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與泉州共建文化遺產研究平臺 中國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揭牌

2021-01-22 人民資訊

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21日,北京大學與泉州探索共建的兩大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利用創新平臺——中國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安溪)研究中心,分別在泉州師範學院和安溪正式成立,並進行共建籤約。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雷興山表示,兩個機構的重點任務都是研究海上絲綢之路,這將有助於絲綢之路的深入研究。

□泉州晚報記者 蔡紫旻 通訊員 林偉犖 蘇志明/文 林勁峰 劉伯怡/圖

共同推動文化遺產學研究

中國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泉州師範學院、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合作共建。

研究院成立後,將以繼續深化「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研究為主線,以考古學、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學科為視角,整合各方創新資源,推進協同攻關,打造集「學術研究、人才培養、考古發掘、文物展示、智庫服務」五位一體的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利用創新平臺。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是我國高等院校中成立的第一個考古學教學研究機構,學科覆蓋面寬、教研力量雄厚,為中國文化遺產事業培養了大批優秀專業人才。研究院將充分發揮泉州歷史文化及區域優勢,以及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學科及人才優勢,助力「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發掘、保護、詮釋及傳播泉州優秀文化遺產。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孫華擔任研究院院長。他表示,中國是文明古國,通過古代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與世界緊密聯繫在一起,經由絲綢之路的溝通聯繫,宋元泉州已經是外向型城市。認真梳理我國古代國際交往的歷史,尋找與文化交流有關的遺產作為古代各國交流的物證,也是為「一帶一路」倡議奠定學術基礎。文化遺產學是一門新興學科,以研究院成立為契機,做好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文化遺產科研工作,保護好、管理好、利用好泉州的文化遺產,弘揚遺產價值,推動傳承傳播,是研究院今後的任務,也表明研究院的未來將大有可為。

為冶鐵遺址考古提供支撐

近年來,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對泉州文化遺產工作給予大力支持。考古團隊駐紮安溪,開展相關冶鐵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安溪)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研究中心」)成立後,將結合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保護展示和安溪文化遺產研究,搭建起考古發掘、田野調查、暑期課堂、人才培養相結合的創新平臺,助力地方優秀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和傳播。接下來,研究中心還將在下草埔冶鐵遺址建立考古工作站,持續開展考古發掘,豐富該遺址的文化內涵和文物價值。

雷興山說,與絲綢、茶葉等貨物一樣,鋼鐵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貨物。泉州是宋元時期世界海洋貿易的中心,安溪是其有機組成部分。前期考古發現證實,安溪是當時國際貿易貨物鋼鐵的重要生產基地,在這裡設置研究中心,也將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重地。「此次成立的研究院、研究中心,重點都是研究海上絲綢之路,這必將有助於絲綢之路的深入研究。」

本月12日,泉州晚報報導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最新考古成果。對於該遺址現階段考古情況,安溪博物館館長易署峰介紹,遺址考古成果豐富,是我國第一個進行考古發掘的塊煉鐵遺址,考古成果表明,當時的下草埔遺址能煉生鐵、熟鐵,也能煉鋼,有較為完備的技術體系,見證了中國古代冶煉技術的先進性。

相關焦點

  • 中國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揭牌成立
    福建日報·新福建客戶端12月21日訊(記者 王敏霞 通訊員 林偉犖)21日上午,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泉州師範學院、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合作共建的中國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孫華教受聘擔任中國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
  • 助力「申遺」 中國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揭牌成立
    中新網泉州12月21日電 (吳冠標)中國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共建籤約暨揭牌儀式21日在泉州師範學院舉行。該研究院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泉州師範學院、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合作共建,將以「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研究為主線,建成有特色、國際化、全國一流的文化遺產研究新高地。
  • 推動海上絲綢之路研究 中國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成立
    來源:泉州網推動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北大與泉州共建文化遺產研究平臺中國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成立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安溪)研究中心同日成立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臺海網12月22日訊 據泉州網報導 21日,北京大學與泉州探索共建的兩大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利用創新平臺——中國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安溪)研究中心,
  • 泉州這裡將建全國一流的文化遺產研究新高地
    閩南網12月21日訊(閩南網記者 曾小琴)今日,中國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共建籤約暨揭牌儀式在泉州師範學院舉行。該研究院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泉州師範學院、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合作共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孫華教授,擔任中國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
  • 泉州師範學院閩南姓氏文化研究中心揭牌儀式舉行
    6月14日上午,泉州師範學院閩南姓氏文化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暨首屆中華閩南姓氏文化論壇在泉州師範學院圖書館舉行。  儀式上,福建省開閩姓氏文化研究院院長蔡幹豪介紹,為深入研究閩南姓氏文化,傳承保護家族文化遺產,建成全球閩南族裔的尋根中心和學術交流中心,泉州師範學院和福建省開閩姓氏文化研究院決定成立閩南姓氏文化研究中心,並聯合眾多海內外姓氏研究組織共同倡議發起籌建「閩南族譜館」,廣泛開展公益宣傳活動,共同傳承與弘揚閩南傳統文化。
  • 安溪正式「牽手」北大!共建研究中心…
    12月21日上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安溪)研究中心共建籤約暨揭牌活動在我縣舉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雷興山、副院長沈睿文,副市長周真平,縣領導吳毓舟、陳劍賓、林毅敏出席活動。「我們已經有一些初步的計劃,比如要繼續考慮發掘、研究、闡釋的一些工作,促進考古事業的發展,同時以這個中心為平臺、橋梁、紐帶,加強泉州、安溪與北京大學的聯繫,除了文化遺產研究之外,也可以加強其它領域其他方面的廣泛合作,逐步發展到全方位的校地合作。」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雷興山告訴記者。
  • 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明日開館
    ③  李堯寶刻紙真跡《春夏秋冬》、江加走木偶頭雕刻、明清泉州錫器……這些平常難得一見的民間寶貝,6月11日你可以一次看個夠。昨日,記者獲悉,6月11日中國第六個文化遺產日當天,籌備歷時兩年之久的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將正式揭牌開館,市民可免費參觀。  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位於泉州市藝術館五樓,開館後初定每周將免費開放3天。在泉州非遺博物館裡,你可以欣賞到眾多珍寶級「非遺」展品。
  • 閩南姓氏文化研究中心在泉州師院揭牌 有便全球閩南族裔尋根
    ­  6月14日上午,泉州師範學院閩南姓氏文化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暨首屆中華閩南姓氏文化論壇,在泉州師範學院圖書館舉行。­  據主辦方介紹,為深入研究閩南姓氏文化,傳承保護家族文化遺產,建成全球閩南族裔的尋根中心和學術交流中心,泉州師範學院和福建省開閩姓氏文化研究院成立閩南姓氏文化研究中心,並聯合眾多海內外姓氏研究組織共同倡議發起籌建「閩南族譜館」,廣泛開展公益宣傳活動,共同傳承與弘揚閩南傳統文化。
  • 文化泉州共建共享 公共文化服務凝結泉州特色
    臺海網10月15日訊 據泉州網報導 泉州開展第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工作以來,緊緊圍繞「共建共享」這一主題,探索示範區創建經驗,努力以高質量文化供給不斷滿足人們美好生活的文化需求。兩年多來,在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公益化上屢有奇效,培育了一批富有泉州特色的典型,打造公共文化服務共建共享的新亮點,進一步提高了公共文化的服務質量,給廣大市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在泉州順利召開
    本次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國宗教學會、中國宗教學會宗教人類學專業委員會主辦,由中國民俗學會、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泉州師範學院中國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及泉州市區民間信仰研究會協辦,由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泉州富美宮董事會承辦。  12月22號上午9時,會議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一層學術報告廳開幕。
  •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研討會在泉州舉行
    昨日,「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舉行,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鄭筱筠研究員在開幕式上如是說。研討 專家學者在泉暢談送王船民俗17日晚,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項目,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應縣木塔工作站揭牌成立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應縣木塔工作站揭牌儀式。馬佔富 攝中新網太原7月30日電 (楊傑英)記者30日從山西省應縣縣委宣傳部獲悉,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應縣木塔工作站29日正式揭牌成立。應縣木塔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老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築。木塔建於遼代,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塔高67.31米。全塔無釘無鉚、精巧絕倫。木塔共使用鬥栱54種、480朵,為中國現存古建築使用鬥拱之最,堪稱「鬥栱博物館」。
  •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 專題學術研討會在泉州召開
    12月21日至23日,「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召開,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所研究員陳進國,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中國宗教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鄭筱筠,福建省民族與宗教事務廳民族與宗教研究所所長楊文法,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局長陳惠平,泉州富美宮董事會董事長陳淑賢等50餘名專家學者及各界人士出席活動
  • 泉州加快推進公共文化資源共建共享 拓展非遺服務
    泉州作為非遺大市,是全國唯一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部三大類別「非遺」名錄(名冊)的城市,擁有各級非遺900多項。多年來,泉州市不斷實施「十百千基礎工程」,建立1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10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100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點,「活化」非遺文化,衍生為公共文化產品,滿足群眾文化需求,形成了公共文化資源共建共享的「泉州模式」。
  •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研討會在泉州舉行 送王船見證「海絲」文化流播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研討會在泉州舉行送王船見證「海絲」文化流播「送王船儀式被中國和馬來西亞兩國的相關社區視為共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馬文化交流交往的一個文化紐帶,更是中華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播與交融的生動例證。」
  • 第十三屆泉州國際南音大會唱促進文化遺產傳承發展
    人民網泉州11月25日電(謝小姿)第十三屆泉州國際南音大會唱於21日晚在泉州梨園古典劇院開幕。 本屆南音大會唱主要內容包括交流演出、南音保護傳承展、南音學術研討會等,並特別創排了《雅調清音萬裡長》等曲目。
  • 絲路語言文化研究中心落戶泉州
    12月24日上午,絲路語言文化研究中心籤約揭牌儀式在泉州師範學院舉行。教育部、福建省教育廳、泉州市政府等有關領導參加了籤約揭牌儀式。該中心由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福建省教育廳、泉州師範學院共建,是國家語委在全國高等院校建立的第23個科研機構,旨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全面貫徹全國全省教育大會精神和全國語言文字會議精神,充分發揮泉州歷史文化及區域優勢,推進「開拓語言關係研究以提升學科影響力、加強語言資源建設以提升學術增值力、構建高端語言智庫以提升學術服務力、打造語言學科團隊以提升學術發展力
  • 守住鄉愁記憶 泉州鯉城法院從司法保護文化遺產開始
    來源:福建高院 泉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保存有豐富的海絲史跡。近年來,泉州市鯉城區人民法院始終以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積極作為、履職擔當,不斷增強文化遺產保護案件審判的專業性和統一性,全力服務保障泉州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 泉州公布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記者昨日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獲悉,市政府已正式公布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據介紹,在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2個項目中,含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民俗等六大類。民間文學類有南少林、洛陽橋、姑嫂塔、閩臺部巖功德院、蔡襄與洛陽橋等傳說。
  •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泉州工作站正式揭牌
    本報訊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泉州工作站揭牌暨泉州考古系列活動日前在泉州舉行,泉州市文物局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共同籤訂了考古合作協議。今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將與泉州在考古、文物保護修復、學術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充分發揮雙方優勢,開展長效戰略合作。