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A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TPAC)方案自2009年在國際競賽中獲勝以來,一直備受期待,終于于近日落成。該項目融合了簡單的幾何構造和複雜的設計意圖,儘管至今已近十年,仍然給人以明顯的未來感。
2009年,經過兩個階段的國際競賽,OMA與Morphosis、Abalos+Sentkiewicz、MVRDV、Zaha Hadid等著名事務所角逐之後獲得了競賽一等獎,並於兩年之後開始建設。這個雄心勃勃的項目由OMA的合伙人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和大衛·賈阿諾頓(David Gianotten)領導,由於其特殊的形式,2009年這一方案公布時,在建築師中引發了許多爭論。設計通過一系列程序化的操作,形式交叉了三種類型的劇院,以適應各種表演。
主劇院擁有1500個座位,在外部表現為一個巨大的球體;此外還有兩個較小的劇院,每個可以容納800個座位,在建築形體外部表現為兩個立方體。所有的舞臺設施都集中在中心的立方體內,可根據劇院的獨立或組合使用實現更靈活的內部空間,拓展了不同表演的可能性。與此同時,類似於OMA在中國北京的CCTV大樓,一條「公共環路」在建築內部實現連通,並將TPAC內部運作空間暴露其間。這些空間通常不為公眾所知,但卻像表演本身一樣具有啟發性。
我們收集了這個「曠日持久」的項目從概念效果圖到施工建設,再到建成後的圖片,和你分享。
△ 概念模型 ©OMA
△ 概念模型 ©OMA
△ 項目與場地模型 ©OMA
△ 設計概念 ©OMA
△ 設計概念 ©OMA
△ 交通分析 ©OMA△ 交通分析 ©OMA
△ 方案模型 ©OMA
△ 方案模型 ©OMA
△ 方案模型 ©OMA
△ 方案模型 ©OMA
△ 剖透視圖 ©OMA
△ 剖透視圖 ©OMA
△ 效果圖 ©OMA
△ 效果圖 ©OMA
△ 效果圖 ©OMA
△ 效果圖 ©OMA
△ 效果圖 ©OMA
△ 效果圖 ©OMA
△ 效果圖 ©OMA
△ 效果圖 ©OMA
△ 效果圖 ©OMA
△ 效果圖 ©OMA
△ 效果圖 ©OMA
△ 庫哈斯向時任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介紹方案 ©OMA
△ 庫哈斯向時任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介紹方案 ©OMA
△ 庫哈斯參與項目施工儀式 ©OMA
△ 施工儀式 ©OMA
△ 施工過程 攝影:Philippe Ruault
△ 施工過程 攝影:Philippe Ruault
△ 施工過程 攝影:Philippe Ruault
△ 施工過程 攝影:Philippe Ruault
△ 施工過程 攝影:Philippe Ruault
△ 施工過程 攝影:Philippe Ruault
△ 施工過程 攝影:Chris Stowers
△ 施工過程 攝影:Chris Stowers
△ 施工過程 攝影:Chris Stowers
△ 施工過程 攝影:Chris Stowers
△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攝影:Kevin Mak
△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攝影:Kevin Mak
△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攝影:Kevin Mak
△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攝影:Kevin Mak
△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攝影:Kevin Mak
參考連結:[1]https://www.dezeen.com/2019/01/11/oma-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tpac-taiwan/[2]https://www.archdaily.com/12728/oma-wins-competition-for-the-taipei-performing-arts-centre[3]https://www.archdaily.com/541253/oma-s-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tpac-tops-out[4]https://www.archdaily.com/909090/omas-taipei-performing-arts-center-nears-completion-in-taiwan視覺 / 李茜雅 校對 / 鮑思琪
本文版權歸有方所有,圖片源自網絡,歡迎轉發,轉載請與有方新媒體中心取得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