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馮明生 侯馬市人民醫院
談O型腿和 X 型腿大家可能陌生些,但羅圈腿一定耳熟吧!
門診上經常有爸爸和媽媽帶著她們的小寶寶來就診,說孩子6個月大了,腿越來越羅圈了。還有的家長說孩子3、4歲了腿越來越成X型了。任憑醫生怎麼解釋,家長就是顧慮重重,不肯離去。
今天我就給大家說說O型腿和 X 型腿的來龍去脈。
人是不是由猿猴進化而來,我們不能完全肯定,但我們得先學會爬,才學會走。直立行走是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也是人類文明的基礎。直立行走以後人才能騰出雙手來改變世界,創造文明。但是在適應直立行走過程中,下肢也必然會進一步改造。
股骨由近端的頭頸,中段的幹,遠端的髁組成。
近端頭頸的軸線與股骨幹軸線的夾角叫頸幹角,近端頭頸的軸線與股骨遠端內外髁平面之間的夾角是股骨的前傾角。
成人的股骨頸幹角平均127°,前傾角平均為13.14°。兒童股骨頸幹角平均151.7°,前傾角平均31°。有人做過一些掃描檢測,大鼠的頸幹角是123.29°+-3.85,與成人差不多,前傾角是24.86°+-4.44,比成人大一倍。
顯然,成人的股骨前傾角比嬰幼兒和動物小一半。說明股骨前傾角在生長發育期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縮小的。
人在股骨前傾角由大變小的轉變中,大腿和小腿也由內旋位逐漸轉變成外旋位,相應地膝部也由O型外形逐漸轉變成X型外形,這是個生理過程。
生理性的O型腿6個月大時非常明顯,也就是在剛開始學步行走時表現為O型腿,2歲半後開始向X型腿過渡,而且經常矯枉過正,3~4歲時X型腿達高峰,到6歲時下肢結構形態逐漸正常、穩定。其實下肢發育穩定後腿也不完全是直的,也是有平均6°的外翻。
骨骼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特別是往長長的過程中,骨骺的正常發育很關鍵。
出生後長骨兩端的軟骨叫骨骺,以後骨骺軟骨中心骨化,這個骨化中心與骨幹之間的軟骨板就是骨骼生長的骺板,隨著生長發育逐漸變薄,在X線片上呈一條線叫骺線,閉合前外傷、維生素D缺乏、軟骨發育異常、鈣磷代謝異常、炎症及腫瘤等都能影響其生長發育,導致肢體內、外翻,那可能就需要外科手術幹預了。
單側膝內翻叫弓形腿,雙側膝內翻就是我們所說的O型腿,俗稱羅圈腿。
1、O型腿的表現是雙腳併攏時,雙膝不能靠攏。單側膝外翻又叫K型腿,雙側膝外翻就是X型腿。
2、X型腿表現為雙膝併攏時雙腳不能接觸。
發現兒童O型腿和 X 型腿,家長要做的是配合醫生排除非生理性畸形疾病,而不是苦惱和焦慮不安,至於什麼時候手術,怎麼手術就交給兒童骨科專業醫生吧。
能導致O型腿的疾病
脛骨內髁骨軟骨病(Blount病)、維生素D缺乏引起的佝僂病、軟骨發育不全(朱儒症)、成骨不全(脆骨病)、多發性骨骺發育不全(Fairbank病)、幹骺端軟骨發育不良等疾病。
能導致X型腿的疾病
骨軟骨瘤、內生軟骨瘤、骨纖維發育不良、成骨不全、腎性骨營養不良,馬凡氏症候群等疾病。
我們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來判斷膝內、外翻是不是生理性的:
1、孩子下肢的畸形表現與年齡是否一致,也就是說,2歲半以前兒童的O型腿和2歲半以後兒童的X型腿是生理性的,否則為病理性。
2、孩子有沒有其它異常表現,如果和同齡兒童相比身材矮小,面容醜陋,並有家族性遺傳病史,那一定不是生理性的。
3、單側弓形腿和K型腿也肯定不是生理性的。
再結合雙下肢站立位全長X線片就可以明確是不是生理性膝內、外翻了。
確定是生理性的膝內、外翻觀察就可以了,但到4歲後的的膝內翻和7歲後的膝外翻,且超過15°~20°的膝內、外翻畸形那就應該手術了。
因為兒童長骨的兩端有骺板,通過簡單手術阻滯骺板的生長就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所以除了與成人一樣的截骨手術外,又多了一個微創的半骨骺阻滯術。
半骨骺阻滯術
1、半骨骺阻滯就是讓骨骺的一側停止生長,而讓另一側繼續保持生長。阻滯內側部分,外側部分保持生長,那麼膝關節就會變成O型,反之則變為X型。
2、半骨骺阻滯術是有時間限制的,畸形糾正了就要停止阻滯,讓骨骺恢復生長;無論阻滯術是否達到理想的效果,鋼板在體內存留時間不超過兩年。
3、半骨骺阻滯術只針對骨骺未閉合的兒童。阻滯術採用的器械多是兩孔小鋼板(八字鋼板),也可以用門型釘和騎縫釘。阻滯部位可以是股骨、脛骨或二者同時應用。
如行截骨通常在脛骨近端,畸形部位在股骨時髁上也是截骨的理想部位。另外創傷性的膝內、外翻,骨橋切除也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