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美食「貓耳朵」,把麵粉切成小丁,搓一搓,讓人直流口水!

2020-12-09 我是美食教主

這是一道山西家鄉麵食貓耳朵,山西麵食很出名,大家都知道刀削麵、當地正宗的特別好吃,就連我不愛吃麵的人也喜歡,攸麥麵攸饃饃、油炸糕,涼粉,酸甜陳醋等等,好多好吃的麵食

好多朋友都說我,你絕對生錯地方了,山西人不應該愛吃醋嗎?不應該愛吃麵食饅頭麵條嗎?為啥你不愛吃?

貓耳朵老家一般是用豆面和攸麥麵加一點土豆粉做的,家裡沒有豆面沒買,我就用小麥粉做吧

開始步驟:

主料:麵粉,豆芽,雞蛋,西紅柿

輔料:大醬,蔥花,鹽

首先和面,根據人數來定,兩個人的量我用了一小碗麵粉加水和成麵團,要不軟不硬的麵團

用擀麵杖擀開,不要太薄,因為要切粒,看圖厚度

擀開成一個小圓餅狀,然後切成寬度一樣的條狀

再切成小粒狀,均勻一點,不然大小不一

撲一點麵粉均勻的讓每一個粒都沾上麵粉,因為不易粘手,放一粒在下圖手的這個位置,從上到下用另一個大拇指搓

貓耳朵就成型了,熟練後超快

一個劑子搓完了,一小堆,把麵粉抖一抖,下鍋後不易渾濁

下一步:切一個西紅柿

打兩個雞蛋

切一點蔥花

起鍋熱油,放蔥花

西紅柿排隊下鍋

一定是中小火炒,大醬下鍋煸香一下

雞蛋液下鍋後要開大火,大火會迅速凝固,有油一般不會糊鍋底,攪動一下雞蛋打散

雞蛋炒好後加水至開,下一把豆芽菜,最好是提前焯一下水去豆腥味

我直接放的豆芽所以多煮了兩三分鐘後貓耳朵才下鍋一起煮熟

大醬很鹹,所以按照你的口味添加鹽,我又加了一點點鹽,起鍋裝盤就可以吃了

算是簡單,菜和麵食一鍋燴

這個是我之前做的炒貓耳朵,這樣大的盤子,老公一個人消滅了兩盤,還意猶未盡。 我和女兒也輕鬆幹掉了1大盤

相關焦點

  • 麻食新做法,拇指一搓,綠如翡翠,光滑筋道,隔幾天不吃就想它
    麻食本義是麵條或面片,其原因是突厥語中的「tutmaq」一詞本來的意義僅限於「面片」這個概念。自古至今慢慢演變,現在中國西北地區,人們更習慣把麻食定義是一種小卷,或小丁狀的麵食,有點像小貓的耳朵,隨之也把麻食叫做「貓耳朵」。
  • 貓耳朵還可以這麼吃,比麵條好吃百倍,用手一搓誰吃都誇!
    貓耳朵是由麵粉加水揉合成麵團, 然後弄平後切小片, 再搓捲成貝殼狀, 因為形狀像貓咪的耳朵所以叫貓耳朵,是山西地方的特色面點,貓耳朵口感彈Q有嚼勁,喜歡吃麵食的我,當然不能錯過這道美食,冰箱有牛肉,就用沙茶來炒貓耳朵,帶些微辣的口味,很適合夏天吃.貓耳朵還可以這麼吃,比麵條好吃百倍,用手一搓誰吃都誇!
  • 拇指一按一搓,麵團變身貓耳朵,煮開後與時令蔬菜同炒,味道真好
    我感覺我是壓制不住她玩麵粉的勁頭了。昨天才吃過麵疙瘩,今天就想著要做「貓耳朵」吃了。約摸這一陣,老媽會把她會做的麵食都做上一遍。好吧,那我就打打下手,享享清福,吃現成的飯菜嘍。老媽是地道的南方人,也是去了四川後,生活所逼,想吃的東西當時外面沒有賣的,正好她還在食堂幫過忙,也認識幾個北方同事,於是,學會了做一些簡單的麵食。
  • 北漂做山西貓耳朵
    貓耳朵這面不要揉太硬了也不要太軟了,這樣吃起有點勁就行了。把揉好的面在揉成細條,在把它切成小丁。(小丁不要大了,3個左右能頂上一個餃子餡就行了)把小丁在面案上用大拇指使勁搓就成了貓耳朵了,在搓好的貓耳朵上面上在撒一點乾麵粉,這樣不會沾在一塊。(記得搓好的貓耳朵不要風吹)記得水開了在放貓耳朵,煮到鍋裡要攪一攪。
  • 麵粉最簡單的做法,手指一搓,爽滑筋道有嚼勁,愛麵食的不要錯過
    麵粉最簡單的做法,手指一搓,爽滑筋道有嚼勁,愛麵食的不要錯過!麻食也叫貓耳朵,是西北地區的一道特色麵食,爽滑筋道有嚼勁,跟麵條一樣受歡迎!【具體做法】1、做麻食我們只需要三種食材,高筋麵粉、鹽和清水。高筋麵粉也叫麵包粉,筋道比較高,做出來的麻食更加有嚼勁。2、麵粉中加入食鹽拌勻,倒入清水,攪拌成面絮狀,再揉成光滑的麵團,蓋上保鮮膜醒面1個小時。
  • 不一樣的山西美食「貓耳朵」,一推一捻總關情
    「貓耳朵」因其獨特的名稱,還曾鬧過不少的笑話。有外地人來山西吃飯,山西人說要吃「貓耳朵」。外地人嚇壞了,偷偷給家人打電話說:「他們這裡的人好殘忍呀,居然要吃貓耳朵,聽得我都有點害怕了。」後來才知道,此「貓耳朵」非彼「貓耳朵」,而是一種可口的麵食,這才消除了誤會。貓耳朵並非如名字所說用貓耳製成,只是因形似貓耳故名。
  • 手把手教你做家庭版的美食貓耳朵,一學就會,以後不用再下麵館了
    選材: 麵粉4兩,韭菜一小把,西紅柿2個,雞蛋2個,香菇1個,蒜3小瓣,鹽適量,油適量; 做法: 菜洗淨備用;1.韭菜儘量切碎;2.切碎的韭菜倒入麵粉裡,加水和面,不需要鹽,面需活得硬些;3.活好面後放置20分鐘;4.將西紅柿切成丁備用;
  • 舌尖上的美食:山西貓耳朵
    山西貓耳朵,是山西有名的一道美食,老百姓日常做的有白面的,蕎麥麵的!我今天要介紹的是蕎面貓耳朵,山西人做蕎面貓耳朵,配上羊肉菜,澆面,羊肉臊子,羊肉湯麵貓耳朵,佐以辣椒,吃的大汗淋漓,欲罷不能!貓耳朵,又叫捻圪坨,碾疙瘩,捻坨坨,麻食。老舍曾贊過:駝峰熊掌豈堪誇,撥魚貓耳實且華!
  • 手指一搓,就是一碗麵食,陝西特色麻食,營養美味,做法簡單
    麻食是起源於陝西關中地區的麵食,形狀如大拇指指甲蓋大小的麵疙瘩,中間略薄,邊緣翹起,又名貓耳朵,是西北地區特有小吃。它還有很多別名,如麻什子、麻食子或貓耳朵,麻食製作簡單,營養美味,已經在杭州、北京、上海、西安等大中城市餐館裡出現。
  • 形狀像貓耳朵的特色小吃麻食,做法簡單,香濃有韌性,快看看吧
    導讀:形狀像貓耳朵的特色小吃麻食,做法簡單,香濃有韌性,快看看吧今天我為大家介紹的美食有一個特別奇怪的名字,叫做麻食。聽完名字,我想陝西這個地方的人們應該有很深的影響,因為麻食就起源於這裡,是西北地區的一種特有小吃。
  • 北方人最愛的貓耳朵,不用機器,手指一搓就能成,比麵條好吃多了
    貓耳朵口感筋道滑爽,與蔬菜搭配更是營養豐富,這款飯食一直都是我家最愛的美食之一。全家齊動手,用胡蘿蔔、西藍花製作了色彩靚麗的彩色貓耳朵,為原本平常的吃食增添了一抹亮色。一.所需材料:中筋麵粉500克、西藍花100克、胡蘿蔔100克、青菜頭300克、土豆200克、豆腐150克、香菇100克、木耳50克、洋蔥100克、大蔥、生薑二.製作步驟1.胡蘿蔔、西藍花清洗乾淨,用料理機打成泥糊備用2.和面。
  • 貓耳朵面這樣做,勁道可口人人愛,營養健康又好吃
    哈嘍大家好,歡迎來到章魚小丸仔吖和我一起聊美食,俗話說沒人生下來就是好廚師,當你認識到廚房的魅力時,你會覺得下廚是開心快樂的事,和天賦沒有關係,那麼就和我一起探索廚房的魅力吧!貓耳朵面這樣做,勁道可口人人愛,營養健康又好吃。
  • 炒貓耳朵,味道香有嚼勁,10分鐘快手小吃,了解一下
    炒貓耳朵貓耳朵是我在學徒期間最愛做的一款麵食,做法簡單還能坐著製作,是個能當著師傅面偷懶的活,所以每次我都搶著幹,做的次數多了速度也快了,之後就固定我一個人補貨了,最後搞得我聽見貓耳朵這三個字都趕緊躲開
  • 普通的家常飯,卻是很多人眼中媽媽的味道,麻食90後的最愛
    像我這種一年回一次家的人,回到家裡最想的就是老媽做的飯,其中我最喜歡吃的就是老媽做的那碗麻食,尤其是剛出鍋的,吃到嘴裡燙燙的,想想都能讓人垂涎三尺,記得小時候的冬天或者是陰雨天,媽媽最愛做的就是燴麻食,每次做燴麻食我能吃兩碗,吃完之後一身汗,那種感覺真的是無法形容的。
  • 山西人最愛的麵食做法,燴麻食
    原料:麵粉、土豆、幹木耳、紅蘿蔔、瘦肉、西紅柿、豆腐、香菜、蔥、油、白胡椒、姜、蒜、鹽、雞粉、香油。做法步驟:第1步、準備材料;第2步、涼水和面,要稍微硬一些,並醒二十分鐘;第3步、各種蔬菜,切成大小相同的小丁;第4步、豆腐丁小火放油煎制兩面金黃;第5步、肉切丁用生粉
  • 做貓耳朵小竅門,手掌一搓,幾分鐘搞定一大鍋,孩子天天吃
    你們去徵服世界,我只想徵服一個人的胃和心我們寄托在美食上的不僅僅是味蕾的享受,有時候更多的反而是味道帶來的記憶。而美食本身,也攜帶著最質樸最強大的治癒效果。今天為大家分享一道好吃的山西特色麵食草帽耳朵的做法,我們一起看一下怎麼做吧。
  • 造型像貓耳朵的燴麻食,味道非常的過癮,做起來很簡單卻回味無窮
    最近很愛吃麵食,一說到這個,大家都知道陝西麵食花樣多是出了名的,比如今天這道傳統的麻食,中間薄、邊上翹,酷似貓耳,因此也叫做「貓耳朵"。首先來和面,用高筋麵粉加少許鹽來製作,口感會更勁道,一般選用小麥麵粉來做,也可以用蕎麥麵粉,或者在裡頭加入菠菜汁、胡蘿蔔汁,既保證營養成分,顏色也好看,這樣做出來,小朋友都很愛吃,因為造型比較特別,加上顏色五顏六色的,非常漂亮。
  • 在家自製炒貓耳朵,口感爽滑勁道,聞著味道就食慾大開,快試試吧
    老漁翁的小孫女動手將面捻成塊,狀似小花貓的耳朵,下鍋煮熟後再澆上魚蝦滷汁端給乾隆吃。乾隆吃後更覺得回味無窮,趕忙問小姑娘這叫什麼面,小姑娘回答說是貓耳朵。乾隆非常喜歡這道點心,回京後即召小姑娘為其做"貓耳朵"。自此"貓耳朵"成了一道名點 。其實貓耳朵製作起來並不難,今天小編就來教大家,如何在家中就能輕鬆做出美味的炒貓耳朵。
  • 貓耳朵怎麼炒好吃?麵食貓耳朵這樣吃順順溜溜,一天都有好心情
    先將麵粉倒進盆裡,冬季用溫水,春夏秋用冷水和起面,扎光揉好。放在面案上,撒上麵粉,用麵杖擀成兩三公分厚的薄片,切成多半公分大小的劑頭,再撒一次麵粉,滾均勻。然後,兩手拇指相對按住面塊,一下一下往前推,推成形如貓耳朵狀即妥。鍋開時抖去麵粉下到鍋裡煮熟撈起,澆上各種葷索打滷等澆頭,調以山西老陳醋,味香形美,可飽享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