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牛堂」主人的畫語人生:孺子可教 素質可染

2020-12-12 人民網

原標題:「師牛堂」主人的畫語人生

  今年適逢李可染先生誕辰110周年,作為20世紀中國畫藝術的巨匠,老百姓對他的作品十分熟悉。11月30日在國家博物館開幕的李可染最後十年展,以「墨天神境」為題,深切緬懷這位藝術大師所創造的輝煌。

  為此,策展方別出心裁,請李可染先生之子李小可專門在展廳中央復原了這位藝術大師最後十年工作的畫室,正是在這裡,李可染度過了孜孜以求的十年時光,邁向人生藝術的巔峰。其實,搭建與布置這間畫室,實現了李小可長久以來的一個小小心願,他希望觀眾也能分享他重溫與父母朝夕相處的那段美好時光。1973年,李可染全家搬離了居住了20多年的大雅寶胡同甲2號裡的舊宅,遷入西城區三裡河社區的單元房。可以說,這個展上的作品都誕生於這間20平方米大小的畫室。它擁有一個別致的名字「師牛堂」。李可染一生有六個堂號,以「師牛堂」最為著名,上世紀80年代開始使用。展廳中這間複製的畫室外面牆上,布置了李小可專門為此展撰寫的文章,文中回顧了父親李可染在「師牛堂」中對中國畫的不懈追求,也重溫了一些點點滴滴的往事。

  「師牛堂」的來歷

  說起「師牛堂」名字的來歷,確實與一隻牛有關。那是上個世紀40年代,李可染住在重慶郊區金剛坡下農民家裡,隔壁房間就是牛棚,那裡養著一隻大青牛。李可染清早起床刷牙時,便能看見它,晚上睡覺時,更能清晰地聽見它喘氣、吃草、蹭癢、啃蹄。天長日久,他為牛的品性所震撼,從此,牛,觸發了李可染繪畫的靈感,成為他的重要題材之一。那時正值抗戰時期,中華大地遭受著日本侵略者的蹂躪。李可染常常望著窗外,這隻大青牛早出晚歸的景象,一次又一次地勾起他的思鄉之情。國破山河在,他帶著對和平的強烈期盼,創作了大量以牛為主題的作品。牛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腦海中。轉眼40年過去了,1981年,劫後復出的李可染出任中國畫研究院院長。有一次他應邀為紀念魯迅先生誕辰100周年書寫「俯首甘為孺子牛」,一下子又勾起他對40年前那隻大青牛的回憶,沉浸在那段艱苦卻樂觀的歲月中,於是他又開始畫牛,一發不可收拾,索性給自己的畫室取名「師牛堂」。李可染如畫中的水牛一般,勤勤懇懇地描繪著他胸中的山山水水。

  李可染的牛極富生活情態

  李可染最喜愛畫的是《五牛圖》,在題款時總要寫下這樣一段話:「牛也力大無窮,俯首孺子而不逞強,終生勞瘁,事而不居功,純良溫馴,時亦強犟,穩步向前,足不踏空,皮毛骨角無不有用,形容無華,氣宇軒宏,吾崇其性愛其形,故縷縷不倦寫之。」畫家本人正是以牛的務實態度與苦幹精神支撐起晚年在藝術上的不懈追求。

  在普通人看來,牛的題材也許太單一了,怎麼經得起反反覆覆的描畫。可是,在李可染筆下卻真地呈現了千姿百態的生活情趣,表現出不同的意境。例如,《牧童弄短笛》的後景中是一棵遒勁的古松,牧童站立其下,手握橫笛,凝神吹出一支悠揚的小曲;前景中的小牛,正在前行,聽到笛聲,側頭細聽。《秋趣圖》中,高大的瓜藤,秋葉正黃,兩個牧童趴在下面,正起勁兒地鬥著蟋蟀,前景中兩隻牛前後偎依,臥在地上酣睡。《林茂鳥競歸》背景中,成群的鳥兒盤旋在蔥鬱的林木旁,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惹得前景中騎牛踏上歸途的牧童回頭張望。《牛背閒話》中的水塘上方,茂密的枝葉構築成濃蔭,水中的兩個牧童,伏在各自的牛背上,說著悄悄話。李可染在圖中記述了一段往事:「昔年遊黃山,在清涼臺邊見有此奇松。今寫其仿佛,因感高巖之松飽經酷暑嚴寒而愈老愈美,非僅其壽長也。可染又記。」畫家借孩子的眼睛,回望記憶當中最難忘的那棵古松,用畫筆讚美它頑強的生命力。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李可染借「牧童放牛」的題材,不僅表現了中國畫構圖之奧妙,而且借孩童之心,重溫了自己的童年時光。

  「孺子可教,素質可染」

  那是一段漫長而苦難的歲月。1907年,李可染出生於江蘇徐州一個平民之家,排行老三。他的父親很會講歷史故事,童年的李可染愛上戲曲繪畫也許與此有關。他常用碎碗片在地上畫戲曲人物,博得鄰人圍觀。1916年,李可染入徐州「吳氏兄弟小學」讀書。圖畫老師王琴舫見李可染聰慧好學,贊曰:「孺子可教,素質可染」,遂給他取學名「可染」。1923年李可染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初級師範科學習圖畫,畢業後回到家鄉擔任藝專教員,3年後即1929年考取了杭州國立藝術院研究生院,專攻素描和油畫。由此,他跨入了西方藝術的門檻,這為他以後在中國山水畫中探索光影的嶄新表現力打下了紮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探索實踐,李可染以其非凡的睿智和堅忍不拔的毅力,在生命的最後十年中,登上了藝術生涯的頂峰,成為20世紀後半葉,中國畫壇上承先啟後的藝術大師。他的歷史使命正是連接傳統與現代,開拓中國水墨畫的新路。這一切,正是李可染在「師牛堂」中苦苦追尋的最終目標。他以非凡的藝術品格,將中國山水畫引領到一種新高度、新的境界。在最後的十年中,他建構了「李家山水」的基本格局,他完善了自己獨特的筆墨語言,他為當代中國山水畫藝術的發展指明了正確的方向。(王建南)

(責編:王鶴瑾、魯婧)

相關焦點

  • 典故解讀:孺子可教矣
    這個典故出自《史記·留侯世家》:父去裡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孺子可教矣,大意是:你這小子是個可造之才。這是一個神奇的老人對一個前途無量的年輕人說過的話。可不料風雲突變,父親去世後二十年,張良還沒來得及為韓國效力, 秦國就把韓國給滅了。美好的希望被打碎了,生活似乎走到了盡頭, 而張良唯有接受。他的想法非常簡單:報仇雪恨。
  • 百年前的寒門貴子,姓名源於啟蒙恩師:孺子可教,素質可染
    稍大一些,進入鄉村私塾學習,可是教私塾的先生自身的水平有限,無法給李可染帶來更多繪畫方面的指導,但這卻絲毫不影響他對繪畫的熱愛。名字來源:孺子可教,素質可染終於,在十歲那年李可染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第一個繪畫老師,進入鄉村小學的他依舊保持著對繪畫的痴迷,這引起了圖畫老師王琴舫的注意,並賜名可染,取「孺子可教,素質可染」之意。此後又拜徐州畫家錢食芝為師,得到山水畫的正式啟蒙。
  • 面壁居閒筆—天道酬勤話可染
    根據面壁居主人汪錫桂生前日記整理。對愛畫成癖的我來說,朝思暮想的是見到一代山水畫大師李可染先生,我的好友榮寶齋顧問王大山兄,使我的夢想成真了。我曾從周虎臣筆廠、上海墨廠、西泠印社等處找來最好的筆、墨、墨汁、印泥給可染先生,在那商品稀有、購物憑票證的年代裡,有了當時的一點「特權」能給先生帶來一些「方便」,於我也不是特別麻煩的事。
  • 到底是「孺子可教」還是「孺子不可教」?
    有時候,當長輩教育孩子,孩子能夠聽從長輩教導,長輩就會誇孩子「孺子可教也」;有時候,當長輩教育孩子,孩子怎麼都不聽從教導,依舊我行我素時,長輩就會嘆息:「孺子不可教也」。如果聽過這兩句話的人,大概會非常疑惑:孺子指的是什麼意思?到底是「可教也」還是「不可教也」?
  • 李可染之子憶父:我眼中的「師牛堂」
    我想開端應該是「師牛堂」,因為「師牛堂」代表父親藝術的高峰,是他生命的終點。於是,在李可染藝術基金會美術館,實景復原了「師牛堂」,一扇窗、一副對聯、一個擺設、一件舊家具、一塊桌布,還有父親畫室每天傳出的京劇唱腔……每一樣還原時,仿佛時光倒流,我沉浸其中不願出來。
  • 他是齊白石先生的弟子,畫牛出名,給畫室起名「師牛堂」
    他是齊白石先生的弟子,畫牛出名,給畫室起名「師牛堂」文/文涓他在小的時候就已經展露了繪畫天賦,拿著個破碎的瓷碗片就能在地上畫出戲曲中的人物,引來了不少關注他的名字也是一位老師看他天賦極佳給他取了「可染」這一學名,看到這裡很多人都猜出來了,沒錯,他就是李可染。李可染對魯迅先生極為敬仰,也曾公開表示自己畫牛是由魯迅先生的那句「俯首甘為孺子牛」開始的,就連自己的畫室都給它起名叫「師牛堂」。而李可染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就是他畫牛的功夫極佳。
  • 鄒佩珠:我是可染的「勤雜工」
    鄒佩珠創作的《擲鐵餅運動員》至今矗立在北京的工人體育場上世紀80年代李可染與鄒佩珠在畫室「師牛堂」  5月初,在鄒佩珠先生去世一周年之際,北京畫院、李可染藝術基金會主辦了「雕塑人生——鄒佩珠先生紀念展」,回顧鄒佩珠作為雕塑家的藝術人生。
  • 再見了,可染先生 謹以此紀念李可染先生逝世三十周年
    我是在上海出差時,聽說可染先生突然去世的,當時,無法說清地震驚。因為之前不久,我還採訪了他,他的身體雖然不佳,但精神卻還是可以的。記得拜訪可染先生那一天,因為到得早,便在他家樓下的綠地邊小坐。夏天的陽光,很是強烈,密緻的樹葉,有著鬱郁綠意。幼兒園的孩子們,手牽著手排隊走過,嘴裡伊伊呀呀的唱著,此時,心裡便有了滿滿的清涼。那天,可染先生說了很多,講到白石老人,還動了感情,而醫囑是讓他少說話的,動情則更是大忌。可染先生的畫室,因為放了一張很大的畫桌,顯得窄小。
  • 2018"童年畫語"杯兒童繪畫比賽啟動 讓孩子畫出「我的美麗中國」
    上海熱線訊 4月8日下午,由「童年畫語」杯兒童繪畫比賽組委會主辦、《中國兒童報》指導,東方童畫、上海特殊關愛基金會承辦的2018「童年畫語」杯繪畫比賽啟動儀式在搜狐上海分公司演播廳舉行。東方童畫創始人趙冰先生    今年第二屆「童年畫語」杯兒童繪畫比賽對3-15歲兒童、特教學校學生和陽光之家學員(殘障兒童也可參加)開放報名,參賽組別設立幼兒組(3-6歲)、少兒組
  • 技精工巧,朽木可雕,育才有道,孺子可教
    常言道,朽木不可雕也,孺子不可教也。那麼,朽木真的不可雕,孺子真的不可教嗎?《論語·公冶長》記載: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汙也!孔子對宰予白天睡覺很不滿,認為這是懶惰散漫的表現,並且認定他難成大器。
  • 技精工巧,朽木可雕,育才有道,孺子可教
    常言道,朽木不可雕也,孺子不可教也。那麼,朽木真的不可雕,孺子真的不可教嗎?孺子可教,還是不可教,要看誰來教。孩子愚鈍,不能舉一反三,因此判定孩子不成器,那未免有些草率。郭靖的武功精進始於馬鈺,專精於洪七公,大成於周伯通,足可見孺子不是不是不可教。
  • 《天下孺子均可教》--東聯和信中學系列公益講座紀實
    2020年7月25日上午,為給家長們解答家教關係相關問題,東聯和信中學在藝術樓5樓舉辦了由張景浩校長主講的《上好初中決定一生》之《天下孺子均可教》公益講座。「為孩子捉青蛙而摔斷腿的媽媽」說明:溺愛是看不見的「殺手」,要教孩子先成人再成才,不成人寧無才。「月亮」和「魚缸」說明:要理解孩子、懂孩子內心想要的東西,讓孩子快樂,在自然成長中發展個性!講座期間,張校長和家長孩子們親情互動,了解了家長和孩子們溝通交流中遇到的問題,並一一作出解答。
  • 2017「童年畫語」杯全國兒童繪畫比賽正式揭幕
    2017年6月1日下午,由童年畫語杯全國繪畫比賽組委會主辦、東方童畫、上海特殊關愛基金會、朵雲軒藝術中心承辦的2017「童年畫語」杯全國繪畫比賽暨「愛·2017上海特奧陽光融合藝術大賽」揭幕儀式在朵雲軒藝術中心順利舉行。
  • 《愛的教育》:愛是做人的基礎,充滿愛的教育才可稱為素質教育
    什麼是「素質教育」?大多數教育專家都只會空談理論,但一百多年前的一本日記體小說卻清晰明了地告訴了我們如何實施的方法:對父母的愛、對教師的愛、對同學的愛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質的基礎,素質教育其實就是愛的教育。
  • 窮形盡相  婉曲多姿——評喬國強詩集《畫語詩心》
    因此當收到他寄給我的《畫語詩心》一書時,起初以為是關於書畫方面的評論、感悟、心得一類的書,沒想到是一本古體詩集。當然,這也並不奇怪,自古通琴棋書畫者無不對古詩詞懷有深深的敬意,因為它們本來在靈性、意趣、境界等方面就是相通的。《畫語詩心》一書,按年代為序,收集了老喬這些年來對於自然萬物、人世百態的體會與感慨,發而為詩,吟詠成篇,遂有了眼前這本古體詩集。
  • 絲路畫語·嶗山記行
    應中國文化傳媒網、文旅山東客戶端、青島嶗山區文旅局之邀,由山東美術館畫家、特聘畫家為代表的「絲路畫語」寫生團張民生、徐康、徐隆、海珠、侯博瀚齊聚青島嶗山,開展為期一周的寫生與創作。以此基論,絲路畫語寫生團全體成員志同道合,秉承傳統繪畫之道,亦得現代學院美育之法,熱愛生活,感悟自然,以情求盡性,用求合體。相信絲路畫語寫生團全體同仁必定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在探索藝術的大道上孜孜不倦,樂此不疲。
  • 可染·染無盡 || 中國畫藝術的「奇葩」
    今天是李可染先生生日(3月26日),113歲誕辰,讓我們跟隨可染先生畫筆渲染的無盡江山,重溫他「東方既白」的期許……這一幅題名《仿八大山人圖》,由淡雅轉為渾厚,確可體味出石濤的雄健,八大的冷逸,都是「南宗」骨體,文人畫衣缽。
  • 書畫家賀天健:畫語到底是什麼?
    畫語別解兩則 文/賀天健 畫語是什麼?就是繪畫理論通過語言形式的表現。這種所謂「畫語」,在我國畫人的筆下口頭是很多的。因此除了畫語已有的正解外,還須要來幾個別解。本文就是對於很多人知道的畫語,用得著作別種解說的而給以解說。下邊兩則不是近代畫人的口語 , 是二三百年傳下來的畫語了 。
  • 畫語·無言美術展 立新小學師生「用線條去散步」
    畫語·無言美術展 立新小學師生「用線條去散步」 來源:大眾網   作者:劉秋怡   5月30日上午,青島立新小學第二屆「畫語. 無言」師生美術展啟動儀式在麥凱樂商場隆重召開。畫展吸引了大批遊客駐足觀看,麥凱樂小廣場被前來觀賞畫展的人圍的水洩不通,熱鬧非凡。
  • 影評《梵谷:畫語人生》,天才和瘋子之間有一萬步之遙
    影評《梵谷:畫語人生》,天才和瘋子之間有一萬步之遙影評《梵谷:畫語人生》,燃燒的生命難以恆久,不朽的藝術永世傳承2010年Andrew Hutton執導《梵谷:畫語人生》。Benedict Cumberbatch飾演梵谷。劇中的一言一語皆來自於梵谷寫給提奧及親人的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