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首屆書評大賽 廣西師大出版社 收錄於話題#廣西師大出版社9#書評大賽5
9月17日20:00,我們開啟了「深閱讀·書寫另一種可能」的第一期線上分享會:「什麼是好的書評?」由資深書評人,也是本屆書評大賽評委之一的唐山老師為我們分享他對於書評的理解。
活動中,唐山老師說道:我認為書評就是告訴你,世界上有比你現實生活更高的東西,有一種更高雅的東西存在,你應該去嚮往那個東西,應該不斷追尋它,從那個高度去審視我們的人生。當你能這麼想的時候,你就會和別人不一樣。
01
理科生考上文科專業以後:
從書評開始嚴肅閱讀
我成為書評人非常偶然,上高中的時候,我是學理科的,因為學習成績太爛,到高中發現自己數學跟不上,覺得大學絕對不能再學高等數學了。所以,當時選找專業,專找哪個專業不學高等數學,但是理科所有專業都學高等數學。後來很意外地,一個學校的政教系收10個理科生,結果我考了進去。考進去以後,政教系還不要我,給我「發配」到中文系。當時有句話: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大家都覺得中文系是很糟糕的專業。我和同學說我考上中文系了,別人說你怎麼考這麼一破專業,弄得我很沒面子,但是後來想,反正要上,還是要學一點,就想著找幾本書看。
那個時候,我還在北海公園打工賣汽水,當時剛改革開放,學生打工被認為是很時髦的事。記得當時我找了一本《紅與黑》來讀,算給我讀廢了,這本書我總共讀了39天。在此期間,同事給我看《天龍八部》八卷本,當時是老的八卷本,我大概三天就看完了,覺得太好看了,很輕鬆。不像《紅與黑》,簡直是羅裡巴嗦,來來回回,實在讀不下去。
但過去的網格本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前面都有一個編輯寫的長序,這個長序我以前都不知道是誰寫的,因為今天要分享,所以查了一下,好像是艾珉老師寫的,但是不是,我也不敢確定。這個長序大概是八千到一萬字,介紹《紅與黑》這本書。我讀了這個長序後,覺得無論如何都要讀完這本書。可是後來我實在讀不完,怎麼辦呢?我乾脆就給自己定個計劃,每天至少讀十頁,最後大概讀到第31天、第32天的時候,就開始不忍心讀完了。從那以後,我才知道,這才叫小說。如果不是前面那個長序,我認為它叫書評,如果沒有它,我肯定是堅持不下來的,也不會覺得這本書有什麼意思,估計看完了,也看不懂。所以從《紅與黑》以後,接著我又讀了老託、老陀的書,還有好多好多世界著名的小說。為什麼要讀這些?說到底就是受《紅與黑》序的影響。
這個序有什麼特點?估計大家覺得,這個序概括得不一定好,裡面也有一些階級鬥爭的思想,但是我始終認為,文學和人類的思想是存在高低之分的,是有高雅和低俗之分的。我們作為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批判自我的視角,這個人實際上就是失敗的。
就像佛經中所說,牛馬不知自己勞累,豬玀不知自己骯髒。因為它們不能自己批評自己,不知道還有更高的視角。
如果沒有高於自己的視角,我們活著和豬狗就沒什麼區別。今天很多人說累,抱怨了半天,實際上和牛馬抱怨累有什麼區別?沒什麼區別。如果有一個更高的視角,你活得很閒,也覺得自己很累,那才說明有了這麼一個視角。
所以我更傾向于堅信:一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能給你多少知識,能給你多少思想、學問,最重要的是它能給你這個視角,當生活暗淡的時候,它能告訴你,還可以換個視角來看問題。
所以,所謂的書評是什麼?我認為書評就是告訴你,世界上有比你現實生活更高的東西,有一種更高雅的東西存在,你應該去嚮往那個東西,應該不斷追尋它,從那個高度去審視我們的人生。當你能這麼想的時候,你就會和別人不一樣。
02
書評的定義
很多人問書評的定義是什麼,什麼叫書評,什麼是一個好書評?我覺得這些都是偽問題,書評是不是一個單獨的文體,這個很難說。
你說它是個有學問的文章,或者說它是很有知識的文章,或者說它是很好讀的文章,我覺得所有這些都要拋開,書評就是工具性的文章,自古至今沒有什麼所謂的書評家,也沒有一部偉大的書評作品,更沒有一部書評作品傳承千古。
如果書評這麼厲害,孔子就寫了,李白、杜甫就寫了,輪不到咱們來寫。咱們來寫這個東西,就是一個工具性的東西,這個工具讓人們意識到,世界上還有一個比我們更高的視角,從這個視角我們能重新去看人生。
所以我始終覺得,艾珉老師當時寫的長序,寫得好不好,觀點對不對,這都是偽問題,最核心的是:它提醒了我,世界上還有一種小說,和我們現在認識的不一樣,和我過去讀的故事不一樣,不是我覺得好看就是好小說,也不是我覺得感同身受就是好小說。好小說會不斷耕耘你的思想,會逼著你去改變。
我這一代人,我是1969年生人,那時候」文革「還沒結束。在成長過程中,一直受社會背景所建構。我會認為很多東西天經地義,很多東西本來如此,那時候,就覺得哪種人就是哪種樣子,會帶有許多刻板印象,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歧視。但是後來讀到《湯姆叔叔的小屋》,然後讀到《簡·愛》,真的覺得非常非常感動。當時覺得,生而為人,我應該追求平等。
有些改變是逐步的,可能不是那麼明顯,但是打開了窗,一個人自己就會不斷的審視自己,比如讀老陀的書,他的書為什麼好?就是它讓人不斷地去思考自己,告訴我們,你的內心中藏著一個魔鬼。
我讀了很多網格本,當然網格本有很多沒有加長序,但是有長序的我都反覆讀了,有些長序我也不喜歡。但是我始終覺得,想寫一篇書評,首先要抱定一個目標,就是——你究竟能不能把讀者吸引到更高的視角,能不能給予讀者更高的視角?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你寫的東西嚴格來說,就不能叫書評,說白了,就是賣書廣告,或者賣書文。
03
讀書也分嚴肅和休閒嗎?
其實,我對生活的思考就一定是真實的嗎?可能也有很多是虛偽的。喜歡裝蒜,或者說出去讓人佩服自己等,總之很多是出於虛榮。但我覺得,這種虛榮也很正常,那時很多年輕人都說尼採、薩特,你說不出來,好像有點丟人。但是在模仿中,漸漸就會意識到,幾千年來人類的思想和你差不多,幾千年來,我們都在為一些基本的問題而感到痛苦,而這些問題永遠沒有答案,正是因為它沒有答案,你可以和前賢站在一起討論。這就非常有意思。
好的書評能夠接引到這一點,我說一個很極端的觀點:如果你讀的是休閒書的話,就不叫讀書,也就不用讀書了,因為好多東西比讀書好玩多了,玩遊戲真的比讀書快樂太多了。看電視,真的是比這個讀書好玩。休閒讀書,我始終覺得它不叫讀書。
我也讀了幾乎全部的瓊瑤,上高中時,我也曾迷過三毛,讀了很多三毛的書。直到今天,我對三毛都有一定的感情,覺得她的東西還是有意思的。但我從來不會給三毛寫書評,我覺得沒什麼意思,她和人類整體文明發展的脈絡沒有太大關係,她只是個人傳奇,沒有任何可說的東西。所以,有時候我看完一個電影,或者在一個群裡聊天,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都在討論一些拐彎的情節。我覺得這個討論有什麼意思呢?如果大家只是把這個當成一盤棋下著玩的話,這種小說純粹就是垃圾。讀書能比棋的博弈性更高嗎?比它帶來的趣味更高嗎?能比遊戲帶來的趣味性更高嗎?做不到。
所以,弄一個贗品的遊戲,何必呢?直接玩遊戲去吧,看書幹嗎?所以我覺得,不閱讀嚴肅的書就不叫讀書。
過去說帶著問題讀書,但我沒帶過問題讀書,我也沒帶過困惑去讀書而獲得思想,沒有,我讀書只是因為我活在這個世界上,想了解這個世界是怎麼回事,想了解自己。所有的嚴肅閱讀都能讓人更靠近自己,通過靠近自己,你就會覺得這個世界其實蠻豐富的。
我上大學一年級的時候,因為讀了好多外國文學,就產生一種狂妄,覺得自己將來能當作家,能把這些書的優點都融合,這樣估計就能幹掉當時中國一切著名作家。讀到後來我發覺,其實所有嚴肅小說都寫得不好看,它的故事都不太好,作家根本就不是想寫故事。但小說這個文體又要求你必須講故事。現在很多類型的小說家,講故事的水平比名著高得多。那麼,我們幹嘛要讀名著呢?
坦率地說,我始終不喜歡大仲馬之類的作家的,我覺得和我人生思考的那些問題,和我的痛感毫無關係。我喜歡讀有一定痛感的東西,其實這就是書評要做的事。書評就是讓人們去接受這些東西,導引人們走向這些東西。
04
「讀不懂」是個問題嗎——我的尼採閱讀史
我剛開始讀很多書,也讀不懂,很多時候只是為了裝蒜,說我懂了。比如尼採的書,我剛開始讀,就是背了一大堆格言。後來碰到一位老師,他就挖苦我,說你這只是尼採愛好者。我喜歡尼採,僅僅是因為我對父輩對我的壓迫感到不滿,所以我就喜歡一切反抗的哲學。後來才明白,尼採還有非常深刻的一面。《權力意志論》有這麼一句:」當我們用理性看世界的時候,我們就看不到非理性的那一部分。「這給我的感受非常深刻。因為我們從小到大,一直接受的教育就是講理性、講規律,小孩從小比如如何如何,長大了才能成功,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先得打好地基,說起來真的是非常合邏輯。可事實真是這樣嗎?
在我們生活的世界裡,一按按鈕,燈就亮了,一擰水龍頭,自來水就來了。人類改造了自然,加強了行為和結果之間的關聯。這個關聯的結果,就是我們自以為這個世界萬事萬物都是合乎理性的。但是不是這樣?坦率地說,沒有證據。在理性的世界之外,它還有無垠的非理性。我們無法理解它,包括我們怎麼去理解歷史,我們怎麼去理解人生。
我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有個夢想,我小時候也有個夢想,我要當科學家。但是後來問一百個人,一百個人都沒當上。我上大學時的理想也沒有實現。所以人類的理性,在很大程度上是虛擬的,不是客觀事實。上大學的時候,翻譯成中文的尼採的書我都買了,但我一直沒理解他對理性的批判,而只有站在這個角度,你才知道,尼採為什麼對現代哲學產生了直接影響。雖然理解錯了,但是讀尼採有一個非常大的好處,就是它接引我,我開始去思考這些問題,它讓我發現這個視角很有意思。
在這個世界上,很多書我們都是讀不懂的。讀不懂才要讀,要不然讀它幹嗎呢?所以我覺得並不是有了很大的學問、很大的成就,然後你才來寫書評,我覺得沒必要。只要你能夠或者發現在我們的生活之上有更高的東西,你願意把你對它的理解給寫出來,這個就是很好的書評。
我向來討厭這麼一種說法,認為這個書評或那個書評寫得不專業,書評就是一個工具,我不會說一把錘子不夠專業,一把斧子不專業,只要能殺人,它就夠專業。所以書評最重要的是能實現接引工作。我始終覺得,書評就像一條船,是條破船也可以,你只要能把讀者渡到對岸就可以了,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書評。
05
什麼樣的書評是比較好的書評?
首先不是太學術化的。學術化對書評有一個要求,比如它首先要展示思想史。比如燈泡,燈泡的概念怎麼來的,一步步如何轉化的,最後用來指我們現在一按按鈕就亮的東西。電燈這個詞可能很早就有了,電在古人是打閃用的東西,不像今天在電線裡跑的東西。它一定在詞彙上有一個轉折,誰轉折、怎麼轉折的,這就是它的思想史。此外肯定要介紹作者,介紹文章的背景,再概括文章的主要觀點,最後從學理的角度進行批判。
所有學術性的書評都很有價值。我覺得如果想寫書評,至少應該喜歡閱讀學術書評,但是我不主張這麼寫,因為這麼一個書評寫下來至少得一萬字,否則講不清楚。此外,我們去接引的話,還是船大一點好,儘可能讓更多的老百姓讀懂。就像當年讀《紅與黑》的書評,讓我從一個理科生,一個文科的小白,從小就非常不喜歡寫作文的人開始喜歡去閱讀,喜歡去寫。它讓我意識到,還有這麼多好書值得一讀,這麼多好書就算我沒看,也值得我去崇拜。這就完成了接引,它也有很多缺點,但這有什麼呢?可能我連這個書評作者的名字都不知道,可他完成了他的工作,這就可以了。
第二點,我堅持認為,書評解決的是實用性問題,不是詩詞歌賦,我們每個寫書評的人不是詩人,也不是作家,就是個普通的文字工作者,我們想做的事情,是能夠讓更多的人走在人類文明的主脈上。而不是一會兒這個主義,一會兒那個主義,一會兒很亢奮,一會兒又怎麼怎麼樣,最後都脫離了人類發展文明的主脈,走向用文化對抗文明。說我們的文化怎麼怎麼樣,文化可以是一切,臭豆腐也可以成為文化,泡菜也可以成為文化。我們如果要做一個書評人,不要以為豐富就是對的,我覺得只有深度才是對的,只有契合社會發展的文明的主脈,才是正確的。只有帶領讀者能走到更高的地方,才是正確的。所以書評就是一個實用文體,沒有那麼玄。就是用最簡單的語言,讓人讀下去,然後實現接引功能,就是最好的書評。
第三點,文章也有文章的法度。我覺得中國的作者有一個很大的缺陷,就是喜歡評論,尤其書評和評論不分,這在書評中比較常見。很多人往往只是把自己的感覺寫出來,覺得這本書寫得很好,憑什麼你說它很好?覺得這本書在這點上真是獨到,你又怎麼能說明它是獨到的呢?當你做這種判斷的時候,應該慎重,儘可能地慎重。比如說這本書好,這肯定是你的主觀評價,如果你去寫為什麼讀者認為這本書好,這個就是書評。這需要真正的理性分析,你要分析它被接受的原因,第一第二第三,還有它的背景,它的長處等等。
既然我們認為書評是一個工具性文體,就不涉及文採,不涉及語言。我很奇怪,為什麼好多讀者會說,這本書語言不錯,寫得好,然後把文章中的金句拿出來。我在上大學的時候,想冒充作家,那時也有一段寫金句的日子,後來我發覺,金句非常淺層,因為它把社會和世界簡化了。這種東西其實很好寫,如果你要想這麼寫,別的事不幹了,你就寫這個,你一天能寫800個金句。
我覺得這不是文章,沒有什麼意思。文章還是寫樸實一點好,我們儘可能不去寫什麼金句或者寫什麼文採,至少我不追求這個東西。我覺得文章儘可能地傳達思想,儘可能地傳達高度,離那個高度越近,就越是好文章。所以一個好的書評,最終是體現在它的思想深度上,而不是在文筆上,或者是在它的主觀性上。
我覺得很多作者有一種偏執,總覺得自己的學問很大,要評價這本書。這也許很好,但真正的書評只能告訴你,這本書好在哪,它的基本觀點是什麼,這個觀點中間是不是有漏洞,我們把這些講清楚就可以了,剩下其他的問題你自己去讀,你自己去思考,我不能替代你去閱讀。
書評只是一個接引,你可以坐這個船到達彼岸,你也可以知道人生還可以用這種方式去批評,你還可以用這個角度去看自己。所以好的書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定要負擔超越現實這個責任,如果沒有起到這個作用,無論文筆有多好,想法有多妙,解讀有多深刻,都毫無意義。
圖片來自:崑山柒書店-伍颺
希望通過這場分享會,我們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心中對於「什麼是好的書評」的評價標準。在閱讀的同時,能發現在生活之上更高的東西,並願意把你對它的理解給寫出來。
(以上節選自部分活動文字實錄)
#談一談#
你認為什麼是好的書評
不如也在評論區談談吧
相關閱讀
原標題:《什麼是好的書評? | 首場「深閱讀·書寫另一種可能」線上分享會實錄》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