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下半句更經典,卻幾無人知

2020-12-19 送歷史個救生圈

在每個人的一生中,父母之愛可謂是最純粹,也是最珍貴的感情。自出生以來,父母捨不得吃捨不得穿,為子女提供最好的生活條件和資源。家長可能對自己苛刻,但卻絕對不會對孩子小氣,對待孩子,平日裡是捧在手中怕摔了,含在口中怕化了。即便生氣時的打罵,也並不是真的生氣,而是恨鐵不成鋼,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變得更好

事實上,作為夫妻愛的結晶,當孩子出生後,每個家長對於孩子的愛都是刻在骨子裡的,它比愛情純粹,比友情純真,一切都在為孩子著想。不過,由於表達愛的方式不同,很多家庭卻陷入了一個怪圈。孩子與父母產生隔閡,不願與家長說話,關係越處越冷,也寒了家長的心

在作家畢淑敏作品《孝心無價》中,有這樣一句話廣為人知,那就是「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這句話所表達的含義非常簡單,那就是父母賜予我們生命,讓我們得以降臨世界,才能品讀人間的是非善惡,體驗人生百態。我們應該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不過,這句話雖然流傳甚廣,但它的下半句其實才是精髓所在。但在口口相傳中,大多人只知道這一句,卻不知它還有下半句!

如果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表達的是純正的感情和溫情的話,那下半句「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則充滿了辛酸。父母在世的時候,自己知道自己從哪來,也有屬於自己的歸家路,這時家是家,家鄉是家鄉。

但父母畢竟不是超人,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終究會老去,年華不在。歲月這把無情刻刀在他們的臉上刻上一道道皺紋,也讓他們的身體變得虛弱且不再健康,而當他們逝去的那天,家已不再是家,曾帶給我們無限溫暖的家鄉,也成為了故鄉。這兩句俗語既溫情又讓人感到心酸,也激起了人們的孝順之情。畢竟「子欲養而親不待」,才是人世間最大的悲劇所在。

在家時,對於近在身邊的家人,我們總覺得他們囉嗦,什麼都不懂,也很容易對他們發火。但當我們遠離家鄉,遠離父母時,卻總覺得少了點什麼。而當在外感到疲倦、累了的時候,才能感覺到父母的重要性。只要父母在,我們便永遠有歸處,也有著目標和方向。到家見到父母的那一刻,一切防備全部放下,我們不用再偽裝自己,可以活得天真,就像孩子一樣無憂慮。可是如果父母不在了,我們又能去哪呢?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不管平常我們是如何對待父母的,今後都希望大家能給日漸老去的父母一個溫暖的擁抱,也對他們多一些包容與耐心。父母愛我們,渴望懂我們,也渴望了解這個世界,別因腳步匆匆而忘記、忽略了父母。人生無法重來,「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相關焦點

  • 千古名句「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下句才是精華,卻十人九不知
    因為父母在那裡。在作家畢淑敏的小短文《孝心無價》中寫道「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然而,大多數人只記得後半句「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卻忘了這後半句「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何為「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當父母健在時,你無論是在他們身邊陪伴還是出門打拼事業,心裡總有一個柔軟的地方放著你最愛的人。
  • 千古名句「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下句才是精華,你知道嗎
    可以說,父母是我們心靈寄託的港灣,更是我們的信念。 因為父母對於我們的重要恩情,也流傳出這樣一句話「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它是否還有下句?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的真正含義 一、「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的含義 通過字面意思理解,「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的意思是,只要父母健在,人生就有地方可去。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清晰,也就是說父母健在的時候,不管我們身處什麼地方,內心深處都有心靈的港灣。
  • 「父母在,尚有來處」的下句更經典,很多人還看不懂,它的意思
    所以當父母去世後,才能真正體會「父母在,尚有來處」這句話,否則再也回不去了。父母就是我們的根,不論走了多遠,回首望去他們都在,心裡就踏實。這句話是畢淑敏在《孝心無價》裡的一句話,很多人被這句話深深折服,有人甚至為此一口氣讀完了《孝心無價》這本書。
  •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下半句道出人生真諦,更令人潸然淚目
    父母是人在這世上最為親近的人,從出生一直陪伴到我們長大,給與了我們無法報答的養育之恩,正是有了他們,我們才能目睹著個美好的世界。我國自古也就把孝作為了至善,可見孝的地位之高。在漢朝時期,曾有過推舉孝廉的選官制度,可見孝是被人們非常看重的。
  •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後半句太扎心,做子女的不妨看看
    要說到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人,很多人就會想起自己的母親,母親十月懷胎含辛茹苦的將我們養育成人可謂實屬不易,不僅是母親,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也付出了很多,父母是我們人生中的指導師,同時也是我們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師,給我們創造了很好的環境,從而塑造了我們完整的人格與性格,正所謂人是環境的產物
  • 俗語:「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它的下半句才是精華,鮮有人知
    俗語:「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它的下半句才是精華,鮮有人知中華上下五千年,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可真的要從我們的源頭找去,那就要一些歷史專家細緻的研究給大家講解了,不過大家從小就有很多耳熟能詳的神話故事了,講到就是我們老祖宗的故事,什麼盤古開天地
  •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下一句才是精髓,真懂的有幾人?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這是一句俗語,意思是:「父母還在,你尚且有來的地方」。我們雖然來自五湖四海;但無論走到哪裡,說起來自何方,總是答之以「父母所在的地方」。父母在哪,你就來自哪裡;父母在哪,你的家就在哪;父母在哪,你的情就歸在哪。
  • 千古名句「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下一句也是精華引後世共鳴
    文/玉濁清古人言:「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下句才是經典道出千萬人心聲中國是一個歷史古國,也流傳著很多的文化,而古人也非常的注重孝道,並留下了相關的很多典籍供後世參考,也不想讓後世丟了這份崇高,而最為著名的莫過於孝心無價,有這篇短文當中,就曾經寫到過這樣一句話「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可能很多人對這句話都比較熟知,然而人們只知道上一句,卻很少有人能夠記住下一句,但孰不知下一句才是精華。
  • 民間俗語:「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下半句讓所有人都沉默!
    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這些俗語都是前人在生活中所總結出來的經驗,或是人生感悟等等,涉及到很多領域。一般俗語是很有道理的,現在老一輩子的人也經常說。你對俗語知道多少?要吃辣子栽辣秧,要吃鯉魚走長江;要知父母恩,懷裡抱兒孫;鑽石雖小,能穿瓷器;麥垛雖大,壓鼠不死;擒龍要下海,打虎要上山;小鬼跌金剛,小鼠斷大繩,向這樣的民間俗語還有很多很多,今天小編與大家要說的是「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下一句話題,對於下一句你知道嗎?生活中,我們有著各方面的情感。親情、友情、愛情等,有了這些情感,我們的日常生活不再孤獨。
  • 俗語「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有爸在天就在,有媽在家就在
    俗語「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有爸在天就在,有媽在家就在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個非常注重孝道的國家,佛說:孝敬父母是最大的福報,「百善孝為先」,孝道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己有千年的歷史,孝敬父母不僅是一種道德,
  • 千古名句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下句才是精華,卻十人九不知
    父母之恩是我們傾盡一生都無以為報的恩情。我們因為父母給予的生命而能夠看清這世界的五彩繽紛,我們從蹣跚學步到為人父母,在我們人生的前一半,我們享受著父母的保護,在人生的後一半,我們做著父母曾做過的事。「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只要父母還在,我們不論何時,都有一個避風港,在外面受到挫折我們總能想起父親的嚴厲和母親的溫柔,這一切都成為我們在外的精神支柱,我們隨時可以回到溫暖的家中。然而,十人中有九人只知道這句「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卻不知道下半句才是精華,「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 「父母在,不遠遊」,下半句更經典,大多數人都忽略了!
    孔子曾經說過一句話:父母在,不遠遊。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長輩這樣勸解年輕人,但是長輩們未必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更不知道下半句,其實下半句才是經典,大多數人都忽略了!「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首先,我們必須明確一點,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說讓我們完全不能離開父母,在小編看來,這句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孝順父母,第二層意思是要有一定的奮鬥目標。所謂的孝順父母,並不是整日掛在嘴邊的孝順,也不是整日陪伴在父母身邊的孝順,發自內心深處的孝順。
  •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如果農村父母不在了,你還會回老家嗎?
    俗話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如果農村父母不在人世了,你還會回老家嗎?有句老話叫做,數典不能忘祖。每個人都有老的哪一天,也都會有爹娘去世的那一天。在農村,如果是老光棍,去世之後幾乎沒有後代給他上祖墳,而作為有兒女的老人去世,即使兒女不在農村,過年或者其他節假日,都講究上祖墳。農村人常說墳頭草兩米高,這其實是在罵後代忘祖宗,凡是每年都有人去上祖墳,墳頭草不戶長高。農村的爹娘不在人世了,但農村這片土地,是生你養你的地方,是你爹娘埋骨的所在,作為後代,還是應該常回去看看的!
  • 俗話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下半句更經典,道出了人性
    俗話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下半句更經典,道出了人性當一個滿頭白髮、衣衫襤褸的老人在街邊乞討時,你忍心拒絕嗎?當一個在地震中失去雙親的孩子,仍然靠自己稚嫩的雙手努力生活著,你能不為之動容嗎?大家都知道在這個社會中有這麼一群弱勢群體:婦女、孩子和老人,這一弱勢群體最容易讓人產生惻隱之心。他們是真正需要幫助的弱者,我們都會伸出援手盡最大的可能幫助他們,但是,在生活中,有這麼一些人利用大眾的同情心,以賣慘的方式博取人們的同情來騙取錢財,那麼,這些人就是可恨之人。
  • 我們只知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卻不知下一句更經典,很少有人知道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很多人都知道,也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的生活中,對我們影響非常大。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天下的父母都是正確的,沒有不對的地方。之所以有這句話是和我們的文化有很大的關係。古代王朝大多數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孝順父母是最大的事情。父母說的話也非常重要,地位非常高。所以也才有了這句話。
  • 俗語「孝字論事不論心」,下半句更是經典,可惜很少人知道!
    農村俗語「孝字論事不論心」經典,很少人知道,下半句更是精華!對於下半句,起到了總結說明的含義,你們知道是哪一句嗎?在農村,提到與「孝順」有關的俗語或老話,總會想到「父母在,不遠遊」,也能想到那句讓人動容,聲淚俱下的名句,「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 俗話說:人無笑臉莫開店,下半句才是經典,生意人更要注意起來
    老祖宗就留下了一句話:人無笑臉莫開店。不過這也可以看得出來做生意的人在面相上也是有講究的,和他的財運是有關係的。不過這句話還有後半句,大家聽了之後才會發現下半句才是真的經典,要是做生意的朋友更要多看看趕緊注意起來了,笑臉就是說要微笑地去對待別人,那代表的是一種禮貌,對於開店做生意的人更是,有笑臉是很重要的事情,因此老闆要是招聘人的時候,也要面帶微笑才會讓別人覺得老闆有人情味,而且很多老闆在開店的時候或者是在選擇店面上,都會先讓懂風水的人給自己算上一卦,看有沒有要改的地方
  • 俗語:「笑貧不笑娼」,下半句才是經典
    說起俗語我們往往都是只知上半句不知下半句。就像這句「笑貧不笑娼」想必很多人都聽說多,但是應該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其下半句是什麼吧!這句話不是出自哪位名人的詩句,也不是那本經典著作的「名句」,而是民間流傳的俗語。這句「笑貧不笑娼」不是整句話的經典,最重要的其實是在後半句「救急不救窮」。
  •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故鄉也無歸途
    每個人的兒時,都有那麼幾個一起玩得很好的髮小。唐代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寫道: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時間是一位魔術師,輕易改變了你的容顏,改不掉的是對故鄉的眷戀。
  • 古人講:「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下半句更精妙,說透人性
    許多民俗文化都是古代文人聖賢的經典傳世。其中,許多民間俗語是在這些經典的基礎上加以擴展,最終以民間特有的口語化實現了民間特有的文化形態。雖然聽起來有些直白和簡潔,但字裡行間卻充滿了智慧。據《增廣賢文》記載:「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不信但看宴中酒,杯杯先敬富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