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露居士為你解讀金庸武俠,點擊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關於金庸武俠體系中,張三丰的成就,以及為什麼後來沒有再塑造一個強於張三丰的人物等問題,我有一些個人看法。
要探討這個問題,首先我們應該歸納一下張三丰的成就屬性。
從實力來說,張三丰是同時代武林第一。
從影響力來說,小說中是江湖面子第一人,現實中是明朝代練道教復興,被明王朝世代供奉的「神仙」。
從事業來說,張三丰是武當創派宗師。
從武學來說,張三丰自成一派。
從思想傳承來說,武當派無論是小說還是現實世界都延續至今。
這樣一個成就綜合體,實際上不止是金庸在後來的小說中再找不出第二個,就算是把整個金庸武俠宇宙的人都排一邊,可能也就只有少林開山祖師達摩老祖能與之相比,但達摩並沒有直接劇情描寫過,至多是對白中的名字而已。
對比一下,能與張三丰競爭成就高度的小說人物中,除了達摩,王重陽實力足夠,但教徒弟不行,事業沒傳下去,獨孤求敗、鬥酒神僧、黃裳等人思想傳承上相差太遠。
讀者常常笑成別人是練武,而張三丰是修仙,競爭位面不同。
而哪怕同樣被稱為修仙的《俠客行》狗子哥,或者真的跟仙人學劍法的《越女劍》,其實也因為其他方面的綜合成就不足,在張三丰面前也排不上號。
因此綜合起來看,不止是金庸在之後的小說沒再塑造出比張三丰成就更高的人,你把之前的小說都算上,張三丰的成就也是第一的牌面。
之所以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我認為有個
第一、時間線與金庸武俠觀的成長
張三丰是《倚天屠龍記》的關鍵角色。
因此從金庸的創作時間線上,其後的作品有:《連城訣》、《天龍八部》、《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記》、《越女劍》
我個人認為這些作品中能明顯看出,金庸在武俠小說理念上的進一步成長。
《連城訣》是一部黑暗系小說,這裡面的江湖絲毫沒有美觀,完全無法讓人湧起嚮往的想法,代表著金庸在幻想類小說中追求寫實,想多寫點把人從雲端拉回地面的作品。
這樣的江湖裡,不應有一個宗師級人物,更不可能找出張三丰成就的挑戰者。
《天龍八部》是一部多主角敘事小說,是金庸「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理念的又一次升華,同時也加入了更多「儒、釋、道」哲學思想上的探討。
單一主角小說可能還有空間留給一個武林宗師,但多位主角都需要一段暢快的江湖故事,因此沒有宗師的生產空間。
《俠客行》與《連城訣》類似,不過展現了更多想像力,而劇情方面也沒那麼黑暗。
到了《笑傲江湖》,金庸重點討論俠的同時,開始反武林,認為正邪均非好鳥,爭鬥不會終止。同時也是在這本小說中,金庸不經意間寫了一條真理:
在科技面前,武功毫無卵用。
華山派打不過魔教,搞了思過崖機關,就把人家一網打盡了。
武當派武學也不研究了,學人家搞火藥,機關凳,小說結尾時搞了幾萬斤火藥上恆山支援令狐衝。
在這樣的背景下,怎麼會出現一個武學宗師呢?
《鹿鼎記》是金庸顛覆武俠小說的封筆之作,一門心思的去塑造韋小寶,哪還管武林的事。
《越女劍》不多評價,更像是金庸面對讀者興趣的一次玄幻轉型。
綜合來看,金庸在《倚天屠龍記》後的作品中,均有自己更大的追求,因此沒有閒情去塑造一個大宗師。
第二、不改變歷史的寫作觀念,與真實歷史的走向
金庸的所有作品,均有一個底線,那就是不改變真實的歷史走勢,這裡面的好處就是讓人代入感更強,但是寫作空間更小。
《倚天屠龍記》是元明兩代交界,歷史大背景上,有漢族恢復山河的加成,雖然張三丰在劇情上沒有直接參與反元起義,但宏觀背景更有利於造「神」。
想想其他小說背景中的慘烈,如果有一位神在世,那麼劇情怎麼辦?
第三、確有其人,不吹不行
張三丰這位宗師歷史上確有其人,武當派的開山祖師,中國最普及的拳法,太極拳的創造者。
在明朝,被多位皇帝敕封,直接捧為神仙一樣的人物。
這樣的角色寫進小說裡,不吹豈不浪費?
可能稍微寫得不那麼厲害,就會被無數粉絲噴到懷疑人生。
你別以為是開玩笑,這種事情是有可能的。傳說青城山由於《笑傲江湖》中的反派形象,因此終身沒人金庸去過一次。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金庸武俠。
點擊關注,閱讀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