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訪網財經(孫書沁)十年的時間可以用來做什麼?不同的人會給出不同的答案,有的人可能將答案變為了現實,有的人可能還留有遺憾。
對於企業來說也一樣,十年之間充滿機遇,而這些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企業,例如在十年中崛起、飛躍的飛鶴(065186.HK),給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帶來了新的可能。
目前,飛鶴的市值已過千億港幣,超過同在港股上市的中國液態奶巨頭蒙牛乳業(02319.HK)。截至5月20日11:40,飛鶴股價13.72港幣/股,市值1225.65億港幣。
飛鶴2019年11月13日上市以來股價走勢:
(圖表來源:Wind)
此前,飛鶴被列入港股通,獲得南下資金青睞的消息面也刺激了飛鶴股價進一步上漲。
「丹頂宜承日,霜翎不染泥」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的發生,使得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陷入困境,消費者對於國產奶粉品牌的信任危機一觸即發。
事發前,作為當時的龍頭品牌,三鹿已經超過百億。
2008年5月,浙江省泰順有論壇帖子反映:孩子食用三鹿奶粉後,尿液有結石。之後,三鹿出面,以客戶購買到假貨為由,補償4罐奶粉以要求發帖人刪除信息。
2008年8月1日,三鹿發布檢測結果顯示,送檢的16個嬰幼兒奶粉樣品,15個樣品中檢出了三聚氰胺成份。
第二天,三鹿分別將有關情況報告給了其註冊所在地石家莊市政府和新華區政府,並開始召回市面上在進行銷售的相關奶粉。
2008年8月4日-9日,三鹿對送達的原料乳200份樣品進行了檢測,確認「人為向原料乳中摻入三聚氰胺是引入到嬰幼兒奶粉中的最主要途徑」。
2008年9月11日,甘肅省發布相關信息,報導全省共發現59例腎結石患兒,部分患兒已發展為腎功能不全,同時已死亡1人,這些嬰兒均食用了三鹿奶粉。
2008年9月13日,中國國務院啟動國家安全事故I級響應機制處置三鹿奶粉汙染事件。
國家食品衛生部門發布信息,截至2008年9月21日,因使用嬰幼兒奶粉而接受門診治療諮詢且已康復的嬰幼兒累計39,965人,正在住院的有12,892人。
當時,中國共有109家嬰幼兒奶粉生產企業,中國國家質檢總局對這些企業的491批次產品進行了排查,檢驗顯示有22家企業69批次產品檢出了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
2009年1月22日,河北省石家莊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宣判,三鹿前董事長田文華被判處無期徒刑;三鹿集團作為單位被告,犯了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被判處罰款人民幣4937餘萬元。
至此,曾以18.26%的市場份額領跑國內奶粉市場的乳業巨頭三鹿隨之隕落,全行業亦陷入質量泥沼。
國產奶粉幾乎全線退守三線城市,一二線城市完全淪為各種進口品牌的主場。
到了2011年,中國中央電視臺《每周質量報告》調查發現,仍有7成中國民眾不敢買國產奶。
在這個特殊而敏感的行業,飛鶴成為了國產奶企中獨特的存在,不僅在奶粉安全事故中獨善其身,還保持著50多年零質量事故的記錄。
更重要的是,飛鶴改變了中國消費者對於國產奶粉的看法,讓消費者的信心又回來了。
堅守「黃金奶源」,打造全產業鏈
成立於1962年的飛鶴,是國內最早的奶粉企業之一,「起飛」於中國丹頂鶴的故鄉——黑龍江齊齊哈爾市,58年來始終堅守最優品質。
有篇文章是這樣描述的:中國的公司,從初創到發展期,基本都是創始人驅動。這也就意味著,創始人的行事風格,會貫穿在企業日常運作的方方面面中。
飛鶴乳業董事長冷友斌一心做好嬰幼兒奶粉的初衷,引導著飛鶴走向更加專業的方向,「我沒有蓋一棟樓,沒有做任何一項其他投資,就是做嬰幼兒奶粉」。
2005年,飛鶴開始籌建自己的牧場,行業之中充斥著不理解的聲音,專屬產業集群建設需要投入巨大的資本和精力,且回報周期長,沒有人知道未來會是怎樣的。
當時的飛鶴就是本土乳企裡「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而歷經時間的證明,飛鶴這口「螃蟹」吃對了。
「奶源問題將會成為中國乳業問題之源」,據悉,冷友斌是基於這個判斷才下定決心自建牧場的,「很多人說我不懂市場,因為別人做市場,只有我在養牛,但我們相信只有把控住源頭,才能保證品質」。
走遍全球乳業市場的冷友斌發現,無論是採用小牧場還是大牧場,沒有任何一個先進國家的奶源供應是中國的奶源供應模式。
大多數乳企使用的是兩種傳統模式下的奶源。第一種,向農戶收奶,奶農自己養牛、自己擠奶,然後將鮮奶上交企業。由於養殖條件差,有時鮮奶質量無法達標,一些奶農便在擠奶時添加化學物質以使得鮮奶合格,導致奶源在農民擠奶時就被汙染。
第二種,集中榨奶,奶農養牛,到企業指定奶站集中榨奶。這種模式由於企業現場集中擠奶和監管,能夠杜絕前者模式中暴露出的擠奶時違規添加的問題,但奶農無法實現科學化、標準化飼養,因此奶牛在飼養環節、防疫環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仍無法控制。
這樣看來,自建牧場勢在必行,奶源的質量無疑是檢驗奶粉品質的試金石。「黃金品質的奶源是飛鶴全產業鏈的源頭,是飛鶴『一貫好奶粉』的根基」。
基於北緯47度的「世界黃金奶源帶」,飛鶴用了十年時間,建成了嬰幼兒配方奶粉專屬產業集群。實現了從源頭牧草種植、規模化奶牛飼養,到生產加工、物流倉儲、渠道管控乃至售後服務各個環節的全程可控。
同時,飛鶴建立起 「一物一碼」的產品溯源追蹤體系,實現了可記錄、可追溯、可管控、可召回、可查詢、可追責的六大能力以及從全產業鏈、全方位、全流程的管理體系。
飛鶴擁有7個緊密合作專屬牧場,奶牛存欄6.5萬餘頭,年產奶量近37萬噸。30萬畝飛鶴專屬農場,5座現代化的世界一流工廠,實現了原奶100%由專屬牧場供應。
最重要的是,其全產業鏈的獨特性在於奶源的2小時生態圈,從飛鶴牧場產下的鮮奶,在2小時內經由低溫運輸車運至鮮奶加工廠,保障了產品的新鮮、營養。
不僅如此,相對很多品牌出於銷售、物流的考慮,將加工廠設置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飛鶴將加工廠設置在黑龍江奶源2小時生態圈內,因此能用國際一流的溼法工藝生產奶粉。鮮奶在噴霧乾燥成粉的同時加入營養成分,所以奶粉顆粒與營養元素結合的就比較緊密,鎖住了新鮮營養成分,保證各種營養元素的混合均勻、活性成分的保存更好。
這是飛鶴的工匠精神,也是為什麼飛鶴五十多年來沒有發生過安全問題的答案。正如冷友斌所說的那樣,「堅持做對的事情,就是要堅定守護中國寶寶口糧。一路艱辛,我們懷疑過很多東西,但從未動搖過要做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奶粉的初心」。
1億罐與中國市場第一
2019年,飛鶴奶粉銷售量超過1億罐。
2019年,飛鶴奶粉銷量、奶粉銷售額位居中國市場第一。
時間回到2010年,為了打開新的增長空間和市場,飛鶴髮布了全新品牌的高端嬰幼兒配方奶粉——星飛帆,為飛鶴進入高端市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高端、超高端嬰幼兒奶粉的布局,給飛鶴的業績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同時,飛鶴聯合中國科學院,對數百名中國寶寶進行了嬰幼兒配方奶粉臨床餵養試驗,成為國內首家完成臨床餵養試驗驗證的奶粉品牌。
2015—2019連續五年,飛鶴獲得有食品界「諾貝爾獎」之稱的世界食品品質評鑑大會金獎六連冠;連續三年入圍「世界乳製品創新大獎」的「最佳乳製品成分獎」及「最佳創新製法大獎」。
2016—2019年,飛鶴實現營收37.24億元、58.87億元、103.92億元和137.22億元;年複合增長率54.45%,淨利潤從4.06億元增長至39.35億元,企業業績穩健、持續增長。
市場佔有率方面,根據尼爾森2019年年末數據,飛鶴線下市佔率達到13.9%,整體市場份額為11.9%,力壓惠氏,成為國內奶粉龍頭。
縱觀整個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尼爾森研究報告顯示,中國國產奶粉所佔的市場份額從2017年的40.7%增至2018年的43.7%;銷售額增速從2017年的14.5%增至2018年的21.1%。
這裡面可以看到飛鶴的貢獻,冷友斌在接受對話節目時說,「飛鶴改變了中國消費者對國產嬰幼兒奶粉的信心,我覺得這個信心比黃金還重要」。
如今,以飛鶴為代表的國產本土嬰幼兒奶粉已經在市場上佔據了一席之地,如何發揮自身優勢對決洋品牌,反攻一線也已經提上了日程。
飛鶴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先做三四線城市,然後再跑通一二線城市。中國三四線城市以下的消費市場佔比近70%,飛鶴在一二線城市中選出46個城市,除了北上廣深外,拿出80個網點重點做北京市場,慢慢從五環往裡面深入,一步步去進軍一二線市場。
截至2019年底,飛鶴上海市場的渠道已布局完成。目前,在長江以南地區,除了少數幾個省不是第一以外,全國剩下地方的嬰幼兒奶粉,飛鶴全部是銷量第一的嬰幼兒奶粉品牌。
「讓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飛鶴奶粉」,厚積薄發的飛鶴正在朝這個目標努力奮進。
「時代的浪潮滾滾向前,惟堅守與創新者,方能歷久彌堅」,這是冷友斌的未來哲學,也是飛鶴的初心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