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歷史第一次對耶穌基督神性的爭論!

2021-01-10 歷史齋

「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傳福音的工作已進行了兩千多年,從古至今,基督徒都免不了逼迫和爭論。有世俗的逼迫也有教內的爭論。

而第一次較大的爭論是主後約300年,當時最令教會困惑的問題是:聖子耶穌到底是否和聖父完全一樣,具有神性?

當時圍繞這個問題爭論的主要分為兩派,分別是亞歷山大教會的兩位長老:亞流和亞他那修。亞他那修生於298年,年輕時就當上了主教,是東方教會的教父之一;也是第一個列出今天《聖經·新約》正典書目的人。亞他那修認為這項有關基督位格的爭辯極其重要,因為他涉及到人類救恩的問題。基督的工作和他的位格有著不可分的關係,天使曾宣告說:「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為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裡救出來」(太1:21)。基督救贖的價值全賴於基督的位格。世人處於完全無助的情況下,唯有神才能實行救贖,如果基督不是神,他就不能作為人類的救主。亞他那修深切的體會到這一點,他說:「耶穌基督是我的救主,他決不能次於神」。

而當時的亞流要比亞他那修年長許多,也是個敬虔、嚴謹的人,但是由於他看重基督的人性,但卻完全否認基督的神性。也就是當時的阿里烏教派。由於當時的異教信仰是多神,亞流認為耶穌基督如果是神,那就會有兩位神,基督教的信仰就墜入異教信仰的錯謬裡。因此他教導說聖子是受造物中的第一位,基督不是上帝也不是人,是上帝跟人中間的媒介。他相信神的兒子是神所創造的,不可能是自有的,因此,聖子是一個可以改變的受造者而不是神。而耶穌,是因為他有一些好的行為,所以聖父才賦予他神性。他所倡導的在以後不同的大公會議中都斥之為異端。

阿里烏教派的主張,導致當時的基督教會已陷入劇烈爭辯近百年,為了解決這次爭論。最後是由君士但丁出面召集大公會議。也就是公元325年著名的尼西亞會議。那次會議有300多位主教出席,其中好些主教還帶著逼迫期間受過酷刑的傷痕來參加。可見當時福音傳講工作的艱難和慘烈。而這次會議的結果是:亞流的看法被批判為異端。亞他那修基督位格的教義,稱為全體教會信仰的根據。最後被寫成尼西亞信經,其中全體教會承認:「耶穌基督,聖而神者,為父所生,並非被造,與父同質。」

而當時的亞流主義在尼西亞會議之後並未消失,亞流和好些主教拒絕在尼西亞信經上簽字,也有不少人附從亞流主義,此後亞流主義反而幾度獲得皇帝的支持。亞他那修為正統信仰奮鬥,直到死亡。最後於公元381年,在君士坦丁堡召開的第二次大公會議完全拒絕亞流主義,並接納了尼西亞信經為教會正統的信經,並宣告聖靈具有神性的信仰。此後亞流主義才逐漸消身匿跡。

我們都知道,耶穌的神性,道成肉身。是我們信仰的根基。只有神才能展開對人類的救贖。

「羅5:12」:「這就如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罪由亞當進入世界,罪的工價乃是死。罪的原因不是從肉身開始,而是從靈魂開始,因罪而來的腐敗本身不是罪,而是懲罰(『原罪』):死進入世界、女人要生育、男人要勞作、憂苦、病痛、悲傷、羞恥等等也隨之而來,最主要的是與神隔絕、被趕出家(天鄉或者樂園,從此人回家無路。)

耶穌基督,神的獨子就是神為了救贖人類預備的祭品(只有神才能背負由亞當而來帶給所有人的懲罰(『原罪』))。也只有神降生成人,然後祭獻自己的生命,為大眾做贖價(全人類的贖罪祭),才能完成救贖人類這偉大的工程。(哥林多前書15:21-23 死既是因一人而來,死人復活也是因一人而來。)(可10:45因為人子,不是來受服事,而是服事人,並交出自己的性命,為大眾作贖價。」;太(瑪)26:28因為這是我的血,新約的血,為大眾傾流,以赦免罪過。)

約14:6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

「我是首先的,也是末後的。」(啟1:17,22:13)

約翰福音:「我就是生命的糧」(6:32-35);「我是世界的光」(8:12-20);「我就是羊的門」(10:7-10);「我是好牧人」(10:11-16);「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11:25-27、38-44);「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14:6);「我是葡萄樹」(15:1-8)。

「我與父原為一」(約10:30)

相關焦點

  • 基督是什麼?這個問題讓基督教四分五裂,也讓羅馬帝國痛不欲生
    如果要想讓芸芸眾生死心塌地地信仰基督,就必須明明白白的告訴他們,基督是什麼?也就是說基督的本質是什麼?基督是人,還是神?基督是只有人性,或只有神性,還是說人性和神性都有。為什麼會有基督本質爭論基督耶穌是上帝的兒子,這當然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大家都承認的,據新教《使徒信經》記載。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我信我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
  • 基督教中的神性和人性是如何發生聯繫的?
    基督教中的神性和人性是如何發生聯繫的?一方面,基督徒會十分果斷地承認耶穌的神性,可如果藉此否認他的人性,則一定會遭到大多數信徒的反對,因為這會使上帝之道成就耶穌的肉身的說法無法成立。上帝是無形的,神性的,他通過把自己的道植於耶穌的體內,使其在人性和神性間擁有一個轉承的媒介,耶穌因此也成為人與上帝溝通,獲得其福音的橋梁,這是基督教「三一論」的核心,因此,如果否定這個道理,整個信仰體系也就崩塌了。
  • 基督教系統神學——昔元太(基督的本質1——神性)
    第四篇 基督論第一章 基督的名稱與本質第二節 基督的本質(1)神性基督本質上的品性有兩種,是「神性」與「人性」。在一個人格裡如何同時持有神性與人性呢?這如同三位一體,超越我們理解的界線。然而,聖經告訴我們,基督是完全的神,又是完全的人。
  • 基督教是規模較大的宗教,通過信仰耶穌,建立了完整的教義
    提到基督教,相信大家並不陌生。可以說,它是一個規模較大的宗教。而我們今天就一起聊一聊基督教的教義。基督教的教義其中主要是基督論。涉及耶穌基督的本質、位格和意志。在325年的第一次大公會議上,阿里烏斯派被定為異端,因為它否認基督的神的本質,不相信耶穌是救世主。另外,還有人認為,聖子與聖父「本體相類」,說他們有相似的本質,但不是同質,也不同體。這種說法屬於中間派,也不被教會接受,其代表人物是早期教會史學家優西比烏斯。
  • 拜佔庭時期,國內的民族熱衷於宗教爭論
    基督教會的教義爭論在拜佔庭歷史發展的整個時期都有著特殊的地位,其中最為重要的是4世紀至6世紀的三次大規模爭論,這三次爭論奠定了基督教正統教義的基礎和東西教會分離的基本方向。4世紀至6世紀基督教會的宗教爭論,針對的是基督教東西方教會於1054年正式分裂之前共同面臨的重要問題,也是近2000年來的基督教會史的重要一頁。
  • 耶穌,說故事的大師 - 基督時報—基督教資訊平臺
    但是,耶穌也是知道:他知道我的故事,而且,他還認識我。基督教辯護家、非裔美國人麗莎·菲爾茲(Lisa Fields)曾經說過,基督徒需要在考慮聽眾不同歷史的基礎上,為信仰進行辯護。菲爾茲認為她的事工填補了空白。
  • 耶穌基督的存在仍然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
    基督教徒通常為了他們的最大利益來捍衛他們的宗教所建立的人的存在,而那些站在這一(通常是暴力的)爭論的另一邊的人則很容易成為挑戰基督教超人創始之父的歷史性的目標。有什麼比問「他還活著」更好的方法去治療頸靜脈疾病呢?」簡言之,答案是肯定的,他幾乎肯定做到了。我們掌握的書面證據實在太多,無法否認他的存在。
  • 門徒會」褻瀆耶穌基督 基督教不能容忍
    原標題:曹聖潔牧師:「門徒會」褻瀆耶穌基督 基督教不能容忍   全國政協原常委、中國基督教協會原會長曹聖潔牧師在接受媒體專訪時,對邪教「門徒會」打著基督教旗號欺騙民眾發表看法。
  • 「另傳一個耶穌」是怎麼回事?仿佛論的異端,基督仿佛成耶穌
    在《聖經》經典著作形成的時候有一種不符合基督教教義的異端思想也在形成。早在以弗所教會,就出現了這個異端思想,比如不認為耶穌是基督,也否認基督的人性,不承認耶穌基督是救贖的主。《彼得後書》中說道:「在你們中間,也必有假師傅,私自引進陷害人的異端,連買他們的主他們也不承認。」
  • 基督教丨耶穌基督向門徒啟示得救的真理
    其中也隱藏著由律法時代向恩典時代更替的信息,部分律法也是主耶穌基督對教會的啟示,適用於歷代的基督信徒。主耶穌通過頒賜這些律法,清楚指出遵行和順服天父旨意是一個人得救的基礎,聖經強調信徒藉著信心、順服和禱告與三一真神相交的重要性,引導教會肢體毫不保留地將自己委身於神的國和神的義,強調了離棄罪,敬畏神,舍己跟隨基督和向神盡本分的重要性!
  • 《基督的第一次誘惑》——耶穌竟然是個同性戀,耶穌母親還抽大麻
    超過150萬人籤署了一份請願書,要求流媒體Netflix刪除一部電影,據稱該電影顯示耶穌與同性戀有同性戀關係。Netflix於12月3日在巴西發行的葡萄牙語電影《基督的第一次誘惑》因描述耶穌與他的朋友奧蘭多之間的同性戀關係而引起軒然大波。
  • 一個冷知識:聖誕節並不是耶穌生日!這事竟是投票決定的
    尼西亞會議辯論的最重要主題之一,就是關於耶穌的神性問題——耶穌究竟是神還是人?這個問題至關重要。因為猶太教認為宇宙間只有唯一神——上帝存在。而羅馬的密特拉教認為,除了上帝宇宙中還有許多神存在。基督教是耶穌傳布的宗教。那麼耶穌是人還是神?以及聖母瑪利亞是人還是神?如果耶穌只是凡身,那麼他是否真正的救世主?基督教本身的神性何在呢?
  • 基督教起源的爭論
    公元1世紀到2世紀間基督教形成於羅馬帝國的東部地區。長期以來,教會宣稱,基督教是由上帝耶和華的獨生子、「救世主」耶穌在巴勒斯坦地區親手創立的:耶穌的母親是瑪利亞,許配給了約瑟,但尚未成婚便聖靈感動而懷孕生下了耶穌。
  • 耶穌 如何能夠成為基督
    耶穌如何成為基督?舊聖殿(The Second Temple)的焚毀成為猶太歷史的轉折點: 此後,猶太人失去以聖殿為主的政治、經濟中心,散居世界各地,《聖經》成為族群的唯一精神寄託。與耶穌同時受刑的大概還有兩個小偷之類的人物……至此,耶穌仍只是一個平常的猶太人,與基督、天主毫無關係。他死後,其信徒經過一、二百年的宣揚,人們終於深信耶穌就是基督與天主,人被神話了:人類需要神話,古時如此,今日何嘗不是?
  • 耶穌變成崇拜對象,《使徒信經》和《尼西亞信經》,洗禮信條形成
    這是一個關於信仰的問題和答案,也是彼得他們能夠撇下所有去跟從耶穌的信心。這個基於信仰得出的答案最終發展成為基督教最基本最簡單明了的信條。五旬節過後,新入教的信徒都是以耶穌基督之名受洗,因為神的巨大作為,把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立為主,立為基督。在受洗之時,要念及:耶穌是主,主耶穌是基督,主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
  • 「聖經」耶穌是誰?是基督,還是一個歷史人物
    ⑴ 作者被聖靈感動通過對『耶穌的弟兄』、『猶太領袖——祭司長與法利賽人』、『群眾』的描述,形象的描繪出了,當時的人們對於『耶穌是否是基督』這個話題的爭論。⑶ 耶穌基督的宣告,更把這件事情推向了高潮,使當時的猶太領袖——祭司長與法利賽人更加嫉恨耶穌。
  • 猶太教 基督教 伊蘭斯教 相愛相殺
    猶太平民約翰和其表弟耶穌,先後在耶路撒冷布道,宣講末日世界和最終審判的學說,認為善良的人被神救贖,死後復生,邪惡的人被神唾棄,會下地獄。此言論成為多數平民階層猶太人的精神慰藉,耶穌也因此被認為是先知和救世主。但對統治者來說,此種行為就是製造混亂,擾亂治安。基於此,羅馬人把耶穌定死在十字架上。耶穌的弟弟雅各接過著哥哥的衣缽,繼續布道。猶太基督隊伍在磕磕盼盼中逐步壯大。
  • 從歷史長河看 耶穌基督給女性地位帶來了怎樣的巨變
    並不分猶太人、希臘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了。在過去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無論教內教外都是男權至上,性別歧視是一直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從今天伊斯蘭國家婦女的境況就能看出來。這些女子不能用時享有諸多男性擁有的權利,公開場合下她們必須戴面紗。1999年的一篇新聞曾提到,在伊朗婦女不能塗口紅,否則將被逮捕入獄。因此有學者曾提出觀點:「耶穌的降生是婦女歷史的轉折點。」
  • 外國歷史,基督教的基本教義與禮儀
    為解救人類,上帝聖父派其獨生子耶穌基督降世,為人類承受死亡,以贖原罪。天堂和地獄說:認為現實世界是罪惡的場所,人不能自救,只有相信上帝和耶穌基督,蔑視物質享受,過禁慾的生活,死後才能升入天堂,否則在末日審判時會被投入地獄。
  • 耶穌裹屍布之謎,耶穌基督受難的遺物?
    耶穌(約公元前4年—公元33年 )出生於伯利恆 (今巴勒斯坦) 為基督教的核心人物,三十歲左右時開始傳道。他是基督宗教教義的中心人物,也是基督宗教的創始人。基督原意為受膏者,指上帝敷以聖膏而派其降世的救世主,本為尊稱,後常與耶穌連稱,也有人稱他為拿撒勒人耶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