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俗中國(52):茶韻芬芳——千秋大業一壺茶
「茶」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神農氏發明藥材、教人治病、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農食經》有茶功效記載、所以陸羽稱「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至商湯開始用茶做飲料,茶就被人們普遍飲用了。而飲茶之風的廣泛普及則是在唐代,這可能與當時的宗教信仰興盛有關。唐人封演在《封氏聞見錄》卷六中記載:「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1]當時,從貴族、士大夫到僧人、隱士、市井庶民,愛好飲茶之風與日俱增。
關於茶的記載,漢代司馬相如撰寫的《凡將篇》中就有茶的記載,而關於茶葉記載最有價值的文獻則是資中人王褒的《僮約》,至唐代,學者陸羽不僅嗜茶如命,而且對茶很有研究,世界首部茶葉專著《茶經》則出自他之手, 「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備」,陸羽因此被海內外人士尊稱為「茶聖」、「茶仙」、「茶神」。
關於茶的功效,《神農本草經》記載:「苦菜,味苦寒、主五藏邪氣、厭谷胃脾。久服,安心益氣,聰察少臥、輕身耐老。一名茶草、一名選,生川谷。」《茶經》也記載說飲茶能「有力、悅志」。也就是談茶能對人起到振作精神、樂觀向上的作用。
飲茶之風源自文人貴族的喜愛,後得以傳播,遂成風俗。茶和文人有不解之緣,自古以來,茶就是詩人騷客吟詠的題材。試想,幾個朋友相聚,在雅室內煮上一壺茶,在茶香四溢的氛圍中輕品茶茗,談詩論畫,任思緒自由馳騁,是何等的愜意。事實上,茶和文人、詩歌不可能沒有聯繫,正是在茶韻悠悠的雅致情境中,文人們詩興闌珊,寫下了很多關於茶的曼妙詩句。
西晉時,詩人張載寫下了第一首《詠茶詩》:
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區。
人生苟安樂,茲土聊可娛。
古代的「茶」,也就是現在的茶葉。中唐詩人盧仝嗜茶如命擅長煮茶。他的名篇《七碗茶》寫道:
碧雲引風次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破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王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可毛孔散。五碗肌分清,六碗通仙炙,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把個「不夜侯」描繪得有生有色,堪為千古絕唱。
大詩人元稹更是創造了「一七體」,寫下了著名的《一言到七言詩》茶詩: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如醉前豈堪誇。
詩中稱茶為「慕詩客」,又道茶「洗盡古今人不倦」,何其雅致。
元稹的這首寶塔茶詩,從茶的本性說到了人們對茶的喜愛,還從茶的煎煮說到了人們的飲茶習俗及茶能提神醒酒的功用。翠綠,香清高,味甘鮮,耐衝泡。此茶不僅可消暑解渴生津,而且還有極強的助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效。對茶深有感情的陸羽,在顏真卿、劉長卿等名人摯友都先他而死後,對生命的體悟更加深切。
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有學者認為「西江水」這一「意象」是指宜於煎茶的故鄉的河水,也代指綿綿不盡的鄉情,其中包括對恩人智積禪師的懷念……
詩仙李白的詠茶詩則充滿想像,視野開闊,從而成為詠茶詩的名篇:
常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鴉,倒懸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灑芳津,採服潤肌骨。
詩聖社甫則邊品邊吟:
落日平臺上,春風啜茗時。
石闌斜點筆,桐葉坐題詩。
翡翠鳴衣桁,蜻蜓立釣絲。
自逢今日興,來往亦無期。
全詩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相結合,情景交融、動靜結合、聲色並茂、虛實相生,美不勝收。
而詩魔白居易以清例的山泉煎茶時,不禁輕輕低吟:
坐酌冷冷水,看煎瑟瑟坐。
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詩人的茶道境界已非品茶本身,而是由整個精神境界來欣賞茶,全然從腦海跳出喝茶的環境、器物與心情。
北宋著名詩人蘇軾《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詩中將好茶比作美女,茶已經人化,愛好之情躍然紙上:
仙山靈雨溼行雲,洗遍香肌粉未勻。
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戲作小詩君莫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蘇軾在另一首詠茶詩,意境之美,美不自勝,能將人帶入意境美和情趣美之中。
酡顏玉碗捧纖纖,亂點餘花唾碧衫。
歌咽水雲凝靜院,夢驚松雪落空巖。
好一幅青山、靜院、佳人、香茶的仙境圖!
南宋愛國詩人陸遊,對家鄉紹興的日鑄茶更是愛惜有加,其詩作中單詠茶詩就有三百首。「日鑄焙香懷舊隱,谷簾試水憶西遊」、「汲泉煮日鑄,舌本方味永」、「嫩白半甌嘗日鑄,硬黃一卷學蘭亭」、 「詩情森敘動,茶鼎煎正熟」、「北窗高臥鼾如雷,誰遣茶香挽夢回」等等都可認為是詠茶詩中絕唱。
[1] 封演:《封氏聞見記》,中華書局,1985年,第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