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當長輩教育孩子,孩子能夠聽從長輩教導,長輩就會誇孩子「孺子可教也」;有時候,當長輩教育孩子,孩子怎麼都不聽從教導,依舊我行我素時,長輩就會嘆息:「孺子不可教也」。如果聽過這兩句話的人,大概會非常疑惑:孺子指的是什麼意思?到底是「可教也」還是「不可教也」?
孺子可教
孺子可教,意思是指小孩子是可以教誨的,後來一般形容年輕人有出息,可以造就。出自《史記·留侯世家》:
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裡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

說的是西漢名臣張良,在還沒成名時,有一天正在下邳圯水橋上散步,遇到了一個穿著簡陋的老人家。老人家來到張良面前,將自己的一個鞋子丟到了橋下,還對張良說:「喂!快去幫我把鞋子撿起來」。張良很生氣,本來想打人了,但是看到老人家年紀很大了,就忍住了,不僅去橋下將鞋子撿了回來,還畢恭畢敬地幫老人給穿上了。
老人穿了鞋之後,笑了笑就離開了。張良非常吃驚,一直注視著老人離去的背影。老人走了裡許路,又轉身回來,對著張良說:「孺子可教矣」,然後就讓張良跟著他學習。後來又經過了一番考驗,老人見張良確實是個可造之材,於是給了張良一本《太公兵法》,讓張良好好鑽研。後來張良果然學有所成,成為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幫助建立了漢朝。

孺子不可教
孺子不可教很多人往往會跟朽木不可雕連用。朽木不可雕出自春秋時期孔子之口,記載在《論語·公冶長》: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說的是孔子有一個叫做宰予的弟子,為人機敏,很受孔子喜愛,但是卻有一個懶惰的毛病。一次白天沒去學堂上課,孔子叫人去找,發現是在自家呼呼大睡。孔子聽到後大發雷霆,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直呼: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可能因為孔子是儒家創始人,而有人經常會將「孺子」跟「儒子」搞混,朽木不可雕跟孺子不可教意思又相近,後世有人把這兩個組合成一句,誤傳為孔子所說。實際上孔子並沒有說過孺子不可教這個說法,多為後人誤傳。
由此可見,孺子可教是有其歷史典故的,而孺子不可教是由孺子可教引申而來的,代表相反的意思。孺子是年輕人的意思,有時候可能有人會誤認為是「儒子」。孺子可教和孺子不可教指的是這個年輕人可堪造就或者不可堪造就,需要根據語境使用。所以,這就跟說一個東西好吃還是不好吃一樣,只是代表觀點不同,但都是正確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