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鶴拳西邊村非遺傳習所
南少林宗鶴拳始創於清朝道光年間,拳法以威力強大的宗勁和靈活多變的技法著稱於世。160多年來,流傳海內外,長盛不衰,尤其在臺灣地區擁有眾多弟子。南少林宗鶴拳是福建南拳中極具特色的一個拳種,2014年被列為國務院國臺辦對臺交流重點項目之一。
發源於福清的南少林宗鶴拳是中國鄉土文化典型代表,系一代宗師方世培創立。南少林宗鶴拳「蝦法狗宗身」是一套從心法到技法均為全新的拳術,靈活多變,套路豐富。方世培初創南少林宗鶴拳後,其後人開始對外傳播,目前研習南少林宗鶴拳的弟子超百萬人。
南少林宗鶴拳最大的特點是「宗」。「宗」有彈、抖、撞的含義,在訓練中要求有兩肩彈抖之勁、撞抖之勁,以及兩腿縮繃之勁,要求做到「兩手如竹繩,兩腳如車輪,進如猛虎出林,退如老貓伺鼠」。身法上則要求做到「龜背鶴身,蝦退狗宗身」。
在整個運動過程中,自始至終都貫穿著吞、吐、浮、沉的氣功運動。它的呼吸方法是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由於訓練時多以套路形式出現,就更加突出吞、吐、浮、沉的特點,剛柔相濟,構成獨特的運動方式。
南少林宗鶴拳在技擊上的特點是:見力生力、見力化力、見力得力、見力棄力,注意不注氣,注氣不注力。手上講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變化,善用「斷手」「挪手」「衝手」「摔手」。腿上常用「返腿」「踩腿」「掃腿」,講漸打漸進、漸打漸退、閃躲帶打。
整個套路共有108個動作,分三戰、四門、三點(方向打三點)、五梅花(套路路線成梅花形)、鶴翅、五步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練三戰。拳諺說:「要想宗鶴好,三戰裡面找。」故三戰是宗鶴之本,宗鶴的奧妙大都在三戰中。
南少林宗鶴拳的外形和內在的精、氣、神,都有獨到之處。當今它具有健身、防身、修身的特色,且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
宗鶴拳傳承示範基地鏡洋鎮西邊村傳習所東邊距福廈線324國道約1000多米,設在該村茶山自然村方世培故居內,故居目前是福清市文物保護點之一,始建於清代鹹豐年間,是方世培一手建造起來的。去大化山遊玩的旅客必經過故居門前,常常吸引他們進去參觀,從而也認識宗鶴拳發源地所在。
故居西側背靠巍巍大化山風景區,氣象萬千,面朝東北,視野開闊,為典型的清代四合院式民居建築風格,封火山牆二坡頂,穿鬥式木構架。故居正座面闊五間(六扇厝,約20米),進深十一檁(約12米)。故居前有紅磚鋪設的大埕。大埕前面開闢一塊約有400平方的水泥地,以用作開展宗鶴拳大型活動之用。故居正中開石框大門,大門內設屏風門,屏風門左右兩側原掛有光緒皇帝恩賜楹聯木匾,上題「名臣理學」「元老壯猷」金漆楷書。屏風門後即為石板天井、軒廊及左右廂房。天井上尚存放有石制花架(據說早期為方世培平時讀書所用)。文風武氣並存,更加增添宗鶴拳武術文化厚重積澱。最引人注目的是數塊練功石,民間稱為「武石」,分別重180斤、250斤、320斤、400多斤,是方世培當時用來訓練功力所用。傳習所學員經常利用這些練功時進行功力訓練。
大廳簷檁以跳鬥栱承託,地面為三合土鋪設,大廳屏風門兩側貼有方家輩分排序紅聯,屏風門下擺設香案,香案上安放一尊方世培坐姿彩塑。大門口和大廳布置有大量的介紹宗鶴拳歷史淵源、政府關心扶持、交流展示、功法招式、傳人圖譜等圖片文字,方家第三代傳人方美鑾等方家老一輩傳人也常常結合自身經歷和圖片文字知識,向學員村民甚至遊客宗鶴拳歷史文化,讓社會民眾了解非遺,熱心弘揚宣傳非遺宗鶴拳武術文化。
平時學員或村民都在大廳、走廊上或大埕上進行傳習活動。由方家傳人或修習過宗鶴拳的村幹部等義務授課。宗鶴拳練功場地約有300平方米,先後有200餘人受訓。
西邊村傳習所作為宗鶴拳發源地,也是海內外百萬宗鶴拳弟子向心之地、尋根謁祖之地。近年來,迎來了日本、紐西蘭、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客人參訪,特別是臺灣地區,擁有大量的宗鶴拳練習者,傳習所通過組織舉辦多屆福州市「海青節」·海峽兩岸宗鶴拳武術文化節,以及融臺青少年武術文化交流活動,讓傳習所聲名鵲起,傳習所經常組織學員與客人進行切磋交流,大幅提高宗鶴拳知名度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