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正心正舉微信公眾號(bjzxzjyjy) 文丨雪峰
現代醫學有兩枚「鏡片」,一枚打造成「顯微鏡」,一枚製作成了「望遠鏡」。
前者代表了醫學的科學屬性,體察入微,條分縷析,精益求精,追求準確、精妙和細分;後者屬於醫學的人文特質,高瞻遠矚,悠遠綿長,帶著溫存的沉思和人性的觀照,體貼生命的本懷。
在現代醫學的探索過程中,科學與人文是必不可少的兩件「法寶」,猶如人的兩隻眼睛,既可以聚焦於身體,查看症狀,診治疾病,減輕疾痛,也可以觀照心靈,通過話語的交談給予生命的撫慰、關愛和理解。這也正是現代醫學從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理--心理--社會關係整合模式轉變的助推劑。
內觀己心
醫學是什麼?這是醫學本身的一個永恆母題。從醫學發展的歷史角度進行參照,我們發現醫學處於一個交叉與邊緣的地帶,既非純粹的科學,如數學般高度抽象;也非鏡映式的人文經驗的累積。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醫學在當代學術語境下的「失語」和落寞,恰恰相反,是因為醫學置身於生命複雜性情境所決定的,是最具人文勇氣的科學,也是最具反思意識的人文精神,是科學與人文高度複合的一門生命之學。
現代醫學是科學與人文的交相輝映,呈現的是一種立體有機的醫學結構和演進模式,不再是一種單向度的生物學意義上的工具價值,醫學本身人文精神的喚醒與補足,充實了早先生理醫學片面發展帶來的「營養不良」和「發展畸形」。現代醫學一定是要學會「兩條腿走路」,科學和人文同步行進,既要有技術層面的理性判斷,也要具備人文層面的情感關懷。
醫學的本質是關係哲學,醫患之間好似「最熟悉的陌生人」,處在一種共在、共情與共生的關係互動過程中。
現代醫學的變革實為關係哲學元命題的轉向,把曾經束縛捆綁在生理醫學狹窄領域的醫患關係釋放、溶解到一個更立體和多維的社會網絡之中,這樣的現代醫學轉型,必將滌蕩出一個更全息的醫學視角,既是科學的,也是社會人文的。
醫學的目的也不再僅僅是治療疾病,緩解軀體疼痛,使個體獲得康復,更是對醫患關係的一種社會層面的調試以適應整體生存環境的節奏與變化,充分發揮社會文化中的治療因子。
外察世界
現代醫學模式的轉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克服醫學本身長期存在的思維惰性和「反思盲區」,同時,還有整個醫療體系內部的機制阻力所帶來的利益關係的「板結」和固化。
緊張的醫患關係只不過是「冰山之一角」,透過表面的醫患矛盾現象,我們看到問題背後的實質是醫學科學與人文的斷裂,缺少溝通,各自為營。功利化、市場化的醫療運行模式所營造的醫患環境是不可能給予醫務工作者一個「閒暇」,和病患進行詳細的對話和臨床觀察的,更何談醫生自身的人文素養的培育和積澱呢?
醫務工作者整日沉陷於醫學之「術」,而不思醫學之「道」,這也並非是他們有意為之,實屬無奈之舉。在巨大的醫療體制權力語境下,大部分的醫務工作者處於一種生存的底線思維邏輯中,醫學的人文價值便被無意識地排除和壓抑,成為一種可有可無的職業情感,整個醫學人文被弱化為一種無用的、邊緣的學問。
整個醫學淪為一種「營生」,一份「餬口」的職業,一門重操作輕人文的技藝。缺失人文滋養的現代醫學,在技術突破的「節點」上始終面臨瓶頸和滯後。
啟迪多元思維
現代醫學的科學性與人文性其實是兩個思維面向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問題。
科學思維注重知識上的正當性以及邏輯推演的嚴謹性,是一種線性的思維,強調因果關係的相互銜接,從而構築起一種平面的網狀結構,所有偶然性和不確定性的事件必須能夠被這張網絡所覆蓋和包裹,尋根問據,有條有理,否則便會被排除科學之外,成為「遊蕩的、飄零的」知識碎片;而整個醫學人文具有一種複雜性的生態,它的思維特點是非線性的、直覺的、點式爆破的,甚至能夠帶來一種「斷裂式」的醫學頓悟,類似「頭腦風暴」般的思維激蕩,能夠修通思維可能性的路徑。
現代醫學的發展正是需要在技術演進的同時,藉助於醫學人文的思維力量實現質的飛躍,讓醫學人文不再滯留於無用之地,而是成為現代醫學發展的催化劑和孵化點,以一種顛覆性、批判性的思維路徑撞擊醫學中的慣常思維定式,尋找「科學思維鏈條」上的「缺口」,從而契入,完成一種由內而外的轉型。
正心正舉
任何理想與追求都需要見諸於行動,落實於制度推進,滲透到整個社會中,形成一種文化意識。對於現代醫學的發展與轉型同樣如此。
醫務人員:醫務工作者是醫學踐行的主體和源動力,現代醫學的發展和進步取決於廣大醫務人員自身的不斷成長,所以,醫務人員需要培養一種自覺自律的職業意識和職業規劃,在不斷提升醫學技術的同時,努力培養自身的人文素養和道德情操,喚醒內在的生命關懷能力。
醫院:醫院有責任和義務為醫務工作者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和人文氛圍,真切落實「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讓醫務人員在忙碌的工作之餘,能夠有一個「自我充電」的閒暇,只有這樣,疲勞過後的醫務工作者才能「滿血復活」投入到工作中,獲得關愛的醫務人員也一定能夠把這份愛傳遞到病人的心間。
社會大眾:整個社會需要宣傳和培養尊醫重醫的道德風尚,對整個醫療環境要有一個理性的認識和考量,對醫學常識以及醫務人員的工作屬性要有一定的社會認知,提高普通民眾基本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這樣才能在醫患溝通的過程中,不因語境的差異和術語的差別而造成誤解,實現一種平行的、對等的、敘事的溝通機制與文化意識。
撥迷見智 開啟自在之門
現代醫學的發展與轉型,一定是科學與人文的並駕齊驅,沒有科學精神支撐的醫學人文容易落入「效能遞弱」的窘境,成為一種情緒化的職業操作;同樣,沒有人文關懷滋養的醫學技術是「剛強易折」的,生硬莽撞地,淪為一種譁眾取寵的「炫技」。科學是「筋骨」,人文是「氣脈」,只有科學與人文實現有機的整合與滲透,現代醫學才能「氣血舒暢」,「樞機活絡」,精神飽滿。
同樣,醫學人文不是對醫學技術向度的稀釋和消解,反而是在技術理性的基底上完成一種人性的反思和觀照,實現醫學技術的人性化,充分釋放醫學的人文本質,展示醫學的哲思之美和人文底蘊。醫學是科學的,更是人文的。醫學站在科學這塊「知識高地」之上,仍需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這進階之境便是醫學人文之境,是醫學內在的倫理關懷,是人與人之間最本真的心靈溝通與輝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