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通常都會牽涉到作者、出版者和讀者三個方面,在創作書評的過程中,我們既需要呈現書裡的信息,揣摩作者的意圖,同時也需要給讀者提供一個接受方向和閱讀價值。一個好的書評既需要專業背景的支撐,也需要相對獨立的價值判斷,書評裡既要有信息傳達,同時也要有感情色彩和判斷思考,它能夠喚起讀者的閱讀興趣,直接導向閱讀和書籍本身。
好的書評應該是容易進入的。一篇書評需要面對兩類閱讀者,一類是已經閱讀過這本書,想要通過書評得到啟發的讀者,一類是沒有讀過這本書,想要藉助書評了解書籍,做出自己購買決策的讀者。好的書評與文學評論不同,它要求你在保持深度思考的同時,找到自己的語言個性,將專業的學術語言轉化為普通讀者可以消化的文字內容。因此,一篇好的書評應該是可讀、可感、可笑、可想的,在讓每一位普通讀者都可以進入的同時,達到啟發人的效果。
好的書評應該是準確的。作者要對作品信息、人物信息有準確的把握,最大限度地揣摩作品以接近作者的意圖。書評的準確性是指我們把書籍和作者定位在一個合適的創作流派,把這個作品放在合適的作家相對值的位置上。我們始終不要忘記書評都是寄生在書籍身上,以書籍為根的。書籍並沒有義務為書評的觀點服務,我們不應該為了完善自己的感悟,傳達自己的觀點,就對書籍斷章取義,而是應該讓書籍來說明自己的觀點。儘管有的時候書評作者對書籍的琢磨和揣摩不一定準確,但是只有一直抱著尊重的態度來看待一本書,我們才有可能準確地捕捉到書裡最精髓的內容。
好的書評應該是有態度和溫度的。態度和溫度不是酷評和差評,也不是譁眾取寵和刻意的標新立異,而是在學養視野和紮實清晰的表達之上產生的一種態度和溫度。書評既要有評論精神與批評精神,立場鮮明,保持客觀,同時還要體現人文溫度,不要凌駕於評價對象之上。
好的書評應該有清晰的內在邏輯,這是任何一種表達最起碼的要求。好的書評其外在邏輯和內在邏輯是同為一體的,如果我們想要寫出好的書評,那麼在閱讀階段就要看到書的內部邏輯,看到作者的表達思路、表達重心、表達的推進方式,比如納博科夫的《俄羅斯文學講稿》,它在外在的作家及作品布局之外,始終有一條內在的邏輯,就是納博科夫對俄羅斯文學的判斷。納博科夫不太喜歡通常所說的把人和時代結合起來解讀文學的庸俗社會學方式,他特別看重語言和表達本身,所以他會對一些因社會話題和庸俗社會學而成名的作家不屑一顧,比如說他對高爾基的保守態度和對果戈裡的大加稱讚,在《俄羅斯文學講稿》中我們可以看到他以自己的解讀方式呈現給我們的剝離社會背景後的作家果戈裡的形象。
好的書評應該是有格局的,是入乎其中,出乎其外的。「入乎其中」是指好的書評要有充足的信息容量,讀者通過書評,不僅了解到了這本書,還可以知道相關的歷史知識、社會現象、人生感悟,乃至了解到同一類型的書籍和作者,這些就是書評的信息量。除此之外,好的書評要有評價的視野,在閱讀和評價過程中,能夠把書中的人物故事放到更大的參照系裡進行對比評價。有格局的書評是一個無限敞開無限包容的文本,同時它又是能夠激發書評讀者很多的感悟。「出乎其外」就是在書評創作過程中通過閱讀量的積累,準確地找到對一本書的恰當評價。每一篇書評都是在歷史的維度上對作品的評估、淘汰、篩選和定位,而深厚的閱讀積累和思考能夠讓我們在這個過程中避免評價失當。
好的書評應該是有個性的。我們看到過很多對普希金的評價,依然會覺得納博科夫所說的「普希金是俄羅斯文學的第一盞明燈」最令人印象深刻。好的書評並不是讀後感和個人的感悟,而應該是「見常人之未見,寫常人之未寫」,與此同時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和評論風格。書評個性的形成既基於作家自身的個性,同時又基於自己所有閱歷積累和專業積累的個性。閱讀和寫作的積累沒有捷徑,都需要經歷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能夠早早地清晰化自己的目標,那麼會走得更加紮實穩健。
好的書評不要有大量的引用。過多的引用並不能讓我們真正地吸收書籍中的觀點,也不能讓書評的讀者信服。書評的創作過程是我們在汲取了書中的精華之後,結合自身的感悟和專業學識進行的創作評價。書評並不是抄錄和整理作者的思路,而是揣摩其弦外之音,在作者的思路之外建立一個自己的思路和評價。在這個過程中理論著作的概括能力和視野高度都特別不可替代,它能夠幫助我們剝離表象看到本質,從而形成自己的觀點,比如我們可以從喬治·斯坦納的《語言與沉默》中了解到他透過日常看到的語言文化的濫用和汙染,而深度閱讀和深度的書評寫作正是我們尋找失落的文字美感的方式。
(本文依據知名文學評論家,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審付如初直播「好的書評能否促進深度閱讀?」整理而成,實習生:代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