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帷子(湯陰縣)
1987年,跑帷子被載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國家卷。
2006年,跑帷子被攝入中央電視臺拍攝的《千年古縣.湯陰》文獻片,曾多次參加省、市重大節日和商貿慶典活動演出,獲得了國家級、省級和市級的多種獎項。
2006年和2008年,跑帷子分別被列入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跑帷子(湯陰縣)
跑帷子規模宏大,場景壯觀,內容豐富,形式完美,在民間舞蹈中實屬罕見。
幃子舞具有古代戰爭和民間祭祀活動的雙重特點,幃子舞是一種獨特的團體型、廣場型的民間傳統舞蹈,近200名舞者按照《易經》中的八卦陣法不斷變換出100多種陣勢,氣勢磅礴。每次舞蹈時,帷子手們踏著鼓點屈膝、微蹲作小步跑,富有節奏感地來回奔跑,每跑一步,帷子上的彩帶銅鈴就顫動一下,發出譁譁的響聲。
作為一種傳統民俗文化,每隊24人為一&34;,共有24桿帷子,蓬草編成的門戶,在&34;中則寓含古時軍隊的基層編制單位。每蓬24,3蓬則72,構成一個&34;的群體。又象徵著一年二十四個節氣,每根帷頭上的十二幅畫面,象徵著天幹地支十二屬相;帷頭上的144個繡球,象徵著宇宙漫天星辰。另有兩面分別繡有太極圖和日月祥雲的彩旗,稱為&34;,象徵著天地間陰陽交泰、化生萬物的氣象。
跑帷子(湯陰縣)
據傳跑帷子是春秋戰國時代將士為紀念齊桓公的愛妃長衛女而舉行的祭祀活動,這一王室祭祀活動繼而演變為模仿行兵布陣的娛樂活動,後發展為寬泛的鄉民求神拜廟、歡慶節日的娛樂性活動。
跑帷子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一種由古代戰爭衍生出的是一種古老而又獨特的大型民間舞蹈活動,起源於春秋,成形於秦漢,盛於宋、元、明、清各代和民國初年並延續至今,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軍事價值、藝術價值和民俗價值。
跑帷子(湯陰縣)
當代,跑帷子僅存於河南省湯陰縣古賢、白營兩個鄉。當地群眾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十六以及農閒時期,都要自制帷子表演帷子舞。
這一重要的民間舞蹈藝術樣式傳承乏人:
1.傳承方式仍在沿用傳統的口授相傳,手把手相傳,未能形成書面或更有效的傳授教育方式。
2.帷子隊的活動經費仍是靠當地村民自發地籌集與捐贈,經費的嚴重短缺,阻礙了帷子隊的正常演練,整體水平還停留在較為原始的初級階段。
3.由於跑帷子屬於民間活動,沒有相對固定的組織,未能得到相應的積極扶植和支持。
傳承人:侯俊,男,漢族,河南省湯陰縣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跑帷子代表性傳承人。
跑帷子(湯陰縣)
前期已介紹:
下期將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