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白鶴拳拳師與福清市宗鶴拳武師同臺練拳

2020-12-05 閩南網福州

  中新社福州2月28日電 題:拳風中的兩岸武術脈源

  氣沉丹田、吞吐浮沉、宗勁發力,臺灣白鶴拳拳師們與福清市宗鶴拳武師們同臺練拳。潺潺音樂中,形肖意同,兩岸一脈相承的武術源流清晰可見。

  28日正值農曆正月十三,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在福州啟幕。臺中二高賴醒民白鶴拳研習會會長林耿賢率弟子跨海而來,與福清市宗鶴拳協會以拳會友,並同登兩岸民俗文化節的展演臺。

  資料圖:一支臺灣參演武術隊精彩展演《宗鶴拳》。 劉可耕 攝

  「鶴拳要練好,就在三戰找。」林耿賢用一句閩南諺語開講臺灣白鶴拳的源流。「三戰」,是鶴拳的基本架式,儘管兩岸套路流變不同,但逋一相見福清市宗鶴拳協會會長方長玉的拳法,林耿賢就肯定一脈同源。

  林耿賢告訴記者,臺灣鶴拳自福建傳入,一度非常盛行。至今留存四脈,他師承賴醒民,是臺北二高張長球的第四代弟子。其餘三脈則有林國仲、林德順和阿鳳師等。

  林耿賢說,如今從歐洲到東南亞,說起南拳,不少人都稱作福建拳,而因為幾位鶴拳宗師都來自於福州,在臺灣說起二高拳,武師們都豎起拇指贊一聲「福州拳」。

  福清市宗鶴拳協會會長方長玉對這段武林淵源也如數家珍。他介紹,清朝道光至光緒年間,出生於福建福清的方世培開創了中國南拳拳種之一的宗鶴拳,傳入臺灣則稱縱鶴拳,弟子遍布海內外。

  民國初年,方氏宗鶴拳傳人方紹翥(阿鳳)受林國仲之邀,赴臺授藝,在臺灣也自創一脈。自今,方世培的福清祖居仍有海內外宗鶴拳弟子前來尋根拜祖。

  林耿賢說,在日據時代,臺灣不少武館被迫關停,轉入暗館傳習,但鄉村之中,將武功隱入舞獅舞龍習俗中,從未斷流,以期尋機光復臺灣。「白鶴拳因沒有兵器在手,反而另闢蹊徑,雙拳可當兵器用。」

  也因此,此屆兩岸民俗文化節上的舞獅表演最令他動容。「中華武術蘊涵民族風骨,在戰爭時代展露民族氣節,在和平年代則成為兩岸同門情誼、武術文化傳承的見證。「

  在拳師身份之外,62歲的林耿賢作為建築師,身兼大臺中建築師工會國際事務委員會委員。他曾參與規劃臺灣月眉育樂世界、大型廠房、寺廟等,近年來也參與不少大陸旅遊區規劃。

  林耿賢認為,大陸旅遊業蓬勃發展,如此多名勝古蹟,世界罕見,但民眾卻熱衷於往外跑,實應好好開發,不但留住本土遊客,也吸引老外。

  「臺灣建築業界非常關注大陸市場,在我周圍,不少建築師流露到大陸就業的意願。」林耿賢說,目前大陸出臺不少吸引臺灣建築師登陸執業的優惠政策,但兩岸業界之間的信任度未夠,尚處於磨合期,「需要建立更成熟、互信的制度化合作平臺。」(作者 林春茵 鄭松波)

相關焦點

  • 臺灣鶴拳弟子訪閩交流宗鶴拳武術
    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何路曼     由林耿賢會長帶隊的臺灣臺中二高賴醒民白鶴拳研習會參訪團到訪福清市宗鶴拳協會
  • 福建永春:白鶴拳拳師同臺獻技
    原標題:組圖丨福建永春:白鶴拳拳師同臺獻技 > 8月13日,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舉行紀念方七娘誕辰暨永春白鶴拳文化節活動,吸引了20多個永春白鶴拳武術館近百名拳師參加(無人機拍攝)。
  • 宗鶴拳保衛戰
    3日舉行的福清市第三屆元宵民俗文化節上,宗鶴拳第五代傳人方長玉率領的宗鶴拳團隊,成為全場最大的亮點。而在數月前,方長玉剛剛率團赴臺灣交流拳藝,贏得廣泛讚譽。如今風光無限的宗鶴拳,曾一度面臨湮滅的危險。宗鶴拳是福清市鏡洋鎮西邊村茶山人氏方世培所創,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宗鶴拳主要特點是『龜背鶴身,蝦退狗宗身』的身法。」
  • 臺灣宗鶴拳弟子到福清尋根拜祖
    10日,與福清宗鶴拳師門臨別時,臺灣中華柔拳國際武術總會總會長童國棟如是說。當天,由總會長童國棟帶領的臺灣中華柔拳國際武術總會參訪團,結束為期三天的福建參訪行程,經廈門返回臺灣。在閩期間,參訪團拜會了福清市宗鶴拳協會,到位於福清鏡洋鎮的創拳祖師爺方世培祖居、宗鶴拳的發祥地---茶山天竺寺尋根拜祖。
  • 海峽兩岸青少年宗鶴拳武術交流活動將在福清舉行
    福州日報8月10日訊(記者 陳鐵夫 通訊員 滕端欽)記者昨日從福清市宗鶴拳協會獲悉,海峽兩岸宗鶴拳武術文化節暨融臺青少年文化武術活動繼續作為第四屆海峽青年節系列活動之一,將於10月27日至30日在福清市舉行。
  • 方世培創立「宗鶴拳」 近代翻譯家林紓曾隨其習武
    宗鶴拳的創始人是福清市鏡洋鎮西邊村茶山自然村人方世培。方世培,名徽石,字世培。生於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卒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他勤學苦練,運用五行相剋的關係,開創了中國南拳拳種之一的「宗鶴拳」(也叫「縱鶴拳」),而成為一代宗師,揚名海內外。  在福清齊雲山下天竺寺邊長大的方世培,少時在家中放牛,走遍山川溪流,得山海之靈氣。
  • 永春:方七娘誕辰紀念日 白鶴拳拳師切磋交流
    活動現場,拳師們切磋交流。海內外各地拳師以雲直播方式,同步舉行紀念方七娘誕辰活動。 今年是主辦方首次以現場活動、線上雲直播相結合的方式,舉辦紀念方七娘誕辰暨白鶴拳文化節活動。永春縣永春拳協會及23個基層館會的負責人、白鶴拳師近百人齊聚白鶴拳史館,南獅表演、白鶴拳表演、藤牌武術等節目精彩上演,進一步搭建起白鶴拳武術愛好者學習交流的平臺。
  • 世界(永春)白鶴拳大會舉行 永春縣委書記:做大白鶴拳文化產業
    原標題:世界(永春)白鶴拳大會在永春縣舉行 永春縣委書記:做大白鶴拳文化產業   白鶴拳試水創意文化旅遊小商品獲國家專利   「2010年,永春縣在大羽村建設中國永春白鶴拳史館,供奉方七娘、展出白鶴拳有關史料,它也成為傳承和弘揚永春白鶴拳武術文化的有效平臺。」
  • 永春白鶴拳——連接兩岸的中華武術瑰寶
    他向記者介紹道,白鶴拳是在清朝康熙年間(1662-1722年)由福建省寧州(現霞浦縣)北門外少林拳師方種的獨生女方七娘所創,傳說方七娘看見白鶴後受到啟發,以鶴為型,以型為拳,揉合白鶴種種舞姿於少林拳法中,創出別具一格的拳法,稱為"白鶴拳"。白鶴拳本身是南少林的功底,有深厚的底蘊。同時,又因為這是由女性所創的拳法,所以剛柔並濟,兼具力量和美感。
  • 【文化遺產在福建】永春白鶴拳:薪火相傳 生生不息
    8月3日,在福建永春縣五裡街鎮的一條古巷內,翁公祠武術館副館長、永春白鶴拳傳承人潘瓊琪不厭其煩地糾正學員們的動作。成立於1928年的永春翁公祠武術館不斷發展壯大,每年教授學員上百人,主要傳習永春白鶴拳。今年暑假,武館招收了30名學員,大都來自永春本地及泉州、廈門、漳州等周邊城市,其中年齡最大的34歲,最小的5歲。
  • 永春白鶴拳歷史
    我們不妨從明末清初福建的幾場戰事入手,進入永春白鶴拳發展的成形時期,沿著方七娘時代的路線,繼續找尋永春白鶴拳的先輩們。白戒與施琅將軍入永的史實證明了永春白鶴拳的先賢們曾介入鄭成功反清復明和收復臺灣的戰事。
  • 走向重生,宗鶴拳西邊村非遺傳習所釀造新未來
    160多年來,流傳海內外,長盛不衰,尤其在臺灣地區擁有眾多弟子。南少林宗鶴拳是福建南拳中極具特色的一個拳種,2014年被列為國務院國臺辦對臺交流重點項目之一。南少林宗鶴拳「蝦法狗宗身」是一套從心法到技法均為全新的拳術,靈活多變,套路豐富。方世培初創南少林宗鶴拳後,其後人開始對外傳播,目前研習南少林宗鶴拳的弟子超百萬人。
  • 白鶴拳:青少年學生之最愛
    白鶴拳因何深受青少年學生喜愛,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官方重視,有白鶴拳文化的薰陶。自 2009 年起,永春縣每年於白鶴拳創始人方七娘的誕辰(農曆七月廿四)日都會舉辦永春白鶴拳文化節,大力宣傳白鶴拳文化。針對青少年學生身心特點,官方組織行家編制《白鶴拳操》作為校本課程,在校園內推廣。
  • 25歲小夥創作《永春白鶴拳》長條漫畫
    ,融合祖師方七娘開創白鶴拳的故事。 調研個四月 明確白鶴拳練習群體 和許多在永春縣城長大的孩子一樣,張煜也是一個白鶴拳學徒,學習白鶴拳五年了。大約一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張煜在永春看到一個白鶴拳的吉祥娃,當時他就產生了關於白鶴拳形象設計的許多想法。
  • 永春白鶴拳
    永春白鶴拳創始人方七娘,是清朝康熙年間(公元1622-1723年)少林拳師方種公的獨生女,自幼隨父練得一身少林武功,因婚姻失意,入福建福寧府北門白練寺為尼。從此,白鶴拳在永春紮根傳播,史稱方七娘與曾四夫婦所教傳吳、林、蔡、樂、許、潘、蘇、周、康、顏、張、辜、李、白、鄭、姚……諸28人,為「28俊傑」。因白鶴拳首先在永春繁衍發展,所以又稱為永春白鶴拳。
  • 源於南少林,五祖拳與永春白鶴拳緣何興於海外?
    作者:陳穎/陳翔五祖拳歷史悠久,經過近一百多年的中興,廣泛流傳於福建,特別是閩南地區及臺灣洋弟子練五祖拳白鶴拳發源於永春清康熙年間,浙江的水拳師方種公與其女方七娘,精少林拳藝,流寓永春。方七娘見到白鶴舞於庭中,於是描摩衍化揉合於少林拳法,獨創了白鶴拳。清康熙到乾隆期間,是永春白鶴拳發展和廣泛傳播的重要時期。
  • 福建永春籌拍白鶴拳電影 將赴馬來西亞取景拍攝
    福建永春籌拍白鶴拳電影 將赴馬來西亞取景拍攝 2016-12-0312月3日,在福建永春出席電影《徒弟》新聞發布會的馬來西亞永春會館青年團團長宋曜強說,這部即將在馬來西亞取景拍攝的白鶴拳題材電影,不僅能引起海外遊子的共鳴,也能讓更多人了解白鶴拳,了解閩南文化。  當天,青春功夫喜劇《徒弟》主創團隊首次集體亮相。
  • 僑鄉永春白鶴拳名師鄭文存故居開放迎客
    >   中新網永春5月6日電 (蒲遠寶 姚德純 林琰梅)海內外白鶴拳弟子和武術人士日前齊聚著名僑鄉福建永春縣,參加於此間舉行的永春白鶴拳名師鄭文存誕辰110周年活動。  鄭文存,字奕收,白鶴拳傳人、位列「前五虎」之首的拳師鄭禮的後裔,習武一生,授徒無數,2005年去世,享年100歲。他自幼習練永春白鶴拳,少年隨父在馬來西亞練就武藝。1926年,他回到永春創辦「大羽武術館」,開始長達80年的傳藝授徒生涯,所授徒弟,分布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