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傳福音的工作已進行了兩千多年,從古至今,基督徒都免不了逼迫和爭論。有世俗的逼迫也有教內的爭論。
而第一次較大的爭論是主後約300年,當時最令教會困惑的問題是:聖子耶穌到底是否和聖父完全一樣,具有神性?
當時圍繞這個問題爭論的主要分為兩派,分別是亞歷山大教會的兩位長老:亞流和亞他那修。亞他那修生於298年,年輕時就當上了主教,是東方教會的教父之一;也是第一個列出今天《聖經·新約》正典書目的人。亞他那修認為這項有關基督位格的爭辯極其重要,因為他涉及到人類救恩的問題。基督的工作和他的位格有著不可分的關係,天使曾宣告說:「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為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裡救出來」(太1:21)。基督救贖的價值全賴於基督的位格。世人處於完全無助的情況下,唯有神才能實行救贖,如果基督不是神,他就不能作為人類的救主。亞他那修深切的體會到這一點,他說:「耶穌基督是我的救主,他決不能次於神」。
而當時的亞流要比亞他那修年長許多,也是個敬虔、嚴謹的人,但是由於他看重基督的人性,但卻完全否認基督的神性。也就是當時的阿里烏教派。由於當時的異教信仰是多神,亞流認為耶穌基督如果是神,那就會有兩位神,基督教的信仰就墜入異教信仰的錯謬裡。因此他教導說聖子是受造物中的第一位,基督不是上帝也不是人,是上帝跟人中間的媒介。他相信神的兒子是神所創造的,不可能是自有的,因此,聖子是一個可以改變的受造者而不是神。而耶穌,是因為他有一些好的行為,所以聖父才賦予他神性。他所倡導的在以後不同的大公會議中都斥之為異端。
阿里烏教派的主張,導致當時的基督教會已陷入劇烈爭辯近百年,為了解決這次爭論。最後是由君士但丁出面召集大公會議。也就是公元325年著名的尼西亞會議。那次會議有300多位主教出席,其中好些主教還帶著逼迫期間受過酷刑的傷痕來參加。可見當時福音傳講工作的艱難和慘烈。而這次會議的結果是:亞流的看法被批判為異端。亞他那修基督位格的教義,稱為全體教會信仰的根據。最後被寫成尼西亞信經,其中全體教會承認:「耶穌基督,聖而神者,為父所生,並非被造,與父同質。」
而當時的亞流主義在尼西亞會議之後並未消失,亞流和好些主教拒絕在尼西亞信經上簽字,也有不少人附從亞流主義,此後亞流主義反而幾度獲得皇帝的支持。亞他那修為正統信仰奮鬥,直到死亡。最後於公元381年,在君士坦丁堡召開的第二次大公會議完全拒絕亞流主義,並接納了尼西亞信經為教會正統的信經,並宣告聖靈具有神性的信仰。此後亞流主義才逐漸消身匿跡。
我們都知道,耶穌的神性,道成肉身。是我們信仰的根基。只有神才能展開對人類的救贖。
「羅5:12」:「這就如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罪由亞當進入世界,罪的工價乃是死。罪的原因不是從肉身開始,而是從靈魂開始,因罪而來的腐敗本身不是罪,而是懲罰(『原罪』):死進入世界、女人要生育、男人要勞作、憂苦、病痛、悲傷、羞恥等等也隨之而來,最主要的是與神隔絕、被趕出家(天鄉或者樂園,從此人回家無路。)
耶穌基督,神的獨子就是神為了救贖人類預備的祭品(只有神才能背負由亞當而來帶給所有人的懲罰(『原罪』))。也只有神降生成人,然後祭獻自己的生命,為大眾做贖價(全人類的贖罪祭),才能完成救贖人類這偉大的工程。(哥林多前書15:21-23 死既是因一人而來,死人復活也是因一人而來。)(可10:45因為人子,不是來受服事,而是服事人,並交出自己的性命,為大眾作贖價。」;太(瑪)26:28因為這是我的血,新約的血,為大眾傾流,以赦免罪過。)
約14:6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
「我是首先的,也是末後的。」(啟1:17,22:13)
約翰福音:「我就是生命的糧」(6:32-35);「我是世界的光」(8:12-20);「我就是羊的門」(10:7-10);「我是好牧人」(10:11-16);「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11:25-27、38-44);「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14:6);「我是葡萄樹」(15:1-8)。
「我與父原為一」(約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