金川河下遊沿岸和湖泊沿岸的民勤綠洲與永昌盆地之間,代表性遺址除民勤沙井,還有永昌三角城、蛤蟆墩和柴灣崗等,從西周早期至春秋晚期,前後延續時間很長,其樹輪校正年代為前1310年-前409年之間。

  沙井文化遺址出土器物有石器、陶器、木器、骨器、角器和銅器、金器、鐵器等。石器中打制和磨製兼備,主要器型有石斧、石刀、石球、石杵、石臼、石磨盤、石磨棒等;陶器種類簡單,缺少變化,且均為手制,工藝較粗。大多為夾砂紅陶,多加羼和料,泥質陶極少見。器物主要有罐(單耳、雙耳和平底罐等)、鬲、壺、豆、盆、碗、杯、紡輪和陶球等,多由泥條盤築或捏塑而成,故器形不甚規整。隨葬品以動物骨骼居多,每座墓中幾乎都有牛、馬、羊頭骨和蹄趾骨隨葬,在柴灣崗遺址的一些房子內,發現有儲藏穀物的小窖穴;在三角城遺址也發現一批窖穴,個別窖穴坑內還有殘存的穀物遺蹟。

  由於沙井文化內涵極為複雜,對其性質尚有分歧。或認為沙井文化有大量殉牲的牛、馬、羊頭骨和驢蹄趾骨,其中以羊頭骨最多;隨葬器物有大量青銅牌飾、綠松石珠、骨珠和骨牌等,青銅器形制與鄂爾多斯青銅器等相似,沙井文化的分布地區、文化特徵以及延續時間又與月氏在河西的駐牧區域、文化屬性和活動時限相符。因此,沙井文化就是月氏的遺存,其社會經濟以畜牧業為主;沙井文化遺址中發現大量箭鏃、箭杆、弓弭、彈丸和眾多的石球、陶球,表明狩獵在當時經濟生活中仍佔有重要地位;至於墓葬中發現穀物和諸如磨棒、磨盤、石臼、石杵等糧食加工工具,則表明沙井文化有一定的農業經濟。也有學者認為,沙井文化中雖然含有眾多遊牧文化因素,但總體上仍是以定居農耕生活為基調的文化。至於沙井文化的主人是誰,目前尚難確定。但從其住地已出現城郭(三角城)來看,沙井文化不可能屬於大月氏。還有學者認為,沙井文化的居民雖已形成相對穩定的聚落,從事一定規模的農業生產,種植一定的經濟作物,並從事狩獵活動,但其生產方式仍然是以畜牧業為主,豢養的牲畜主要有羊、馬、牛及個別驢、駱駝,其居民主體應是羌戎。因此,沙井文化是在當地羌戎原始文化基礎上,受北方草原文化影響而形成的獨具特色的青銅文化。

  研究表明,沙井文化中農業和畜牧業因素並存,且各有其明顯的特徵。從沙井文化遺址中發現穀物和骨、石、銅、鐵製的農耕生產工具及石磨盤、磨棒、石臼、石杵等糧食加工工具來看,沙井文化已有較為發達的原始農業;該文化遺址中發現眾多小件銅器又具有濃厚的草原文化氣息,隨葬品中大量動物和家畜骨骼及箭、鏃等狩獵工具,反映出畜牧和狩獵在當時人們的經濟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因此,單純強調農業經濟因素而忽視畜牧業發展,或者過分突出畜牧業而無視農業生產的重要影響,都是片面的。誠然,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流動性,但這並不等於遊牧民族沒有相對的定居點;定居的農耕生活並不排斥畜牧和狩獵。事實上,人類早期的生活往往是農牧、漁獵經濟兼營並重,互為補充。雖然沙井文化已進入銅器時代,生產力水平已有較大提高,但整個社會經濟仍然是農牧並重,我們姑且將其稱為半農半牧經濟。

  內容各異、各具特色的文化遺存遍布河西各地,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河西先民已在這裡生息繁衍。雖然由於地理環境和時間先後的差異,其文化內涵不盡相同,但農業和畜牧(家畜飼養)在當時人們的經濟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他們通過種植粟、麥等農作物,創造了較為發達的原始農業,同時還馴養家畜。這些文化遺存,既吸收了周邊民族的文化因素,又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在族源、族屬上表現出多元民族結構,在生產和生活方式上,也是農牧業並存,兼有漁獵。這固然與地理環境有關,但民族成分複雜也是重要因素。因此,河西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區,並非虛言。河西走廊不愧是一條歷史悠久的文化走廊。

 

 

編輯: 楊旭康

相關焦點

  • 「溯源甘肅」河西走廊農業的遠古印記
    【溯源甘肅】河西走廊農業的遠古印記玉門市出土的玉石權杖頭河西走廊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乾旱少雨,氣溫較低,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年平均氣溫6℃-10℃,年均降水量約36毫米-200毫米,年蒸發量卻高達2000毫米-3500毫米以上。
  • 河西走廊農業的遠古印記 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河西走廊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乾旱少雨,氣溫較低,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年平均氣溫6℃-10℃,年均降水量約36毫米-200毫米,年蒸發量卻高達2000毫米-3500毫米以上。  齊家文化在河西走廊主要在武威一帶,在張掖西城驛二期也發現了齊家文化遺存,其中武威皇娘娘臺是一處典型的齊家文化遺址,出土了包括生產工具、生活用品、卜骨和裝飾品等在內的各種遺物。其中石制生產工具數量龐大,約有1000件,大多採用硬度較高的石料磨製而成,器形規整,刃口鋒利;粗糙的打制石器已基本絕跡。
  • 河西走廊的佛教聖地,馬蹄寺石窟群
    馬蹄寺石窟群位於甘肅省張掖市境內,因傳說當中天馬在此落有馬腳印而得名,傳說中的馬蹄印記現在存於普光寺馬蹄殿內,成為鎮寺之寶。馬蹄寺石窟群是包括馬蹄北寺、馬蹄南寺、千佛洞、金塔寺、上觀音洞、中觀音洞、下觀音洞等7處洞窟群在內的石窟群。
  • 遇見| 走進遠古時代 觸摸「印記」,話說圖騰
    在我們熟知的記憶中,各民族與國度都有自己的印記與標誌,而這種明顯的特徵最能彰顯的就是--圖騰。 什麼是圖騰呢?粗淺的來說,它如同我們的身份證一般,是我們獨一無二的,也是唯一不可複製的。可以理解圖騰便是一個部落或民族國家的身份標識。無論在考古學資料還是歷史學資料中,亦或是文化文字資料中,都隨處可見。
  • 【思考甘肅】在新起點上加快河西走廊高質量發展
    原標題:【思考甘肅】  在新起點上加快河西走廊高質量發展  張勇民 張致殿  在新一輪的西部大開發中,河西走廊要從戰略角度考慮,補齊短板,增加水資源的供給總量,釋放其優勢資源、區位潛能和空間潛能。
  • 「溯源甘肅」河西走廊的早期居民
    【溯源甘肅】河西走廊的早期居民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汪受寬甘肅省中部以南北流的黃河為界,大體分為河東和河西兩部分,河西部分就是通常所說的河西走廊一先秦文獻記載,從傳說時代以前到春秋間,大夏人就耕牧於塔裡木盆地以東,河西走廊和隴西各地,與羌人雜居。漢隴西郡有大夏縣(治今廣河縣阿力麻土古城),今臨夏境有大夏河,都是大夏人曾經居住於此的印記。春秋時期,大夏人兩次因外力影響向西遷徙。一次是公元前651年前齊桓公「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上卑耳之山。」迫使大夏人向河西走廊遷徙。
  • 穿越河西走廊歷史
    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西至古玉門關,南北介於南山(祁連山和阿爾金山)和北山(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間,長約900公裡,寬數公裡至近百公裡,為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地,形如走廊,稱甘肅走廊。因位於黃河以西,又稱河西走廊。
  • 探訪河西走廊驪靬古城:古羅馬後裔發展旅遊致富
    探訪河西走廊驪靬古城:古羅馬後裔發展旅遊致富  【解說】在河西走廊中段的戈壁灘上,有一座以「消失的羅馬軍團」為歷史背景的驪靬古城。2000多年前,古羅馬軍團遠徵失利,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驪靬人逐漸和漢族及其他民族相融合,現存的驪靬遺址成為了中西文化交融的見證。
  • 涼州葡萄四時芳醇 琉璃美酒千鍾賓朋 河西走廊第十屆有機葡萄美酒...
    品鑑推介、學習交流、專家論壇、創新營銷模式、葡萄美酒盛會……河西走廊葡萄酒人向世人全方位呈現出葡萄酒的魅力。河西走廊有機葡萄美酒節曾榮膺2017、2018年度中國會展業「十佳品牌節慶」年度大獎,並於2019年11月榮獲「輝煌70年·中國最佳節慶活動獎」。2019年10月,甘肅河西走廊葡萄酒產區榮獲「世界美酒特色產區」殊榮。
  • 文明海陽--遠古的印記(上)
    原文聯主席孫長良一直致力於海陽遠古文明的研究,他告訴我們,膠東都有貝丘遺址,海陽明顯的多於其他地方,大約能佔全膠東的四分之一,而且海陽的貝丘遺址不僅多而且大。據了解,2萬平方米的貝丘遺址在全國就算比較大的,而海陽這些大部分超過1萬5千平方米,龍山街道的小胡格莊有個遺址最大,有18萬平方米。
  • 紀錄片《河西走廊之嘉峪關》今日開播
    紀錄片《河西走廊之嘉峪關》海報11月25日起至11月30日,紀錄片《河西走廊之嘉峪關》在CCTV-9播出。作為2015年的紀錄片《河西走廊》續篇之一,這是一部以嘉峪關為軸心,折射嘉峪關城從明清至近現代歷史恢弘進程的紀錄片。
  • 聽音有感之《河西走廊之夢》
    《河西走廊之夢》是紀錄片《河西走廊》的主題曲,不知是因為這首曲子喜歡上了這部紀錄片,還是因為這部紀錄片喜歡上了這首曲子。 音樂響起,一幅幅畫面和旋律一起在黑夜裡展開…… 舉目環顧四野的是誰? 是一心向西鑿空西域的張騫?
  • 什麼原因使河西走廊失去了昔日的繁華?
    河西走廊位於黃河以西,夾在祁連山和阿拉善高原之間。它與西部的大沙漠相連。東西長約一千公裡。它包括今天的酒泉,嘉峪關和張掖,金昌和武威市以及蘭州,白銀市和臨夏回族自治州的全境,以黃河以西的走廊命名。河西走廊不僅是連接中原新疆和中亞的交通隧道,也是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之間的交匯區。
  • 敦煌莫高窟裡的「洛陽印記」
    原標題:「一帶一路全球行」報導團在敦煌莫高窟找到了「洛陽印記」  近日,新華社「一帶一路全球行」報導團沿著古絲路的河西走廊,途經嘉峪關抵達敦煌。在莫高窟採訪時,記者找到了不少「洛陽印記」,其中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在莫高窟藏經洞發掘出的唐朝第一長詩《秦婦吟》。  敦煌  敦煌市位於河西走廊最西端,甘、青、新三省區交界處,隸屬酒泉市。
  • 河西走廊札記 (組詩)
    生離死別的情話也被漢字在鉛丸上莊重地做了標記戍關將士對著明月的長嘯綁在馬鞍,奔波在荒草萋萋的古道馬蹄,鼓槌一樣敲擊大地奔走了千年的驛馬沿烽燧、驛館、綠皮火車一路向西如今奔走在一根細若髮絲的光纖上河西走廊河西大地上,莊稼種了收,收了種像一篇反覆修改的文章
  • 農業之神炎帝神農氏,遠古傳說中的太陽神
    --中國遠古傳說中的太陽神,即神農氏,又稱炎帝。傳說炎帝神農,人身牛首,三歲知稼穡,長成後,身高八尺七寸,龍顏大唇。--神農氏本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領,後發明農具以木製耒,教民稼穡飼養、制陶紡織及使用火,因功績顯赫,以火得王,故為炎帝,也因發明農耕技術而號神農氏,被後世尊為農業之神。炎帝神農在位120年,曾建都山東曲阜,傳七代世襲神農之號,共計380年。
  • 藝展回顧:《從遠古走來——甘肅彩陶展》掠影
    >藝展回顧:《從遠古走來——甘肅彩陶展》掠影壹叄年,無錫博物院舉行了《從遠古走來——甘肅彩陶展》。奔騰不息的黃河、雄渾肥沃的黃土高原、綿延千裡的河西走廊,孕育了豐富發達的新時器時代及青銅時代文化,包括多姿多彩的彩陶藝術在內,是甘肅數千年綿延不絕的獨特文化風貌的體現,也是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輝煌燦爛的一頁。
  • LOL這一個小小的改動,讓遠古龍BUFF的身價瞬間翻番!
    自從LOL加入四條元素龍以及遠古龍後,玩家在對於地圖資源的爭奪上就變得更加激烈,由於四條元素龍是隨機刷新的,所以也給比賽帶來了很多不確定性,但從目前來看,元素龍的基本優先級就是火>土>風>水,而在元素龍之後,就是有著沐浴龍血的遠古龍buff!
  • 一部關於河西走廊的編年史——紀錄片《河西走廊》觀後感
    河西走廊指今甘肅的武威、金昌、張掖、酒泉、嘉峪關等地,東西長約1200公裡,因位於黃河以西,又因其為夾在祁連山(亦稱南山)與龍首山、合黎山、馬鬃山之間的狹長地帶,故被稱為河西走廊。紀錄片《河西走廊》如同一部記載河西走廊歷史與文化的編年史,將漫漫歷史長河中的那些人那些事娓娓道來。
  • 「綠洲橋」視野中的河西走廊、歷史中國與區域性世界
    突厥一旦和吐蕃聯合反唐,則河西走廊與安西四鎮就岌岌可危。如高宗儀鳳四年(679),西突厥阿史那都支與李庶匐率眾侵逼西域,聯合吐蕃,唐朝遣派重臣裴行儉前往徵討。裴提出以護送波斯王子泥涅師為名「便宜從事」,最終將叛亂剪平[16](P.4086)。河西走廊與安西四鎮形成了唇亡齒寒的關係,與帕米爾以西地區亦有強烈的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