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內蒙古牧區地廣人稀、交通不便、通信落後,農牧民精神生活十分匱乏。1957年,第一支烏蘭牧騎就誕生於內蒙古自治區,來自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是一支僅有9人、兩輛勒勒車、四件樂器的小隊伍。
01. 「紅色的嫩芽」
烏蘭牧騎,蒙語原意為"紅色的嫩芽"。意為紅色文化工作隊,隊員多來自於草原農牧民。
節目大多都是自編自演,以反映農牧民生活為主,小型且豐富多樣。隊員們更是個兒個兒多才多藝:不僅報幕員能歌善舞,就連歌者也能拉起馬頭琴長樂,放下馬頭琴還能頂碗熱烈起舞。
02.肅北縣烏蘭牧騎
肅北縣烏蘭牧騎成立於1974年,自成立以來,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方向,每年下鄉演出,宣傳黨的政策和法律法規,受到了廣大牧農民群眾的好評。
2002年以來是烏蘭牧騎發展最快、取得豐碩成果最多的一個時期。僅在2002年獲得國家級金獎2項,銀獎2項,省級獎項13項。2005年酒泉市新創劇目暨少數民族匯演榮獲17項獎,2009年,在建國60周年酒泉市少數民族文藝匯演中共獲得獎項18項。
一部分青年演員脫穎而出成為西北地區有一定影響力的優秀文藝人才。
03.優秀文藝人才及作品
道瑪曹,出生於甘肅省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鹽池灣鄉,是肅北縣烏蘭牧騎優秀文藝工作者、酒泉市政協委員、肅北縣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代表、舞蹈家、歌唱家、雪山蒙古長調傳承者。
2013年道瑪曹獲得中央電視臺「爭奇鬥豔」歌手爭霸賽蒙古族原生態優秀歌手獎。
2015年參加第四屆中國蒙古舞大賽暨內蒙古電視舞蹈大賽,獲得一金一銅作品獎,個人表演金獎15項,表演銅獎20項,同時獲得優秀組織獎。
她的歌聲如同肅北為數不多的湖泊中的「德若淖爾(是肅北為數不多的湖泊、位於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山群嶺和天池中,德若淖爾象一面明鏡清澈、燦爛。)」一樣,像明鏡清澈、燦爛。
同時,還有很多優秀的人才們在默默地付出,並為烏蘭牧騎取得榮譽。
在第四屆中國蒙古舞大賽暨第四屆內蒙古電視舞蹈大賽上,由肅北烏蘭牧騎選送的群舞《楊西格》《秀木爾》,這兩個節目在100部入圍作品中脫穎而出。
《楊西格》榮獲編導金獎、表演金獎
《秀木爾》榮獲編導銅獎、表演銅獎,併入圍國際蒙古舞大賽。
在舞蹈《楊西格》中,堅穩的步伐重重地向舞臺中央邁進,整齊的編排,從悠緩小心的氣氛,再到劇目高潮激進地奔跑,身穿重達10斤的犛牛服,跳起磅礴大氣的舞蹈,無不表現西北漢子的豪情壯志、與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秀木爾」是在一種圓形木製的彩碗底層撒上奶酪,再將糌粑倒進去壓實堆成高聳的錐形,四面和頂端分別插上一個長條形的奶皮子做成的。
在舞蹈《秀木爾》中,穿蒙古族傳統服飾的少女們,手端著秀木爾,旋轉著裙擺,相互交錯搖起曼妙的身姿,舞蹈也表現出雪山蒙古族人對美好生活的祝願,以及熱烈歡騰的民俗氛圍。
04.榮譽
40多年來,肅北烏蘭牧騎始終緊跟時代節拍,以弘揚和傳承民族優秀文化為己任,經過不懈的努力,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不斷發展壯大起來,現如今烏蘭牧騎已成為一支設備齊全,演員素質較高的新時代專業文藝團隊。
在演出節目上堅持自編自創,先後以雪山蒙古族旅遊文化、草原民族民俗文化為題材創作了近200個反映民族地區建設成就、謳歌草原美好生活的舞蹈和聲器樂作品。
在省市調演和全國性比賽中,獲得25次國家級獎項,120次省部級獎項,150次市級獎項,兩次獲得「五個一」工程獎、酒泉市「飛天」文化獎。
2012年成功策劃並舉辦了肅北縣那達慕民族風情旅遊節暨孟赫嘎拉藝術節、2013年中國西部那達慕開幕式演唱會、肅北烏蘭牧騎建團40周年文藝晚會。並錄製了3盤原創歌曲專輯。
2015年肅北烏蘭牧騎被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授予第六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其大型民族舞劇《雪山蒙古人》經過三年的創作、編排,已搬上舞臺。先後在蘭州、酒泉等地展演,多次為群眾免費演出,走進千家萬戶。
使烏蘭牧騎這個品牌得以升華和發揚光大。
05.《雪山草原蒙古人》專場
3月15日,《雪山草原蒙古人》專場文藝演出由我省唯一的烏蘭牧騎——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烏蘭牧騎創排,節目以蒙古族長調、馬頭琴、呼麥、舞蹈、歌曲等民族文化藝術為主。
首先,隨著舞蹈《筷子舞》歡快的音樂演出拉開了序幕,隨後原生態民歌《百川鳥》、大提琴獨奏《馬蘭花》、舞蹈《楊西格》《頂碗舞》《薩吾爾登》、歌曲《烏蘭牧騎》《草原那達慕歡迎您》、呼麥《成吉思汗贊》、馬頭琴齊奏《風中的蘇力德》等節目依次登場,極具非遺特色的多種演繹方式令人眼前一亮。
充分展現出蒙古族獨特的文化魅力,和烏蘭牧騎創作智慧與詮釋藝術作品的用心。
06.心的溫度
將好的作品帶到農牧民身邊是烏蘭牧騎的使命,把作品用心詮釋,是烏蘭牧騎與農牧民心靈溝通的橋梁。好似一曲蒙古族高亢的長調隨著馬頭琴的悠揚,在這60多年悠悠歲月中,伴著勒勒車、騎著幾匹馬、搖起鈴鐺,傳承迴蕩在蒙古族的茫茫草原上。
在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勒勒車換成了大巴,下鄉條件在變,演出場景在變,牧民生產生活也在變;沒變的依舊是堅持為牧民服務的決心,和發散在草原上,如篝火般熊熊燃燒的心靈溫度。
【圖文信息部分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監製:王林
總編輯:邵覺曉
責任編輯:李彬
圖:綜合整理
文:孫婕、王文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