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翻拍的新版電視劇《小娘惹》已經播完了,劇情跌宕起伏,好在結局月娘和陳錫有情人終成眷屬,完美落幕。即使劇集已經告一段落了,這部劇裡邊的很多部分都讓我覺得印象深刻。最喜歡的就是那獨特的傳統文化:峇峇娘惹文化。
何為娘惹和峇峇呢?據資料了解到的,就是於15世紀初期中國明朝人定居在印度尼西亞、新加坡和馬六甲這一些地區,並與當地人結婚所生後代,男孩子稱為「峇峇」,女孩子便是叫做「娘惹」。據說這很大情況下的祖籍是來自廣東潮汕或者福建地區,說到底我們還有著同是老鄉的關係。
走進《小娘惹》,讓我們基本了解到,峇峇娘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依然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有當地的文化習俗,匯成獨特的文化特色。

娘惹服
其實,在進入這部劇中,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娘惹」服飾,感覺就是很特別,看到了中國的龍鳳花鳥等圖案特色,又飽含著馬來當地的吉祥色彩,能夠很好地展現女性的身材之美。所謂娘惹服就是在馬來傳統裝的基礎上,改換成了具有西洋文化風格的低胸襯肩,還搭配著中國傳統的花邊修飾。上衣的邊緣都點綴著好看的花邊,長度只到腰部,搭配著下裝紗籠筒裙,把一個女性的婀娜多姿都完整地體現出來了。
娘惹穿著娘惹裝,頭髮都會全部梳起,基本都是弄成個「丸子頭」,搭配著一些好看的髮飾,與娘惹服相互映襯,整個精神面貌更加俊俏。其實,學會女紅手藝可以體現娘惹們的教養,每個娘惹都要學會珠繡,心靈手巧地做出別具一格的珠繡鞋,也是成為選媳婦的標準之一。

娘惹菜
《小娘惹》中的一飽眼福就真當屬「娘惹菜」了。娘惹菜是結合了南陽香料與中國傳統的烹飪法而做成的菜色,使得娘惹菜色香味俱全,每一道菜都是很經典的。劇中做菜經常見到的場面就是舂香料,不同的香料舂的時間和程度也不同,也是烹飪中必備的手藝。每做一個菜都得準備好多種香料,融入了酸甜苦辣等多種口味的結合,讓菜餚汁濃味香,於是大家都稱香料就是娘惹菜的精髓。
黑果燜雞也是一道經典的娘惹菜,月娘在幫助玉珠做這道菜的時候,還懂得讓雞肉煮得久一點,為吃的人著想,也容易消化。每一個娘惹都是需要學得一手好廚藝,懂得為人家考慮,才會贏得婆家喜歡。

婚禮習俗
峇峇娘惹的婚禮具有當地的傳統特色,也有著濃鬱的中國色彩。他們也是會以大紅色彩為主,貼大紅喜字,綁紅祭品來突出喜慶。新娘會穿鳳冠霞帔,新郎則一襲長袍馬褂,不過兩位新人的內裡都必須穿一件白衣。在劇中也有說明,這件白衣從婚禮開始穿直到結束換下來,但不可以洗,要收藏起來,到將來百年之後再穿上,寓意著夫妻可以在天堂相會。
通常,我們傳統習俗中看到的新娘都是披上「紅蓋頭」表示吉祥如意,而峇峇相信,黑色可以驅走妖魔鬼怪等不吉祥的事物,都各有著不同的傳統寓意。於是娘惹出嫁時,她的父母就要為她披上烏巾,表示新娘離開爹娘的悲哀。烏巾的小紅布,代表著父母給予她的祝福。
婚禮當天,依然是敲鑼打鼓的熱鬧氣氛,會祭拜祖先等非常重視傳統習俗。新郎會手拿一把扇子,邊扇動邊一步一步向前走。不同的是新娘則雙手擺在前面,左右扭動著走。這個場面也是很特別,是峇峇娘惹文化的特色習俗,代表著新郎新娘的姿態。

班頓和娘惹瓷器
班頓是一種馬來民歌,在峇峇娘惹文化中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劇中聽到的多為峇峇吟唱,若是娘惹和峇峇互唱,則是在表達彼此的愛慕之情。據資料了解,班頓是以四行組成一首詩歌,主要以抒情為主,雖然聽不懂,但是卻別有一番風味。
娘惹瓷沿用了中國的傳統紋飾,結合了峇峇娘惹的文化特色,使得讓瓷器獨具特色。通常以尊貴的鳳凰牡丹為紋飾,燒制而成的瓷器更顯富貴,寓意吉祥。有人說娘惹瓷就是娘惹喜歡的瓷器,這些也是他們在家裡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小娘惹》中為我們展示了峇峇娘惹文化的風情獨特,既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又結合了馬來文化,使其韻味十足。這些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說完的,用心感受不同文化帶來的特別之處,慢慢體會,也許可以發現到不一樣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