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磨亮非遺經濟「金飯碗」

2020-10-28 宣講家網


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於2020年10月23日至10月27日在濟南國際時尚創意中心舉辦,連日來的展播活動盛況非常。本屆非遺博覽會包括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展、「雲賞非遺」展播、「非遺好物」雲銷售等線上和線下精彩活動,聚焦「非遺助力精準扶貧」,重點展示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助力精準扶貧」10個重點支持地區的「非遺扶貧就業工坊」,以及部分國家級貧困縣的非遺扶貧項目,集中展示非遺助力精準扶貧成果和典型案例,推廣成功經驗。

非遺博覽會上,傳承人的拿手絕活,巧奪天工的傳統工藝,別具特色的民俗表演……目不暇接的非遺品類讓人大飽眼福,「針尖上」的刺繡、「刀尖上」的雕刻、「舌尖上」的美食或見細膩之柔軟,或見雕琢之剛毅,或見彌散之香味在鼻尖輕盈挑逗。博覽會上可逛可賞、可品可玩、可收藏可購買,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熱烈反響。穿越歷史、綻放古韻的非遺展演,彰顯了傳統文化與時俱進的滲透力與影響力。「國潮」匯聚「人潮」,「指尖絕技」拉動「指尖經濟」,非物質文化遺產從「養在深閨人未識」到「飛入尋常百姓家」,體現了文化消費的全鏈條升級轉型,非遺產品正向著年輕化、生活化、普及化以及發展形態多元化的趨勢發展,被注入鮮活血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出強勁的生機活力,「非遺經濟」應運而生,成為撬動消費市場、助力脫貧攻堅的「金飯碗」。

從崑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至今已有19年時間,在吐故納新和創新發展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文化價值得到了充分挖掘,既彰顯了地域特色,也凸顯了時代特徵,蘊含數百年的楚楚風致與質樸之美走遍華夏、走上雲端、走出國門。現代經濟與傳統文化的交織碰撞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迸發出耀眼火花,藉助夜經濟、旅遊業、網際網路等力量,非物質文化遺產邁進了從輸血到造血的可持續良性發展道路,實用性與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豐富了消費者的體驗感與獲得感,打開了「非遺經濟」的廣闊市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已然成為當下脫貧攻堅的有效路徑。作為新業態的接入體和文旅融合的載體,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帶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貧困戶就地就近就業和創業,貧困群眾成為手上有特色、眼前有銷路、長本事富口袋的「手藝人」,在「大美之美,美美與共」中拓寬群眾脫貧致富的門路,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加足馬力。

當然,打造出「金飯碗」更要打磨好「金飯碗」,把「金飯碗」打磨得更具時代的色澤亮度,讓脫貧成果都到「碗裡」來,才能把「非遺經濟」的金飯碗端得更牢。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更是多次強調要保護並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加強對國粹傳承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支持和扶持」。傳承與弘揚好非遺文化是「非遺經濟」發展的根基,也是助力脫貧攻堅的重要途徑,磨亮非遺經濟「金飯碗」,須著眼整體性保護與全局性發展,建立健全非遺保護與傳承發展的生態系統。

一方面,要緊扣時代脈搏下好「先手棋」,抓牢數字經濟機遇,讓雲端活力與文化魅力深度融合,讓商業軸線與文化脈絡交疊串聯,集聚經濟業態、市場需求與人文歷史等多要素,為「非遺」注入更加充沛活躍的生命力,碰撞出更為繽紛絢麗的時代光彩。比如,抖音平臺推出的「原創國風計劃」「誰說京劇不抖音」和「非遺合伙人」計劃,無論是點擊量、點讚數、粉絲量或是年銷售額都衝榜百萬甚至過億,「億萬量級」的背後充分展現了「非遺經濟」的市場前景與發展活力。另一方面,在政策與經濟支持的基礎上,非遺文化要重巧工、塑品牌,抓住精神內核與文化內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產業化發展道路,不斷做大做優做強,注重分寸毫釐間的品質,打造面向世人、享譽國際的品牌,通過加強社會化服務和產業化發展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和發展能力,促進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優化外部環境和增強內在動力一體推進,有利於拓展非遺文化空間和文化價值,讓非遺消費的熱潮打造出群眾的致富工具,讓文化的新潮形態成為消費領域的重要增長極是非遺文化傳承與弘揚的題中之義,「非遺經濟」走上雲端對於消費復甦態勢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也為貧困群眾的致富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世代相傳的民族記憶,要讓這份情懷走出作坊、走向人群,走進大眾視野也走向更廣闊的舞臺,就要走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磨亮非遺經濟「金飯碗」,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作者:郭素嬌 福建省龍巖市漳平市溪南鎮人民政府

相關焦點

  • 安丘市:「非遺夜市」賦彩夜經濟
    山東濰坊安丘市夜經濟方興未艾,作為文化大市,傳統文化的展現自是不能缺席,在墨溪河邊,安丘市文旅局打造的「非遺夜市」在眾人的期盼中拉開帷幕,琳琅滿目的傳統手工藝品引得遊人駐足觀看,嘖嘖稱奇。非遺夜市非遺夜市
  • 新華時評:「夜經濟」不是熬夜經濟,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
    新華時評:「夜經濟」不是熬夜經濟,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 「夜經濟」,消費的是金錢,也是時間。從三四十年前的倫敦、巴黎到紐約、東京,到今天的北上廣深,「夜經濟」是經濟社會繁榮的產物,是勞動者閒暇時間增加的結果。依託現代勞動休息制度,「夜經濟」是休息日消費方式的縱深化,不是「熬夜經濟」。「夜經濟」、夜生活,從歐美日到中國,都不是對工作不聞不問、對休息不管不顧。各國「夜經濟」高峰總體上與周末、節假日高度重合。
  • 弘揚非遺文化,亮彩中原!李家天然小磨香油榜上有名…
    (非遺禮物)評選活動頒獎儀式暨周口首屆非遺購物節啟動儀式在周口市非遺體驗中心舉辦,周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呂自申、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閆開斌,周口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副局長朱偉、辦公室主任金鋒,周口市民政局副局長張伯新、社會組織管理局局長李文勇,周口政協文史委原主任範耀剛等領導出席,並為獲獎代表頒獎!
  • 為啥刺刀不能磨太鋒利?老兵:刺刀磨得越亮,自己死得越快
    常說「臨陣磨刀三分利」,那麼作為近代伴隨步兵作戰上百年的步槍刺刀,很多老兵卻會告訴你並不需要將刺刀磨的特別快特別鋒利,因為刺刀磨得越亮越鋒利,自己死得越快,那這種經驗又是為什麼呢?
  • 滴滴芝麻油香 張氏小磨香油製作技藝入選青島非遺項目
    2020年7月,張氏小磨香油製作技藝入選青島《李滄區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和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的非遺項目。
  • 亮絕活!「指尖」非遺炫彩山海關古城
    純銅與大漆工藝創新結合在一枚小小的茶針之上,純棉彩線經過七十二道工序手工紡織化身漢錦,色彩明豔的手工緞面鞋上綻放著繡工精湛的花卉圖案……8月8日,隨著2020「長城腳下話非遺」活動拉開帷幕,設置在山海關古城南大街的「長城腳下亮手藝——傳統手工藝項目展示展銷」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眾多遊客的目光。
  • 直播亮絕活!山西非遺雲端「火」起來
    人民網太原11月24日電(桑莉媛)展示技藝,亮出絕活,盡顯非遺之美。今日,以「遊山西·讀歷史」為主題,2020人民網「人民優選」直播大賽山西非遺專場在太原市清徐縣開幕。來自山西全省24個項目的非遺傳承人,將通過兩天三場直播展演,讓廣大網友在「雲端」感受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磚雕製作有十幾道工序,三十多個步驟。每一道步驟都是純手工完成。」「我現在為大家展示的是琺華器製作的兩個核心技藝——琺華彩和立線描。」「非遺文化是一定要傳承下去的!」「大飽眼福,名不虛傳。」「乘風破浪的『非遺』,我們來了。」
  • 【翠島時評】企業經營 誠信先行
    【翠島時評】企業經營 誠信先行 2020-12-14 20: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長城腳下話非遺 亮傳統手藝 展中華風採
    吳橋石影雕、武強木板年畫、霸州仿古瓷、圍場滿族刺繡、丁記藤藝、井陘蒼香玉屏袋……8月8日,來自省內100項貼近生活的非遺產品亮相山海關古城南大街,琳琅滿目的手工藝品極具我省地域特色,讓遊客市民大呼65歲的蔣麗娟介紹,8月9日,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二小學3年級的代翎姍將正式成為她最小的徒弟,「我已經65歲了,最大的願望就是把老祖宗留下的手藝傳承下去。代翎姍從小就喜歡做手工,她願意跟我學,我就願意教。」
  • 40年前的3大「金飯碗」,如今淪為基層工,現在吃香的是「它們」
    一份安穩、高薪的工作,人們通常稱之為「金飯碗」,不過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的稱呼也漸漸發生了變化,從「金飯碗」搭配「鐵飯碗」,變得是稱呼,不變的是工作的頗受歡迎。
  • 周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走進李家天然小磨香油調研!
    2020年6月18日,周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閆開斌等一行走進周口市經濟開發區李家天然小磨香油進行調研。周口市非遺文化傳承人、李家天然小磨香油品牌創始人李永生就傳統石磨香油的釀造,李家天然小磨香油的傳承體系、文化內涵、非遺產品的統一包裝和銷售、傳承人與協會之間的合作方式等問題與協會成員進行了有益的探討和交流
  • 主播、騎手、掌柜、站長……數字浪潮帶來全新「金飯碗」 阿里數字...
    淘寶主播張雨豐正在直播中楚天都市報記者 周丹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李輝地攤經濟火了:多地鬆綁擺攤賣貨,攤位申報火爆。不僅如此,老師兼職外賣騎士,大學生專職淘寶主播……後疫情時代,直播帶貨、外賣騎士行業風生水起,雲經濟的崛起,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阿里數字經濟的「金飯碗」,也自然成為吸納就業的最佳土壤。老師兼職做起外賣騎士「在家閒了幾個月,成為外賣騎士後,覺得好有樂趣呀!」
  • 國慶假期福州夜經濟暢旺 傳統非遺點「亮」夜生活
    國慶假期福州夜經濟暢旺 傳統非遺點「亮」夜生活 2020-10-04 15:32:55 入夜後的福州城也同樣熱鬧非凡,夜色經濟持續向好,「夜福州」也給市民和遊客帶來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身著漢服的女子逛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善化坊藏天園文化夜市。藏天園文化夜市供圖  夜幕降臨,以「傳承文化、玩趣國潮」為主題的藏天園文化夜市推出了古箏演奏、琵琶彈奏等表演和福州評話、福州伬藝等「非遺」展示,廣受福州市民喜愛。
  • 永新華韻深耕非遺扶貧新模式 打造非遺經濟新名片
    在全國832個貧困縣的脫貧歷程中,非遺對脫貧的助力是極具創新性和開拓性地。永新華韻在非遺保護傳承的進程中,從很早就開始探索「非遺+扶貧」模式,逐步摸索出一條新的扶貧道路。永新華韻以非遺為突破,多種形式幫助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在永新華韻的堅持和努力下,扶貧和致富成為非遺一張金閃閃的新名片。非遺成為脫貧攻堅的重要力量。
  • 淺議《南方都市報》時評的創辦理念與特色
    《南方都市報》就是憑著優秀的時評,與電視網絡展開了激烈競爭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在報紙行業亮出了自己的王牌。《南方都市報》時評到底有多大的魅力呢?本文試通過對其時評的創辦理念和特色的研究找到問題的答案。時評,可以說自它興起以來,各家報刊紛紛設版開言,《南方都市報》自然也不例外。但問題是,並非開辦時評最早的她卻辦出了最有影響力的時評?問題的答案還需要從《南方都市報》時評的創辦理念和特色說起。 一、時評的創辦過程 時評,是一份報紙的窗口。《南方都市報》把時評看作其標誌色,視為其品牌創立手段,作為其張揚個性的賣點。
  • 80年代的5大「金飯碗」,當時人人羨慕,如今卻成底層職業
    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5大「金飯碗」,本以為只要能擁有這五份職業,就能夠踏踏實實的幹一輩子,當時人人羨慕,如今卻成底層職業,而所謂的金飯碗也早就已經發生了更迭。80年代的5大「金飯碗」,首當其衝的就是汽車司機。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的經濟正處於飛速發展的起步階段,汽車雖然並不算是一個稀罕物件,但會開車的人終究還是少數,家裡有車的更是寥寥無幾。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能夠擁有一本汽車駕駛證,在街邊開車載人,是一個人人羨慕的職業。
  • 河南中牟縣創新非遺宣傳形式 讓「地攤經濟」更有文化味
    惟妙惟肖的麵塑和剪紙,憨態可掬的泥塑、精緻的黑陶,精巧的線編、草編、條編和香包、讓人味蕾綻放的桶子雞、瓜豆醬,可供體驗製作的木版年畫……走進鄭品書舍院內,琳琅滿目的非遺產品擺滿了展臺,讓來此參觀的群眾眼前為之一亮,感受到了與往常不一樣的韻味。
  • 景縣非遺項目亮相2020「長城腳下話非遺」活動
    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彰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由國家文化部指導,省文旅廳主辦,秦皇島市山海關區承辦的2020年「長城腳下話非遺」活動於8月8日至11日在秦皇島山海關古城舉辦。景縣省級非遺項目「景縣銅胎畫琺瑯」「景縣傳統布藝」和市級非遺項目「景縣恆盛公饊子」在長城腳下精彩亮相。
  • 「六必居」與「捧著金飯碗要飯吃」的故事
    「六必居」與「捧著金飯碗要飯吃」的故事其一.「六必居」,是北京一家醬園店的名字,據說,該店建於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現在,是一家著名的食品生產企業。嚴嵩被革職抄家,皇帝只留給他一個金飯碗,並且,告訴了天下人,凡是遇到一個拿著金飯碗的乞丐,不許施捨給他。於是,嚴嵩成了一個捧著金飯碗的乞丐,一個沒人施捨的乞丐。有一天,嚴嵩偶遇到呂洞賓和鐵拐李兩個神仙在下棋,就上前向他們求一條生路,甚至又去吸鐵拐李瘸腿上的膿血。可是,等到鐵拐李把膿血蛆蟲扔地上,讓他吃下去時,嚴嵩又覺得噁心不願意吃。
  • 呼和浩特莫尼山小鎮深挖非遺經濟潛力
    莫尼山非遺小鎮創始人、內蒙古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蒙古族皮雕畫代表性傳承人賈宏偉說。「莫尼山」本稱「牟尼烏拉」,是中國古代對黃河以北、陰山山脈西段南支的蒙語稱謂。莫尼山非遺小鎮創立於2018年,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大青山腳下,是國家AAA級景區,這裡集中展示了內蒙古自治區的80多項非遺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