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上擅長相撲的人不少,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浪子燕青和沒面目焦挺,這兩個人摔黑旋風李逵,就像哈士奇甩動布娃娃。但要說燕青或焦挺是梁山第一相撲高手,肯定會有兩個人不同意。
首先一個嘴上不說但心裡反對的,當然是玉麒麟盧俊義:「小乙的功夫都是我教的,他憑啥拿第一?」
第二個會跳起來反對的,應該是行者武松:「相撲高手,我見過,那個蟬聯三屆泰山相撲大賽冠軍的蔣門神蔣忠,被我一招兒就幹趴了!」
如果按照宋朝的規矩,在梁山舉辦相撲大賽,燕青能不能奪得相撲冠軍,還真是個問題。要是綜合考量,即使武松盧俊義不參加,燕青好像也不能奪得冠軍。
如果梁山舉辦相撲比賽,盧俊義肯定是只能當裁判而不能下場參賽的——讓梁山跟宋江並排坐著的二頭領跟一幫小後生摟在一起摔成一團,面子上也不好看。
在梁山三大頭領中,唯一懂相撲的可能就是玉麒麟盧俊義,宋江吳用都是外行,要沒有盧俊義坐鎮,下面恐怕是要亂打一氣的。
咱們標題裡說了,梁山好漢生活在宋朝,而宋朝的相撲規矩,是跟唐朝以前不同的。按照宋朝的相撲規矩,武松跟燕青比賽,就會束手束腳。玉環步鴛鴦腳剛一施展出來,盧俊義就會大喝一聲:「武松違規,出局!」
盧俊義判定武松違規,還真不是吹黑哨:宋朝的相撲規矩,是只可以摔而不可以踢打的。
讀者諸君都知道,相撲運動起源於蚩尤,傳說中蚩尤頭上有角或者頭盔上有撞角,肉搏的時候急眼了就會拿角頂人,於是近戰格鬥術又叫「角牴」。
在宋朝以前,相撲就是無限制格鬥,拳打腳踢頭撞牙咬,只要能獲勝,怎麼來都行。軍隊中除了騎射和刀槍技法,經常操練的就是相撲角牴,就像《亮劍》裡的張大彪和二營長沈泉一樣,即使一腳踹對方得斷子絕孫,也不算違規。
宋朝是一個奇葩的王國——請注意,稱之為宋朝是沒辦法,它並不是一個大一統的帝國,而且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都是遼國的小弟和金國的附庸,南宋國主(他們自稱)是要管金國皇帝叫伯父的。
宋朝開始,文武分家,而且是偃武修文,武將的地位一落千丈,就連操練軍中必殺技的相撲,也被閹割成了純娛樂活動:扳倒對方就算贏,拳打腳踢通通不行,頭撞牙咬更是嚴重違規。於是就跟傳統武術一樣,從殺人技變成了健身舞。
宋朝相撲的普及,已經到了男女老幼鹹宜的程度,就像千年後出了很多太極宗師一樣,宋朝也出了幾位有名的女相撲選手:美女們穿著很簡單的衣服扭打,連宋仁宗那樣的明君也喜歡看。
宋朝的相撲,已經跟武功沒啥關係了,在這樣的規則下比試,武松是很吃虧的。武松醉打蔣門神,根本就沒按照相撲規矩來,倒是蔣門神表現得中規中矩,一路小跑要跟武松搭手摔跤,沒想到武松上來就是雙拳虛晃,還沒等蔣門神指責武松違規,肚子上就挨了一腳。
武松一腳下去,蔣門神就失去了戰鬥力,接下來的玉環步鴛鴦腳,根本就躲不開,被武松按住像打沙包一樣爆錘了一頓。
被按在地上摩擦,蔣門神也是一肚子委屈:按照相撲規矩,你已經贏了,就應該拉我起來說話。我擅長本朝相撲,你卻跟我玩兒古法角牴,不公平!
反觀燕青智撲擎天柱,兩人打得就很守規矩,從頭到尾都沒有出一拳一腳,而是在臺上轉圈兒:「任原卻待奔他,被燕青去任原左脅下穿將過去;任原性起,急轉身又來拿燕青,被燕青虛躍一躍,又在右脅下鑽過去。大漢轉身終是不便,三換換得腳步亂了。」
步法散亂的擎天柱任原被浪子燕青抓住空檔,一個鵓鴿旋摔下擂臺,兩腿伸得比太極宗師還直。
如果看水滸原著,我們就會知道武松其實也挺胖,孫二娘也說「這個鳥大漢……這等肥胖,好做黃牛肉賣。」
武松又高又壯肚大腰圓,就是站在那裡不動,燕青也未必能摔倒他,畢竟燕青太過瘦小,要是不借力打力,也摔不倒任原。
在水滸原著裡,燕青的個頭跟宋江差不多,也有小鬍子:「六尺以上身材,二十四五歲,三牙掩口細髯,十分腰細膀闊。」
頗有些陰柔之美的浪子燕青,是瓦舍員工歡迎的對象,但是對戰身高八尺腰大十圍的花和尚魯智深,無疑是蠅量級選手去挑戰泰森或者霍利菲爾德。
燕青雙手合抱,也未必能抱住魯智深的虎背熊腰:這大胖和尚簡直就是許褚再世,典韋復生!
魯智深雖然肉多,但也不失靈活,他只要站著不動,燕青想取勝就必然近身,那時候魯智深一把抓住,把燕青當垂楊柳來拔就行了。
古人講究千招會不如一招精,一招精不如拳頭硬,一力降十會。任何花俏招式,在絕對力量面前都是浮雲。
我們不要被花枝招展或兩腿筆直的大師們忽悠了,任何朝代任何規矩下的比試,手上沒有力量,都只有挨揍的份兒。
這樣看來,即使按照宋朝規矩來相撲,燕青也未必是武松對手,而且肯定不是魯智深對手,所以梁山相撲的冠軍,還真落不到燕青頭上,除非讓二三百斤的魯智深武松一個月不吃不喝,把體重降到一百斤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