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北藝術之聲||賦予遼遠的蒙古長調,舞動人民的熱血飛揚——做草原...

2020-12-10 肅北文化旅遊

20世紀50年代,內蒙古牧區地廣人稀、交通不便、通信落後,農牧民精神生活十分匱乏。1957年,第一支烏蘭牧騎就誕生於內蒙古自治區,來自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是一支僅有9人、兩輛勒勒車、四件樂器的小隊伍。

01. 「紅色的嫩芽」

烏蘭牧騎,蒙語原意為"紅色的嫩芽"。意為紅色文化工作隊,隊員多來自於草原農牧民。

節目大多都是自編自演,以反映農牧民生活為主,小型且豐富多樣。隊員們更是個兒個兒多才多藝:不僅報幕員能歌善舞,就連歌者也能拉起馬頭琴長樂,放下馬頭琴還能頂碗熱烈起舞。

02.肅北縣烏蘭牧騎

肅北縣烏蘭牧騎成立於1974年,自成立以來,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方向,每年下鄉演出,宣傳黨的政策和法律法規,受到了廣大牧農民群眾的好評。

2002年以來是烏蘭牧騎發展最快、取得豐碩成果最多的一個時期。僅在2002年獲得國家級金獎2項銀獎2項省級獎項13項2005年酒泉市新創劇目暨少數民族匯演榮獲17項獎,2009年,在建國60周年酒泉市少數民族文藝匯演中共獲得獎項18項

一部分青年演員脫穎而出成為西北地區有一定影響力的優秀文藝人才。

03.優秀文藝人才及作品

道瑪曹,出生於甘肅省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鹽池灣鄉,是肅北縣烏蘭牧騎優秀文藝工作者、酒泉市政協委員、肅北縣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代表、舞蹈家、歌唱家、雪山蒙古長調傳承者。

2013年道瑪曹獲得中央電視臺「爭奇鬥豔」歌手爭霸賽蒙古族原生態優秀歌手獎

2015年參加第四屆中國蒙古舞大賽暨內蒙古電視舞蹈大賽,獲得一金一銅作品獎個人表演金獎15項表演銅獎20項,同時獲得優秀組織獎

她的歌聲如同肅北為數不多的湖泊中的「德若淖爾(是肅北為數不多的湖泊、位於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山群嶺和天池中,德若淖爾象一面明鏡清澈、燦爛。)」一樣,像明鏡清澈、燦爛。

同時,還有很多優秀的人才們在默默地付出,並為烏蘭牧騎取得榮譽。

第四屆中國蒙古舞大賽暨第四屆內蒙古電視舞蹈大賽上,由肅北烏蘭牧騎選送的群舞《楊西格》《秀木爾》,這兩個節目在100部入圍作品中脫穎而出。

《楊西格》榮獲編導金獎、表演金獎

《秀木爾》榮獲編導銅獎、表演銅獎,併入圍國際蒙古舞大賽。

在舞蹈《楊西格》中,堅穩的步伐重重地向舞臺中央邁進,整齊的編排,從悠緩小心的氣氛,再到劇目高潮激進地奔跑,身穿重達10斤的犛牛服,跳起磅礴大氣的舞蹈,無不表現西北漢子的豪情壯志、與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秀木爾」是在一種圓形木製的彩碗底層撒上奶酪,再將糌粑倒進去壓實堆成高聳的錐形,四面和頂端分別插上一個長條形的奶皮子做成的。

在舞蹈《秀木爾》中,穿蒙古族傳統服飾的少女們,手端著秀木爾,旋轉著裙擺,相互交錯搖起曼妙的身姿,舞蹈也表現出雪山蒙古族人對美好生活的祝願,以及熱烈歡騰的民俗氛圍。

04.榮譽

40多年來,肅北烏蘭牧騎始終緊跟時代節拍,以弘揚和傳承民族優秀文化為己任,經過不懈的努力,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不斷發展壯大起來,現如今烏蘭牧騎已成為一支設備齊全,演員素質較高的新時代專業文藝團隊。

在演出節目上堅持自編自創,先後以雪山蒙古族旅遊文化、草原民族民俗文化為題材創作了近200個反映民族地區建設成就、謳歌草原美好生活的舞蹈和聲器樂作品。

在省市調演和全國性比賽中,獲得25次國家級獎項120次省部級獎項150次市級獎項兩次獲得「五個一」工程獎酒泉市「飛天」文化獎

2012年成功策劃並舉辦了肅北縣那達慕民族風情旅遊節暨孟赫嘎拉藝術節、2013年中國西部那達慕開幕式演唱會、肅北烏蘭牧騎建團40周年文藝晚會。並錄製了3盤原創歌曲專輯。

2015年肅北烏蘭牧騎被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授予第六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其大型民族舞劇《雪山蒙古人》經過三年的創作、編排,已搬上舞臺。先後在蘭州、酒泉等地展演,多次為群眾免費演出,走進千家萬戶。

使烏蘭牧騎這個品牌得以升華和發揚光大。

05.《雪山草原蒙古人》專場

3月15日,《雪山草原蒙古人》專場文藝演出由我省唯一的烏蘭牧騎——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烏蘭牧騎創排,節目以蒙古族長調、馬頭琴、呼麥、舞蹈、歌曲等民族文化藝術為主。

首先,隨著舞蹈《筷子舞》歡快的音樂演出拉開了序幕,隨後原生態民歌《百川鳥》、大提琴獨奏《馬蘭花》、舞蹈《楊西格》《頂碗舞》《薩吾爾登》、歌曲《烏蘭牧騎》《草原那達慕歡迎您》、呼麥《成吉思汗贊》、馬頭琴齊奏《風中的蘇力德》等節目依次登場,極具非遺特色的多種演繹方式令人眼前一亮。

充分展現出蒙古族獨特的文化魅力,和烏蘭牧騎創作智慧與詮釋藝術作品的用心。

06.心的溫度

將好的作品帶到農牧民身邊是烏蘭牧騎的使命,把作品用心詮釋,是烏蘭牧騎與農牧民心靈溝通的橋梁。好似一曲蒙古族高亢的長調隨著馬頭琴的悠揚,在這60多年悠悠歲月中,伴著勒勒車、騎著幾匹馬、搖起鈴鐺,傳承迴蕩在蒙古族的茫茫草原上。

在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勒勒車換成了大巴,下鄉條件在變,演出場景在變,牧民生產生活也在變;沒變的依舊是堅持為牧民服務的決心,和發散在草原上,如篝火般熊熊燃燒的心靈溫度。

【圖文信息部分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監製:王林

總編輯:邵覺曉

責任編輯:李彬

圖:綜合整理

文:孫婕、王文鋒

相關焦點

  • 「石榴杯」甘肅省少數民族文藝會演《石榴花開肅北草原》精彩上演
    一場視聽盛宴——「石榴杯」甘肅省少數民族文藝會演《石榴花開肅北草原》精彩上演(圖)中國甘肅網9月16日訊(本網記者 彭曉姣)16日晚8時,由甘肅省民族事務委員會、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甘肅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共同主辦的
  • 《石榴花開肅北草原》精彩亮相金城劇院
    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尤婷婷)9月16日晚,一場以舞蹈、馬頭琴、長調等為藝術表演形式的晚會亮相金城劇院。晚會展示了肅北的悠久歷史、風土人情,謳歌了新時代的草原美好生活,展現出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蒙古族兒女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對偉大新時代的禮讚。這是由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精心編創,參加「石榴杯」甘肅省少數民族文藝會演的晚會——《石榴花開肅北草原》。演出以歌伴舞《石榴花開遍肅北草原》開場,肅北縣烏蘭牧騎表演了舞蹈、馬頭琴演奏、陶布秀爾獨奏等精彩節目。
  • 在肅北草原上,用馬頭琴奏出萬馬奔騰
    原創唐伊甘肅肅北遼闊的大草原,白色的蒙古包,奶茶飄香,牧歌悠揚,間有呼嘯的狂風,奔騰的馬蹄聲,草原的氣息撲面而來。如果足夠幸運,你會遇到身著蒙古袍的男子,他們用馬頭琴深情演繹歡快的曲子,以示對遠客的歡迎以及對生活的祝福。
  • 肅北讓非遺活起來
    草原,奶茶飄香、牧歌悠揚,白色的蒙古包散布在綠油油的草原上,蒙古族祝讚詞、長調響徹穹野,蒙古族男兒馬背上的歡呼聲不絕於耳,搏克手頸前的彩色絲帶隨風飄揚,盡顯民族風情……在剛剛結束不久的酒泉市肅北縣成立七十周年慶祝活動上,肅北各族人民群眾,在共同見證七十年走過的光輝歷程的同時,集中展示了肅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和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這些特色鮮明的優秀傳統文化,再一次以鮮活的方式出現在人們的面前
  • 【民俗文化】新疆蒙古長調歌
    蒙古族長調民歌是一種具有鮮明遊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徵的獨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語言述說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蒙古族長調民歌與草原、與蒙古民族遊牧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承載著蒙古民族的歷史,是蒙古民族生產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標誌性展示,也是一種跨境分布的文化。蒙古族長調蒙古語稱「烏日圖道」,意即長歌,它的特點為字少腔長、高亢悠遠、舒緩自由,宜於敘事,又長於抒情;歌詞一般為上、下各兩句,內容絕大多數是描寫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雲、江河、湖泊等。
  • 文化| 蒙古長調——長河落日下的細密綿長
    錫林郭勒盟一直有著「長調之鄉」的美譽,2005年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由錫林郭勒盟申請的蒙古長調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蒙古長調,很多人可以說是熟悉而又陌生,熟悉的是那悠揚的旋律,陌生的是聲音飄揚的遠方。攝影/和平蒙古族長調是一種具有鮮明遊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徵的獨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語言述說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
  • 舞動草原
    內蒙古變幻多彩的自然風光是天然的舞臺,甩肩、抖肩、彈腕、翻腕,標誌性的蒙古舞動作讓人百看不厭;擠奶,牧馬,頂碗,祈福,源於生活的舞蹈編排總能給予內心最原始的震撼。美麗的內蒙古大草原,舞韻翩躚,綿延千年。「集體狩獵舞」、「舞者與鹿群」,神秘的陰山巖畫上,是蒙古族先民舞動的印記。
  • 看點丨在肅北草原上,用馬頭琴彈奏出萬馬奔騰
    甘肅肅北遼闊的大草原,白色的蒙古包,奶茶飄香,牧歌悠揚,間有呼嘯的狂風,奔騰的馬蹄聲,草原的氣息撲面而來。馬頭琴適合演奏蒙古古代長調的最好的樂器,它所演奏的樂曲深沉粗獷,能夠準確地表達出蒙古人的生活,不但在中國和世界樂器的家族中佔有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民間藝人,牧民家中所喜歡的樂器。
  • 側耳:聽,這就是蒙古長調
    蒙古長調第一次聽到長調,就激起了我內心強烈的震撼。那如泣的顫音,屬於蒙古族的血液,屬於高原上浩蕩奔淌的河流。而蒙古民族的心靈,更屬於這奪人魂魄的音韻。第一次聽到你的呼喚,我低下頭來,無聲地哭了。叫一聲額吉啊,屈膝跪在白音胡碩,靈魂被這滔天的波瀾撕扯。
  • 見證光輝歷程 展示優秀傳統文化——肅北讓非遺活起來
    秋天的肅北草原,奶茶飄香、牧歌悠揚,白色的蒙古包散布在綠油油的草原上,蒙古族祝讚詞、長調響徹穹野,蒙古族男兒馬背上的歡呼聲不絕於耳,搏克手頸前的彩色絲帶隨風飄揚,盡顯民族風情……在剛剛結束不久的酒泉市肅北縣成立七十周年慶祝活動上,肅北各族人民群眾,在共同見證七十年走過的光輝歷程的同時,集中展示了肅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和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
  • 流傳千年的律動——舞動草原
    千百年來,蒙古民族生長於草原,寄情於天地,酣暢淋漓的蒙古舞是他們敬畏自然、熱愛生活的內心獨白和折射。蒙古族舞蹈文化在不同的時代與理念下不斷被解讀與發揚,超越傳統的創作手法和藝術觀念讓蒙古舞煥發無限的生機。
  • 蒙古國家民族歌舞團濟南演繹草原風情
    、呼麥、馬頭琴曲等傳統藝術輪番上演,為泉城觀眾奉獻了一場草原文化盛宴。楊曉衛 攝    12月12日晚,蒙古國國家民族歌舞團在山東濟南舉辦公益演出,長調、呼麥、馬頭琴曲等傳統藝術輪番上演,為泉城觀眾奉獻了一場草原文化盛宴。圖為演出現場。 楊曉衛 攝    12月12日晚,蒙古國國家民族歌舞團在山東濟南舉辦公益演出,長調、呼麥、馬頭琴曲等傳統藝術輪番上演,為泉城觀眾奉獻了一場草原文化盛宴。圖為演出現場。
  • 到草原聽一聽蒙古族長調,讓心和靈魂隨著歌聲在草原的曠野中飛翔
    >,「烏日汀」為長久、永恆之意,「哆」為歌之意,因此長調有長歌的意思。蒙古族長調產生於草原遊牧民族的生產勞動中,是一種具有鮮明地域文化和遊牧文化特徵的演唱形式,通過草原人特有的語言以及悠揚的旋律訴說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被稱為「草原音樂活化石」。
  • 有多少愛在草原流浪——聽內蒙古鄂爾多斯長調
    連綿起伏的綠草地,在夕陽的幻化下或成錫白之色,或翡翠般的深碧,或如霧藹中的淡藍,令巨大穹廬籠罩下的大地原野一如神秘仙境。「王爺」奇朝魯大哥在用低沉純厚的聲音講述著遠去的蒙古戰事,他的聲音傳出去不久,便被風接了過去,飄出很遠,飄向草原那一邊黃昏下的成吉思汗陵園。
  • 傾聽悠悠長調,保護文化遺產
    不論是誰,在何時何處,只要一聽到高亢激越的蒙古長調,便會體會到草原春之喜悅、夏之火熱、秋之廣博和冬之深遠。長調是源於自然的天籟之聲,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奏鳴,是內心真實情感的肆意流淌。它是一股裹著蒼涼外殼的暖流,緩緩地流入人心中,竟能驅散寒冷,減緩苦痛,只是減緩不了的,是那一瀉千裡的豪放與陽剛。
  • 「紅色文藝輕騎兵」演繹草原歡歌
    3月15日晚,由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遊廳共同主辦的「春綠隴原」文藝展演《雪山草原蒙古人》專場演出,在蘭州黃河劇院上演。 (記者張鐵梁)  雪山草原蒙古人,多彩最炫民族風。3月15日晚,由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遊廳共同主辦的「春綠隴原」文藝展演《雪山草原蒙古人》專場演出,在蘭州黃河劇院上演。在悠揚的馬頭琴聲和豪邁的民族舞蹈相伴中,金城觀眾領略了烏蘭牧騎「紅色文藝輕騎兵」的獨特藝術魅力。
  • 草原歌者呼和牧人:帶著蒙古音樂行走他鄉
    蒙古音樂,是情感,是寄託每當追溯自己痴情於民族音樂的源頭,呼和牧人總會想起兒時,奶奶在床邊哼唱的搖籃曲,父親拉著蒙古四胡的陶醉神情,還有母親那高亢悠遠的長調民歌。蒙古人對於音樂的熱愛仿佛是刻在骨子裡的,草原上的歌者,是人們賦予這個馬背上的民族最貼切的稱呼。
  • 悠遠空靈的天籟之聲,原始簡單的韻律節拍,感受《絲路草原》
    當樂手們身著傳統蒙古族服飾走上舞臺,大小不一的馬頭琴組成了最龐大的弦樂家族,一段蒙語開場白,更添濃鬱的草原風情。昨晚,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民樂團首次來到上海,在上海大劇院上演了一場樂團代表作薈萃的《絲路草原》音樂會。
  • 草原上悠遠的蒙古長調_央廣網
    隨後,中國和蒙古國開展為期十年的蒙古族長調民歌聯合保護行動,使得這一蒙古族文化瑰寶在草原上不斷傳承和發展。    「爬不過的是金色的聖山,爬過的是悠揚的歌聲。憑著思念的旋律,我投進了母親的懷抱。」伴著悠揚馬頭琴,一首《金色聖山》猶如站在蒼茫的草原向大自然輕輕訴說。這是蒙古族長調傳承人阿拉坦其其格的代表作。
  • 第三屆絲路那達慕相約甘肅肅北 展八省區蒙古族草原文化
    楊豔敏 攝中新網甘肅酒泉8月18日電 (記者 馮志軍 楊豔敏)蘇魯錠方陣、馬頭琴方陣、雪山蒙古人家方陣、烏蘭牧騎方陣、駿馬與駱駝方陣……17日至18日,第三屆「絲綢之路那達慕」暨八省區「孟赫嘎拉」文化旅遊節在甘肅酒泉市肅北蒙古族自治縣舉行,集中展現了蒙古族草原文化魅力,上演別具一格的視覺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