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臺灣劇場與文創指標—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2021-02-15 藝來藝往QAF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競圖和士林的夜市小吃一鍋三湯一樣,要有三個劇場。」總監王孟超表示地緣和文化關係牽動了整個建築設計概念。包括大劇院1500席、4座升降臺、2層觀眾席及標準的左右及後舞臺空間,還有目前最大的樂池,可容納華格納的歌劇編制。觀眾席包廂是給演出團隊導演及創作者使用,可以同時欣賞演出及觀眾反應,另外一側的VIP包廂則有獨立的接待室、電梯和小陽臺。

外型的設計理念,為球形撞到立方體,所以形成中劇場特殊的圓形鏡框舞臺。玻璃體的設計是可以透光的,所以在排練或是裝臺時可以讓陽光進入室內,演出時再遮蔽即可。廳內觀眾席及所有裝潢都是淡藍色,這是設計師的堅持。

在圓形球體內,鏡框式中劇場可容納800席,前面8排座位可做樂池、或舞臺,所以有三面臺的演出方式,特別的是後面中間上層設計許多包廂,有別於歌劇院的包廂設計是在左右兩側,一個包廂可以坐10至12人,觀眾可以揪團、和親友一起觀劇與飲食,創造特別的觀劇體驗。圓形劇場的最大困難是音場,所有的聲音經過反射會集中到舞臺前方。因為現在科技的進步,可以先用電腦模擬並選用特殊材料改變音場,這樣的設計讓每個觀眾和舞臺的距離近、觀劇互動性會更好。

就如王孟超分享的建築設計理念外,也再次帶出「演出創作」與「觀劇體驗」的共玩精神。除了三個劇場外,還有許多進入場館時會非常驚喜的設計,讓人引頸期待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落成,共同激發更多表演藝術的火花。

相關焦點

  • OMA新作 | 臺灣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剛剛進入2019年,盤點了2019年最值得期待的10個建築 ,隨著這些建築的即將完工,OMA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已經發布了新的照片
  • OMA | 傳統劇場空間的當代革新 -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從19設計以來,劇場設計都將傳統的運作方式隱藏在醒目的外在形式下,用包廂體現社會階層便是一例。儘管劇場必要的元素,如舞臺、臺口、觀眾席等,都已延續了3000多年,但這並不是它們停滯不前的理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採取了相反的策略,嘗試利用劇院內在的機制形成建築的標誌性外觀。▼藝術中心鳥瞰 ©Chris Stowers
  •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魔術方塊」即將亮相
    建築表達著城市的深度和廣度,由雷姆庫哈斯領軍的OMA(大都會建築事務所)所設計的魔術方塊(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即將亮相於士林。士林,曾於清末被認為讀書風氣旺盛,隨著時代的變遷,多元豐富的文化也於此湧現,在庫哈斯所設計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誕生之後,在這裡又會有什麼樣的發展呢?這是臺灣表演藝術界的一個重要關鍵力,也是藝術能量的一處集散地。
  • OMA新作 | 傳統劇場空間的當代革新 -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A963第2341期】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由三個劇場組成,每個劇場都可以獨立運作。劇院被嵌入一個中央方形體塊中,將舞臺、後臺和輔助空間簡單有效地結合起來。這種安排讓舞臺能夠變化、融合,滿足前所未有的場景需求。設計在專業性的優勢上,提供了無限的自由。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16寒假文創產業臺灣訪學研習班開始報名啦!
    臺藝大不僅是亞洲頂尖特色專業型大學,更是擁有全球知名度的世界特色高水準大學,培養出藝術卓越、創意頂尖、國際視野的藝術家及藝術工作者,如國際知名導演李安,在全球藝術與文創產業領域大放異彩。臺藝大具有最專精的藝術學門分流,兼具傳統與創新的藝術理論與創作教學,學科領域涵括美術、設計、傳播、表演藝術、人文等五大學院,14個學系、21個碩士班、3個教學中心、4個博士班。
  • 【文創案例】臺灣設計及文創產業基地-探訪松山文創園區
    位於松山文創園區東向制煙工廠二樓,是一個寬敞的長條型空間,將200坪的制煙工廠,改造成可做為排練場、劇場演出與新媒體展覽的多元使用場域。1987年,琉璃工房成立於臺灣。楊惠姍、張毅創立了第一個琉璃工作室,成為當今華人世界極具規模的琉璃藝術與文化品牌。
  • 臺北藝術中心"皮蛋豆腐"上梁 "蛋"形清楚可見
    由荷蘭建築大師庫哈斯設計的臺北藝術中心「皮蛋豆腐」,主結構鋼骨已大致完成,「蛋」形清楚可見。(鄧博仁攝)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兩位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27日雙雙現身臺北,一位是荷蘭建築家庫哈斯(Rem Koolhaas),他所打造的臺北藝術中心,昨天舉行上梁典禮;另一位是來自葡萄牙、高齡82歲的西薩(Alvaro Siza),他所設計位在彰化的臺豐高爾夫球場會館,日前部分完工。
  • 臺灣第一個文創園區
    華山,是臺灣第一個文創園區,ROT案先行,先打名人牌吸引粉絲,創造產業群聚移動,是臺灣的文創櫉窗『臺北最亮的文創星雲。在臺北所有的文創園區中,它雖不是面積最大,但卻是發展最早、營運最為成熟,同時也是人氣最旺的一處。
  • 【藝術遊】臺灣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 臺灣誠品走文創路線
    本報訊 臺灣誠品以書店知名,可她不僅僅是書店,她還要成為文創觀光勝地。15日,誠品生活松煙店在臺北開幕,展示了一個不一樣的誠品。誠品邀請臺灣特色工藝師與設計師工作室入駐,生產製作現場實演,搭文創展售平臺;誠品還將首次涉足表演和電影業,表演廳將引入各種小型化的表演。誠品的多元化和文創路線越來越明晰。
  • 快來看看臺灣10大熱門文創園區都有哪些!
    各地文化機構開始重視這股潮流,甚至有些古蹟改建成文化創意的交流地,這便是大家俗稱的文創園區、文創市集,臺灣DailyView網路溫度計網站統計了臺灣網友常去的十大熱門文創地,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哪些是在臺灣網友心目中最有內容的文創地!
  • 從方案到落成,回顧OMA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十年
    OMA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TPAC)方案自2009年在國際競賽中獲勝以來,一直備受期待,終于于近日落成。
  •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 OMA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Chris Stowers近年來,隨著表演中心的激增,全世界見證了一個完全相同的表演中心組合方式:一個2000個座位的禮堂TPAC(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採取完全相反的方法:在劇院的內部運作中進行試驗,產生圖標的外部存在。
  • 臺北「兩廳院」中逛誠品 當戲劇遇到創意
    另外,很多臺灣文創工藝產品也能在這裡看到,如臺灣少數民族風格的飾品、特色陶藝等。  在誠品書店劇場生活店,你能發現迥異於臺北市內誠品連鎖店的獨特風格。誠品書店作為臺灣文創產業的先鋒,以販售書籍為主的「文化百貨」而知名,每家分店又各具特色:在忠孝敦化商圈的敦南店24小時營業,位於臺北火車站的站前店突出時尚與美食,在臺灣大學旁的臺大店則以學術為主打……而劇場生活店顧名思義,主要以戲劇、藝術類書籍為主,從戲劇理論、表演指導到劇本、明星寫真一應俱全。這種恰到好處的宣傳和造勢不禁讓人感嘆:當兩廳院遇到誠品,黑紙白字的戲劇表情也可以這麼豐富。
  • 「臺灣見聞」之臺北西門町,青春洋溢的時尚商圈
    臺北西門町為臺北市西區最重要的消費商圈,最具特色的則是臺北市第一條且有指標性意義的徒步區。這裡交通發達,不僅是大臺北公車來往密集的地方,臺北捷運藍線和綠線的交會西門町是臺北西區最繁華的地段點西門站也於此。
  • 圖:臺北縣劇場表演的泰雅族結婚儀式舞蹈
    8月31日,臺北縣原住民族行政局、文化局邀請大陸在臺駐點的媒體記者赴大臺北地區唯一的原住民鄉鎮烏來採風,圖為烏來活力村劇場表演的反映泰雅族結婚儀式舞蹈的場景。活力村老闆張銘義向本社記者表示,相信活力村將成大陸遊客了解臺灣少數民族文藝好去處。陳立宇 攝影
  • 文創研學營 | 臺灣文創,「他們」說了算
    這一次和我們一起從文創、藝術、設計的角度遇見行走之處皆是文創的臺灣 跟隨在地的文創大咖、藝術家們揭秘文創+藝術+生活背後的聯結前身為松山煙廠,2010年,臺北市政府將松山煙廠重新開放,並更名為松山文創園區,定位為臺北市的原創基地。實踐古蹟建築活化,辦理各項藝文、文創活動,設計產業、視覺產業及跨界展演之活動,奠定松山文創園區品牌形象。從地方傳統工藝、設計師設計到企業品牌的創意,運用科技與技術,煉結產業,串連文創聚落,在這裡可以體驗臺灣在地設計的區域文化特色。
  • 臺灣表演工作坊作品《這是真的》內容簡介
    賴聲川⊙藝術總監  被《亞洲周刊》譽為「亞洲劇場導演之翹楚」,賴聲川是華文世界最著名的劇場工作者之一,從1984以來,以強烈的創意吸引觀眾湧入劇場,帶給臺灣劇場新生命,從此持續為中國語文劇場開拓新的領域與境界。
  • 臺北高雄北京三地接力2014兩岸小劇場藝術節
    從5月2日至7月6日,分別在臺北松山文創園多功能展演廳、高雄駁二藝術特區正港小劇場以及北京77文創園區展開為期兩個月的藝術節,共有71場演出輪番登場。  除了演出,以劇照記錄中國當代戲劇30年歷史的舞臺攝影師李晏還將在77文創園區以「當戲已成往事」為主題舉辦展覽,與觀眾一同追憶臺前幕後的戲劇往事;另有來自臺灣的5部紀錄片,從影像的角度講述屏風表演班、蘭陵劇坊等臺灣表演團體的創作歷程。與此同時,豐富的工作坊、藝術家沙龍、講座等活動也將陸續展開。
  • 搶佔快樂的藝術消費「先機」臺灣文創與藝術市場新動向
    臺灣資深畫廊晴山藝術中心帶來的知名雕刻家舟越桂作品以高價930 萬臺幣售出;敦煌畫廊此次共銷售出25 件作品,整體成績近八成;沁德居藝廊帶來多幅當代中國具代表性、國家級美術館典藏等級的藝術家作品,首日即創下七成銷售紀錄,其中包括單價達1300萬臺幣的龍力遊《草原美麗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