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原因使河西走廊失去了昔日的繁華?

2020-12-03 百家號

河西走廊位於黃河以西,夾在祁連山和阿拉善高原之間。它與西部的大沙漠相連。東西長約一千公裡。它包括今天的酒泉,嘉峪關和張掖,金昌和武威市以及蘭州,白銀市和臨夏回族自治州的全境,以黃河以西的走廊命名。河西走廊不僅是連接中原新疆和中亞的交通隧道,也是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之間的交匯區。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被稱為東亞陸上馬六甲海峽。

在古代歷史上,河西走廊描繪了一幅萬花筒般的宏偉畫面,許多民族共同生活,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中亞地區乃至更遠的中東、歐洲和中國屬於不同的文明,相互交流更具互補性。絲綢之路穿越河西走廊,成為中國對外關係的重要一環。河西走廊呈現出了更具複雜性的多元化文化狀態。學者季羨林稱敦煌是中國、印度、希臘和伊斯蘭教四大文化體系的匯合點。中原絲綢、瓷器、漆器、鐵器、竹子等商品以及漢族高度發達的紙張、印刷和火藥文化,通過河西出口到西部,西亞、中東和西歐西部商人也經過河西走廊,將珠寶、葡萄、核桃、良種馬運往長安和洛陽。當絲綢之路開通後,這是東部西部的主要樞紐。張籍在《涼州詞》有「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

與此同時,來自中亞和印度的文明種子也傳播到了河西走廊,佛教文化在此興起,並逐漸走向繁榮。河西的金塔寺、天梯山石窟,敦煌的莫高窟、文殊山、馬蹄寺,炳靈寺石窟、大同雲岡石窟等,都充分地展示了當時佛教文化在此盛極一時。北宋之後,由於海洋絲綢之路興起,陸上絲綢之路逐漸被割斷。加上中國的經濟政治重心不斷地東移南遷,西北地區城市日趨衰落,河西走廊城市的地位逐年下滑,這種局面一直延續了千年,到現在仍未改觀。

祁連山的積雪,滋潤哺育了整個河西走廊,在山前形成了富饒的綠洲和大片草原。時人有雲,「終歲雨澤頗少雷亦稀聞,惟賴南山融雪回合諸泉流入大河分築渠壩,引灌地畝,農人亦不以無雨為憂」。史載匈奴人失去河西走廊後,哀嘆「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如今祁連山仍然有水草豐美的山丹馬場、皇城草原等草場。

祁連山下的山丹牧場

時至今日,河西走廊仍然有著不可替代的戰略位置。河西走廊是國家交通網與經濟發展中的大動脈,是不可替代的重要通道。因為河西走廊是環青藏高原的重要通道,是我國和中亞、俄羅斯交通的大動脈;另一方面,河西走廊大通道是內地連接新疆的首要通道,而新疆則關係著國家的戰略安全。

我們衷心期望這一片歷史上的富饒美麗之地,能夠逐步恢復昔日的繁華,依託一帶一路、西部大開發等國家政策,儘快帶領越來越多的當地人民脫貧致富。

相關焦點

  • 以前繁華的河西走廊,現在這兩座城市最為熱鬧,去過才知道多漂亮
    河西走廊,中國一條長達的1000公裡的通道,其中作用除了連接中國內地通往西域的要道之外,還肩負著重要的鎮守作用,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在漫長的歷史中註定非同尋常,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以前繁華的河西走廊,現在這兩座城市最為熱鬧,去過才知道多漂亮。
  • 絲路西去出陽關,碎葉東歸入玉門,扼守河西走廊門戶的邊塞雄關
    不僅如此,陽關與玉門關背後,連接的是漢代長城的河西走廊段(也稱「河西走廊長城」),它們綿延在祁連山北麓、橫貫河西走廊1000餘公裡。西從羅布泊向東蜿蜒於戈壁與沙漠到敦煌玉門關以南,後沿疏勒河南岸進入安西,然後向東到金塔縣境。在金塔縣,河西走廊長城分北、南兩路。
  • 西安這座古寺鮮為人知:西域高僧穿過河西走廊,建立首個譯經場
    當我們走進今天的西安,千年古都依舊以眾多歷史遺存向我們展現了昔日大唐之繁華。但有這麼一個歷史遺蹟,卻讓我遙想起中國歷史上最為古老的河西走廊,遙想起了涼州與後秦:草堂寺。草堂寺始建於東晉,迄今已有1600餘年,它的歷史前身與河西走廊、涼州、後秦緊密聯繫。
  • 甘肅旅遊:邊塞的黃沙遮不住,這座古城的遺痕猶念昔日的繁華
    甘肅旅遊:邊塞的黃沙遮不住,這座古城的遺痕猶念昔日的繁華,新大明灣和都城的位置在這條鏈上是必不可少的,我們的海密就是從那一刻開始的,松山之戰是成功的,為了穩定崇山戰的影響,決定在明朝時代建立新的長城,從古代崇山的城市開始,經過古老的十字路口shoulu山、龜城和suoqiao,最後延伸到了河西
  • 河西走廊的風吹拂這座荒涼的古城 曾經繁華 如今僅有10戶人家
    河西走廊的風吹拂這這座「荒涼」的古城,曾經很繁華,如今僅有10戶人家甘肅這座古城看上去像個烏龜 人煙稀少 就10戶人家!
  • 聽音有感之《河西走廊之夢》
    《河西走廊之夢》是紀錄片《河西走廊》的主題曲,不知是因為這首曲子喜歡上了這部紀錄片,還是因為這部紀錄片喜歡上了這首曲子。 音樂響起,一幅幅畫面和旋律一起在黑夜裡展開…… 舉目環顧四野的是誰? 是一心向西鑿空西域的張騫?
  • 安徽將消失的古鎮,昔日的繁華已消失,再不去就看不到了
    除了老人和兒童,該鎮再也沒有昔日的繁榮景象,沿河高聳的房屋處於殘舊狀態,沿青衣河的建築,古老街道上的石路和斑駁的木房仍然保留著古老的回憶。關於安徽將消失的古鎮,昔日的繁華已消失,再不去就看不到了,你有什麼見解呢?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看完之後你有什麼想法想要跟大家分享呢?評論區在等著你!
  • 這裡曾是上海的「紡織重鎮」,如今昔日繁華景象褪去,卻備受冷漠
    利用古代漕運的優勢,三林塘古鎮,在古時候也是浦東地區的經濟重鎮,這些歷史印痕斑駁的古建築,仿佛在訴說著她曾經有過的繁華時光。如今,昔日的繁華景象褪去,不僅令人心頭微微一顫,有種隱隱作痛的感覺!如今的這裡,大街上沒有人潮如湧的景象,也沒有嘈雜的叫賣聲,有的只是花開傾城的冷清,一陣寒風吹來,河畔的法國梧桐落葉颯颯。
  • 高清:滄口下街輝煌不再 昔日繁華媲美中山路
    下街因處於滄口海運碼頭的位置而興盛繁華,當時,那裡有燒鍋、磨房、紙房、機房、客棧、飯館、貨棧、魚行、屠戶等,是滄口的發祥地,所以老滄口地域有句俗語:「先有下街,後有滄口」。    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人開始修建膠濟鐵路,大量流落的難民聚居與此,這塊靠海靠鐵路的窪地百年來成了「棚戶區」的專有名詞。
  • 羅平古鎮古碼頭昔日繁華順江流
    羅平古鎮古碼頭昔日繁華順江流       「白日千人拱手,夜來萬盞明燈。」
  • 交河故城,昔日的繁華變成了流沙和荒漠
    13世紀末葉,毀於蒙古貴族叛亂之戰火中從吐魯番市西行約10公裡,進入交河故城,進入那一片廢墟,追憶當年的繁華,那一座座看似普普通通的土山包,卻凝固著數千年的風風雨雨,令你的心靈為之震撼。唐人李顧《古從軍行》描述:「白日登山望烽火,黃合飲馬傍交河。行人刁鬥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雲萬裡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 穿越河西走廊歷史
    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西至古玉門關,南北介於南山(祁連山和阿爾金山)和北山(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間,長約900公裡,寬數公裡至近百公裡,為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地,形如走廊,稱甘肅走廊。因位於黃河以西,又稱河西走廊。
  • 湖北房縣「西關印象」開街 古鹽道再現昔日繁華
    房縣城關鎮西關街始建於唐,成於宋元,盛於明清,全長1500米,現存建築大多屬於明清風格,曾是一條貫通鄂豫川陝的古鹽道,繁華熱鬧的古商埠,富紳巨賈雲集。歌舞表演《關雎》 郜靜枝 攝隨著時光更迭,昔日明清繁華的西關日漸成為房縣搬遷數量最大的棚戶區、基礎設施最差的老舊小區和典型的危舊房集中區。
  • 受疫情影響 義大利米蘭商業區昔日繁華不再
    據歐聯網援引歐聯通訊社報導,受新冠疫情影響,義大利米蘭復產復工3周以來,商家們並沒有迎來期待中的顧客回流潮,各商業區昔日繁華不再。
  • 昔日繁華安在哉,李白遊吳越所作的兩首懷古詩都表達了這一主旨
    一千多年後,李白遊覽吳越,寫下了兩首傷今思古、語極悽婉的詠史詩,使人感慨萬千,昔日繁華如同煙雲一般,千載一夢!世事興衰,變幻無常。無論是最終勝利的越王勾踐,還是先前獲勝的吳王夫差,都已經成為了歷史,昔日繁華安在哉?
  • 「溯源甘肅」河西走廊的早期居民
    【溯源甘肅】河西走廊的早期居民甘肅日報特約撰稿人 汪受寬甘肅省中部以南北流的黃河為界,大體分為河東和河西兩部分,河西部分就是通常所說的河西走廊學者研究認為,希臘斯特拉波《地理志》中所記載的「從希臘人手中奪取了(位於今阿富汗北部)巴克特裡亞的」,來自錫爾河彼岸塞種四部之一的吐火羅即原居住於河西走廊的大夏人。塞種人是原始印歐人群的一支,就是說,大夏人屬於古歐洲種人。月氏在先秦古籍中稱為「禺氏」「禺知」或「有虞氏」。
  • 一部關於河西走廊的編年史——紀錄片《河西走廊》觀後感
    河西走廊指今甘肅的武威、金昌、張掖、酒泉、嘉峪關等地,東西長約1200公裡,因位於黃河以西,又因其為夾在祁連山(亦稱南山)與龍首山、合黎山、馬鬃山之間的狹長地帶,故被稱為河西走廊。紀錄片《河西走廊》如同一部記載河西走廊歷史與文化的編年史,將漫漫歷史長河中的那些人那些事娓娓道來。
  • 不只有莫高窟,甘肅河西走廊還藏著眾多石窟,更有中國石窟鼻祖
    作為曾經古絲綢之路上重要的節點,河西走廊一直以來都肩負著重要的作用,交通要道,軍事要塞,當然也包括了枯燥無味的絲綢之路上的信仰所在。,它們都見證著絲綢之路的繁華和信仰。上圖為河西走廊石窟分布圖那麼為什麼河西走廊之中會修築如此多的石窟呢?
  • 紀錄片《河西走廊之嘉峪關》今日開播
    紀錄片《河西走廊之嘉峪關》海報11月25日起至11月30日,紀錄片《河西走廊之嘉峪關》在CCTV-9播出。作為2015年的紀錄片《河西走廊》續篇之一,這是一部以嘉峪關為軸心,折射嘉峪關城從明清至近現代歷史恢弘進程的紀錄片。
  • 走進戶部山鄭家大院,尋找名門之後、以醬菜起家的鄭家的昔日繁華
    今天我們走進這座深宅大院,試圖尋找鄭家的昔日繁華。據史書記載,鄭家祖上源自西周時期的鄭國,鄭國滅亡後,分成幾支,直到唐朝滅亡,鄭家一共出了九個宰相、八個駙馬、二十二個進士。以後家族多次興衰,到明朝末年,鄭姓一支來徐州經商做醬菜生意,加上徐州為軍事重鎮,駐軍很多,他們做軍隊生意,生意越做越大,鄭家大院從原來的很小四合院,逐漸擴大到現在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