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中國高校正在加快「雙一流」大學建設步伐,迫切需要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和大學精神的交融滲透、相得益彰,需要倡導「朝向文化的教育」,倡導「涵育創新」的學術。可以說,一所沒有頂尖理工學科的高校不可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學,一所沒有高水平哲學社科和濃鬱人文氛圍的高校,同樣也不可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學。為此,近年來部分高校先後創設的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肩負著繁重而艱巨的責任。
高研院建設的冷思考:「四個意識」與「三個關係」
對於理工科優勢顯著的高校,實現世界一流大學的遠景目標,離不開高水平、有特色的人文社會科學學科作為支撐。某種程度,不少高校創設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的初衷,是期望在傳統院系體制之外,探索設計一種新的組織結構和互融機制,加快提升學校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術創新力、社會影響力與綜合實力,將高研院建設成為人文社科創新的「學術特區」「人才培養試驗區」。然而,在運行過程中,卻不同程度遇到一些發展瓶頸難題。這既有人才、政策、資源等方面的限制,也有觀念意識、內外環境等方面的局限。如何破局?如何辦好理工科高校高研院,探索體制機制創新模式,促進高研院的可持續發展?筆者以為,需要深入思考並樹立「四個意識」。
其一,學術導向意識。人文社會學科不同於理工類學科,它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和特殊性,它蘊精神、觀念、行為、情感、價值等為一體,具有歷史傳承、文化思辨、積澱推演、價值判斷等特徵,傳遞的是一種文明的共識、思想的力量。隨著人類生活的現代化變遷和信息化社會的裂變式演進,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範疇、研究範式、傳播形態等呈現出諸多新形態新變化。需要從學術規範、價值導向、社會影響等維度,撥開認識與觀念上的迷霧,克服錯誤思想、方法或功利等因素對人文社科研究帶來的誤區和消極影響,把握人文社科研究流變的實質,不斷增強問題意識和學術導向,突出強調社會核心價值及學術價值的引領作用。
其二,突破隔閡意識。人文社會學科涉及領域寬、涵蓋面廣。從我國高校的實際看,綜合性大學具有較強的人文社科學科基礎,各專業領域之間獨立性強;理工類高校人文社科學科則相對較弱,許多學科專業處於「加速爬坡」階段,有些甚至才剛剛起步。所謂「不破不立」,人文社科的當代構建,除了要遵循其內在的發展規律,還需要突破制約其發展的障礙。高研院的建設,正好從機制上為突破這些瓶頸和隔閡提供了可能。一方面,突破某學科二級學科之間的界限,破除狹隘封閉的單一學科的內部藩籬,實現本學科各領域之間的互通互融;另一方面,突破某學科與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甚至理工學科的界限,儘可能與其他學科之間交叉聯動、融匯對接,在新的平臺上整合重構、開闊視野、拓寬界域。
其三,前沿交叉意識。歷史地看,人文社會科學對社會發展、時代進步具有基礎性的意義和引領作用,常常還是科學技術進步、知識更新的強大動力源泉與重要表徵。反之,時代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也為人文社會科學自身的發展提供了新可能、奠定了新基礎。人文社科的研究視野,能否立足時代發展的前沿,能否關注和投射到社會革新各領域的關鍵性、交叉性、創造性重大難題,必然會對其自身的創新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唯有通過各學科前沿的交叉滲透、融匯創新,才有可能昭示新的發展方向,形成新的科學範式與學術突破,形成新的學術研究高原與高峰。
其四,涵育創新意識。創新是目前在許多領域被廣泛使用的一個概念,它時刻改變和引導著人們的觀念和行為。從哲學層面看,創新是人類特有的活動方式和存在方式,是對現有文明成果懷疑、批判、突破與超越基礎上,發現(產生)的新規律、新理論、新技術、新成果,是人類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創新具有複雜性、超驗性、反覆性、偶然性、不固定等特點,開展人文社會科學前沿和交叉領域的研究,高研院當從目標、內容、方法、機制、策略、路徑等層面,統籌布局設計,搭建多元參與、對方聯合、多線並進的研究合力與格局。尤其需要增強涵育學術、自主創新的意識,以創新的方式、機制和手段,創造出具有首創、獨創性質的智識成果,推動人文社科重大問題研究和當代實踐的內在超越。
理工科高校辦好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創新高研院建設機制和發展模式,以高研院為「樞紐」,促進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間、乃至與理工多學科間的交叉融合、交流互動,或是高校(特別是理工科高校)優化學科建設生態、激活學術生長基因、活躍學術研究文化、產生科研創新成果,進而推進「雙一流」大學建設的重要「助推器」。
當然,理工科高校辦好高研院任重道遠。從建設實踐看,平臺建設是核心、機制創新是關鍵、資源整合是手段、協同發展是目的。必須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盡力而為,交叉滲透、特色發展。在建設發展過程中,應著重處理好「三個關係」。
一是校內與校外的關係。既要緊緊依託校內人文社科相關院系的優勢學科方向,發揮知名專家學者的學術影響和引領作用;也要梳理、調整建設思路,引智「借力」,在資源上向校外學術力量傾斜,構建激發創造力、形成研究合力的有利環境。
二是特色與多元的關係。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全力支持所有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發展,高研院的目標與定位更是如此。既要注重固有特色學科方向的發展,鞏固自身的學術研究和發展優勢;又要注重構建開放多元的平臺,圍繞前沿交叉和國家戰略、社會發展中的理論性、實踐性重大問題,找準切入點,探尋著力點,促進新興交叉領域的學術探索與創新。
三是發展與機制的關係。既深入研究人文社科建設發展規律,結合學校遠景目標和中長期規劃,適時調整發展戰略和實施策略;也要採取新的機制和措施,實行制度化、科學化的管理和建設,建設以質量和貢獻為導向的人文社科跨學科、跨院系、跨校內外管理和評價機制,構建若干跨學科的人文社科協同創新平臺。
理工科高校人文社科高研院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理工科高校人文社科高研院應拓展視野、勇擔使命,培育英才、砥礪學術,著力增強發展活力和創造力,探索中國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特色之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成立於2010年11月,是學校直屬的文科精英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機構,成立6年來,北航高研院在文科拔尖人才培養、通識教育和學術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一是打造北航模式的通識教育品牌。2011年以來,在學校文科大類招生和大類培養的背景下,由高研院牽頭,整體設計並組織實施全校通識教育方案,包括三個層次:知行文科試驗班的通識教育。該班建制在高研院培養管理,其課程以中西經典研讀為核心,奠定深厚的人文基礎,在進行專業教育的同時,強化通識和交叉學科教育。大文科的通識教育。高研院開設五門通識教育核心課程,供全校文科學生必修,包括中國文明史、西方文明史、藝術史與現代藝術、中國經典研讀、西方經典研讀。面向理工科的通識教育。課程從一般性的知識傳授,轉向人格養成和能力培養,開設經典研讀類和交叉學科課程,注重對理工科學生人文素養和創新思維的培養。2013年,高研院與學校教務處共同發布了《北航通識教育白皮書》,並出版了北航高研院「通識教育」文叢,奠定了以「四大板塊」為基礎的北航通識教育體系。
二是探索文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高研院本著通識教育與精英教育相結合的理念,以「文史哲為入口,政經法為出口」,承辦了「知行文科試驗班」,致力於文科精英人才培養,期望培養出面向未來、匯通古今中西的高層次領導型、領軍型精英人才。該班每年從全校文科學院中擇優錄取30人,探索形成了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外校師資與本校教師相結合、核心課程與讀書小組相結合、課堂教學與文藝生活相結合的特色教學模式。迄今已有4屆畢業生,其中70%繼續在北大、清華、人大等國內一流高校讀研深造,25%到美國、英國等國著名高校深造。
三是積極推進多領域的學術研究。科研項目、科研經費和科研成果逐年遞增。近年來,學院教師發表核心期刊(CSSCI)論文70餘篇,出版各類學術著作35餘部,獲批4項國家級課題。舉辦了系列具有較大影響的學術研討會、講習班,結合自身學術優勢和校外專家資源,相繼出版了「知行文叢」「通識教育文叢」「法政文叢」「治道文叢」等學術叢書系列。致力於開拓與海外高校多層次的學術合作與交流,與加拿大約克大學聯合成立了「中加社會科學中心」,舉辦學術夏令營、互派學生、教師互訪、聯合培養等國際合作交流活動。
四是新增「文化傳播與管理」交叉學科建設及研究生培養。「文化傳播與管理」是北航自主設置的交叉學科,自2013年起依託相關文科學院招收碩士研究生。本專業碩士點在公共管理、教育學、設計學等一級學科下,培養具有跨學科、多領域交叉視野,具有文化研究與文化管理專門知識,在公共文化建設及傳播、文化管理與策劃、文化藝術教育等領域的創新應用型高層次人才。2016年起,北航文化與藝術傳播研究院整合到高研院,試行一套人員、兩塊牌子的模式建設發展。學校明確,高研院作為主要承載單位負責「文化傳播與管理」交叉學科建設,正式成為研究生招生與培養單位,自2017年起單獨招生並實施該專業碩士生培養方案。
理工科高校人文社科高研院建設的構想與路徑
加強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建設,促進人文社科交叉領域的重大創新,是理工科高校改革發展進程中必須面對的現實課題。「十三五」期間,北航高研院將以「融匯中西、貫通古今、承續文化」為宗旨,以「交叉滲透、涵育創新」為辦院理念,致力於培育文科拔尖創新人才、促進多層次通識教育、構建跨學科協同創新平臺、開展高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為實施北航精品文科戰略、形成具有北航風格和特色的人文社科學派,提升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的整體水平和影響力作出貢獻。為此,我們將以「四個堅持」作為推進高研院建設的基本路徑。
一是堅持「師生為本、學術為先」。著力匯聚海內外優秀專家學者,不斷探索文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重點辦好知行文科實驗班(本科生)、文化傳播與管理專業(研究生),培育面向未來、匯通古今中西的高層次領導領軍型文科精英人才。
二是堅持「提升素養、健全人格」。著力構建多層次的通識教育體系,重點開設中西文明文化史、優秀經典研讀、文學藝術素養等課程,深化具有北航特色的通識博雅教育內涵,不斷提升北航通識教育品牌的輻射力、影響力。
三是堅持「高效協同、開放協作」。創設靈活高效、開放包容的工作模式與學術合作交流機制,建設以質量和貢獻為導向的人文社科跨學科、跨院系、跨校內外管理及評價體系,拓展與海內外學術機構、專家學者的聯動協作,構建若干跨學科的人文社科協同創新平臺。
四是堅持「學科交叉、守正出新」。立足北航綜合學科優勢,主動圍繞國家和社會發展戰略需求,關注基礎性、應用性人文社科交叉領域重大現實問題的研究,找準切入點,探尋著力點,設置重點學術議題、優化學術生態、涵育學術文化。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全文)》,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
[2]蔡勁松.論創新及其本質[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5(3).
【作者單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