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於2020年10月23日至10月27日在濟南國際時尚創意中心舉辦,連日來的展播活動盛況非常。本屆非遺博覽會包括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展、「雲賞非遺」展播、「非遺好物」雲銷售等線上和線下精彩活動,聚焦「非遺助力精準扶貧」,重點展示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助力精準扶貧」10個重點支持地區的「非遺扶貧就業工坊」,以及部分國家級貧困縣的非遺扶貧項目,集中展示非遺助力精準扶貧成果和典型案例,推廣成功經驗。
非遺博覽會上,傳承人的拿手絕活,巧奪天工的傳統工藝,別具特色的民俗表演……目不暇接的非遺品類讓人大飽眼福,「針尖上」的刺繡、「刀尖上」的雕刻、「舌尖上」的美食或見細膩之柔軟,或見雕琢之剛毅,或見彌散之香味在鼻尖輕盈挑逗。博覽會上可逛可賞、可品可玩、可收藏可購買,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熱烈反響。穿越歷史、綻放古韻的非遺展演,彰顯了傳統文化與時俱進的滲透力與影響力。「國潮」匯聚「人潮」,「指尖絕技」拉動「指尖經濟」,非物質文化遺產從「養在深閨人未識」到「飛入尋常百姓家」,體現了文化消費的全鏈條升級轉型,非遺產品正向著年輕化、生活化、普及化以及發展形態多元化的趨勢發展,被注入鮮活血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出強勁的生機活力,「非遺經濟」應運而生,成為撬動消費市場、助力脫貧攻堅的「金飯碗」。
從崑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至今已有19年時間,在吐故納新和創新發展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文化價值得到了充分挖掘,既彰顯了地域特色,也凸顯了時代特徵,蘊含數百年的楚楚風致與質樸之美走遍華夏、走上雲端、走出國門。現代經濟與傳統文化的交織碰撞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迸發出耀眼火花,藉助夜經濟、旅遊業、網際網路等力量,非物質文化遺產邁進了從輸血到造血的可持續良性發展道路,實用性與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豐富了消費者的體驗感與獲得感,打開了「非遺經濟」的廣闊市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已然成為當下脫貧攻堅的有效路徑。作為新業態的接入體和文旅融合的載體,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帶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貧困戶就地就近就業和創業,貧困群眾成為手上有特色、眼前有銷路、長本事富口袋的「手藝人」,在「大美之美,美美與共」中拓寬群眾脫貧致富的門路,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加足馬力。
當然,打造出「金飯碗」更要打磨好「金飯碗」,把「金飯碗」打磨得更具時代的色澤亮度,讓脫貧成果都到「碗裡」來,才能把「非遺經濟」的金飯碗端得更牢。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更是多次強調要保護並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加強對國粹傳承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支持和扶持」。傳承與弘揚好非遺文化是「非遺經濟」發展的根基,也是助力脫貧攻堅的重要途徑,磨亮非遺經濟「金飯碗」,須著眼整體性保護與全局性發展,建立健全非遺保護與傳承發展的生態系統。
一方面,要緊扣時代脈搏下好「先手棋」,抓牢數字經濟機遇,讓雲端活力與文化魅力深度融合,讓商業軸線與文化脈絡交疊串聯,集聚經濟業態、市場需求與人文歷史等多要素,為「非遺」注入更加充沛活躍的生命力,碰撞出更為繽紛絢麗的時代光彩。比如,抖音平臺推出的「原創國風計劃」「誰說京劇不抖音」和「非遺合伙人」計劃,無論是點擊量、點讚數、粉絲量或是年銷售額都衝榜百萬甚至過億,「億萬量級」的背後充分展現了「非遺經濟」的市場前景與發展活力。另一方面,在政策與經濟支持的基礎上,非遺文化要重巧工、塑品牌,抓住精神內核與文化內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產業化發展道路,不斷做大做優做強,注重分寸毫釐間的品質,打造面向世人、享譽國際的品牌,通過加強社會化服務和產業化發展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和發展能力,促進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優化外部環境和增強內在動力一體推進,有利於拓展非遺文化空間和文化價值,讓非遺消費的熱潮打造出群眾的致富工具,讓文化的新潮形態成為消費領域的重要增長極是非遺文化傳承與弘揚的題中之義,「非遺經濟」走上雲端對於消費復甦態勢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也為貧困群眾的致富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世代相傳的民族記憶,要讓這份情懷走出作坊、走向人群,走進大眾視野也走向更廣闊的舞臺,就要走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磨亮非遺經濟「金飯碗」,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作者:郭素嬌 福建省龍巖市漳平市溪南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