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小娘惹》吸引的,還有娘惹峇峇文化

2021-01-21 百家號

雖然翻拍的新版電視劇《小娘惹》已經播完了,劇情跌宕起伏,好在結局月娘和陳錫有情人終成眷屬,完美落幕。即使劇集已經告一段落了,這部劇裡邊的很多部分都讓我覺得印象深刻。最喜歡的就是那獨特的傳統文化:峇峇娘惹文化。

何為娘惹和峇峇呢?據資料了解到的,就是於15世紀初期中國明朝人定居在印度尼西亞、新加坡和馬六甲這一些地區,並與當地人結婚所生後代,男孩子稱為「峇峇」,女孩子便是叫做「娘惹」。據說這很大情況下的祖籍是來自廣東潮汕或者福建地區,說到底我們還有著同是老鄉的關係。

走進《小娘惹》,讓我們基本了解到,峇峇娘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依然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有當地的文化習俗,匯成獨特的文化特色。

圖片來自網絡

娘惹服

其實,在進入這部劇中,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娘惹」服飾,感覺就是很特別,看到了中國的龍鳳花鳥等圖案特色,又飽含著馬來當地的吉祥色彩,能夠很好地展現女性的身材之美。所謂娘惹服就是在馬來傳統裝的基礎上,改換成了具有西洋文化風格的低胸襯肩,還搭配著中國傳統的花邊修飾。上衣的邊緣都點綴著好看的花邊,長度只到腰部,搭配著下裝紗籠筒裙,把一個女性的婀娜多姿都完整地體現出來了。

娘惹穿著娘惹裝,頭髮都會全部梳起,基本都是弄成個「丸子頭」,搭配著一些好看的髮飾,與娘惹服相互映襯,整個精神面貌更加俊俏。其實,學會女紅手藝可以體現娘惹們的教養,每個娘惹都要學會珠繡,心靈手巧地做出別具一格的珠繡鞋,也是成為選媳婦的標準之一。

圖片來自網絡

娘惹菜

《小娘惹》中的一飽眼福就真當屬「娘惹菜」了。娘惹菜是結合了南陽香料與中國傳統的烹飪法而做成的菜色,使得娘惹菜色香味俱全,每一道菜都是很經典的。劇中做菜經常見到的場面就是舂香料,不同的香料舂的時間和程度也不同,也是烹飪中必備的手藝。每做一個菜都得準備好多種香料,融入了酸甜苦辣等多種口味的結合,讓菜餚汁濃味香,於是大家都稱香料就是娘惹菜的精髓。

黑果燜雞也是一道經典的娘惹菜,月娘在幫助玉珠做這道菜的時候,還懂得讓雞肉煮得久一點,為吃的人著想,也容易消化。每一個娘惹都是需要學得一手好廚藝,懂得為人家考慮,才會贏得婆家喜歡。

圖片來自網絡

婚禮習俗

峇峇娘惹的婚禮具有當地的傳統特色,也有著濃鬱的中國色彩。他們也是會以大紅色彩為主,貼大紅喜字,綁紅祭品來突出喜慶。新娘會穿鳳冠霞帔,新郎則一襲長袍馬褂,不過兩位新人的內裡都必須穿一件白衣。在劇中也有說明,這件白衣從婚禮開始穿直到結束換下來,但不可以洗,要收藏起來,到將來百年之後再穿上,寓意著夫妻可以在天堂相會。

通常,我們傳統習俗中看到的新娘都是披上「紅蓋頭」表示吉祥如意,而峇峇相信,黑色可以驅走妖魔鬼怪等不吉祥的事物,都各有著不同的傳統寓意。於是娘惹出嫁時,她的父母就要為她披上烏巾,表示新娘離開爹娘的悲哀。烏巾的小紅布,代表著父母給予她的祝福。

婚禮當天,依然是敲鑼打鼓的熱鬧氣氛,會祭拜祖先等非常重視傳統習俗。新郎會手拿一把扇子,邊扇動邊一步一步向前走。不同的是新娘則雙手擺在前面,左右扭動著走。這個場面也是很特別,是峇峇娘惹文化的特色習俗,代表著新郎新娘的姿態。

圖片來自網絡

班頓和娘惹瓷器

班頓是一種馬來民歌,在峇峇娘惹文化中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劇中聽到的多為峇峇吟唱,若是娘惹和峇峇互唱,則是在表達彼此的愛慕之情。據資料了解,班頓是以四行組成一首詩歌,主要以抒情為主,雖然聽不懂,但是卻別有一番風味。

娘惹瓷沿用了中國的傳統紋飾,結合了峇峇娘惹的文化特色,使得讓瓷器獨具特色。通常以尊貴的鳳凰牡丹為紋飾,燒制而成的瓷器更顯富貴,寓意吉祥。有人說娘惹瓷就是娘惹喜歡的瓷器,這些也是他們在家裡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圖片來自網絡

《小娘惹》中為我們展示了峇峇娘惹文化的風情獨特,既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又結合了馬來文化,使其韻味十足。這些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說完的,用心感受不同文化帶來的特別之處,慢慢體會,也許可以發現到不一樣的美。

相關焦點

  • 《小娘惹》帶熱「娘惹文化」 什麼是峇峇娘惹?
    什麼是峇峇娘惹?新版《小娘惹》日前迎來大結局。這部由中國導演郭靖宇翻拍的新加坡電視劇在播出後,收視率和話題度都一路高漲。如今,該劇的熱播,讓歷史悠久的「娘惹文化」重新受到關注。什麼是峇峇娘惹?「Baba and Nyonya」,中文翻譯為「峇峇娘惹」,有人也把他們稱為「Peranakan Cina」,意思是「土生華人」或「僑生華人」。有關峇峇與娘惹的由來,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
  • 《小娘惹》「峇峇娘惹」的那些事兒
    電視劇《小娘惹》的熱播,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古老而神秘的族群——峇峇娘惹。作為一個少見的族群,他們的風俗習慣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今天就讓我們來一起了解豐富多彩的「峇峇娘惹」文化吧。峇峇娘惹相信齊天大聖法力無邊,可以協助信眾減輕病痛,並為峇峇娘惹指引正確的方向。峇峇娘惹不但到廟裡祭拜,在家裡也供奉齊天大聖。服飾娘惹服叫格巴雅,是娘惹文化的代表之一,上身是收腰的長衫,下身是過膝的直筒長裙,顯得十分優雅美麗,是一種在任何場合都適合穿著的服飾。
  • 由《小娘惹》看峇峇娘惹的文化,娘惹竟是明朝時流落在海外的華人
    聽說翻拍劇《小娘惹》已經播放到大結局了,想起在2008年這部劇剛剛上映的時候,很多觀眾就已經被劇中堅毅又勇敢的小娘惹們吸引住了那時候的小娘惹還操著一口奇奇怪怪的普通話,她們穿著貼身剪裁的時裝,精緻的珠繡鞋出現在大眾的眼前。
  • 熱搜《小娘惹》,未曾注視的峇峇與娘惹文化!
    「烏拉拉,烏拉拉,娘惹來啦。娘惹糕,娘惹茶,還有大蝦。」嗨!要說現在正在播出的熱度最高的劇,就是《小娘惹》。看封面有一種精美的泰劇的感覺,讓我看的第一眼感覺就很好奇。其中「娘惹」是指中國人與東南亞地區的人通婚的女性後代。而且傳聞中每個「娘惹」都是烹飪的高手,並創造出了獨特的「娘惹菜系」。認識了「娘惹」後,還有「峇峇」 。男性後代則被稱為峇峇,他們說的語言稱之為峇峇話。
  • 肖燕《小娘惹》將襲,讓我們一起「峇峇娘惹」的世界
    近期由「傳奇劇王」郭靖宇擔任總導演,由肖燕、寇家瑞主演,嶽麗娜、邱凱偉、牛寶軍等「資深戲骨」的加持的翻拍版《小娘惹》也即將上映了,講述的是女主月娘一生坎坷堅持不懈奮鬥的過程。肖燕版的《小娘惹》,是一部翻拍劇,原劇是2008年的新加坡電視劇《小娘惹》,還記得這部電視劇在國內播放的時候,可是看哭了很多人呢?
  • 《小娘惹》裡的峇峇娘惹,南洋華人的歷史印記
    希伯來人的勇敢堅忍早已被世人熟知,但在世界範圍內還有許多的族群,輾轉千裡、紮根異鄉,用血與淚掙扎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他們的歷史同樣值得我們探究和銘記。要說峇峇娘惹的文化,先要從峇峇娘惹的血緣說起所謂峇峇與娘惹,實則便是指十五世紀前後定居在滿剌伽(馬六甲)、慢者伯夷國和室利坲逝國(印跡)以及淡馬錫(新加坡)一代的明朝後裔。在與當地的馬來人通婚的過程中,峇峇娘惹們的容貌血統發生了變化,她們長著漢族與馬來土著混血的臉龐,語言卻是來源於馬來語,又雜糅一些閩南語的餘韻。
  • 《小娘惹》翻拍,峇峇娘惹文化令人驚嘆,堪比舌尖上的中國
    2008年《小娘惹》開播,歐萱憑藉著靈活的表演贏得了不少觀眾的喜愛,峇峇娘惹文化走進普通市民的眼裡。如今,《小娘惹》翻拍,採用更加先進的拍攝設備,每一幀都是峇峇娘惹文化的精髓,尤其是增加了廚房的鏡頭,採用美食級別的拍攝手法,把獨具特色的娘惹菜的原始原味透過鏡頭傳達給觀眾。說起峇峇娘惹文化,和我們的中華文化真是脫不了關係。
  • 娘惹菜?上頭禮?你不知道的娘惹峇峇文化
    前幾天頭OK看電視劇《小娘惹》,才知道還有「峇峇」、「娘惹」這麼一說。他們是十五世紀初期從中國南方漂洋過海,定居在馬來西亞的南洋一帶(馬六甲、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的中國明朝或以前移民到東南亞的華人,大部分的原籍是中國福建或廣東潮汕地區,小部分是廣東和客家籍,很多都與馬來人混血。
  • 大馬民俗學習:峇峇娘惹文化
    2018年6月來到馬六甲,我第一次接觸峇峇娘惹文化,是從他們的食物煎蕊開始的。煎蕊是一種甜品,用椰糖、綠的白的涼粉、榴槤冰淇淋等製成。一端上來,我就感受到了濃鬱的東南亞味道——又香又甜、又冰又滑!甜品店老闆是一位50多歲的高個子眼鏡男,藍色的T恤,發白的牛仔褲,看起來很乾練。
  • 從《小娘惹》,帶你看你所不了解的「峇峇」文化
    《小娘惹》對,吸引我注意的,首先是這個名字——娘惹。看了幾集後,我發現不但有我喊不順口的「娘惹」,還有稱呼新加坡某種男性的「峇峇」這個奇怪的稱謂。那麼,「峇峇」、「娘惹」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馬來西亞華人公會創始人陳禎祿就是一個峇峇,他曾經說過:「失掉自己文化薰陶的華人,絕對不會變得更文明。一個人的母語,就像一個人的影子,不能夠和他本身分離。」可見,大部分的峇峇娘惹們,還是有中華意識。
  • 你看過小娘惹嗎?劇中的峇峇和娘惹,是明朝流落東南亞的後裔
    你小的時候,有沒有看過這樣一部劇,叫做《小娘惹》。這部劇的劇情很簡單,就是在近代民國的歷史背景下,講述了一個女子的不平凡經歷。她經歷過出身低的悲痛少年和青年時期,也經歷過戰火紛飛的年代,被人歧視,被人傷害,卻最終贏得幸福,找到自己真實人生的故事。
  • 2017馬來西亞「峇峇娘惹」文化周閉幕
    新華網發(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新華網吉隆坡10月10日電 2017馬來西亞華夏系列文化周活動—「峇峇娘惹」文化周,日前在馬六甲落下帷幕。  「峇峇娘惹」文化周活動由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和馬來西亞僑生公會聯合主辦,活動包括了「峇峇娘惹」文化研習營、「拜天公」祭品擺設展、服飾展、文化講座等,全方位的向人們展示了「峇峇娘惹」族群如何接納外來文化,體現了族群和諧發展的包容精神。
  • 「峇峇娘惹文化」濃鬱的地方之一~馬六甲
    最近看到了一部很火的電視劇--《小娘惹》,這部電視劇讓我想起了之前去馬來西亞玩的時候,參觀遊覽當地的風景名勝,以及感受當地不一樣的風土人情!先來隨我一起感受獨具魅力的馬六甲文化吧!後來這些中國後裔定居馬六甲並與當地土著婦女通婚,形成了獨有的峇峇娘惹社群。峇峇娘惹是鄭和率船隊下西洋在經過馬六甲時,有一部分隨行人員就留在了當地。這些人定居後和當地的馬來族或其他民族的婦女通婚。馬來語中把生下的男性後代就稱為「峇峇」,女性後代則稱「娘惹」。有人稱他們為「土生華人」或「海峽華人」。
  • 探尋「峇峇娘惹」:一方古老的東南亞華僑華人文化
    數百年間,隨著族群的不斷發展,「峇峇娘惹」形成了獨樹一幟,特色鮮明的文化。然而,受到社會,歷史等因素的影響,「峇峇娘惹」長期以來恪守的傳統現如今已淪為成了一方日漸邊緣化的東南亞華人文化。保護「峇峇娘惹」文化不僅可以加強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交流,同時也可以促進中國與馬來半島區域間的民心相通。
  • 探尋「峇峇娘惹」:一方古老的東南亞華僑華人文化
    」飲食文化可謂是整體「峇峇娘惹」文化的代表與縮影。除了飲食文化以外,「峇峇娘惹」在著裝服飾、居家建築都開創了自己的風格。如此獨樹一幟的「峇峇娘惹」文化體現出的正是華人文化的包容性與創新性,通過在文化交融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峇峇」創立了獨屬於本群體的傳統。
  • 馬六甲的獨特族群--峇峇娘惹
    原標題:馬六甲的獨特族群--峇峇娘惹 原標題:馬六甲的獨特族群--峇峇娘惹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張雯雯):在馬六甲,馬來人、華人、峇峇娘惹、印度人、葡萄牙人後裔等組成了多元種族的社會,儘管他們民族不同、信仰不同、風俗習慣不同,卻能和諧相處,其樂融融。峇峇娘惹這一獨特族群就與鄭和下西洋有關。
  • 科普|峇峇娘惹
    他們也遵循著中國古代「男主外,女主內」的原則,峇峇們外出掙錢養家,娘惹們顧家,黃花大閨女更是連門都不能出,只能閉門在家學習廚藝和珠繡。因為他們認為一個好的娘惹必須要精通烹飪和珠繡,就像我們古代女子要精通琴棋書畫一樣,不然就會嫁不出去,被別人認為沒有教養。
  • 「第二屆峇峇娘惹文化周」在馬來西亞舉行
    馬來西亞僑生(峇峇娘惹)公會總會長顏泳和(左3)、馬六甲州議員楊勝利(左4)等嘉賓為文化周開幕。新華網發(王大瑋 攝)新華網馬六甲8月28日電(王大瑋)「第二屆峇峇娘惹文化周」日前在馬來西亞古城馬六甲舉行。
  • 峇峇是誰?娘惹是誰?紀錄片導演帶你走近多元而璀璨的峇峇娘惹族群
    2020年6月,紀錄片《共生緣—峇峇娘惹情》在鳳凰衛視中文臺向全球首播,此後又相繼在新加坡「麗的呼聲」、馬來西亞國家電視臺、泰國國家電視臺等海外媒體相繼播出,引起華人華僑極大關注。來自廈門理工學院的副教授黃婉彬是這部紀錄片的製片人,為了完成這樣一部全球首個反映峇峇娘惹文化的紀錄片,她花費3年時間,與製作團隊一起跨越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進行拍攝,採訪了40多位關鍵人物,拍攝素材超過1200分鐘,最終製作播出了6集,總長120分鐘的成片。
  • 第一屆峇峇娘惹文化研習營在馬六甲開營
    新華網吉隆坡10月23日電 由馬來西亞僑生公會主辦、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和馬六甲鄭和·朵雲軒藝術館協辦的第一屆峇峇娘惹文化研習營22日在馬六甲正式開營。新華網發 王大瑋 攝    參與第一屆峇峇娘惹文化研習營的學生共有12人,分別來自中國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和廈門理工學院。    馬來西亞僑生公會會長顏永和表示,峇峇娘惹文化是馬來西亞極具特點的民族文化之一,如今開始被更多的中國學者所關注,也在馬六甲掀起了一股峇峇娘惹文化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