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由於交通不便,通信極不發達,親朋好友之間往往一別就要數載才能相見,可謂是「相見時難別亦難」。因此古人特別看重離別,往往會折柳相送、設酒餞別。所以離別,也就成了文人墨客創作時一個永恆的主題。如白居易《南浦別》:「南浦悽悽別,西風嫋嫋秋」,許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等。
但寫的人多了,既要「感動激發人意」,又要煥發出新意,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而本文向大家分享的《勞勞亭》,就是一首既構思新穎,又扣人心弦的歌詠離別的經典詩作。它出自於唐代大詩人李白之手,是李白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寫於唐玄宗天寶八載(749年),也就是李白漫遊金陵期間。根據詩中春風初到,柳條未青,又可以得知為早春時節。
至於題中所說的「勞勞亭」,它是三國吳時建成的一座古亭,故址在今江蘇省南京市西南,是古代有名的送別之所。眾所周知,長亭、楊柳、夕陽、酒、秋等,都是表達離愁別緒常用的意象。所以李白這首詩便是因地起意,借景抒情,以亭為題來表達人間的離別之苦。值得一提的是,李白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的4句,卻可謂是句句神來之筆,令人叫絕。
《勞勞亭》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首先,我們來看詩的前兩句「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即這天下最讓人傷心的地方,就是那送別客人的勞勞亭。那麼為什麼要說這兩句詩是神來之筆呢?那是因為自南朝文學家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以來,但凡是送別詩都只是強調離別的愁苦,而李白這兩句詩卻把重點放在了送別客人的離亭上,這就超人一步了。
即超越了離別之事來寫離別之地,超越了送別之人來寫送別之亭。由此可見,它在立言上更為高妙,也更容易觸發讀者的聯想,因地及事,由亭及人。不過這首詩真正神來之筆的,還是要數它的後兩句「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它的意思是說,這春風知道人們離別的痛苦,所以才會不催著柳條兒發青。那麼這兩句詩妙在哪裡呢?
主要是因為李白聯想的豐富,聯想越豐富,轉折和層次越多,詩也就變得越來越有深度。很顯然,離別與春風本來是兩件毫不相干的事物,並且春風本來又是無情之物,但在這裡李白卻賦予了它人的情感,說它理解離別的苦,才會不忍看到人間折柳送別的場面,於是就讓故意不吹柳條,不讓它發青,這樣人們就無枝可折,也就沒了離別之苦。
但從讀完整首詩的感受來看,春風愈是知別苦,不去遣柳條青,就愈說明了天下傷心處,是那勞勞送客亭啊,我想這便是李白神來之筆所帶來的藝術魅力。總的來說,李白這首《勞勞亭》移情於景,託物言情,構思新穎,聯想豐富,蘊藉深婉,是一首令人叫絕的歌詠離別的佳作。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