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藝術家泛舟大運河:以雅之名 集河之蘊

2020-12-12 中國新聞網

浙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趙雁君提筆揮毫。 王剛 攝

中新網杭州12月8日電 題:京杭藝術家泛舟大運河:以雅之名 集河之蘊

作者 張煜歡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大雪節氣剛過,大運河畔卻染上一層春意。一艘遊船之上,北方崑曲劇院國家二級演員於雪嬌演繹起《牡丹亭·遊園》片段,嫋嫋餘音間,與沿岸風光遙相呼應。

浙江小百花越劇院院長、梅花獎得主、國家一級演員王濱梅。 王剛 攝

戲曲表演、書法繪畫、詩朗誦、藝術交流……8日,大運河京杭雅集活動在浙江杭州大運河畔舉行,京杭兩地藝術家泛舟大運河杭州段,以雅之名頌古今,集河之蘊流新芳,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大運河文化交相輝映。

運河畔,曲韻流觴。「南碼頭,北碼頭,戲班日日隨水流。中國戲曲自古就有『水路傳播』的說法。」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常秋月說,「大運河就是中國戲曲水路傳播的『活化石』,它促進了古代戲曲的南北交融,奠定了運河兩岸『百花齊放』的戲曲面貌。」

京杭藝術家泛舟大運河上。 徐軍 攝

「以越劇為例,它就是依靠運河,從嵊州走向上海,然後傳遍祖國大江南北。」浙江小百花越劇院院長、梅花獎得主、國家一級演員王濱梅也表示,運河對中國文化,尤其是戲曲文化的傳播起著重要作用。

運河文化滋養梨園經典,現代詩歌亦點綴其中。

浙江歌舞劇院青年獨唱演員吳曼旎。 徐軍 攝

「不知道是誰造了一條天河,每當夜晚,繁星閃爍;但知中國人造了一條地河,從古至今,雪浪碧波……」現場,北京日報高級記者、詩人彭俐朗誦了一首自己的原創詩歌,在他看來,行舟運河上是屬於文人的朝聖之路。「不走運河非文人。我在大學時曾用45天時間從北京沿著大運河一路向南騎車到杭州。大運河哺育了歷代文人,未來需要京杭兩地人共同去繁榮這條中國的文化帶。」

北方崑曲劇院國家二級演員於雪嬌。 徐軍 攝

隨著遊船破浪而過,沿岸一步一景,風光不斷變換。

「承載京杭古韻,縱覽運河新貌」,浙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趙雁君提筆揮毫間,留下一幅行雲流水的行書書法作品。

北京書協理事方放則書寫了一幅關於北京白河(幹流通向京杭大運河北段)的書法作品。方放說,這樣的文化雅集在古代常有,放在今天對於文化交流而言更是意義非凡。「它將運河沿岸的文化,無論是戲曲還是書畫,或是中國文化所觸碰到的方方面面,都交織在一起,將北方的粗獷融入南方的靈動,給予藝術工作者更多靈感啟發。」

浙江崑劇團國家一級演員楊崑在運河邊表演崑曲。 徐軍 攝

「您的劇團什麼時候來北京演出?」「現在南方觀眾比較喜歡什麼樣的戲曲表現形式,尤其是年輕觀眾?」「杭州大運河畔有國際詩歌節,歡迎你們明年來」……大運河兩岸寒風掠過,船內京杭藝術交流火熱朝天。

「中國大運河,總是以一條『線』的形象根植於我們心中,這條線就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重要的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國經線』,那麼『中國緯線』必是由西向東如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等天然而成的水系。如果沒有大運河這條經線,那象徵著緯線的大江大河或許會成為阻擋中華文化交流與優化的屏障。」杭州印廬文化創始人徐堯林說,「今天,京杭兩地重視大運河,不僅僅是在反觀歷史,更是在編織著一條精美的經緯線,讓中華文化進一步相融相通。」

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常秋月 徐軍 攝

杭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應雪林說,此次雅集進一步促進了大運河沿線的互動交流,進一步激活大運河文化基因密碼。「期待藝術家們滿腔熱情地擁抱運河,抒情抒懷,謳歌時代。」浙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浙江省電影局局長葛學斌說。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北京市電影局局長陳名傑也表示,期待小雅集產生大影響、大作品,越來越多的藝術家能通過雅集有新創作,將更多精品力作奉獻給人民。

北京日報高級記者、詩人彭俐 王剛 攝

大運河京杭雅集活動是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活動的一部分,活動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國新聞社主辦,杭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杭州市運河集團、杭州西湖名勝區管委會、杭州市運河綜保委、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承辦,藝文中國聯盟、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等提供學術支持。(完)

相關焦點

  • 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即將在京開幕
    時至今日,京杭大運河在中國南北經濟文化交流中仍發揮重要作用,有關大運河的故事被世代傳頌,故事的迷人之處就在於故事仍在繼續。規模升級,京杭對話「朋友圈」再擴大在首屆活動基礎上,本屆京杭對話朋友圈再擴大,從四方參與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升級為五方合作機制,將聯合發起共建共享大運河文化倡議。與此同時,活動還將與世界運河城市聯動,推動中國大運河文化走向世界。
  • 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即將在京開幕,活動亮點搶先看!
    時至今日,京杭大運河在中國南北經濟文化交流中仍發揮重要作用,有關大運河的故事被世代傳頌,故事的迷人之處就在於故事仍在繼續。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以下簡稱「2020京杭對話」)將於9月23日在北京開幕。
  • 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落幕 取得五大成果
    近日,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活動(以下簡稱2020京杭對話)在北京舉行。來自北京、浙江、杭州、揚州四地的藝術家,齊聚大型仿古畫舫「通運號」,在運河之上舉辦「京杭風韻」雅集活動,南北文化名家共聚一堂,深入交流,充分展示了書畫、舞蹈、戲曲等南北交融魅力。長期以來,大運河滋潤了南北兩岸的文化發展,它的流經之地,既鍛造出江南水鄉的風韻和北國風光的壯美,也澆灌出「詩書酒畫」的藝術風情。
  • 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即將在京開幕,活動亮點搶先看
    時至今日,京杭大運河在中國南北經濟文化交流中仍發揮重要作用,有關大運河的故事被世代傳頌,故事的迷人之處就在於故事仍在繼續。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以下簡稱&34;)將於9月23日在北京開幕。作為疫情後北京的重要文化活動之一,2020京杭對話規模再升級,兼具國際性、開放性、群眾性、創新性和傳播性特色。活動有五大看點,值得期待。規模升級,京杭對話&34;再擴大在首屆活動基礎上,本屆京杭對話朋友圈再擴大,從四方參與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升級為五方合作機制,將聯合發起共建共享大運河文化倡議。
  • 杭州: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美麗運河我的家(六十)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賈傳軍>  中國京杭大運河迎面一艘帆船在緩緩駛來,兩側是古老的橋墩模型,天花板設計成燦爛星空,置身其中,如泛舟河上。多幅大運河題材攝影作品在中宣部學習強國平臺推送分享、多篇攝影專集在大秦嶺、大運河文化研究、中國運河網等多家攝影平臺和其它攝影公眾號上推送,作品《夜航》獲中國第二屆"郎靜山杯"大運河主題全國運河沿線城市巡展,2018年9月《京杭大運河-中運河》入展中國平遙第十八屆國際攝影大展個展,《運河上的燈塔(組)》入展慶祝建國70周年「千年大運河美好新家園」在杭州、北京等展出,受到中外觀者的高度關注,作者生在運河邊
  • 大運河-鄭村壩遺址(京杭大運河)
    大運河-鄭村壩遺址(京杭大運河)位於北京市朝陽區紅松園16號,壩河又名阜通河,形成於元代至元十六年,主河道全長21.6公裡,流域面積158.4平方公裡,主要支流有亮馬河、北小河,是元代大運河至元大都城的一條重要漕運河道,據《元史.河渠.壩河》條載,元成宗大德六年,據漕運司言報,壩河歲運漕米自來水開發運,至河水凍結二百四十天,日運漕糧四千六百餘石,船夫一千三百餘人,壩夫七百三十餘人,晝夜不息,為控水位自東向西依次設閘壩:深溝壩、王村壩、鄭村壩、西陽壩、郭村壩
  • 大運河-通惠河(京杭大運河)
    大運河-通惠河(京杭大運河)位於北京市朝陽區段和通州區段,通惠河是元朝挖建的漕運河道,由元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郭守敬主持修建,自元代至元二十九年開工,元代至元三十年完工,元代至元三十年,世祖還自上都,過積水潭,見舳艫敝水,大悅,名曰通惠河,賜守敬鈔萬二千五百貫,仍以舊職兼提調通惠河漕運事,通惠河之名取合通南北惠集大都之意,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流,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
  • 運河上的京杭對話來了!活動亮點搶先看
    時至今日,京杭大運河在中國南北經濟文化交流中仍發揮重要作用,有關大運河的故事被世代傳頌,故事的迷人之處就在於故事仍在繼續。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以下簡稱「2020京杭對話」)將於9月23日在北京開幕。
  • 京杭大運河是如何穿過長江、黃河的?
    南北走向的河流比較少見,京杭大運河雖然是人工河道,但是名列其中,貫穿了我國的五大水系,溝通了南北,河運價值非常之高。 由於黃河的河床高於京杭大運河的河床,所以要採用水閘分級的辦法來通航兩條河。
  • 京杭大運河,文化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文化大運河京杭大運河,穿過2000多年的歷史,跨過1700多公裡的距離止於杭州。它是課本書籍裡的字字句句,它是歷朝歷代的工程奇蹟,它是穿城而過的悠悠歲月。如今,坐著遊船穿行在古老的京杭大運河上,兩岸高樓林立。古橋回眸,槳聲燈影中,悠久的歷史與現代都市景觀就這樣微妙地融匯為一幅幅秀美壯麗的畫卷。 從北向南,從南自北,以一脈之力促成了現在南北交融、文化交流、經濟互通的繁盛景象。在一派山河湖水與沿線的喧囂熱鬧背後,需要思考一個問題,人們為什麼要將北京與杭州相連?
  • 貫穿「封建社會」全篇、作用深遠的京杭大運河,並非一朝一夕之功
    我們熟知的是隋煬帝楊廣修建大運河,龍舟下江都的荒唐事,然而,運河這樣一個工程,實在並非一時一代之功。簡言之,京杭大運河開掘於春秋時代,完成於隋朝,繁榮於唐宋,取直於元代,疏通於明清。京杭大運河的重要意義1、聯通南北:南人求名赴北都,北人徇利多南趨邗溝久遠,姑且不提,自隋唐以來,京杭運河就是南北聯通的大動脈,而聯通南北,不僅出自掌控一個龐大帝國的需要,追根溯源,還有其時代性。
  • 運河之美京杭大運河
    沿京杭大運河線是中國最富有的農業區之一,經濟發達。沿途有濟寧、棗莊、徐州、上海、南京、蘇州、杭州等許多城市,稱為「黃金水道」,其傳輸量相當於「京滬鐵路」。大運河也是最古老運河之一。與萬裡長城、京杭大運河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享譽世界。他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工程,是祖先留下的寶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人類重要的活的、流動的遺產。他濃縮了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方面的巨大信息,大運河和長城都是中華民族文化地位和身份的象徵。
  • 京杭大運河「北京段」上的歷史遺蹟
    京杭大運河已於2014年公布為世界文化遺產,它在北京的一段通稱為通惠河,今年恰逢郭守敬開鑿京杭大運河「最後一公裡」通惠河750周年。郭守敬在長約80公裡的通惠河河道上,共建有11處24座橋閘,使漕運船舶逆流而上,為都城輸送了糧食物資,也留下了很多鄉愁軼事和歷史遺蹟……  郭守敬巧引「十泉水」  《元史》記載通惠河「自昌平縣白浮村開導神山泉」  京杭大運河「北京段」通稱為通惠河,《元史》記載,總長一百六十四裡一百零四步。
  • 中華文明的瑰寶——京杭大運河
    標題一:中華文明的瑰寶——京杭大運河標題二古代的惠民工程——京杭大運河的歷史:大運河的運輸)京杭大運河修建貫通之後以其特有的漕運功能將全國的政治中心與經濟重心連接在一起,將不同江河流域及水系的生產生活聯繫在一起。
  • 詩人彭俐談京杭大運河:中華文脈「曲水流觴」
    碼頭旁,一艘客船挑起明燈靜泊,陣陣越劇咿呀同詩歌朗誦之聲劃破河面,淺唱低吟間,千年前的文人雅集今日重現京杭大運河上。彭俐談京杭大運河 周悅磊 攝「40年前我和同學從北京出發,沿著大運河的軌跡一路騎行到杭州。40年後我懷揣著年輕時的夢到故地吟詠,這是我和杭州,和運河的奇緣。」
  • 京杭大運河荒廢是錯誤
    京杭大運河前世今生    京杭大運河,世界上最長、最古老的運河,起自北京積水潭,南至餘杭錢塘江,開鑿自春秋戰國,貫通於隋唐,興於宋元明,自晚清時期因為黃河改道山東截斷運河水北去之路
  • 大運河-高粱橋(京杭大運河)
    大運河-高粱橋(京杭大運河)位於北京市海澱區西直門外大街1號,俗稱高亮橋,源於高亮趕水的故事,高梁橋是通惠河上水閘之一,高粱橋始建於元代至元二十九年,在和義門(今西直門)外所建,橋橫跨古高梁水而得名,取名高粱橋,是元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學家郭守敬主持修建的白浮泉引水工程上的一個重要水工建築物
  • 四地藝術家以藝會友 「京杭風韻」運河雅集啟航
    北京通州大運河仿古畫舫「通運號」上,著名書法家郭寶慶現場揮毫,寫下對千年大運河的詠嘆。9月24日,作為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重要活動之一的「京杭風韻」運河雅集活動在通州大運河舉行,來自北京、浙江、杭州、揚州四地藝術家以藝會友,在通州運河上一邊欣賞兩岸的美景一邊切磋交流。
  • 京杭大運河,仿佛從隋朝一直流淌到你我面前
    第一次知道京杭大運河,是在歷史課本上。那時候習慣把歷朝歷代的皇帝簡單做一個好壞之分,隋煬帝肯定是在壞皇帝之列,他荒淫無度、好大喜功, 帶給百姓無休止的徭役和兵役,最終引發了暴亂。當時的歷史課本上,用很大的章節細數了隋煬帝為修建京杭大運河給百姓帶來的苦難,而他修建大運河是為了方便自己遊玩,也方便把江南的美女送到自己身邊。
  • 看完才知道,京杭大運河那麼牛
    近日2020京杭對話在京開幕,來自京杭兩地的藝術家,匯聚一堂,賞美景、展才藝,共繪京杭大運河圖景。京杭大運河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並且使用至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中國文化地位的象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