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國家級非遺之傳統舞蹈——跑帷子(湯陰)(5)

2020-08-21 達欣璨

6.跑帷子(湯陰縣

01.地位: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南省湯陰縣傳統祭祀舞蹈。

跑帷子(湯陰縣)


02.榮譽榜:

1987年,跑帷子被載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國家卷。

2006年,跑帷子被攝入中央電視臺拍攝的《千年古縣.湯陰》文獻片,曾多次參加省、市重大節日和商貿慶典活動演出,獲得了國家級、省級和市級的多種獎項。

2006年和2008年,跑帷子分別被列入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跑帷子(湯陰縣)


03特色:

跑帷子規模宏大,場景壯觀,內容豐富,形式完美,在民間舞蹈中實屬罕見。

幃子舞具有古代戰爭和民間祭祀活動的雙重特點,幃子舞是一種獨特的團體型、廣場型的民間傳統舞蹈,近200名舞者按照《易經》中的八卦陣法不斷變換出100多種陣勢,氣勢磅礴。每次舞蹈時,帷子手們踏著鼓點屈膝、微蹲作小步跑,富有節奏感地來回奔跑,每跑一步,帷子上的彩帶銅鈴就顫動一下,發出譁譁的響聲。

作為一種傳統民俗文化,每隊24人為一&34;,共有24桿帷子,蓬草編成的門戶,在&34;中則寓含古時軍隊的基層編制單位。每蓬24,3蓬則72,構成一個&34;的群體。又象徵著一年二十四個節氣,每根帷頭上的十二幅畫面,象徵著天幹地支十二屬相;帷頭上的144個繡球,象徵著宇宙漫天星辰。另有兩面分別繡有太極圖和日月祥雲的彩旗,稱為&34;,象徵著天地間陰陽交泰、化生萬物的氣象。


跑帷子(湯陰縣)


04歷史故事:

據傳跑帷子是春秋戰國時代將士為紀念齊桓公的愛妃長衛女而舉行的祭祀活動,這一王室祭祀活動繼而演變為模仿行兵布陣的娛樂活動,後發展為寬泛的鄉民求神拜廟、歡慶節日的娛樂性活動。

跑帷子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一種由古代戰爭衍生出的是一種古老而又獨特的大型民間舞蹈活動,起源於春秋,成形於秦漢,盛於宋、元、明、清各代和民國初年並延續至今,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軍事價值、藝術價值和民俗價值。


跑帷子(湯陰縣)


05發展與傳承:

當代,跑帷子僅存於河南省湯陰縣古賢、白營兩個鄉。當地群眾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十六以及農閒時期,都要自制帷子表演帷子舞。

這一重要的民間舞蹈藝術樣式傳承乏人:

1.傳承方式仍在沿用傳統的口授相傳,手把手相傳,未能形成書面或更有效的傳授教育方式。

2.帷子隊的活動經費仍是靠當地村民自發地籌集與捐贈,經費的嚴重短缺,阻礙了帷子隊的正常演練,整體水平還停留在較為原始的初級階段。

3.由於跑帷子屬於民間活動,沒有相對固定的組織,未能得到相應的積極扶植和支持。

傳承人:侯俊,男,漢族,河南省湯陰縣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跑帷子代表性傳承人。


跑帷子(湯陰縣)


前期已介紹:

  • 小相獅舞(鞏義市)
  • 槐店文獅子(沈丘縣)
  • 高抬火轎(沁陽市)
  • 麒麟舞(蘭考縣)
  • 官會響鑼(項城市)
  • 下期將介紹:

    1. 蘇家作龍鳳燈(博愛縣)

    相關焦點

    • 200多人盛裝舞蹈,湯陰帷子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200多人盛裝舞蹈,湯陰帷子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王建安 攝影)第七屆安陽航空運動文化旅遊節開幕式當天,來自湯陰縣古賢鎮支村的200多名群眾表演表演漢族傳統廣場舞蹈——跑帷子。支村有3000多人,村中大部分人家姓燕。
    • 千年古縣:地球倉(湯陰國家溼地公園)
      千年古縣三聖故裡:我的家鄉湯陰地處豫北平原,因居湯河之南而得名。自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置縣,距今已有2200年。歷史悠久,文化深厚,長期的文化積澱,催生了湯陰燦爛的歷史文明。不僅誕生了偉大的民族英雄嶽飛,也是博大精深的中華群經之首《周易》的發祥地,名醫扁鵲行醫於伏道,開創望、聞、問、切的中醫精華。湯陰縣境內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有各類非遺項目1005個。
    • 河南國家級非遺之傳統舞蹈——「耍燈魁首」龍鳳燈(博愛)(6)
      7.蘇家作龍鳳燈(博愛縣)01.地位: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參加河南省第十二屆運動會暨首屆全民健身大會開幕式。  2003年蘇家作村被河南省文化廳命名為「河南省民間藝術之鄉」。  2006年8月至2007年,蘇家作村的龍鳳燈舞還申報加入了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如今,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十六,200多人齊上陣,吸引了十裡八村的鄉親前來觀看,使人感受到了這個傳統民間舞蹈的無窮魅力。
    • 河南國家級非遺之傳統舞蹈都有啥?看本期官會響鑼(項城)(4)
      5.官會響鑼(項城市)01.圖說官會響鑼2019年07月17日,中新網河南新聞記者報導了有關官會響鑼歷史。是迄今為止在全國發現的唯一一個以鑼為道具的舞蹈,填補了我國舞蹈文化中缺少鑼舞的空白,官會響鑼在當地影響極大,是群眾喜愛的傳統民間文藝形式,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榮譽榜:1998年《項城大鑼》參加河南省第七屆民間音樂舞蹈比賽一舉榮獲編導、作曲、表演、輔導四項金獎。
    • 國家非遺文化「帷子舞」,傳承在豫北大地的一顆的璀璨明珠
      「帷子」,它是一種類似幡狀的特製器物。分述如下:帷杆通長7尺,上飾鐵製帷子帽(俗稱絡子,圓桶狀,用熟鐵打制而成)帷子帽上端飾6隻龍首,木製,龍首對角線距9寸,鐵製帷子帽高1尺,外圈是圓形六柱竹架,六柱竹架上每柱掛4尺彩帶,彩帶均人工繡制而成。
    • 河南國家級非遺之傳統舞蹈都有啥?看本期蘭考麒麟舞(3)
      傳統舞蹈:4.02.麒麟舞自我簡介 地位: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後人們便把麒麟奉為吉祥物,並把麒麟出山鎮災闢邪的故事編成舞蹈,謂之《三星會友·麒麟出洞》,每逢年節便進行表演。發展與傳承:目前,會表演麒麟舞的老藝人銳減,青年人不願意學,該縣只有3支尚有表演能力的麒麟舞表演隊。這一優秀民間傳統文化已陷入瀕臨絕滅的境地。補充:麒麟像鹿,獨角,全身生鱗甲,尾像牛。
    • 河南農民把這種舞跳進了國家級非遺,四年跳一回就像「奧運會」
      我們村是豫北平原上一座普通的村莊,可就在我們村和鄰近的支村,這裡的老百姓會跳一種叫「跑帷子」 的舞蹈。這種舞蹈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如今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我也有幸成為了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傳承人之一。大型的跑帷子活動,至少有200至300人參加,這樣的活動在我們當地就相當於「奧運會」,每四年才舉辦一次,這是2017年春節時候舉辦的鏡頭,下一次就到明年了。
    • 河南國家級非遺之傳統戲劇——越調(許昌市)(1)
      越調(許昌市)01.地位: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6月,許昌越調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08年12月,新版《無佞府》&34;一折在河南電視臺&34;欄目走紅 。許昌越調的劇目分傳統劇目和創作劇目。據多方資料匯集、補充,越調現存傳統劇目558部,其中商周69部,漢晉91部,隋唐123部,宋元108部,明77部,清29部,民國3部,朝代不明者58部。
    • 河南國家級非遺之傳統戲劇——羅卷戲(百戲之祖)(5)
      5.羅卷戲(汝南縣、範縣)01.地位:羅卷戲俗稱「喇叭戲」,系由「羅戲」和「卷戲」兩個劇種融合而成。2008年6月14日,由河南省汝南縣、範縣申報的&3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關專家認為,羅卷戲是百戲之祖。
    • 河南國家級非遺之傳統戲劇——二股弦(全國僅剩大司馬)(6)
      6.二股弦(武陟縣)01.地位:股弦是一個古老的傳統劇種,形成於宋朝,有500多年的歷史。二股弦沒有受到現代戲劇的影響,基本保持了原生態,具有很高的學術及文化價值。道光二十一年(1841)黃河滾河改道,大司馬村不再是以前的水旱碼頭,商貿一落千丈,受此影響,二股弦也日趨衰微,好景不再。「文革」中當地僅有的5個二股弦班社停辦,這一獨特的地方戲曲劇種幾乎銷聲匿跡。直到1993年,大司馬村的二股弦劇團才重新得到恢復。二股弦的起源地武陟縣大司馬村,相傳西周有個武將叫休父,官居大司馬,他平徐有功,周宣王賜姓「司馬」,所以他居住的村莊就叫大司馬。
    • 河南國家級非遺之傳統戲劇——柳子戲(清豐縣)(2)
      2.柳子戲(清豐縣)01.地位:2006年5月20日,柳子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柳子戲的演出常伴隨著民間的婚喪嫁娶、禮天祭祖等民俗活動,深受民間喜愛。演出範圍遍及河南、山東、河北、安徽、江蘇,並遠及遼寧、黑龍江等省份。與民俗民間文化相融合。
    • 河南國家級非遺之傳統戲劇——羅山皮影戲(信陽)(3)
      3.羅山皮影戲(羅山縣)01.地位:羅山皮影是一種古老的,具有獨特魅力的傳統民間藝術,中國戲劇園中的一朵奇葩。2008年獲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南皮影戲就是以羅山為代表的羅山皮影戲。榮譽榜: 皮影這朵民間戲劇之花自明朝後期傳入羅山後,很快在豫南山區生根、繁衍、開花,至盛花期,全縣有47個皮影演出隊,常年活躍在大別山區的羅山、光山、新縣、大悟縣等地,經常演出的416個目,每場戲的觀眾少時也有三、四百人,多時達千餘人,為群眾送去了無窮的歡樂。
    • 河南國家級非遺之傳統舞蹈都有啥?看本期沁陽高抬火轎(2)
      傳統舞蹈:  1.小相獅舞(鞏義市)(上期已介紹)  2.槐店文獅子(沈丘縣)(上期已介紹)  3.高抬火轎(沁陽市)01.圖說高抬火轎高抬火轎(沁陽市)高抬火轎一般在重大節日的夜晚表演,將一般民間舞蹈中的花轎改為火轎,布轎改為紗轎
    • 河南國家級非遺之傳統戲劇——二夾弦(風靡整個華北)(4)
      二夾弦(開封、滑縣)01.地位:200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半個多世紀前幾乎風靡整個華北。在唱法上,除老生受高調梆子影響用&34;(假聲)外,小生、旦、醜、淨均以真聲為主,尾聲翻高用假聲,保持了傳統的演唱特色。兩夾弦的傳統習慣是唱功重於做功,所以它的唱腔是戲劇布局的核心。初期,生、旦角都用本嗓演唱,紅臉、花臉行當都用二本腔(假嗓)演唱。
    • 第三屆中國(淮安)大運河文化帶城市非遺展正式啟動
      9月5日,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分會場暨第三屆中國(淮安)大運河文化帶城市非遺展正式啟動。來自北京、天津、河南、河北、浙江、安徽、山東等地以及江蘇省13市的110餘項非遺項目,齊聚淮安裏運河畔。一條大運河,半部中國史。
    • 非遺鮮聞丨甘肅省非遺中心負責人採訪張掖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兩條)
      >採訪張掖國家級非遺傳承人8月27 日上午,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負責人李渤一行3人來到張掖市,對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李渤表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關鍵,尤其是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更要重視。此次採訪工作是為後期拍攝國家級代表性非遺傳承人專題紀錄片做準備,專題片的拍攝,將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的傳承活動進行可視化記錄,對非遺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 非遺鮮聞丨裕固族婚俗盛放黃河之濱(兩條)
      作為本臺演出最大的看點,被列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的裕固族婚禮,以舞蹈的形式搬上了舞臺。「馬駒剪鬃才算馬,娃娃剃頭方成人。」裕固族有一個古老而傳統的習俗,孩子滿三歲,要選定吉日,大宴親朋友鄰,舉行隆重的剃頭儀式,祝福孩子健康成長,裕固族歌舞《祝福歌》用藝術的手法,將這一古老獨特的風俗演繹的淋漓盡致。紅纓帽、頭面是裕固族服飾中最為出彩之處,也是裕固族已婚婦女的標誌。
    • 華慶:非遺活化的中國實踐(2)——非遺地產的實踐(上)
      、湖南邵陽縣下花橋鎮藍印花布小鎮、河南陝州地坑院、重慶九街壹華裡市集、濰坊十笏園非遺聚集區、揚州486非遺聚集區、雅安藏茶小鎮等一批非遺地產項目正在進行實踐和運營中。)丹寨萬達非遺小鎮丹寨萬達非遺小鎮於2016年5月1日開工建設,2017年7月3日正式運營,開業僅僅40天,遊客量即突破了100萬人次大關,歷史單日遊客最高7.9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