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是科學的,更是人文的

2020-12-16 正心正舉

來源:正心正舉微信公眾號(bjzxzjyjy) 文丨雪峰

現代醫學有兩枚「鏡片」,一枚打造成「顯微鏡」,一枚製作成了「望遠鏡」。

前者代表了醫學的科學屬性,體察入微,條分縷析,精益求精,追求準確、精妙和細分;後者屬於醫學的人文特質,高瞻遠矚,悠遠綿長,帶著溫存的沉思和人性的觀照,體貼生命的本懷。

在現代醫學的探索過程中,科學與人文是必不可少的兩件「法寶」,猶如人的兩隻眼睛,既可以聚焦於身體,查看症狀,診治疾病,減輕疾痛,也可以觀照心靈,通過話語的交談給予生命的撫慰、關愛和理解。這也正是現代醫學從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理--心理--社會關係整合模式轉變的助推劑。

內觀己心

醫學是什麼?這是醫學本身的一個永恆母題。從醫學發展的歷史角度進行參照,我們發現醫學處於一個交叉與邊緣的地帶,既非純粹的科學,如數學般高度抽象;也非鏡映式的人文經驗的累積。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醫學在當代學術語境下的「失語」和落寞,恰恰相反,是因為醫學置身於生命複雜性情境所決定的,是最具人文勇氣的科學,也是最具反思意識的人文精神,是科學與人文高度複合的一門生命之學。

現代醫學是科學與人文的交相輝映,呈現的是一種立體有機的醫學結構和演進模式,不再是一種單向度的生物學意義上的工具價值,醫學本身人文精神的喚醒與補足,充實了早先生理醫學片面發展帶來的「營養不良」和「發展畸形」。現代醫學一定是要學會「兩條腿走路」,科學和人文同步行進,既要有技術層面的理性判斷,也要具備人文層面的情感關懷。

醫學的本質是關係哲學,醫患之間好似「最熟悉的陌生人」,處在一種共在、共情與共生的關係互動過程中。

現代醫學的變革實為關係哲學元命題的轉向,把曾經束縛捆綁在生理醫學狹窄領域的醫患關係釋放、溶解到一個更立體和多維的社會網絡之中,這樣的現代醫學轉型,必將滌蕩出一個更全息的醫學視角,既是科學的,也是社會人文的。

醫學的目的也不再僅僅是治療疾病,緩解軀體疼痛,使個體獲得康復,更是對醫患關係的一種社會層面的調試以適應整體生存環境的節奏與變化,充分發揮社會文化中的治療因子。

外察世界

現代醫學模式的轉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克服醫學本身長期存在的思維惰性和「反思盲區」,同時,還有整個醫療體系內部的機制阻力所帶來的利益關係的「板結」和固化。

緊張的醫患關係只不過是「冰山之一角」,透過表面的醫患矛盾現象,我們看到問題背後的實質是醫學科學與人文的斷裂,缺少溝通,各自為營。功利化、市場化的醫療運行模式所營造的醫患環境是不可能給予醫務工作者一個「閒暇」,和病患進行詳細的對話和臨床觀察的,更何談醫生自身的人文素養的培育和積澱呢?

醫務工作者整日沉陷於醫學之「術」,而不思醫學之「道」,這也並非是他們有意為之,實屬無奈之舉。在巨大的醫療體制權力語境下,大部分的醫務工作者處於一種生存的底線思維邏輯中,醫學的人文價值便被無意識地排除和壓抑,成為一種可有可無的職業情感,整個醫學人文被弱化為一種無用的、邊緣的學問。

整個醫學淪為一種「營生」,一份「餬口」的職業,一門重操作輕人文的技藝。缺失人文滋養的現代醫學,在技術突破的「節點」上始終面臨瓶頸和滯後。

啟迪多元思維

現代醫學的科學性與人文性其實是兩個思維面向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問題。

科學思維注重知識上的正當性以及邏輯推演的嚴謹性,是一種線性的思維,強調因果關係的相互銜接,從而構築起一種平面的網狀結構,所有偶然性和不確定性的事件必須能夠被這張網絡所覆蓋和包裹,尋根問據,有條有理,否則便會被排除科學之外,成為「遊蕩的、飄零的」知識碎片;而整個醫學人文具有一種複雜性的生態,它的思維特點是非線性的、直覺的、點式爆破的,甚至能夠帶來一種「斷裂式」的醫學頓悟,類似「頭腦風暴」般的思維激蕩,能夠修通思維可能性的路徑。

現代醫學的發展正是需要在技術演進的同時,藉助於醫學人文的思維力量實現質的飛躍,讓醫學人文不再滯留於無用之地,而是成為現代醫學發展的催化劑和孵化點,以一種顛覆性、批判性的思維路徑撞擊醫學中的慣常思維定式,尋找「科學思維鏈條」上的「缺口」,從而契入,完成一種由內而外的轉型。

正心正舉

任何理想與追求都需要見諸於行動,落實於制度推進,滲透到整個社會中,形成一種文化意識。對於現代醫學的發展與轉型同樣如此。

醫務人員:醫務工作者是醫學踐行的主體和源動力,現代醫學的發展和進步取決於廣大醫務人員自身的不斷成長,所以,醫務人員需要培養一種自覺自律的職業意識和職業規劃,在不斷提升醫學技術的同時,努力培養自身的人文素養和道德情操,喚醒內在的生命關懷能力。

醫院:醫院有責任和義務為醫務工作者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和人文氛圍,真切落實「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讓醫務人員在忙碌的工作之餘,能夠有一個「自我充電」的閒暇,只有這樣,疲勞過後的醫務工作者才能「滿血復活」投入到工作中,獲得關愛的醫務人員也一定能夠把這份愛傳遞到病人的心間。

社會大眾:整個社會需要宣傳和培養尊醫重醫的道德風尚,對整個醫療環境要有一個理性的認識和考量,對醫學常識以及醫務人員的工作屬性要有一定的社會認知,提高普通民眾基本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這樣才能在醫患溝通的過程中,不因語境的差異和術語的差別而造成誤解,實現一種平行的、對等的、敘事的溝通機制與文化意識。

撥迷見智 開啟自在之門

現代醫學的發展與轉型,一定是科學與人文的並駕齊驅,沒有科學精神支撐的醫學人文容易落入「效能遞弱」的窘境,成為一種情緒化的職業操作;同樣,沒有人文關懷滋養的醫學技術是「剛強易折」的,生硬莽撞地,淪為一種譁眾取寵的「炫技」。科學是「筋骨」,人文是「氣脈」,只有科學與人文實現有機的整合與滲透,現代醫學才能「氣血舒暢」,「樞機活絡」,精神飽滿。

同樣,醫學人文不是對醫學技術向度的稀釋和消解,反而是在技術理性的基底上完成一種人性的反思和觀照,實現醫學技術的人性化,充分釋放醫學的人文本質,展示醫學的哲思之美和人文底蘊。醫學是科學的,更是人文的。醫學站在科學這塊「知識高地」之上,仍需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這進階之境便是醫學人文之境,是醫學內在的倫理關懷,是人與人之間最本真的心靈溝通與輝映。

相關焦點

  • 呂小康:科學與人文 醫學的雙重屬性
    重新審視現有醫學觀的不足,彰顯醫學活動的人文特性,充分尊重病人在求診與接受治療中的主體地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醫患關係的非對稱化:醫學科學化與專業化的負效應 現代醫學的發達主要體現在科學化與專業化上。現代醫學的教育、培訓和執業體系,基本上是圍繞如何「科學地」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而建立的。
  • 科學的硬度與溫度:以醫學人文為例
    而人文與科學的融合,也是科研生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與之不謀而合——  2017年6月30日,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成立;    2018年12月18日,中國科協與北京大學聯合共建的科學文化研究院揭牌;  2019年3月29日,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揭牌;  2019年4月26日,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成立。
  • 張雁靈:醫學人文是醫學的靈魂
    「一方面,我國的醫學科學發展取得了人均預期壽命延長等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另一方面,人們對醫學的失望和懷疑、對醫院和醫生的不滿與批評卻日益增長,這是為什麼?」在2017年中國醫學人文大會上,中國醫師協會會長張雁靈提出的問題,引發現場千餘參會者的共鳴與思考。
  • 敘事醫學:當醫學遇見人文
    2005年1月15日,在印度尼西亞班達亞齊總醫院,一位西班牙醫生(左) 和一位美國醫生(右)一起討論一名災民(中)的病情敘事醫學充分挖掘了個體的敘事能力,由此在很大程度上整合了醫學的專業性與普世性,為科學與人文之間的交流開闢了通道。
  • 人文精神是醫學的核心價值
    當透過眾多個案紛繁複雜的表象,去探尋醫患矛盾產生的根源時,我們常常發現,醫學人文精神的缺乏恰是癥結所在。這種缺乏,體現在部分醫務人員的工作中,與個人修養、職業操守相關,也與社會教育缺失、理念錯位、醫療體制機制的不盡完善相關;這種缺乏,也存在於很多患者心中,既是浮躁心態的縮影,也反映了公眾對醫學認識的不足。因而,它不僅是一個醫學問題、教育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
  • 真正的醫學人文離我們有多遠?
    因此,醫學人文要求醫生要跳出醫學圈子,站在哲學的高度,以全息的、整合的思維去審視和分析醫學問題;用全觀的視野去解析和透視醫學現象;用全程的發展觀去展望和順應未來趨勢,才能適應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型發展。
  • 科學網—當醫學與人文相遇
    在人學而不是單純科學理性的前提下,來對現有醫學模式進行一定的矯正。 醫學與文學的融合意味著,如何用文學的思維、文學的語言矯正科學理性的片面性。比如在科學思維當中,只有概念、推理、論證、試驗才是真正的科學語言和科學方法,不遵循這種範式就不科學、不嚴謹。但在看病時,患者對於其病痛感的描述和敘述,雖不是科學語言,卻是真實感受。
  • 顧晉主講才齋講堂:醫學發展中的人文素質與科學精神
    「醫學教育必須培養同時具有人文素質與科學精神的人才。」4月21日晚,北京大學醫學部臨床腫瘤學院副院長顧晉教授在北大研究生院主辦的「才齋講堂」第十七講中,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為同學們講解了醫學教育與人文精神的融合問題。研究生院副院長劉明利主持了講座。
  • 醫學人文精神的建構
    「醫乃仁術」是醫學崇善的古代中國版本。仁愛救人,不僅是中國古代醫學崇尚的基本原則,也是西方古代醫學人文精神的核心。沒有醫學人文精神指導的醫學不能稱之為人的醫學。    二是醫學出現「非人性化傾向」亟須醫學人文精神的指導。醫學出現的「技術化」、「市場化」、「功利化」,關鍵在於如何正確對待和應用技術,完全可以用醫學人文精神來彌補。
  • 科學理性vs人文關懷,水火不容?
    01科學與人文在古希臘哲學中的統一現代科學中各學科大類的發展歷史幾乎都要追溯到古希臘先哲那裡。比如,歷史上第一個把數學作為一門科學研究的是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古典邏輯學之父是亞里斯多德,物理學的先驅是阿基米德,希波克拉底是現代醫學的奠基者……古希臘思想中沒有科學與藝術的明顯分野,所有關於人的學問統稱為哲學。
  • 醫學的核心價值是人文精神
    傳統醫學落後的時代,醫生主要發揮心理安慰的作用。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人們對技術的盲目樂觀,拉遠了醫患之間的心理距離。基於此,敘事醫學興起,要求醫生看病不僅要關注疾病本身,還要關注病人的心理狀況。    心理關懷其實是一種人文精神。傳統醫學具有濃鬱的人文思想,醫生與病人的關係水乳交融,醫患關係和諧,醫生特別被社會尊重。
  • 怎麼理解人文關懷是醫學的本源
    醫學探源:醫學科學與人文藝術兩千多年前,有「西方醫學之父」之稱的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曾說過:「凡是熱愛醫學的,也要熱愛人文藝術。」醫學究竟該如何被定義?數百年來,這個問題困擾著無數國內外的醫生,有關該主題的辯論仍在激烈進行,時至今日,也從未間斷過。
  • 科學與人文攜手抗擊疫情
    西安交通大學二附院援鄂醫療隊領隊鞏守平告訴記者,人文精神是醫學的靈魂。對生命的尊重和關注,是人類進步和文明發展的重要體現。醫學人文是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引領和支撐著醫學的發展。正因如此,萬千醫護人員響應黨的號召,背負著人民的希望,從各地出發馳援湖北,踐行「健康所系,性命相託」的承諾,主動站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成為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堅定守護者。
  • 學者:「現代醫學起源於古埃及」不科學
    針對西方現代醫學起源的新觀點,北京大學醫史學研究中心的甄橙老師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見解。北京科技報:對於現代醫學起源於古代埃及的觀點,您是否認同?為什麼?甄橙:我不認同。這個英國科學家提出的「古埃及3500年前就有醫學檔案」和「古埃及人用植物作為藥方治病」等證據,我認為他是從歷史學和藥物學方面分析的,這兩個研究領域的學者對於現代醫學的理解帶有想像性和片面性。
  • 注重人文醫學 做有溫度的醫生
    央視網消息:醫學是一門有溫度的科學,美國醫生特魯多曾說過,有時是治癒;常常在幫助;總是去安慰。專家呼籲,要注重醫學的人文教育,培養既有醫術又有溫度的好醫生。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主任醫師張俊:作為一名臨床大夫,我們所追求的並不是成為所謂名醫大家,就是想成為一名技藝高超、具有高度醫學人文精神、能夠幫助我們患者的臨床大夫。專家認為,一些醫生與患者缺乏溝通,過度依賴現代醫學技術,忽視對患者心身進行全面關注。
  • 沒有人文的醫學是沒有靈魂的
    醫學人文是醫學的靈魂,是保障醫療衛生事業健康發展和醫務人員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因素。新華社發  讓醫學人文意識紮根青年醫生心中  近年來,中國醫師協會會長張雁靈都在致力於推動醫學人文的建設。他呼籲,醫學科學的屬性是面對人的科學,它既以人為研究客體,又以人為服務主體,所以醫療工作必須強調以人為本,體現人文關懷。
  • 我國將推進多項改革措施促醫學科學和人文精神融合發展
    新華社北京9月27日電(記者屈婷)「一個真正的好醫生,不僅要有科學的腦、靈巧的手,更要有仁愛的心。」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曾益新在27日召開的2020年中國醫學人文大會上表示,國家衛健委正協同有關部委抓緊推進多項改革措施,以促進醫學科學和人文精神融合發展,推動全社會形成尊醫重衛的良好氛圍。
  • 醫學教育中的人文學科
    醫學以救死扶傷為使命,應該是一門最富人文關懷和人性溫暖的科學。然而現代醫學丟失的,卻恰恰是這種至為寶貴的人性溫暖。此「病」根源何在?周國文在他的《醫生的人文素養》一文中,作了頗具情理的剖析和探究。文章寫道,「女子分娩,病人求醫,老人臨終,都是生命中最脆弱的時刻,最需要人性溫暖。可是,在醫院裡,我們很少感覺到這種溫暖。」
  • 科學網—一名科學家的人文醫學使命
    「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受益大眾,這是一名科學家的人文使命。未來十年,我想讓這項技術惠及大眾,讓更多人受益。」他說。 傳播醫學知識,化解醫患糾紛 在中國現實的醫療環境下,對於如何讓更多人了解新的醫療技術、化解醫患矛盾等問題,張明徽有過積極的思考,也付諸了實踐。
  • 「正心正舉」助力提升 醫務人員醫學人文素養
    ■簡訊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垠)4月26日,由國家衛生計生委人才交流服務中心主辦,北京正心正舉應用科學研究院和清華大學承辦的第八期「正心正舉·中國醫院院長人文素養高級研修班」在清華大學開班,近60位三級醫院院長、副院長參加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