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中的神性和人性是如何發生聯繫的?

2020-12-11 人文者也

大家好,我是人文者也。

基督教中的神性和人性是如何發生聯繫的?

一方面,基督徒會十分果斷地承認耶穌的神性,可如果藉此否認他的人性,則一定會遭到大多數信徒的反對,因為這會使上帝之道成就耶穌的肉身的說法無法成立。

上帝是無形的,神性的,他通過把自己的道植於耶穌的體內,使其在人性和神性間擁有一個轉承的媒介,耶穌因此也成為人與上帝溝通,獲得其福音的橋梁,這是基督教「三一論」的核心,因此,如果否定這個道理,整個信仰體系也就崩塌了。

所以,人們在承認耶穌的神性的同時,一定也會承認他的人性,並將耶穌「裡面的上帝之道」視為他道德崇高所造成的必然結果。

可是,這依然無法滿足大多數基督徒對於宗教的需求,所以,他們的觀點往往介於兩者之間,有時朝一邊完全傾斜,但只要出現極端言論,就肯定會遭到大多數信徒的激烈反對。

這導致了什麼問題呢?就是有關基督教神人合一的問題,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公元4世紀,這個基督教迎來重大轉變的時期,神學家們往往把焦點放在「三一論」的爭論上,沒能過多地注意到神性和人性的關係問題,所以,自然也沒能得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但是,不管怎麼說,有關「三一論」的爭論延伸開來後,將不可避免地觸及到這一問題,比較搞笑的是,因「三一論」的爭論形成旗幟鮮明的正反兩派,在此問題上的觀點卻十分接近,如果因為「三一論」把對方駁倒的同時,也等於打倒了自己所堅持的觀點。

還不止如此,在4世紀以前的漫長歷史中,基督教都是在幾乎沒有明確意識的狀況下,逐漸習慣於這種選擇性忽略關鍵問題,並在這樣的體制下自如解決其他問題,這個態度不僅在西方教會存在,在東方教會也有著頑強的生命力。

其實,早在公元3世紀左右,西方教會的傑出人物德爾圖良就對此試圖進行過定義,即所謂的「一個位格,兩種實質」。

因為它的神學解釋過於晦澀,在此我就不多做解釋了,簡單來說,西方教會因此形成了這樣一種觀點:既在神性和人性之間混淆不清,又主張二者截然不同。

這種觀點被歸納進「基督論」中,有關「基督論」的爭辯也曾一度在西方教會中引發強烈反響,教會中的各教區主教和神學家雖然對此頗感興趣,卻沒有把它當成主要問題來討論,所以,爭論很快就停止了,而且眾人發現,德爾圖良的觀點是能取得各方共識的。

東方教會在這一點上,卻與西方教會大不相同。關於「基督論」的爭論,東方教會分成兩派,彼此間的觀點互相牴觸,這就是神學史上最重要的兩個學派——安提阿學派和亞歷山大學派。

對東方教會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這兩個學派是造成東方教會徹底走向分裂的禍根,究其原因,從他們對「基督論」的看法,就不難看出來。

安提阿學派主張耶穌有人性,且曾是個實實在在的人,也經歷過成長和發展,因此,上帝的「智慧」降臨到耶穌體內,就像上帝降臨到神殿一樣,不能因此說耶穌與上帝一樣,是有「位格」的,耶穌從本質上來講,仍然是個人。

這種觀點對於亞歷山大學派來說,簡直就是歪理邪說,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堅持耶穌兼具神性和人性,二者在耶穌的身體裡完美地合二為一,也就是說,亞歷山大學派認為神性和人性在耶穌體內不僅不是對立的,反而是相互融合、溝通,以達到「屬性交流」的目的。

這就是過度思辨的害處。當神學家們在這個問題上糾纏不清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選擇性地遺忘了基督教的初衷,以至於拋開宗教基本原則,對某些個人觀點進行毫無實踐意義的辯論,甚至不惜分裂教會,用卑鄙的手段打壓和迫害持不同意見者,這不僅對於基督教的發展不利,也導致信徒的思想混亂。

相關焦點

  • 文藝復興:義大利溼壁畫中的神性與人性的交織
    人們疑惑著為什麼要使自己的靈魂和身體歸屬於基督教教會,而教士們本身卻逐漸轉向塵世的享樂,這是一場漫長而深刻的變化。即便到了14世紀,大多數人的情感和思想仍然是中世紀的,那些率先覺醒的&34;人文主義者,也依戀宗教神學的溫暖和上帝的慈悲。
  • 《唐人街探案2》|神性?獸性?人性?你的性取向是哪個?
    《唐人街探案2》裡沒有神,沒有妖,當然也沒有獸,它只有人,但卻充滿了神性、人性和獸性。我們上不了天堂,下不了地獄,只能在人間,於是我們最初便有了人性。但是,人性往往是經不起考驗的。這是宋義神性的一面,不願看到有人和自己一樣痴迷於深淵。這也是秦風獸性的一面,用自己建立起來的標準——真相,去做一件事。秦風即將從高樓墜落的時候,宋義憑本能反應一把抓住他的手救了他一命,他卻因此發現宋義是左撇子,他說:「你神性的舉動卻暴露了你獸性的秘密。」
  • 劍來:陳平安神性與人性的分別
    不管是驪珠洞天的建立還是周密開天,神性和人性的爭端一直都在。陳平安被眾多大佬關注的原因就是雖是人,但神性極重,以人性壓制神性,自己於自己周旋,寧做我。關於陳平安是不是天庭共主這一問題,我認為不是。不管是已經出現火神還是水神,他們本是都帶有神的記憶,他們只是披著人的皮囊,渡紅塵而已。
  • 人性與神性的距離
    那麼什麼是人性?人性是人的所有屬性,是介於獸性和神性之間,並且具有獸性和神性相互影響的思想體。人性有三個層次,即生物性、社會性和精神性。人是有感性和理性的高級動物,同時人也是群體性生物,不可以獨立生存,人從生物屬性發展至群體性,即社會性。而且,社會性的質量是由生物性和精神性的質量所決定的,所以人與動物的差別,是一種精神,也是人性。
  • 中世紀歐洲建築演變的背後:神性與人性的博弈,神權與王權的較量
    因為神權得勢,讓歐洲傳統的文化受到了極大的衝擊,進而導致在中世紀晚期,歐洲的建築物從建築布局到室內裝飾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輝煌宏大到含蓄內斂,這種變化彰顯的是神性與人性的衝突,表現的是宗教神權思想向人文主義思想的轉變。並且,隨著科技的發展,歐洲的建築也在古樸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不一樣的味道。
  • 信仰問答:如何理解耶穌完全的人性和神性?
    神怎麼會有人性呢?世界上其他宗教的創始人沒有說過自己是神,而耶穌卻說他就是神,與父原為一。這就是基督教與其他宗教的不同之處。耶穌基督的確是一個人,祂在二千年前生活在這地上。祂出生於巴勒斯坦猶太地的伯利恆,然後在地上生活了三十三年半。祂有一個正常人的出生,有一個正常人的生活,甚至也有人的死,而且死在十字架上。但是這位耶穌基督卻是神;祂是神成為人。
  • 「劍來了」吞天皇帝周密,人性中的神性
    人性中的神性這位周密,我們的吞天皇帝,是喚醒人性中神性的最好例子。主張叢林定律的極端存在。人們認為天地之間的資源應該由強者控制。他試圖實現的是一個真正由強者控制的世界。這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為什麼三教不簡單地囚禁楊和其他神,讓他們轉世和修行。原因不難理解。在某些方面,神比人類修士更「得天獨厚」。在這本書中,有許多理由說明為什麼不禁止死人成為神。一是神的壽命比修士長,大多數山水神都活了很長時間。
  • 中國首部雨果獎小說《三體I》:末世下的「人性」和「神性」
    02如果只是單純地描述外星人如何佔領地球,那麼也太輕看《三體》了,作者最讓人稱道的一點在於,他極擅長借科幻探討人性,與其說是外星人想要佔領地球,倒不如說是人類如何在毀滅中自省。她開始堅定地走上背叛地球的道路,她和盟友伊文斯組建了「地球三體運動」,他們一方面招募人員擴大自己在地球的影響力,一方面和三體世界保持聯繫。葉文潔終究是高估了三體文明的道德,在她的幻想中,三體文明會是一股新興的科學力量,幫助地球獲得新生,可誰想,三體文明不過是另一股被泯滅的人性。
  • 「劍來」復盤:神性陳平安與人性陳平安相遇
    2、神性陳平安:白衣,毫無感情,無人性,以得大自由為終極目標,行事風格皆服務於如何達成終極目標。 相遇地點:寶瓶洲大酈京城無名仙家客棧。 相遇過程: 【第一回合】、神性陳平安借袁化境之謀成功搶得先手,反客為主,布下籠中月,欲將十一人全部煉化為傀儡。
  • 言說歷史|黃帝是唯一同時擁有神性和人性傳說的先祖!
    如果說伏羲和太皞本是一體,那麼伏羲就是神性的代表,而太皞是人性的代表;如果說神農和炎帝本是一體,那麼神農就是神性的代表,而炎帝是人性的代表。神性和人性完全統一在同一個名稱下的,恐怕就只有黃帝了。這節我們將講述黃帝神性方面的故事,下一節講述黃帝人性的神話傳說。
  • 劍來:神性陳平安也許是最終反派,神性與人性到底有何區別?
    而神靈起初也並未因人族是自身所創造便對人族放鬆警惕,不僅在創造人族的時候為其增加了諸多限制,例如光陰長河對人族的掣肘、先天肉身的孱弱以及遊走在神性和獸性之間的複雜人性等。但令神靈沒有想到的是,人族恰巧就是憑藉著看似枷鎖的複雜人性成功扭轉了人族的弱勢,說服妖族在前,登山、登頂再登天在後,三教一家、劍修、部分諸子百家之雛形勢力,各方人族高手捨生忘死殺上九天,斬落神靈如雨,最終成功推翻了高高在上的舊天庭,人族自此便成為天下新的霸主。所以說人族和神靈之間的勝負之關鍵就在於人性和神性之間的對比,畢竟論及其他方面人族確實沒有任何優勢。
  • 論人性,靈性與神性人格
    什麼是人性人格?人性人格是處於一種自閉性的人格,這種自閉不是醫學上說的自閉症,是與大我及神性隔絕開的一種狀態,直白一點說就是真的忘了自己是誰的人格。而且完全沉浸在自我人格上,超級認同現在的人格實像。人性人格實足的人,遇事會不知所措,人生路上常常失去方向,人云我雲少有自己的主意。 什麼是靈性人格?靈性人格是一種比較不滿足於現狀,冥冥中好像知道自己的未來,相信自己的靈感,也會用自己的靈感,會駕馭自己的人生方向,無論成就大小,至少是不盲從之人。一般名醫,作家,藝術家,科學家,企業家多屬於靈性人格。 什麼是神性人格?
  • 所謂的神性、獸性,都是人性!
    看《唐人街探案2》,我是抱著想放鬆的想法去看的,結果也確實達到了,然而,在影片的結尾,卻完美地詮釋了人性這一高深的哲學命題,將影片的格調升了一個檔次。那麼問題來了,何謂人性呢?影片中是這樣解釋人性的:「一陰一陽謂之道,你白天救人,夜晚屠殺,無論是拯救生靈的神,還是嗜血屠殺的獸,都將陰陽割裂走向了極端,可二者之間,才是萬物抱陰負陽,衝氣以為和的人性。」即人性相當於一桿秤,任何一方的傾斜,都會導致人性的喪失。
  • 基督教歷史第一次對耶穌基督神性的爭論!
    傳福音的工作已進行了兩千多年,從古至今,基督徒都免不了逼迫和爭論。有世俗的逼迫也有教內的爭論。而第一次較大的爭論是主後約300年,當時最令教會困惑的問題是:聖子耶穌到底是否和聖父完全一樣,具有神性?當時圍繞這個問題爭論的主要分為兩派,分別是亞歷山大教會的兩位長老:亞流和亞他那修。
  • 人性和神性互為本體的表達
    就像他 常常坐在大豆桔上,抽離自身 讀評 昊易金波: 人性和神性互為本體的表達。 無退休金的晚年生活,艱苦的勞作,無法與兒女相伴相依享受天倫的生存景狀……這一切,讓老農在精神內質上與自然與土地的依賴更加緊密,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節奏有更深的依戀,所以「野雞,土豬和山鬼/風神,千頭菊和橫梁山的側影「這一切都帶著深厚的人情味,在生命的唯美感中,透出巨大的蒼涼!
  • 基督教系統神學——昔元太(基督的本質1——神性)
    第四篇 基督論第一章 基督的名稱與本質第二節 基督的本質(1)神性基督本質上的品性有兩種,是「神性」與「人性」。在一個人格裡如何同時持有神性與人性呢?這如同三位一體,超越我們理解的界線。然而,聖經告訴我們,基督是完全的神,又是完全的人。
  • 神性其實就是人性的一種映射
    現代人大都認為哲學可以通向真理,對來世論與靈魂不滅論也多有存疑,然而對人的精神無限性仍在探究中。無神論一般認為神不存在,這也意味著無限性不存在,而有限的存在往往會陷入虛無主義或成為惡的前提。有種觀點認為,神不存在不意味著神性不在,神性源自人性,也就是人性的無限性,是人造神而非神造人。神明出於人的心理需要,把絕對與崇高、仁愛與公正等等歸於神,其本身就是人性折射。
  • 2021展望:品牌的神性、人性與獸性
    其實,從1981年「品牌」這個概念第一次被引入中國,這40年來,東方傳統的經營思想與西方的市場理論交織,在不斷衝突和融合的情況下,早已形成了一套「中國式」的品牌哲學,那就是品牌傳播的神性、人性、獸性的「三位一體」。而在2021年,我們會看到行業超級品牌的誕生,「三位一體」的它將用「叫好又叫座」的表現來引領全場。
  • 萬有·樂評|ARTPOP:神性與人性的交點
    把ART和POP連起來看,我們就會發現,Lady Gaga想要借這張專輯成為藝術與流行的媒介,陽春白雪與下裡巴人的橋梁。這張專輯努力地融合這兩種媒體,用細膩的筆觸為人類最原始的舞蹈本能繪製背景色。這幾乎是奢侈的。    Lady Gaga之所以如此努力而不惜代價地試圖促成二者的聯姻,源自於她對流行樂的熱愛和信念。
  • 生活即將巨變:從人性到神性,從本能到智能!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綱要》(43)《人是人性的還是神性的》在生存境界中,人不得不用人性來面對生活,而實際上,人性只是一種生存策略,人真正需要的絕不是人性的生活。人性是什麼?人性就是建立在人們精神意識中的生活規則,經過人性處理或過濾後的生活就是異化的生活,事實上,我們一直就生活在異化了的生活中。比如我們需要人與人之間無障礙的親密關係,但卻只能通過愛來獲得,人一旦進入愛與被愛之中,人的自在狀態就已喪失,無論愛與被愛都受彼此約束,愛不是無條件的,也絕不是無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