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方主流,是漢字還是滿文?看康熙和雍正的硃批就知道了

2020-12-06 一品鏟史官

近年來,網絡上流傳著許多雍正和乾隆的硃批原文,很多人嘆為觀止。然而,有一個問題很有意思,滿清貴族實際上是滿人,他們是有自己的滿語和滿文的。

就連故宮的匾額上書寫著漢文和滿文兩種文字,然而皇帝們的硃批上,大多都是漢字。那麼,清帝國的主流文化什麼時候從滿文轉變為漢字的呢?

01 新滿文的創立和滿文的官方地位

女真人在金朝時就有文字。然而,金朝尚未滅亡,女真人大量漢化,女真文已然式微。到了努爾哈赤時代,女真文已經漸漸失傳,當時的女真部族以蒙古文、漢文和女真文對照進行平時的記錄和公文。

隨著滿清帝國的創立和強大,在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代君主的督促下,額爾德尼、噶蓋及達海先後創製了舊滿文和新滿文,成為清帝國的官方文字。

康熙二十八年,清政府與沙俄籤訂了著名的《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是近代清政府與近代外國政府少有的正式外交文書。

然而,這份條約存有滿文、拉丁文和俄文版,卻沒有漢文版。這只能說明一個事實,當時清政府的官方文字,是滿文。

這也說明,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三朝,滿文逐漸成熟並成為清政府的官方文字。即使到入關以後,清政府仍然保持著滿文的官方地位。

在入關以前,主要以滿人為主,使用滿文作為官方文字不會有太大的不方便。但此時清帝國已經統一中原,廣大的漢人聚居區肯定有文字和語言的障礙,那麼清政府是否有在全國推行他的滿文和滿語呢?

根據剃髮易服的作風來看,滿清政府應該這樣做過,但是沒有成功,這一點從康熙的硃批可以看得出來。

02 康熙和雍正硃批的變化

存世的大量康熙皇帝的大量漢文奏章說明,康熙皇帝與臣民交流的正式文書很多都是使用的漢字。

而且,《清實錄》和存世的奏摺中,康熙帝曾說,「對於大臣所上的章奏,見有錯字,必行改正。」

這句話並不是空話,在康熙帝五十六年二月十五日(1717年3月27日)批覆的直隸總督趙弘燮的奏摺中奏摺中就曾發現,康熙帝將趙說書「御製法藍蓋碗」中將「藍」字改成了「琅」字。

這一改正是正確的,這說明康熙皇帝的漢文水平還是不錯的。

那這些正式文書的出現,是不是說明,在康熙年間,漢字的地位就已經得到提升到了與滿文相同的官方地位呢?

或許未必。關於滿文,康熙皇帝也曾自詡道「朕之清字,亦素敏速,從無錯誤。」曾國藩也曾在《〈國朝先正事略〉序》中稱頌康熙帝:「····滿蒙、西域、外洋之文書字母,殆無一而不通。」

康熙皇帝是一個勤奮好學的人,他曾說自己年輕時學習「曾竟至過勞,痰中帶血,亦未少輟」。精通數門語言文字也並不為過。

同時,我們發現,康熙皇帝號稱精通漢文,卻留下了許多錯別字,避暑山莊、上圖中的「知道子」就是最好的證據,還有諸如「風(封)疆大吏」等等。這說明,漢文是康熙後天努力練習而得來的,並不是康熙的一開始學習的語言和文字。

而皇家教育中肯定首先教授帝國的官方文字語言。這說明,漢字並沒有上升到官方的文字。

那為什麼要用漢文進行正式的官方文書交流呢?結合當時「滿漢一家」的施政方針,我們或許可以這樣理解,對外和統治階層以內,清政府堅持滿文的官方地位,但廣大臣民,卻實行滿漢並行的策略。

然而,漢文化的滲透力是強大的。到了雍正時期,漢字的地位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這是雍正在年羹堯的奏本上的硃批,君臣雙方使用的都是漢字。年羹堯是滿族包衣出身,從血統來說是漢人,但早已被滿洲化。而此時君臣又恢復了漢字的使用。

這還不算,正宗的滿洲貴族鄂爾泰,在給雍正上奏時,以及雍正硃批也都是漢字。

這些現象說明,滿清貴族中間,對漢字的學習很普遍。漢字的地位在無形中已經上升了。

另外,我們知道,雍正時期曾因聽不懂福建和廣東官員的方言,而進行了一次普通話推廣的「官話改革」。這說明,不僅是漢字,漢語也成為當時的官方主流。

這同時也說明,清政府默認了當時漢字和漢語的官方地位。

實際上,自清政府建立以來,以漢字和漢語為代表的漢文化就在逐漸侵吞著滿文和滿語的地位,到了乾隆時期,這一現象變得更加一邊倒。

03 乾隆帝的擔憂

在現存於故宮及北海侍衛教場內,有一塊以滿漢文字書寫的碑文叫做《訓守冠服騎射碑》,這塊碑文是乾隆皇帝所立,用來教導滿洲貴族子弟不忘祖宗血性,不要被漢化、腐化。

碑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時時以學習國語、熟練騎射、操演技勇,諄切訓誨」。這裡的「國語」便是指滿清的官方語言滿語。可見,乾隆帝將滿語和騎射相提並論,作為不被漢化的標準。

根據《清實錄》中記載,乾隆十七年,乾隆皇帝還曾針對滿清貴族下了這樣一道旨令,在旨令中明確指出,滿語不熟的要從重治罪。

「朕於本年冬間,或明年春間,查閱,其優等者,格外施恩。儻仍不學習,以致射箭平常,不諳清語者,定從重治罪」。

這些記錄說明,在當時的滿清貴族中,不習騎射、不會說滿語的現象已經非常普遍,以致於乾隆帝要下這樣的嚴令來防止漢字和漢語的滲透。

連滿清貴族都要拋棄滿文和滿語,以致於乾隆皇帝要以皇權來幹預和抵制。看來漢字和漢語的主流地位已經相當穩固和普遍。

從這些訓令來看,乾隆皇帝好像是十分推崇滿語和滿文的。但實際上並不是這麼回事。

乾隆帝流傳於世的多枚印章和數萬首詩歌,向我們表露著乾隆帝本人的文化愛好和推崇。實際上,他的祖父康熙和父親雍正也曾表達過類似的意向,但都不如乾隆這樣痴迷。

看來,乾隆帝的訓令和旨意只是為了要保證滿洲文化-以騎射、滿語滿文為代表-的延續和傳承,防止漢字漢語在文化界的一統地位。

這從說明,至晚在乾隆中期,漢字漢語就已經成為整個清帝國的主流,以致於滿清最核心的統治階層-滿清貴族和皇室子弟,都已經普遍不怎麼熟悉滿語和滿文了。

這才乾隆帝才有如此矛盾的行為,但是無論怎麼樣,他已經阻止不了漢語和漢字成為這個帝國貴族和臣民的主流了。

04 漢語完全取代滿語成為主流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曾提到自己的滿文水平,「滿文也是基本課,但是連字母也沒學會,就隨老師伊克坦的去世而結束。」據說,溥儀只會簡單的幾個滿語單詞,其中一個是「伊立」,大臣跪拜時表示平身的意思。

但有人曾進行考證,在溥儀的英文課本中,有用滿語作為注釋的現象。

很多人在學英語的時候,習慣用漢字來注釋英文發音。而溥儀用滿文,這說明,皇家教育之中,仍然是以滿語和滿文為母語的,但即使如此,步入社會之後,滿語也都掌握的不好。

溥儀的說明應當是可信的。那麼結合第二條或許可以說明,皇室的滿文滿語教育也有所鬆動,隨著年齡的增長更是會因為周圍的影響而導致漢文漢語水平的升高,滿文滿語水平的降低。

而同時,我們對比清代皇帝們的硃批,發現他們的書法一個比一個好,這說明皇帝們的漢文水平在逐漸提高,而滿文的硃批卻是越來越少。

看來,在中晚清時期,隨著漢族官僚地位的上升,滿州文字和滿語已經喪失了最後一塊根據地。除了聖旨上在漢文版後還有一版相同意義的滿文、故宮的匾額上能找到些許的滿文,整個大清帝國,已經找不到幾處不是漢字和漢語統治的世界了。

相關焦點

  • 清朝官方的主流文化,是滿文還是漢字?你看康熙的硃批,就明白了
    不過清朝有一個問題卻一直讓許多人不太清楚,那就是清朝的官方主流究竟是漢字還是滿文呢?可能許多人不太清楚,既然清朝是一個中國朝代 ,它的官方主流字體不應該是漢字嗎?但是清朝自有不同的國情,因為滿族做皇帝,所以關於漢字和滿文究竟誰是主流文字在清朝一直是有爭議的。 對於清朝官方來說,使用滿文來做主流文字無疑是更方便的,畢竟一開始清朝官員當中,大部分是滿族人和滿族的包衣,所以滿文大家都認識。
  • 清廷官方主流,究竟是滿文還是漢字?看看康熙的硃批,你就明白了
    清朝官方主流,是漢字還是滿文?看康熙和雍正的硃批就知道了:清朝的官方主流文字並不是中文,或者說漢字,而是滿文。如果我們去找到幾本清朝康熙時期的奏摺,大概就會發現,奏摺上面的文字都是中文。那麼讀者可能就要問筆者了:你不是說官方的語言不是漢字嗎?怎麼奏摺反而都是漢字呢?不急,你仔細看看奏摺上的文字就可以了。雖然康熙說: 「曾竟至過勞,痰中帶血,亦未少輟。」
  • 清朝的皇帝,到底是用滿文還是漢字?看看雍正的硃批,你就知道了
    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距離如今的歲月,也才過了百年而已,眾所周知,滿清屬於少族入關,在文字和風俗上,和過去的中原內地有著很大的差異,這難免讓人感到好奇,清朝的皇帝,到底是用滿文還是漢字呢?就讓我們來好好分析分析。
  • 清朝統治200多年,滿語為何沒佔據主流地位,而還是以漢語為主?
    眾所周知,清朝是滿洲人建立的。和很多少數民族一樣,滿洲人也有自己的語言。因而立國之初,朝堂上當然以滿語為官方語言,這體現的是一種政治態度。很多以清朝初年為背景的電視劇裡,滿洲權貴們使用的都是漢語,這較起真來其實不符合實際情況。
  • 雍正在位13年硃批奏摺寫出不少「名句」,康熙讀個奏摺還能看見笑話?
    奏摺為清朝所發明,是清代專有的一種文書。從字面上講,奏摺即是摺疊而進的臣子向皇帝報告事件的文書。一般認為,它出現在康熙中期,成熟於雍正朝,與清朝相始終。奏摺的內容,一開始主要是奏報私事,後來逐漸擴大,無所不包。但它與題本、奏本最大的區別,不在於內容,而是處理方式。題本、奏本投送內閣之後,內閣大臣先行閱看,擬寫票籤,即「票擬」,夾在本內一併送皇帝御覽,得旨後照旨批寫朱字。
  • 皇帝也寫別字 雍正硃批把"舅舅"寫成"舊舊"
    八位皇帝的手跡:知道了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北故宮博物院日前推出一款以康熙硃批為原型設計的紙膠帶,膠帶上的文字是「朕知道了」,其霸氣的真跡引起民眾熱烈討論和購買。清朝已經不存,否則我輩凡人是看不到皇上們在摺子上的硃批的。皇上用硃砂紅筆批閱後的奏摺,稱為「硃批奏摺」或「硃批諭旨」,都簡稱「硃批」(清代習稱「宮中檔」,「檔案」二字即源自對滿語的音譯)。「知道了」是皇上批閱大臣奏摺的習語。  皇上們的書法都挺好  翻看清帝硃批影印件可以發現,都是這幾個字,但細看風骨並不同。
  • 滿文史料在清史研究中的局限-光明日報-光明網
    乾隆以降,由於漢化影響,滿文官文書雖至清亡並未絕跡,但公文中使用滿文逐漸減少,使用漢文愈益普遍。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現存滿文檔案約200多萬件(冊),漢文檔案約800多萬件(冊),滿文檔案僅為漢文檔案的四分之一。現存千餘種滿文書籍中,滿文原著較少,從史料角度看,完全無法與浩如煙海的漢文典籍相比。此外,滿文檔案自身的特點與缺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它們的史料價值。
  • 雍正的口才有多厲害?看硃批就知道了,後世檔案揭開與臣下私下互動
    撰文/趙立波 題記:作為清朝最重要的皇帝之一雍正,處於康熙、乾隆盛世的中間地帶,13年的在位時間並不算長,但是卻極端重要。正因為雍正的兢兢業業,最終才促成所謂的「康乾盛世」,如果沒有了這個中間地帶的13年,那麼必將造成「盛世」折斷。雍正是怎樣的一個人?
  • 清朝知名段子手雍正,曾經留下過哪些氣死大臣的硃批?
    清朝皇帝用毛筆回復大臣們的消息,並在他們遞上來的文件夾上寫下指示。而清朝著名的段子手雍正,朱左比其他皇帝特別多,不僅出現了很多"知道了"、"你放心"之類的大白話,還經常使出自己的毒舌本領,想把大臣們氣死。
  • 康熙vs雍正vs乾隆,三帝pk書法,誰是你的心頭好?
    清朝皇帝,自幼就開始飽讀詩書,學習騎射。因此,這些皇帝們不僅擁有治國安邦的才能,在名師的輔導教學下,更是喜歡琴棋書畫,尤其對書法十分擅長。在清朝初期,內務府開辦「如意館」,培養書畫人才,書畫藝術同時也成為皇室成員的家傳。特別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人的書法,都已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清逸典雅、雍容華貴的獨特風格。書法最好的當屬雍正皇帝,其書法文雅遒勁,妙兼眾體。
  • 在位13年,硃批字數達到了一千萬,雍正真的那麼勤奮嗎?
    雍正是個純種工作狂,從批閱奏摺的字數,和在位期間一手推行的幾件大事(火耗歸公,攤丁入畝)來說,這點是毋庸置疑的,要知道他在位只有十三年,他一天要寫的字數估計比某些文學網站上的專職寫手都多。所以大家都以為他是勤政,「一心要江山圖治垂青史」,其實他可能只是一個重度刷貼成癮患者。
  • 滿文為何在清朝普及不起來,到了清末連慈禧都看不懂滿文?
    但是漢字的傳承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在漢族政權衰亡後,漢字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衰弱,其中以少數民族建立的元朝和清朝最為明顯,因為他們在中原建立政權前就已經有了自己的文字,因此徵服漢人後大力推行蒙古文和滿文,但是滿文在清朝最終還是沒能普及開來,到了清朝末年連慈禧都看不懂這些文字,這是為何呢?
  • 康熙時期的奏摺專用來「告密」,雍正改變其用途,目的是銷毀證據
    奏摺是清朝特有,君臣之間對話的工具;雍正時期存在一個「奏摺政治」。雍正規定,大臣對皇帝說話都要「上奏摺」;同時它還是一種殊榮的象徵,表示有權力跟皇帝說上話;比如有地方官被雍正賜予「上奏摺」的權力;然而在這之前,奏摺是很神秘的文件,它專用於大臣向皇帝「告密」,特別是舉報某人某事;每當看到皇帝硃批奏摺,就知道有人要倒黴了;雍正上位之後,為了掩飾康熙說過的一些「秘密」,曾下令收回康熙年間的奏摺,這也暗示了他得位不正;事情經過如何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 清朝的「垃圾奏摺」,其實一點兒也不「垃圾」
    曹寅和康熙是一起長大的髮小兒。曹寅的母親孫氏還是康熙的保母(古代宮廷中管撫養子女的女妾),康熙小時候得過天花,生病期間得到孫氏的悉心照料。若不是隔著主子、家奴這層身份,康熙和曹寅也許會是最好的兄弟。「題本」和「奏本」都是公開的文書,而且呈遞程序繁瑣,中間要經好幾人的手,這要是報了個某某官員想造反的信兒,給皇帝看前都不知道傳到多少人耳朵裡了。為了能和曹寅、李煦秘密通信,康熙準許二人用「摺子」奏事,跳過題本、奏本的煩瑣程序,直接交付宮中內奏事處,由康熙本人親自拆閱。
  • 康熙死前找雍正談話,用盡康熙最後心機,每個字都需要仔細揣摩
    康熙在其統治時期把清朝治理得井井有條,這些都是康熙將皇權運用到了極致的結果。儘管康熙皇帝功成名就,但他也有不受節制的時候。雍正在位期間,頗受康熙的愛戴,太子胤礽被廢,加上皇長子被禁錮,各皇子都看到了奪嫡的希望。因此紛紛加入爭鬥,最後演變為「九子奪嫡」的歷史事件。這個事情也是康熙皇帝沒有料到的,他為此而苦惱。
  • 清朝皇室是說漢語還是滿語?溥儀:都不說,有種方言一般人聽不懂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朝代,清朝無疑是最富有爭議性的一個朝代。比如它的服裝、髮型、禮儀、文化,都能夠引起不小的爭議。雖然它離我們如此之近,但是它的很多東西卻被蒙上了面紗。就比如清朝的官方語言,究竟是漢語還是滿語呢?清朝皇室平時說滿語還是漢語?溥儀:都不說,有種方言你們聽不懂。
  • 雍正通過康熙皇帝的遺詔即位,證明自己地位的合理性
    其中,最為了解的應該是距離我們最近的清朝時期,在清朝時期誕生了很多著名的皇帝,比如說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他們在歷史上造福百姓,都是非常有成績的,他們的美名現在還在傳頌,而和前面兩位皇帝相比較,最沒有什麼成績的,那應該是雍正皇帝了。
  • 雍正:朕就是這麼漢子!看了雍正批閱的奏摺後,網友:簡直萌翻了
    最近風靡的清朝熱,網友們把清朝的各類秘史典故趣事扒了個底朝天。的確,清朝是個非常有趣的朝代,每代皇帝都有自己獨特的故事和執政風格。就拿每個皇帝都必定會做的一件事來說——批奏摺,從康熙到光緒每個皇帝的硃批書法和處理方式、行文風格都大有區別。而我們從御批中也可以看出一個朝代的興亡趨勢!
  • 絕學傳薪︱吳元豐談滿語、滿文檔案與清史研究(下)
    內閣是清朝的中樞機關,負責處理國家政權日常運行,雍正年間成立軍機處之前,內閣的權力是獨一無二的,後來決策權部分轉移到軍機處,但仍發揮著保證國家政權正常運行的作用。所以,在現存的清代中央國家機關檔案中,內閣檔案的數量最多、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
  • 清朝皇帝必做的功課是批奏摺,批語有繁有簡,從批示中看出一件事
    批奏摺稱之為「御批」,是清朝皇帝必做的功課;然而對於批奏摺這件事,每個帝王態度都不一樣,清朝前期的君主批示相當認真;而且這段時間,帝王為了加強君主集權,奏摺還實行保密制度;到了清朝後期,皇帝不再認真做功課,態度十分敷衍;這樣一來,清朝奏摺上,皇帝的批語有繁有簡;後人研究在研究這些批語時看出來一件事;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